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这恋爱表演我看够了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3
手机版

  原标题:这恋爱表演我看够了

  中国情侣大概是世界上最惨的观众。

  烂得千奇百怪的爱情电影,早在情人节档期瞄准他们的腰包。

  还有诈骗式营销,用唯美标语包装一下BE美学,就能把他们骗进来“杀”。

  对于情侣观众,一直以来我充满同情,又十分不解。

  仪式感满满地去看结局不是死亡就是分手的爱情电影,除了让约会徒增眼泪和争吵,能让他们更加相爱吗?

  情人节刚过,马上又要有爱情电影上映。

  名字长得记不住,演员长得记不住。

  只是口音一出我们就能轻松辨认:

  台湾出品。

  很奇怪,现在看见这四个字,已经很难提起什么兴趣和期待。

  因为台湾爱情电影早已与大陆共沉沦了。

  越来越长的片名、彩虹色系字体、高饱和柔焦滤镜,主角怼脸大头贴......

  仿佛都是从同一个美工那里批发来的。

  海报很大程度上透露了当下爱情电影的问题:

  同质化。

  它们也许是不一样的故事,但给人的感觉是雷同的:

  用力过猛、自我感动。

  那些男孩暗恋或者守护女孩的故事,他们讲得很深情,我们看得娘希匹。

  大陆作者十几年前写就的幼稚狗血知音体,被来者不挑地呈上大银幕;

  引进大陆院线的台湾爱情电影,则越来越滑向韩式催泪苦情大戏。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和《当男人恋爱时》这两部台湾本土票房冠军,都改编自同名韩国电影。

  当现在的华语爱情只能无能强煽,我就越发怀念当初的

  台式小清新。

  它不神话爱情,但能让我们感受到爱情最初那份悸动。

  所谓小清新,除了明亮纯净的画面和氛围,更是一种轻盈治愈的内心感受。

  像一个青春暗号,谈到它我们就想到绿色盛夏和白色制服,陷入不可言说的怀旧与柔情。

  一切都看似轻轻浅浅的,但是激起的涟漪可以在心里荡开很久很久。

  一直以来,台式小清新的票房号召力,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电影类型在台湾地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008年,

  《海角七号》创造了台湾本土票房奇迹。

  打破《警察故事3》保持16年之久的华语片台湾票房纪录,登上台湾电影票房影史第2名,仅次于《泰坦尼克号》。

  3年后,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尽管没有撼动《海角七号》的票房地位,但对于我们这些大陆观众而言却是真正的现象级。

  成为当时大陆最卖座的台湾电影。

  上一部火遍两岸三地乃至韩国的台式小清新,还要追溯到15年的

  《我的少女时代》。

  超越《不能说的秘密》在韩观影人次纪录,成为韩国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

  如今的经典,当初却是毫无来头的新人作品——

  《海角七号》是魏德圣的处女作,《那些年》的制作团队之前连长片拍摄经验都没有,《我的少女时代》启用了全新主演阵容。

  没有名气,全靠故事取胜。

  《海角七号》为什么能引爆台湾?

  不仅仅因为浪漫的中日跨国爱情,最特别的还在于它恰逢其时地展示了台湾人的本土意识。

  一沓60年前的情书,将两段爱情时空交错起来。

  旧式隐忍隽永的爱情和现代恋爱形成强烈对比,又成为后者的催化剂。

  围绕在男女主身边的小人物——弹键盘的小女孩,弹月琴的茂伯,弹吉他的交警,打鼓的水蛙......

  每个人都鲜活到让人过目不忘,为梦幻爱情注入了写实的市井气息。

  故事发生在蓝天碧海的恒春,60年前它是日本殖民地,60年后已经成了美丽的旅游小镇。

  当地人希望通过办演唱会,吸引年轻人回到家乡。

  那是一场表白演唱会,也是一场消弭差异和偏见的演唱会。

  流行摇滚和原住民音乐融合在一起,男女老少同台共唱,国语和日语互相应和。

  形成了一个和而不同的美好景象。

  这两段爱情串联起了台湾的历史和现在,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当下的生存焦虑,做出了温柔回应或者说美好展望。

  从这部处女作就能看到魏德圣的大将风范,日后拍出原住民史诗《赛德克巴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些年》则超越了台湾的本土意识,九把刀的青春物语让对岸的我们也能狠狠代入。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沈佳宜”成了校园初恋的最佳写照;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成了那些年最动听的情话;

