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英语应该被踢出小学和中学的必修课程!”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4
手机版

  【引言】开篇我先要承认,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如果英语科被取消,会直接导致我丢饭碗。所以有些人会认为我的评论纯粹是为了自保饭碗,愚弄群众,不相信我会给出公正建议。

  其次,文中我会引用一些稍具语言深度和文化深度的例子。有些人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分不清“香臭”,这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所有“自己不熟悉、看不懂的内容”采取“一律打倒”的态度,进而攻击撰文作者。

  有以上两种情况的读者,读到这里就可以退出了。你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我也可以降低被人身攻击的概率。希望所有坚持读完文章的朋友都能本着“对事不对人”态度,公正客观的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正文】此前,互联网上一直有人在传播着“英语无用论”。认为所有国民一直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英语没多大用处,都是在消耗时光,蹉跎岁月。有人声讨“英语这块绊脚石”戕害了无数理科人才。还有些人认为“英语挤掉了汉语的空间”,呼吁大家要“救救汉语,多多宣扬国粹,要体现出文化自信……”

  由于这些言论持续发酵,一时间我们学习多年的英语被“魔化”了。有些地方甚至放出传言拟出台“小学取消英语”或“将英语设为副课”的传言。

  就我个人看来,英语学习从结果上来看,确实对90%以上的人来说是没用的。它更像是一颗种子,需要你早早的种下,多施肥、勤浇水,经年累月,让它长成参天大树。到那个时候,如果正好你要盖房屋、做家具,那这棵参天大树正好能成为你的“有用之材”。如果你这辈子都懒得盖房,不做家具,那养活了这么多年的大树显然就没什么用处。

  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当初要不要播下这颗种子?要不要多年辛苦去培育它?也许你初中毕业就去当了木匠、泥瓦匠,也许你高中毕业就去当了汽修工,那英语显然对你来说没很什么意义,只是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万一你一路顺风顺水,考上了名牌大学,进入了尖端领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没有英语基础是不可能做到的。当你处于人生“下限”的时候,英语对你来说是相当别扭的。当你怀揣理想步入巅峰的时候,英语能极大提高你的“人生上限”。

  所以,不同层面的人是很难相互理解的。月薪一千五的人有时很难理解,怎么会有人愿意花去半年的工资去买iphone,五百块的手机通话也很清楚。月薪十万的人也很难理解,用一顿饭钱买个iphone,怎么就会有人说自己“装X”。

  英语也是一样。蹲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很多人在抱怨英语浪费了他们太多的时间。日常生活世界化、全球化的人,会觉得不懂英语简直太可怕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的意见是——英语不能丢。即使英语彻底被踢出应试科目,我也会坚持让我的孩子学好英语。不管他将来是不是能达到一定高度,但是这个“希望的种子”我是一定要播下的。

  我支持“职业不分贵贱,劳动者一律平等”,但是显然“当外交官”比“在工地搬砖”性价比更高,收入更高,能够获得的尊重也更多。即使孩子不懂事,我做家长的要为他留下“当外交官”的希望,而不是笃定九年义务教育后,他一定会去“搬砖”。

  很多“过来人”回首往事,觉得英语没用,耽误了时间。其实如果真的时间倒流,给他们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们会努力学好英语,向更广阔的世界迈进,而不是从小学就放弃英语、一心向现在的职业迈进。

  我们即使不考虑职业、不考虑挣钱、不考虑理想,学习英语对我们提高生活品味、提高文化感受也很有用。就拿我们很多人爱看的《哈利波特》来说,你以为看过电影就能理解这部风靡世界几十年的著作的真正魅力吗?你以为看过中文版《哈利波特》的人就能理解为什么JK. Rowling成功了,而那么多玄幻小说家只能寂寂无名?

  下面我将引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篇的第一段来做个说明,无论你本身英语基础如何,你可以尝试跟我一起感受一下。

  中文版本一:“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拜-托,拜托了。他们从来跟神秘古怪的事不沾边,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那些邪门歪道。”

  中文版本二:“住在四号普里怀特街的杜斯利先生及夫人,非常骄傲地宣称自己是十分正常的人。但是他们最不希望见到的就是任何奇怪或神秘故事中的人物,因为他们对此总是嗤之以鼻。”

  英文原版:“Mr. and Mrs. Dursley, of number four, Privet Drive, were proud to say that they were perfectly normal, thank you very much. They were the last people you'd expect to be involved in anything strange or mysterious, because they just didn't hold with such nonsense.”

