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性的结局难以调和?看《攻壳机动队》怎么说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4
手机版

  《攻壳机动队》是名副其实的神作。无论以何种标准来筛选“经典动画”,倘若《攻壳机动队》不被入选,那么这一榜单的合理性就应该遭到质疑。本作就是这么一部举足轻重的动画电影。

  某种意义上来说,《攻壳机动队》已经超脱了动画的范畴:它将人类命运的存在与毁灭、科技与人性、生命的价值等等极具哲学意义的问题通通构架进了这一近未来世界里,主题深沉而宏远,是每一位动漫爱好者都应该仔细品味的作品。

  01《攻壳机动队》其故事

  故事发生在2029年的近未来世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同样滋生了以此为手段的高科技犯罪,所谓“公安9课”便应运而生。主角草薙素子全身都被了,也就是所有的肉体都被高科技制造出的肢体、器官所替代。一次,他们为了解决传说中的黑客“傀儡师”的犯罪事件,不得不与该黑客展开了多次缠斗,最后以素子彻底信息化游荡在网络为结局。

  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大脑虽然保持着生物组织,但已经被电子化,也就是同时具有机器与生物双重特性。这台“生物电脑”既然被电子化,就可以被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入侵,甚至篡改记忆、诱导行为。作品中的“傀儡师”就是可以做到这一切的犯罪者。

  故事也主要围绕着追捕“傀儡师”进行的。“傀儡师”并不是人类,而是一段虚拟人工智能,却在庞大的网络信息流中获得了自我意识,开始声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这段程序,既可以侵蚀他人意识,伪造记忆;也可以通过伪造意识控制他人行为。“傀儡师”事件,不禁让素子产生了巨大的、自我认知的迷茫。尽管素子全身都被了,但她仍可说是一个人类——可她与傀儡师之间究竟还有多少不同呢?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就是《攻壳机动队》的核心。

  02《攻壳机动队》:人性与科技,远没有那么和谐

  《攻壳机动队》上映于1995年,监督是日本动漫界怪才押井守。在信息化刚刚起步的时代,押井守就试图以这一方兴未艾的技术载体为平台,以赛博朋克的形式,向我们展示科技带给人性的巨大威胁。如今的人类,表面上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繁华与便捷,享受着科技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似乎人性正在得到彻底解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攻壳机动队》的主角素子,自我意识比较单薄,似乎一直都在思考“我是谁”这一哲学究极命题。诚然,几乎全身都是机械的素子,如果按照比例,她不过就是一台具有意识的机器人罢了,但显然外界都把她视为一名强化的人类;反观“傀儡师”,这个获得了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当它进入义体后,这台义体同样具有了自我意识——试问,素子与此时的“傀儡师”究竟有何本质区别?

  何为自我?何为人类?何为生物?既然人可以机械化,程序可以具有人性,人与机械从某个未来的时刻开始,又有何区别?人类目前对于“意识”的定义又该如何修改?无数一连串的沉重命题都在这短短一百多分钟里被提出。

  很多人看了《攻壳机动队》之后,觉得动画在杞人忧天,科技不过是人类手中的工具罢了,人难道还会被工具控制吗?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最近才发生的新闻:2020年8月29日,马斯克发布了脑机接口重大突破,一枚硬币大小的可植入大脑的芯片,以及一台可完成自动植入芯片的手术设备。这枚芯片可以感知温度、气压、读取脑电波等,还可以支持远程数据无线传输——虽然相对于《攻壳机动队》里的世界,这种技术仍然处于非常低端的水平,可谁又断言在不远的未来,不会发生“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事件?是否会发生机器“夺舍”人类意识的事件?

  事实上,科技对人性的侵蚀早已开始。早些年,也就是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曾有人提出“信息茧房”概念,虽然这一概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大数据为生活科技赋予了巨大的动能,让它更加适合人类生活。表面上是科技是适应人类,可实际上却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试想十几年前我们会每天抱着手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在移动互联网中吗?可随着智能手机的产生,一台联网的手机,早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外部“器官”。

  科技带给人性的阴暗面,也许现在还远未到浮出表面的时候。会不会真的有一天人类把自己彻底物化从而丧失人性?至少目前没人能给出答案。《攻壳机动队》的原名是《Ghost in the Shell Stand Alone Complex》,直译过来是“躯壳中的灵魂”,也许这一原名,才更能解释本作主题。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主角是小哀?万圣节新娘,大陆确定上映
下一篇:十二星座专属“幸运猫”,白羊座楚楚可怜波斯猫,射手座挪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