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四人为何只有唐僧与孙悟空成了佛?他们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3-16
手机版

  在《西游记》的世界观中,佛的地位是要高于众位菩萨、罗汉的,可以说是佛教的领导层。师徒五人求得真经后,可谓功德圆满,如来佛祖与众佛商议后决定敕封师徒五人果位。

  但有意思的是,师徒五人中仅仅只有唐僧与孙悟空成为了佛。唐僧得封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受封斗战胜佛,入列四十八员大佛之一。猪八戒则是净坛使者菩萨,沙悟净为金身罗汉菩萨。一路上一直当坐骑,没什么戏份的龙王三太子也当上了八部天龙广力菩萨。他们都比大佛低了一级。

  

  一、唐僧、孙悟空成佛的原因并非是出于实力或身份

  一路上师徒五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修成正果后地位却不相等。很明显这背后必定有着一个标尺。很难不让人好奇,如来佛祖敕封佛位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作者吴承恩本人认为什么样子的人才能成为佛。

  小时候读西游记,觉得孙悟空成为佛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一路上就属孙悟空降服的妖怪最多,也属他最有能力,佛祖想用佛位拉住孙悟空为自己效力。但后来再读西游记,发觉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没什么法力的唐僧全程划水,甚至还总是成为团队的拖累,但最后竟也被封为了佛。

  再者说了,佛祖根本没有必要用佛位当条件去招揽孙悟空。孙悟空的本领虽然很大,但相比起如来佛祖根本不算什么,当初佛祖就只凭一掌便压了孙悟空五百年。如此夸张的实力差距下,很难想象佛祖需要低头讨好孙悟空。能否成佛或许会受实力影响,但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还有人认为是身份的原因。唐僧转世前就是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子,佛祖出于人情,所以照顾了唐僧。而孙悟空则是当初天庭直接册拜的齐天大圣,虽然有名无实,但说到底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走到哪都受人尊敬,哪怕是西天的如来佛祖也无法降低孙悟空的档次。佛祖不得不卖他们二人面子,也就是说二人凭借身份强行成为了西天大佛。

  但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可靠,因为如来佛祖的弟子有八千,但不是人人都修到了佛位。即便是如来佛祖座下最厉害的十大弟子,也不是人人都成为了佛。甚至在《西游记》的世界观中,连伽叶、阿傩都未必是佛,尽管他们在佛学理论发展中有着极高地位。金蝉子虽是佛陀弟子,但能否成佛并不取决于此。

  再看猪八戒,他曾经是天庭的大神,他的神位为天蓬元帅,地位根本不逊色于西天诸位神佛,甚至还在其上。天蓬元帅真君与天佑真君、翊圣真君、佑圣真君并称北极四圣,是“四御”中的北极紫微大帝的直属部下。就地位来说,他们与五方五老相等,而如来佛祖就是五方五老之一。也就是说,仅论地位来看,天蓬元帅与如来佛祖是平级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猪八戒所当的“天蓬元帅”与北极四圣中的天蓬并非一回事。但这种说法缺乏证据,猪八戒与道教的天蓬真君有太多共同点,只不过猪八戒的实力堪忧,但这并不能成为猪八戒不是天蓬的证据,何况书中也没有第二个天蓬。

  而且猪八戒是经过转世的,转世后法力消散,猪八戒大不如前也情有可原。北极四圣在明清时期的民间有着极高的热度,仙怪小说的作者们很喜欢用天蓬元帅、真武大帝作为故事主角。吴承恩为了让故事更加卖座,刻意让天蓬借猪八戒出次镜也不奇怪。

  总之,如来佛祖如果真的市侩到能让其他人用地位换取佛位,那么猪八戒早该当上大佛了,然而他却只是一位菩萨。种种例子证明,身份并不是主要条件。并且从《西游记》的一些蛛丝马迹来看,在超级大神眼里,哲理水平、精神高度比实力更加重要。

  拿玉皇大帝来说,玉皇大帝在书中从未出手展示过神通,但人人都敬服他,连如来佛祖也只能称臣。有意思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扬言“历代人王有分传”,要求玉帝像人间的皇帝一样让出帝位。孙悟空的底气就是他的无上神通,他认为世道就该强者为尊。不过孙悟空遭到佛祖反唇相讥。佛祖认为玉帝已经修行磨炼了一千七百五十劫,一劫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玉帝早已阅遍世间沧桑,方才洞彻无极大道。

  佛祖并没有直接说玉皇大帝有多么高强的法力,而是悉数玉皇大帝所历的劫数,由此可见佛祖的侧重点并非是谁的拳头更硬。在他眼里,不知天高地厚的孙悟空可笑至极,竟妄想取代玉皇大帝。当时的孙悟空的强者为尊的思想,也是他与真正的高级神佛之间的差距所在。

  那么也就是说,就算孙悟空的神通真的达到了通天彻地的层次,大家也只会敬三清、如来佛祖而轻视孙悟空,只会当孙悟空是个横空出世的魔王。毫无疑问,如来佛祖在选拔列佛时也秉持着这个价值观,所以牛魔王就算再强悍,也无法成为西天的佛,只能化为原形当一介牲畜被人牵着。

  

  二、唐僧与孙悟空真正的闪光点是发自内心的佛性

  佛家讲究“见性成佛”。所谓“佛”,既是指精通佛教哲学的觉醒者,又是怀有大慈悲的人。弘一法师曾在《佛法大意》中写道——“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佛有着更高层次、维度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却不会视天下苍生如刍狗,反而会极尽所能积善行德,度化世人。