  请允许我在这里用扔开各种翻译法,直译一下英文原版:“德思礼先生和德思礼女士,住在女贞路4号,会骄傲的说他们很完美地正常,谢谢了!他们绝对是“你所能料想到的与奇怪和神秘的事情有牵扯的最后的人”。因为他们绝对不赞同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现在反观我们的两个中文版本,第一句话的翻译有一个很大的疏漏,就是perfectly翻译成“非常;十分”。没看过英文版的,可能会以为英文版这里会是very。其实perfectly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英文中带着一本正经的讽刺味道,相当于升级版的very。在英文著作中,这个词很常用。

  比如: You are perfectly delightful. 你也太讨人喜欢了吧。

  其实真正的含义有点“讽刺”的意味,暗含着“你也太过完美的惹人喜欢了吧!”或者“别装可爱装得太过头了!”

  我们可以看到JK.Rowling的厉害之处,在于换了一个简单的词,这句话的讽刺意味就特别浓重。尤其是背后再加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感觉别人还没有对他们一家人的这种“normal”做出评论的时候,他们就默认别人接受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先“谢谢”了。更是表现出这家人多么的主观,多么自大,多么不接受别人的评判。

  再看看咱们的两个中文版本的翻译,什么也看不出来。不是翻译者的翻译能力不行,而是我们汉语不具备处理这种问题的角度和功能。这里不是说我们汉语不好,汉语和英语就像“电动车”和“汽油车”,都能往前跑,但是发动机内部工作原理不一样。

  其次,JK. Rowling的原文中写到:“你所能料想到的与奇怪和神秘的事情有牵扯的最后的人。”——这不就是最不可能牵扯怪事的人吗?语言从这个角度去说,是不是增加了很多趣味呢?

  在英文版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伊丽莎白开始对男主Darcy心存偏见,说了句:You were the last man whom I would marry. 字面意思是“你是我要愿意嫁的最后一个男人”,言外之意,地球上的男人都死完了,剩下你一个,我才考虑会嫁给你。

  你看,说话的角度和方法一变,是不是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呢?至少在这里,两位大师级的作家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上面引用的内容你看懂了,你就会发现这种语言美,你是“靠别人翻译”体验不出来的。你不进入这个世界,你根本不知道有些东西好在哪。很多人自信自己能编出比《哈利波特》更精彩故事,但是你有自信能像这些大师级的作家一样用笔如此细腻吗?

  我们汉语其实也有这样的情况,看了金庸原著小说的人,再看电视剧绝对看不下去。这里建议所有看了电影、看了中文版书籍的朋友,一定要加强一下英文,去真正体验一下原作者的思维和角度。

  上面是文科,我再从理科方面举个例子。

  你知道吗?最近清华大学把线性代数的教材换成英文版本了。这件事情引起网友热议,有些人在担心理科生可能啃不下这块硬骨头,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蓄意刁难”。而实际结果却狠狠地打了反对者的脸。清华大学的孩子们不亏是“万里挑一”的高材生,他们普遍认为“这才是入门线性代数最好的教材!”

  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一下他们的原话:“国人翻译西方科学著作酷爱用高大上的词汇,先让你望而生畏。其实看了英文原著,才恍然大悟。'博弈论'听起来好高级,其实原文就是game theory,‘运筹学’听着好深奥,英文其实就是operational research。往往是看中文不理解,一看英文就懂了。”

  可见,有时候,我们的学习不是内容太难,而是翻译不到位。翻译水平高的人不懂具体专业,而专业强的人往往文笔一般,翻译出的东西概念不清,行文不明,喜欢绕来绕去,乱堆词显得“高大上”。所以“学习”高到一定程度,最终都会演变为“研究”,轻信别人的翻译成果,很可能会造成你一开始方向就错了,结果做了一大堆无用功。

  没有学到那一步的人,永远不会理解英语学习不到位会给你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英语是需要常年累月去积累的,语言没有速成的方法,等你需要的时候再去努力,早就来不及了。小学生两年就能读书认字,到了中年还不识字,你就是“退一层皮”也甩不掉文盲的帽子。有些东西,尤其是语言,真的不是你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可以学好的。

  如果现在国家把所有“绝对不需要英语”的职业列举出来,专门设立学校给这些行业培养人才,这些人不用上英语课。再设置综合学校,继续开设英语课,来这里上学的孩子除了可以选择不需要英语的职业外,还可以选择所有需要用到英语的职业。你会让你的孩子上哪个学校呢?

  举报/反馈

上一篇:周票房打败《复联4》的19禁韩影,史泰龙都服
下一篇:看完这十部高分悬疑影视作品,让你重新认识国产悬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