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张艺谋的取与舍:在意的,达成的与不触碰的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5
手机版

  

  在张艺谋导演看来,谍战片“反转也罢,卧底也罢,卧底再卧底,三卧底……你能想到的套路别人都用过了”,那么在必须保持谍战片套路及其必备元素的情况下,问题的核心落到了如何“将人物做得更有意思”。

  作者:宜超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最拥挤五一档”里,不知有多少观众最终选择观看《悬崖之上》,是因为“张艺谋的片子,应该不会出错”。

  有足够的自信进行充分的提前点映,《悬崖之上》依旧在正式首映当日即收获了破亿的票房,并在几天的角逐后,在同期影片排行榜上处于口碑和票房综合成绩双丰收的位置。

  很多人用“工整”来形容这部电影。确实,它就像是一份态度端正的优等生交出的答卷:精良的制作,金牌的演员班底,每个画面都经得起大银幕的展现。

  每一部张氏出品问世时都自带强话题度,人们热衷于感慨那些永远让人放心的“大场面”,也乐于积极地批评讨论那些“因为是张艺谋”,所以更加不应被姑息的不足。

  而各类荣誉加身的张艺谋,现在是否还会在意人们对他某一部作品的具体看法?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在意和追求的是什么?

  在意的:十多种雪,“真的”下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拍摄的第一部谍战片——他的创作路径一直是多变的,自认为“性格就是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他也曾在采访中坦言,不断更新长片题材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能继续“活下去”,让大家还能一直有兴趣看自己的电影。

  张艺谋为自己电影划定的朴素的底线是“不闷”。在这个原则下,他眼中合格的谍战片,被概括成了一个字——“酷”。

  “谍战片如果不酷,儿女情长、多姿多彩、婆婆妈妈,我觉着好像不是谍战片了,至少我喜欢的谍战片是比较酷的,所以我喜欢拍一个酷的类型。” 

  于是他最擅长的影像表达,在《悬崖之上》中也要服务于这个“酷”字。“残酷而浪漫的美学”具体地呈现为“雪”这个最为肉眼可见的视觉符号。

  

  纯白成为最触目的主题色,在视觉上首先直观地营造了谍战片所需的阴郁色调,与地下党的革命故事主线呼应——雪可以掩埋暗中进行的计划,也可以消弭一切罪恶行径或伟大牺牲的痕迹;同时,低至-40℃的寒冷透过银幕,提示观众这是一场身处暗夜、守望黎明的漫漫征程。

  “《悬崖之上》里一直有雪,都是冰天雪地的场景,用极寒的天气去衬托极热的情怀。”张艺谋这样设定雪的意向表达,具体执行时,要求“只要能看到天就要有雪飘”。

  特效组长蔡奎光表示受到户外自然风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大场面的雪景电脑会补嘛,没想到导演都让我们自己下(雪)。”

  “冰、冰霜、地上的雪、能踩的雪、不能踩要造型的雪、落在身上会化的雪、能够定住的雪、真雪……”,据说拍摄时用到的雪的种类达到了十多种。

  从早期代表作《红高粱》里寄寓生命、激情的极致绚烂的红的铺展,到《英雄》里直接用几大色块来推进叙事,张艺谋始终将电影视觉美学放在极为优先的位置,甚至作为第一电影语言,直接定义了影片基调;他在《悬崖之上》中对雪的执着,再次印证了视觉传达在其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执着,也是他习惯从所有细节去“死磕”影片质量的一个侧面。张艺谋从不避讳承认自己“不是天才型导演,而是用功型导演”,开始了一个项目,就一定要“逼自己保证作品的完整度”,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剧组流出的场记视频里,“为刘浩存示范,自己把脸扎在雪堆里”,“一个喘气声都让演员自己配音”,成为名场面。

  “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杨时旸给到《悬崖之上》8分的评分,认为“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

  亦有一些观点从这样的褒奖出发,滑向了某种反面:比如,张译饰演的特工张宪臣“二进宫后为何不自杀”?于和伟饰演的高层特工周乙“接棒”任务后,开启“一人扭转乾坤”模式等等逻辑上的疑点,在各种水墨画般的视觉场景,打斗、追车、酷刑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的衬托下,仿佛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又如对于情感线的重视,有时大过了情节。张艺谋曾透露,正是剧本中那句“活着的去找孩子”最初将他打动。其他综艺在影片中,也为此安排了一个(被很多人诟病的)特工张宪臣在逃脱过程中,冒危险寻找儿子的情节;并通过(被认为稍显突兀的)亲人相认结尾的安排,给了自己和观众一个近乎欣慰的交代。

  这些是否会导致类型片的重心发生不合时宜的偏离?作为一部谍战片,当酷的外表,有关信仰的主题,极具张力的节奏和视听刺激站到了前台,还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兼顾类型片的本质?

