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后重温神雕侠侣,才发现杨过真正爱的不是小龙女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3
手机版

  新版《天龙八部》完结了。

  “不负众望”斩获豆瓣评分3.5,喜提金庸改编剧史上最低。

  电视剧官微底下一片差评,反观李若彤的微博评论区却“鸽声一片”:

  姑姑、姑姑,你是我最喜欢的武侠人物!

  

  金庸老爷子的作品每改编一次,都会开启一场怀旧盛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作品,打造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武侠宇宙。

  而李若彤饰演的王语嫣和小龙女,更是这个宇宙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两位经典的女性武侠角色,都离不开一个字:冷。

  王语嫣不苟言笑,小龙女清冷脱俗。

  相比之下,小龙女又显得更“冷”一些。

  她手持白绸带、玉蜂针,白衣飘飘;

  她捉银鱼饮蜜蜂,不食人间烟火;

  加之常住活死人墓、睡千年寒玉床……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高冷脱俗的形象。

  高冷之余,小龙女还有天真可爱的一面。

  比如:出门买东西不给钱、跟老顽童周伯通打成一片……

  每个细节都增加了这个角色的立体感和魅力。

  可就是这样一个如今看来有些“反差萌”的角色。

  这么多年来,却一直有很多读者不买账。

  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分析:杨过真正爱的人是郭芙。

  “对那个戴着珍珠项链的绿衣少女,杨过才是真动心。”

  至于姑姑,不过是幼时父母双亡的杨过对母亲的移情而已。

  为什么“杨龙CP”会遭如此质疑?

  从心理学视角看,或许是因为:

  小龙女对杨过的爱,包含了深深的抗拒。

  而“高冷”,就是“抗拒”的外在展现。

  今天,壹心理就来和大家聊聊:高冷背后的回避。

  

  高冷的本质,是依恋回避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高冷”,实际想表达的,可能是:

  TA有些冷漠、端架子,或是难以接近。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到底是怎么“冷”起来的呢?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陌生情景实验,将三个幼儿放置在有陌生人的场合,他们的妈妈离开后,有的孩子心安理得继续玩,有的孩子非常焦虑不安,也有的孩子看起来无动于衷。

  后续研究发现,这些表面上无动于衷的孩子,其实在妈妈离开后,心率加快、皮质醇水平升高,内心非常忐忑。

  这类孩子被称为“回避型依恋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认为:回避型婴儿认定了,就算自己主动表达“想要得到安抚”的意愿,也毫无用处,于是从根本上放弃了表达。

  说白了,就是对爱的回应“绝望”了。

  因此,回避型婴儿往往有一对不懂回应的父母,他们接收不到孩子的情绪,或者不允许孩子来表达自己。

  小龙女的养育者,也是如此。

  她的生存环境非常封闭,在古墓里“宅”的18年,身边只有师傅、师姐和孙婆婆。

  师父林朝英,对王朝阳爱而不得,心情郁郁,干脆不许徒弟出古墓、见外人。

  大徒弟李莫愁忍受不了这种环境,逃离古墓成了一个女魔头。

  小龙女身边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只有孙婆婆。但孙婆婆年岁已老,只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很难有什么情感上的互动。

  不仅如此,师承古墓派所练的武功,也同样要求压抑情感。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还能对爱有什么期待?

  只有推开,才是安全的。

  第一次见到杨过,听到他的哭声,小龙女虽然询问孙婆婆“怎么有人哭”,脸上却面无表情、毫无关切。

  因此,杨过对她的第一印象,是极端的冷漠:

  “她的手好凉,不像人,像鬼。”

  古墓里来了生人,小龙女内心是好奇的,可嘴上却赶杨过走。

  即使杨过说“死也不回去”,还是坚决不留他。

  可转过头,却私下却叮嘱孙婆婆“告诉那些道士,不要再欺负杨过了”。

  后来,为了保护杨过,小龙女甚至打破“古墓不留外人”的规矩,与他结为师徒。

  但相处中却十分冷漠,杨过说“你长得这么美,要是每天能笑口常开就好了”。

  她却回答“你对我不必甜言蜜语,我才不吃这套”。

  表现得十足抗拒。

  

  抗拒电影盒子背后,是深深的不安

  这份“抗拒”,就算在两人心意相通后,也会时不时地跑出来。

  让这对本就命途多舛的眷侣,吃尽了苦头。

  杨过为了劝大武小武不要再自相残杀,骗他们说自己要娶郭芙。

  小龙女知道后,没有追问真相,而是选择“成全他俩”,二话不说就消失了。

  之后身中剧毒后,更是骗杨过“16年后相见”,纵身跳下绝情谷。

  求死,可谓是极致的回避。

  小龙女的举动看似体贴,但体贴背后,却是深深的不安感。

  从而延伸出敏感和不信任。

  回避型人的爱情中,常常把这份“不安”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有一个朋友,恋爱时特别冷淡,经常把“我不想结婚”挂在嘴边。

