想谈恋爱很低级?警惕逐渐流行的「恋爱审判情结」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3-16
手机版

  策划、撰稿 / 亓井、Koei、卢舫

  专业支持 / A.R. 小点点、花花

  编辑 / KY 主创们

  来,先玩一个快问快答吧——

  作为女性的你,如果很想恋爱或结婚,你敢在社交媒体上发「好想恋爱」、「好期待结婚」,或者「我真的好爱我的另一半」吗?

  如果你有超过两秒钟的犹豫,也许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看的。

  当然,不在社交网络上表露自己的心声,可以有很多原因。今天分享的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原因——

  恋爱审判情结。

  这是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个词。简单来说,当人们发现自己对亲密关系有渴望或某种期待,ta 们就会不自觉地审视和批判自己的这种渴望。

  一边想要爱,一边为想要爱的自己感到羞耻。

  只要稍微上网冲冲浪,我们就能轻易看见有这种情结的网友们。

  比如有一个抖音视频叫「爱情你碰不得」,点赞数达到了 5.8 万,它的内容主要讲喜欢上一个人会有什么表现,底下就有许多网友为自己有这种反应而感到慌张和羞耻——

  * 挖野菜:此梗原是指电视剧剧情,王宝钏因在寒窑生活困苦,每天挖野菜吃;后指让女生远离渣男,不要恋爱脑,是对当代女生不要恋爱脑的一个示警;而现在部分网友会认为女生只要恋爱,就是主动去挖野菜。

  比如,发现自己想谈恋爱,一些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发帖询问自己是不是有病 ——

  另一些网友,则希望获取一些熬过这段「想谈恋爱的时间」的办法 ——

  还有网友 ....

  总之,「对爱的渴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部分女性心中的大敌。

  人们不再学萧亚轩老师那样歌唱「忍不住想要爱你的冲动」,爱从一种浪漫的叙事,变成了让人为难的罪名。

  这是为什么?

  越来越多的负面事件,

  越来越失望的人们。

  这种对爱的自我审判,事实上是把一些外界对「渴望爱的人」的审判内化了。

  近几年来,一个又一个标签被贴在那些渴望爱的女生额头上——婚驴、恋爱脑、娇妻、挖野菜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标签背后所代表着的,就是外界对于想爱之人的「审判」,这些审判随处可见、维度各异——

  有的审判面向女性本身——

  有的审判是基于对男性的不信任 ——

  有的审判指向亲密关系对生活的破坏 ——

  有人会聚集起来,互相监督 ——

  有人发明大量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反爱金句」和表情包——

  我们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在年轻人的特定圈层里,虽然「不结婚不恋爱」远未达到「政治正确」的地步,但它确实是一个更安全、更符合潮流的立场。

  如果一个女性,宣称自己期待爱与婚姻,在旁人眼里,好像等同于她抛弃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自由、梦想、金钱、独立的人格,甚至是人身安全。

  坦白说,冷静想想,大家都能明白这种观点是以偏概全。只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个「偏」,正在变得越来越「全」。

  2022 年 9 月 22 日,遭家暴女子趁办证向民警递求救纸条,称其被男友非法拘留。

  2022 年 11 月 21 日,一女教师上网课时遭家暴。

  2023 年 2 月 4 日,新婚七天妻子将丈夫打至住院。

  2023 年 2 月 13 日,一男子长期家暴致妻子耳膜穿孔、儿子皮开肉绽。

  2023 年 2 月 21 日,中学老师被指家暴妻子,当地妇联、学校已介入。

  ……

  正如随处可见人们对「爱」的审判一样,两性关系的负面新闻(主要是女性被男性伤害)同样俯拾皆是。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以偏概全」的审判,与其说它是一个观点,不如说它更像是人们提前给自己打的预防针、一件思想武器。

  如此审判爱情,人们并不是凶恶、狭隘,而是失望,是害怕。

  所以,不应该指责那些了解过黑暗、见证过恶魔的人,去成为一个判官。

  而真正的问题是,假如你并不如网络上的其他人一般对爱感到绝望、恐惧,假如你依然热切地盼望着爱情,那么,ta 们审判的目光与立场,是不是也必然置于你的身上?

  「恋爱审判情结」,

  透露的是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多重焦虑

  层出不穷的恶性事端,可能是这种「恋爱审判情结」的催化剂。

  细看这种「审判」,它一方面透露着女性在某些层面的恐惧和不安,另一方面又制造了女性新的迷茫和困惑——

  透露着的,是女性对亲密关系剥削的根源性恐惧

  婚驴、恋爱脑、娇妻等名词的发明,其实都对应了这种恐惧。

  恐惧在恋爱中失去自己的自由意志、个人时间,所有事情都围绕着伴侣转,最后人格无法独立、被伤害了也难以抽身,所以,人们要审判「恋爱脑」。

  恐惧结婚后,后半生都被困在家庭里,只能围绕着孩子和家务事忙活,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无法建立自己的经济基础,变得越来越依赖丈夫,成为丈夫和家庭的附庸和服务者。于是,人们不惜给结婚的女性,安上一个「婚驴」的外号。