  但影片赢得的口碑也许说明了,《悬崖之上》的故事虽不烧脑,仍因张艺谋坚持了他一贯在意的那些美学高度、细节完成度,在国产谍战片领域试验了具备张氏色彩的新可能。

  

  达成的:电影的流量和非流量的演员

  在张艺谋看来,支撑电影产业逐渐强大的是院线电影,而不是电影节电影:电影始于娱乐和大众文化,“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大众的角度看电影”。

  我们是否需要承认当代电影对文学性探索的终结?其实在商业电影的领域里,这本身也许就是一个伪命题——在对商业电影的一般定义中:明星主演,无需理性分析的严谨故事,是其受观众欢迎的两大基础。

  《悬崖之上》首先是商业性的,至少在这一点上,高产、勤奋的“劳模”张艺谋,即使是在传闻中9个项目同时推进的境况下,依然一丝不苟地保证了其商业上的成功。

  张艺谋针对《悬崖之上》的商业片定位,采取了“坚持套路”与“旧中求新”的原则:谍战片的各种套路已被用尽,很难再造出一个新套路,“反转也罢,卧底也罢,卧底再卧底,三卧底……你能想到的套路别人都用过了”。在必须保持谍战片套路及其必备元素的情况下,问题的核心落到了如何“将人物做得更有意思”。

  从呈现效果上也确实可以看到:在大多数观众的心目中,从领衔主演到客串配角的演员们带来的可圈可点的表演,成为为影片赢得口碑的重量级砝码。在刻画敌我双方群像的过程中,相较于原剧作版本的《悬崖》,虽囿于篇幅限制,仍依赖演员精湛的演技、非脸谱化的立体性格,塑造出了较为分明的人物形象。

  

  在影片叙事上,张艺谋力保了其符合谍战商业片的观影需求。比如,在故事节奏上不拖泥带水,从第一幕大雪茫茫的空中跳伞开始,仿佛枪已上膛、弓已拉满,紧接着是让观众应接不暇的多次小高潮和反转,甚至是主角的更换(此处亦被观众诟病)。

  原剧本中原有一段特工二组用电台给高科长(倪大红饰)发假信息,接着高科长又假装回复,双方故意玩捉迷藏的戏份。考虑到可能会延慢节奏、让观众不耐烦,张艺谋“忍痛”删减了这部分。

  此外,苛刻的视觉美术要求,充满戏剧感的暴力“肉疼”刺激,正面冲突中大量主观视角的镜头,也都契合了影院视听环境中所需求的特质。

  即便被一些观点指作“行活”,《悬崖之上》客观上可以说是做到了“好看”,正如张艺谋之前操刀的大部分商业电影和大型活动,至少对于台前幕后庞大的项目团队来说,“张氏出品”依然会是一颗当下市场的定心丸。

  如果一定要说张艺谋有什么不按商业片的套路出的“牌”,也许就是他对于演员的选择和培养——擅用非“流量”明星,甚至是如白纸一张的新人。

  

  出现在他电影中的那些女主角,无论是曾经的巩俐、章子怡、周冬雨、倪妮,再到如今(仍备受争议)的刘浩存,不仅在初露锋芒时有惊艳表现,日后也逐步成长为内地重要的女演员。

  哈尔滨人、演技派张译通过《悬崖之上》以另一种方式重走了童年时熟悉的中央大街,将与先辈跨时空的心灵相通融入了传神的人物形象塑造,再次为自己的演艺生涯留下一个经典角色;于和伟在影片中找到了演技新的突破点,很多观众评价他张弛有度的表演超出了以往对他的认知,一个行刑场边颤抖点烟的微动作也能让人们为之触动。

  当然,也正是因为“国师”业已达成的商业价值,让他能最大程度地调用和聚集与影片相关的人员、资金、场地、技术、宣发等资源;如一棵大树,让创新和人才的种子在此庇荫。

  “院线电影的强大、优质,才会产出很大的创作队伍,大明星、大演员、大导演、大师级,都会在这个层面出现。”张艺谋曾在采访中这样总结。

  

  缺失的:游离于时代脉搏内外

  张艺谋曾提到,小时候“家庭出身不好”的影响,让他养成了低调不张扬、隐忍不出头的性格——大家看到的他是个“永动机”,“劳碌命,闲不住”;是个“自律狂魔”,在日程排满、睡得很少、吃得很简单的情况下,“每天保证至少5公里的徒步运动,1-2小时的阅读时间”。

  确实如他所说,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几十年来不倦怠的努力。同时,这样的一位“好学生”也导致了大众对他更高的期待。

  在2018年播出的《十三邀》第三季访谈中,许知远曾向张艺谋发问:一个伟大的创作者,是不是应该既生活在当下,但又有一部分是想要超越当下?

  张艺谋当即表示“不做这个设想,因为那个目标太伟大”,他自称没有“先驱的情怀和悟性”,甚至对这种超越时代的欲望本身提出质疑:“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你这儿的事做好就不错了。你放心,这东西真的是人走茶凉的事。”

  这份坦然,一方面让人觉得直率真实,另一方面不免让人怀疑:这算不算是在为自己相对保守的内容创作寻找借口?

  可以看到72岁的张艺谋仍在坚持尝试新的题材领域,继《悬崖之上》之后,正在推进中的电影《坚如磐石》又将涉足警匪片。但这里的“新”仅仅针对他个人而言,在当代中国电影有越来越多新可能的今天,这些尝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泛泛的。

  有坚定的原则,也有似乎一直在路上寻找和摸索,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之路显得既稳扎稳打,又捉摸不定。

  在“好莱坞大片”《长城》(2016年)中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和精力,换来负面口碑后,张艺谋醒悟到还是要“做回我自己”。体现在他迄今为止的23部长片里,给人的观感是张氏语法在各个不同领域内的发挥。

  许知远认为张艺谋最终寻找到的方式是“尽量在一个自己能寻找到的空间里面表现自己”——“这个框架是时代的框架,不是他自己的框架”。

  而他自己,则“总是想突破自己的框架的”。

  

  THE  

上一篇:《倾城之恋》| |人生在世,爱情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