  她的父母关系很冷漠,叔叔舅舅要么离婚要么出轨。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她对爱情非常悲观。

  她笃信:不投入,就不会被伤害。

  在这种“不合理信念”的支配下,她做了很多伤人的事:

  男生主动推进结婚,她全程冷眼旁观;

  为结婚频频争吵,甚至在大年三十夜里把男友赶出家门……

  直至对方彻底绝望,在婚礼前消失分手,她才后悔莫及。

  一方面,她想着“看吧,爱情果然是不可信的”;

  另一方面,又试图用“奉子成婚”的手段,把男友留在身边。

  又纠结拧巴,又令人心疼。

  “回避型人格”的人,内心其实极其渴望被爱和关注。

  他们一面通过“我逃,你追”,来证明对方的爱,从而消除不安;

  另一面害怕受伤,设下重重屏障,加以阻碍和考验。

  试探忠诚度、相处忽冷忽热、一生气就离家出走……

  这些回避行为,就像高墙一样挡在恋人面前,直至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小说中,杨过苦等小龙女16年,绝望跳崖,意外与小龙女重逢;

  可生活的真相却是:回避型恋人不断逃避,对方不断受伤,最后草草结束。

  现实中的“杨过”们,很难撑到happy ending。

  

  小龙女的救赎,不只有杨过

  回避型人格,往往渴望一个杨过般的恋人,寄希望于被主动地追逐、被坚定地选择、被明目张胆地偏爱,以此来抚平巨大的不安。

  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永远捂不热”。

  其实,依恋风格并非固定的人格特质,它是流动的,可变的。

  在亲密关系里,一旦掌握了“主动”的能力:

  主动进入关系,主动经营关系,主动表达爱与需求……

  就会很大的改观。

  那么,该那么改呢?

  可以试试以下3个方法。

  a. 主动表达感情

  回避型人格总有很多逃离关系的借口:工作太累、身体不佳、心情不好、最近太忙……

  看起来的确如此。

  但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借口,根本目的,还是想把距离拉远一点。

  这让我们看起来,会有些冷漠、自私,甚至是幼稚。

  事实上,回避和温暖并不矛盾,哪怕是高冷如小龙女,也在不断敞开心扉。

  她的甜言蜜语张嘴就来,当众高调示爱“我的眼里只有过儿”;

  杨过问哪个男人更好时,她坚定地说“我选你”。

  深情的语言和非言语动作,比如目光注视、握手拥抱、拍肩摸头等,都能够建立共情性链接,增强伴侣的感同身受。

  这不但可以给予对方信心和安全感,也可以增强我们自己的力量。

  b. 相信他人没有那么脆弱。

  小龙女许下“16年不见”的约定,主要心理动机之一:

  是觉得杨过无法承受她的毒发身亡,必然会肝肠寸断。

  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投射”。

  我们会把内心无法疗愈的脆弱部分,投射给某些人,然后通过照顾这些人,来照顾自己。

  认为对方很脆弱,觉得必须保护对方,恰恰说明:真正脆弱的人,其实是自己。

  小龙女总是觉得自己的“过儿”还是个孩子。

  可是在她跳崖的这16年间,杨过不仅不再“四处留情”,还炼成独步天下的武艺,更是行侠仗义,成为武林中口耳相传的“神雕大侠”……

  他的心智在不断地成长,远比小龙女以为的更强大。

  因此,想要结束“脆弱”的关系,不妨试着告诉自己:

  对方没有那么容易崩溃,TA有力量承受关系里不好的一面。

  c. 给自己留足独处空间。

  “在关系里会感到喘不过气”,几乎是回避型人格的“标配”。

  这个念头冒出来后,意味着:我们需要一定的空间了。

  《神雕侠侣》里,小龙女独处了16年;

  现实生活中,16年有点夸张,但花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时间,自由地做想做的事,还是能做到的。

  比如:看一会儿书、听一会儿音乐、报一个兴趣班、来一场短途旅行。

  同时,别忘了让另一半明白,这只是自己的“充电方式”,并不意味着不爱对方。

  一段好的关系,不是靠某一方苦苦的维系。

  更多的,是双方坚定的选择。

  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不要为了避免结束,就逃避一切开始。

  试着主动去表达情感,让这份温暖,慢慢地渗透进关系里。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活死人墓”里的“小龙女”。

  而是你所爱的人的“姑姑”。

  当然,性别换了,也一样。

  文章来源:壹心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其实《猎毒人》中吕云飞并没死 你怎么看呢?
下一篇:行业寄予厚望的《雄狮少年》被“捧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