  唐僧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唐僧一路上总是十分主动去施济世人,走到哪都会急人所难,甚至不惜对抗神魔。西行路上,大家总是对唐僧抱以莫大的好感,不仅仅是因为唐僧来自繁华的东土大唐,更重要的是唐僧用行动践行了佛法理论,打响了“佛”的招牌。《西游记》最后总结唐僧一行人“下济三途苦”,就是对他们这趟旅程的最佳写照。

  唐僧一再被化成人形的妖怪欺骗,善良屡屡遭人利用,但唐僧始终不改初心。但不能否认的是,唐僧确实是缺乏能力的。所以孙悟空对他来说就至关作用了,双方形成了互补的作用。但一开始他们的合作是不愉快的,唐僧甚至一度觉得孙悟空过于残暴,根本不是佛家修行人该有的样子。“三打白骨精”一事更是将两个人的矛盾推向了顶点。

  但他们马上就明白了谁离了对方都不行,最终达成了和解,互相理解了对方。不过就结果而言,其实孙悟空是让步的。后来唐僧又遇到了由老鼠精幻化的女子正在呼救,还高喊道:“你放着活人的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引得师徒一行人驻足。

  孙悟空向唐僧指明那是一个妖精,很明显老鼠精就是故意这么说的,为的是利用唐僧的善念。唐僧知道孙悟空说得八九不离十,但他却不在乎,他认为佛家人就该“勿以善小而不为”。就算那真的是妖精,但此刻他在唐僧眼里就是手无寸铁的凡人。如果真因善念而死,唐僧亦会觉得无怨无悔。

  要换之前的孙悟空,恐怕会直接一棒子打死老鼠精以绝后患,但此刻孙悟空并没有,他只是笑了笑,任由唐僧去救人了。可以看出同样作为修行者的孙悟空在与唐僧的长期相处下变得越来越有佛性。

  一开始的孙悟空虽然天性善良,但对世界没有多少认识,而且行事相当凶残,总想以力逞能,闹得天翻地覆。求得长生之术的孙悟空反倒越发漠视生命。虽然读者看着快活,但无秩序、无纲领的混乱并不是天地间应该有的样貌。孙悟空经过了长期的磨炼,接触到了善良与佛法的本质,甚至还屡屡与唐僧展开关于佛法的讨论,有些时候还能启迪唐僧。

  尽孙悟空以雷霆手段斩妖除魔,大慈大悲之心却愈发强烈。小说后期,孙悟空途经凤仙郡,见当地百姓求雨不得,他积极为民众祈雨。得知不下雨是天庭的意思,孙悟空又不辞辛苦,四处走动关系,终于求得甘霖。凤仙郡“此后愿如尧舜世,五风十雨万年丰。”孙悟空却毫不求回报,刚下完雨就打算启程继续西行,让凤仙郡官民好一番挽留,还拒绝了凤仙郡官民所赠的礼物。

  

  三、猪八戒与沙僧为何没有成佛

  按说路济三途苦的不只是唐僧与孙悟空,还有猪八戒、沙和尚与白龙马,但他们三人未能修行成佛。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善意大多时候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可以说大多时候他们只是出于任务心理。比如沙和尚对取经与佛法就不是很感冒,不然也不会在流沙河一连吃了九个取经人。只不过受观世音菩萨安排,才无怨无悔挑着担呵护唐僧一路抵达西天。

  说到底,沙和尚的核心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立功,这样就能在西天混口饭吃。西天当然不会亏待功臣,但也不可能让这种人成为西方的大佛。白龙马的戏份较少,不过大体与沙和尚的情况差不多。不过沙和尚、白龙马好歹一路上还算无怨无悔,猪八戒则是连态度都有问题,动不动就要撂挑子不干,还总是沉迷于女色而耽搁正事,这都是佛所忌讳的。

  了解过他们的心态后,就明白为何说他们的善不是发自内心的了。当师徒五人路过比丘国,唐僧见国王要吃一千多个小孩的心肝,顿时感同身受,甚至忍不住流泪,伤心道:“痛杀我也。”反观猪八戒呢?他认为这种事与西行任务无关,与唐僧安危也无关,反正比丘国的统治者伤害的是他们自己的子民。猪八戒还说起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歪理,他满心认为师徒一行人只需要找到国王,让他签下通关文书就好,不需要再管别的。

  沙和尚也只是提出个折中的意见,他觉得应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内心其实对这件事并没有多大感触。而孙悟空此时怒不可遏,盘算着要抓来背后的国丈好好审问一番。若是人就教他皈依正道,不要走歪门邪路;若是妖,就直接一棒令他一命呜呼,断不能让他们继续伤害孩子的性命。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孙悟空与唐僧共情了。

  虽然猪八戒与沙僧在西行路上也有一定的成长,但显然他们仍很难称得上发自内心向善,何况他们对佛法的理解也远不如师父、师兄透彻。灵山要是让他们当了佛,恐怕老脸都丢尽了。

  总的来说,唐僧、悟空虽然迷惘过,但最后的精神境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成为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猪八戒与沙僧、小白龙就差点意思了,就算他们的实力再强也很难弥补精神层面的差距。

  举报/反馈

上一篇:过不下去了,想离婚,如何拯救破裂的婚姻?
下一篇:【3月14日周二 足球赛事】布莱克浦vs女王公园巡游者 4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