  而更让人恐惧的是,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女性的安全权都可能会被结构性地剥削。比如家暴在法律上困难重重的界定、过于轻微的判罚,让女性仿佛只能把自己的生命寄希望于另一半是一个温和的人。

  所以,「不婚不恋保平安」、「珍爱生命,远离爱情」,成为了许多恋爱审判的「判词」。

  说实话,能够让人更认真、用力地去思考这些,是「恋爱审判情结」的重要好处。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不是所有男的都是坏人」,但轻易地进入一段感情,假如真的倒起霉来,一失足,高低得有几年恨。

  制造了的,是女性面对想爱的渴望和到处「不要爱」的大环境时,内心的迷茫与焦虑

  「恋爱审判」的矛盾就在于,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提醒,抬高了恋爱门槛,让男人们好好做人,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它的声量越来越大后,却会在女性的心中也建构出了一个新的共识——

  「想要谈恋爱的人一定是还没想清楚。」

  比如,一个女生想要跟一个男生表白,却在过程中看见大量「谈恋爱不如搞钱」、「不要接近男人会变得不幸」、「想谈恋爱就和想死一样」的言论,她可能就会自然觉得自己是社会里的异类,自己内心产生出来那对罗曼蒂克的幻梦,也许是脑子进水后泡出来的。

  于是,网络上就可能会又多了一句「我想谈恋爱,我是不是有病」。

  混淆了的,是女性主义和独身主义的关系

  这可能是恋爱审判情结中,最终极的审判:「我想爱,我是不是背叛了女性主义?」

  当女性主义和这种恋爱审判在网络上相遇和交错时,人们慢慢会误会女性主义等同于独身主义。

  假如爱上了别人,假如心里有别人,就不再是一个独立女性,就背叛了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别平权,注定是潮水的方向,没有人能不心虚地做它的背叛者。因此,想要爱的女生们,就变得更加焦虑,甚至就这样抛弃了自己的爱,去幻想自己成为了女性主义的殉道者。

  其实,女性主义从来不是独身主义。

  (公众号主页回复关键词「女性主义」,了解女性主义的发展史。)

  当然,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底下,亲密关系和婚姻都成为了剥削女性的工具。

  但女性主义要反抗的从来不是爱与婚姻,而是绑架了爱与婚姻的父权制。

  某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女性主义鼓励大家勇敢去爱,在爱中与伴侣共同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和自由意志,由此反过来把爱和婚姻,成为对抗父权制的途径。

  把刀从父权制手中抢过来。

  就如女性主义作家 Bell Hooks 所言:

  「女性主义是一种充满爱的政治,它的灵魂是致力于结束父权制对于男性和女性的统治,让爱不存在于任何基于压迫和支配的关系中。」

  可以进行恋爱审判,

  但不要把爱当成「原罪」

  综上所述,「恋爱审判情结」,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是好的,它能提醒女生们在想要爱时,想得更明白,把风险降到最低。

  但同时,它又可能会直接把「爱」污名化、过度危险化,让想爱的人不敢爱。

  所以,如果想要去爱,我们应该怎么样让「恋爱审判情结」只发挥好处,而不至于让它绑架了自己的爱意呢?

  要意识到,我们总是看到坏事,是因为它「够坏」

  前面提到过,负面亲密关系事件,是恋爱审判的催化剂。

  但我们感觉坏的事情更多,其实是因为对于媒体而言,负面事件更有传播价值;对于受众而言,负面事件让人更有传播和阅读的欲望;而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会更倾向于关注和记住负面的东西,这个现象叫做消极偏见(Negative Bias)(Hilbig, 2011)。

  所以,我们或许不必太过相信爱情,但爱情也远远不至于到「谁碰谁倒霉」的地步啦。

  建立起健康的自主性

  健康的自主性(Healthy autonomy)指的是一种「接近心态」,意味着个人渴望而且有能力相对地自力更生,但也有靠近他人、与他人安全的产生连接的愿望(Henriques, 2014)。

  这样的人认可依赖是一种自信而自立的状态,ta 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相互依赖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自主控制命运的意识,不受他人不当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因此,ta 们可以与建立起有效的、有意义的、亲密的长期关系,ta 们可以分享、可以脆弱、可以依赖别人,而这一切都基于 ta 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想结束的时候,也可以顺利地抽身。

  接受内心的矛盾感,不要怪责自己

  需要明白,想要爱并没有背叛什么,更不是有病,这只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天性。

  但如果你依然在一片审判爱情的声音里感到矛盾、感到无法感同身受的惶恐,也没有关系。每个人的立场和观点,都来自于 ta 的经历和需求,观点上的矛盾,本质上是经历和需求的矛盾。

  这样的矛盾,是一个更好的机会,让你想明白:为什么不抗拒爱?为什么想要爱?

  经过这样的思考,也许你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伴侣、也更了解心中向往的爱情。

  点点「在看」,警惕恋爱审判~

  References:

  Henriques, G. ( 2014 ) . Signs of Counter-Dependency. Psychology Today.

  Hilbig B. ( 2011 ) . Good things don ’ t come easy ( to mind ) : Explaining framing effects in judgments of truth.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9 ( 1 ) , 38-46.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上一篇:畅谈ESG理念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共助绿色转型发展
下一篇:元尊:新章节“标题”被认为是抄袭?尴尬的在后面,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