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光辉路:先辈热血洒桂林 科学保护秀漓江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7
手机版

  民族政策,首次在桂北成功实践

  “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这是红军长征过桂北时,兴安、龙胜、灵川交界的几个瑶族村寨同胞化名“黄孟矮”,题写在才喜界石壁上的一首诗。

  当年,中央红军经广西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5县,行程296公里,历时19天。为消除桂北各族群众的顾虑和隔阂,红军严守纪律,爱护百姓,结下了“鱼水情”。这是党的民族政策首次在桂北的成功实践。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漓江两岸各族群众如今已将“科学保护漓江”诠释得酣畅淋漓。百里漓江,“栓”住了桂林的汉、苗、瑶、侗、壮、回等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从漓江源头顺流而下,我们处处都能找到党的“富民兴桂”政策的生动注解。

  地处漓江上综艺游的灵川县,通过“智”谋产业布局,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针对沿江工业,该县实行“两手抓”:一手抓污染治理,坚决淘汰关闭污染企业;一手抓异地搬迁改造,大胆实施“腾笼换鸟”,让企业进园区,实行污水统一治理。

  守着秀美的漓江,“保护”绝不能成为群众致富路上的羁绊。如何让漓江沿岸各族群众富裕起来?阳朔人民“活”用漓江,以生态旅游打破了“要保护就得受穷”的悖论。

  漓江阳朔段涉及6个乡镇23个行政村,3.2万人口。多年来,面对漓江两岸可视范围内实行的“禁止开山采石、养羊、挖沙”等严令,沿线群众“活”用漓江资源,闯出一条靠水“巧吃水”的生财之道。

  阳朔县每年从财政中拨付漓江沿岸农业发展资金,扶持农民种植金橘、春熟蜜橘、山葡萄和养殖甲鱼、竹鼠等“一村一品”特色种养项目。致富步履越迈越轻盈的阳朔人,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他们“活”用漓江的典范。

  《印象·刘三姐》报幕员莫桂才告诉记者,木山村300多位村民参演,生活变得非常充实,很多青年的生活方式因此发生改变。“以前,晚上打牌赌博;现在,每晚演出挣钱,既轻松又愉快。”

上一篇:《欧比旺》真人剧延期两天 撞车《怪奇物语》第四季
下一篇:打怪升级不如一爽到底!盘点出场就满级的动漫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