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主夫》:讲好性别叙事,才是流量密码的正确打开方式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3-13
手机版

  文| 张芷溪

  当男女议题成为流量密码,当性别叙事日趋空洞扁平,当“无脑爽”逻辑战胜价值伦理,当“女性主义”的价值仅存于卖座数据……“主夫”是否“绝望”尚未可知,至少作为影片要求“必须陪同观看”的女性已然感到一阵恶寒。饱含男性凝视的“伪女性主义”作品,究竟要吃性别红利到几时?

  近年来,以男女身份互换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在市场上炙手可热——前有新海诚在《你的名字》中以灵魂互换作为背景,叙写涤荡心灵的纯爱故事,治愈跨越时空的遗憾;后有《变成你的那一天》中余声声江熠互换身体,在习惯彼此生活节奏与掩饰身份、破除矛盾的过程中逐渐暗生情愫,过程惊险曲折之余,奇妙的设定也让人物的情感表达更符合逻辑、深入人心……男女身份互换的设定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早已屡见不鲜,只是以最近上映的电影《绝望主夫》来看,它的作用似乎有一些跑偏。

  《绝望主夫》是由张琦执导,常远领衔主演的2023年元旦档国产喜剧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大男子主义”晚期的成功学大师胡铁男误入女性至上的异世界,在被迫颠倒了男尊女卑的客观世界逻辑后,他成为了一名与其原始价值观完全相悖的“家庭主夫”,并在一系列鸡飞狗跳的事件后体察到女性的不易,最终悲痛悔改的故事。

  作为通俗意义上的“爆米花合家欢喜剧”电影,它几近覆盖了所有强票房元素,加上常远、辣木洋子等演员喜剧佳口碑的赋能,4.9的豆瓣评分应该是让片方大跌眼镜的。为什么复刻“喜剧演员+段子合集+强大宣发”的成功学公式却没能达到预期,为什么观众不买账时下大热的“女性主义”?依笔者愚见,滥用性别议题作为噱头,同时对于女性“他者”地位叙述的缺位与刻板化表达,才是影片病症的根源所在。

    女性所处的“他者”地位应该被不加美化地展现出来

  何谓“他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是这样定义的:“女性之所以为女性,是因为这一身份是由男性中心文化所赋予的,作为与‘自我’相对的‘他者’而被建构,是男性主体的客体,扮演着父权社会给予她们的规定性角色。”

  影片也不遗余力地刻画着颠倒世界后的“他者”表现:从职场中女人西装革履对应男人的花枝招展,到职场对男性的高标刻薄,到只有相“妻”教子才合乎世俗标准,再到女人应酬喝酒和男人独守空房成为常态……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怪,好奇怪!我们默认的潜在逻辑与身份本位一经对调,带来的是一种强烈的不适与别扭。而这就是被捂嘴、被忽视、被螺旋吞没的事实:现实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教化充斥在女性人生中的各个阶段,无处不在,无处可逃,以至于我们甚至被剥夺了置换想象的能力。当我们被扑面而来的最直观“他者”现象冲击时,连基本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

  “他者”是被铁链拴住的身份,是每时每刻的凝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评判与目光。胡铁男在“五分钟改变你一生”主题演讲发表的关于“女人要贤良淑德,要做好男人的贤内助”的观点或许不仅是影片埋下的包袱,也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放眼当下,这又何尝不受众多男女真情实感的拥趸呢?它只是暂时退居非主流思想地位,但它从未消失,且大有虔诚信徒。

  而电影却将这样的“他者”地位不合理美化——试图探索女性困境,却浅尝辄止,丝毫不深究女性真正困扰的诸如同工同酬、就业歧视等问题;即使是想要表达女性生育不易,却又在艺术呈现上将其轻松化、戏剧化。对女性苦难的娱乐性消解,对“他者”地位的不完全共情,实在很难说这是一部以女性主义为卖点、制造爽点的诚意之作。

  电影少数的不为诟病之处,也仅仅体现片尾对女主角许薇薇的落点处理上:当她辗转风波心灰意冷,终于觉醒女性意识并认清到自己的“他者”地位,不再强吞娇妻情感致幻剂时,纵然出走,实现自由,是最好的选择。