  还有人学着用那句“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来缅怀青春期那些无疾而终的恋爱。

  如果说,《那些年》代表了野蛮生长又幼稚脆弱的男孩气;

  那么《我的少女时代》则精准捕捉了让普通女孩感同身受的少女心。

  正如“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沈佳宜”,而每个林真心的青春里都有一个会打篮球、笑容明媚的阳光大男孩。

  但他们往往只是少女时代的高光点缀,纪录林真心们那些幼稚的憨痴和错付的情感。

  现实中,很可能欧阳非凡不会喜欢上林真心。

  结尾也不会出现帅成言承旭的成年徐太宇,为她实现看刘德华演唱会的心愿。

  而是像开头的成年林真心的内心独白那样:

  原来长大以后,

  你可能只会做一份不怎样的工作,

  谈一场不怎么样的感情,

  将就着过一段不怎么样的生活。

  但电影还是让长大后的少女,续写了青春时的天真幻想。

  《我的少女时代》很能代表台式小清新的成功密码——

  掌握现实与梦幻的微妙平衡。既让你代入,又能让你做梦。

  当初,《那些年》的成功让大陆见识到了小清新的巨大威力,无数校园爱情片随之井喷。

  爱情电影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也进入了最坏的时代。

  一时间,怀旧疼痛青春、华丽撕逼青春、荷尔蒙咸湿青春、文青矫情青春风起云涌,让我们被无病呻吟的青春感怀淹没。

  但正如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评价的那样,《那些年》是一个不可以复制的经验:

  不可复制,只因九把刀已经将自己最重要的真实人生和情感全盘浇注其中——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创造的奇迹,不如干脆说这是货真价实不家庭片加掩藏的感情创造的奇迹。

  可我们的青春爱情,并没有多少诚挚的个人经验。

  多的是一群中老年男人的商业公式和精明操作。

  湾湾的嗲和松弛学不来,就学一点表面皮毛。

  为了让爱情电影多点清新的“台味”,台湾当红小生一波又一波地被输送进来。

  从赵又廷、彭于晏到刘以豪、许光汉,谁一旦走红,很快就会被爱情片市场相中。

  乃至李鸿其、李淳这样的文艺电影咖,也逃不过青春爱情电影的召唤。

  大家表现都很稳定,评分一律不及格。

  不管他们在之前的作品里多么迷人,到了这些爱情片里,魅力全无。

  此前采访李鸿其时,他也委屈:

  明明一样努力演,怎么到这就不行了?

  为啥不行了?

  “纯爱片”这个近两年的时兴词或许很能说明问题:

  当爱情电影里只剩爱情,爱情反而不见了。

  爱情不是两个人整天在那要死要活,所有人都得为他们的真爱让路。

  有些剧情分分钟能给人整笑了:患癌男主为了给女主找个值得托付的人,居然威逼利诱女二离开男二。

  这类男性视角的自我感动,既幼稚又虚假。

  当行事逻辑都无法让人理解,谈何感动和移情?

  相反,爱情是需要很多东西来支撑和丰满,才能显示出形状的。

  台式小清新,乍听起来似乎很“小格局”。

  实际上,它里面有人文的土壤,还有年轻的叛逆。

  在青春的探索之外,往往会展现本土风情、性别平权、反抗权威,乃至一些更为敏感锋利的表达。

  所以,往往台湾爱情电影里的人物,既真实又有个性。

  从爱情里延展出青春、现实、反思,这是台式小清新不断创造奇迹,也一直不敢让人小瞧的原因。

  但如今,这种以小博大的野心越来越难得一见了。

  因为钱实在太好赚了。

  即便纯爱片均分不过5,也并不耽误它们中的大部分赚得盆满钵满——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配合催泪营销,豪取9.58亿票房;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打着疫情后第一个七夕档的噱头,收获5亿票房;

  《你的婚礼》在去年五一档,拿到近8亿票房。

  最近情人节那三部烂上热搜,也照样轻松破亿。

  爱情这个字眼,对人天然就具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已经被偷懒的创作无限利用和糟蹋。

  当台式小清新式微,大陆爱情片充满算计,如今两者正汇合成相似的流水线产品,隔段时间就出来薅情侣羊毛。

  中国情侣的确不挑,但也不能一直给人喂屎吧?

  再这样下去,华语爱情迟早完蛋。

  责任编辑:

上一篇:这5部大尺度暴力美剧,现在来看依然是美剧中无人能敌的存在
下一篇:《陈情令》:蓝忘机用十六年的等待,养成了一个蓝思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