  “他者”地位不应被刻板印象一以概之并赋予标签化表达

  影片对于女性主义“囫囵吞枣”化的肤浅理解,最终外化为简单粗暴的标签化表达。而漏洞百出未经精心打磨的剧本,是《绝望主夫》票房失利的最主要原因。

  事实上,电影从未认真地讨论过什么是女性困境,也从未构建出真正理想的女权世界。它只是傲慢地套着女尊男卑的外壳,强调男尊女卑的本质。一切的符号都被性别所区分,并且以此设置了优劣等级。

  在影片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性转后的异世界,从前属于男人的烟斗雪茄西装以及领导地位转眼变成了女人的专属,而粉色妩媚烘焙和处于劣势的职场地位被置换到男人身上。就像一套光鲜亮丽与另一套破旧褴褛的衣服,女性只是暂时拥有了男人习惯的主导地位,而两套衣服的属性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拥有这日韩动漫一套衣服即这些特质的永远是世界的主人,在扁平化的女版男权世界中,电影自大地给了女性穿上这套衣服的机会,却忘了思考女性主义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女性地位的提升并不旨在要求女性在社会上由弱势方变为特权方。呼吁女性地位提升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尊重女性、认可女性投身家庭或是参与工作的选择都具有价值,而绝非利用同情收割特权红利。很显然,片方将爽点设置在“女性主义呼吁特权”的错误解读基础上,殊不知反而踩中雷点,令人不适。

  其次,电影对于许薇薇个人的性格特质摹写实在是少得可怜。现实生活中的她是顾家爱子任劳任怨的形象,而在反转世界中,掌权的她又理所当然地披上了花心放荡、潇洒浪子的大男子主义外衣。两套衣服换来换去,对于她个人形象的刻画捉襟见肘。她的爱好是什么?她的性格怎么样?她的情感转变又体现在哪里?你会发现揭开面纱,下面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尸体。主角形象概念化无细节,不细腻不立体,只会让电影说服力与感染力大打折扣。

  同时,故事的核心与人物成长的关键应该体现在胡铁男的观念转变上。电影深谙“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的道理,选择用交换人生的设定达到换位思考、让男性设身处地真正共情女性的目的。然而这样的剧情安排真的达到效果了吗?前一秒还是坚定的大男子主义者的胡铁南,在被手握重权的女性重压拷打过后,被扭送至所谓“男德班”进行学习,他的态度还是没有发生变化的。然后电影突然画风一转,打起了温情亲子牌,胡铁男在孩子的影响下,观念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骤然间锋芒尽收,妥协在这种软威胁之下,老实本分地重蹈女性“他者”的覆辙。这样的叙事逻辑难以支撑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平白浪费了本该成为故事高潮的高光桥段。艰涩的过渡转折后,只留下出戏的观众不明觉厉。

  这样的叙事困境还体现在最后的“梦境”设定上。当胡铁男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许薇薇都无动于衷时,电影安排了一场车祸,将整个反转引导向一场莫须有的梦境。胡铁男清醒后状如逃出生天一般的欣喜若狂,加以如释重负的庆幸,又何尝不是对于女性无力改变现状的讽刺呢?这种“劫后余生”的解脱感映照下的迷途知返,更像是对妻子过去的补偿:他并未真正认可妻子经营家庭的价值,并未认识到妻子独立坚韧的品质,并未理解妻子所做选择的意义,自然而然埋没了电影真正想要传达的价值。

  讲好性别叙事,才是流量密码

  正如同脱口秀演员张博洋所言,“渐渐地,人们只论性别,不论正义”。性别议题在一场又一场口诛笔伐中仿佛早已脱离了问题本身,伦理正义被抛在脑后,被异化为了特权宣扬。也常有资本盯住女权主义背后巨大的消费红利,堆砌刻板印象制造粗暴的性别倒置,将一场任重道远的征途浓缩为几句“奶头乐”爽感口号。

  而《绝望主夫》票房口碑“双扑街”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想要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简单融梗赚快钱,不追加深入思考的个别市场投资人看到,不是碰了性别叙事的题材就能成为爆款博取好口碑,缺乏女性主义视角坚守的同质化爽剧也不是圈钱快车道。只有讲好性别叙事,才是流量密码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肯定他们积极的一面——有影视作品的宣传才有热度,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才有持续讨论的动力与价值,尽管他们在叙事和立意解读上仍然存在缺陷。而我们同样期待在未来能有更多更完善的女性主义视角作品的出现,以一种更平等,更真诚的方式。

上一篇:原创远大前程开播,鹿鼎记既视感扑面而来,陈思诚模仿周星驰被怼惨了
下一篇:大和号体现日本社会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