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不减,读战争与谋略的哲学,认识《孙子兵法》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3
手机版

  《孙子兵法》原书仅6045个字,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像兵者,国之大事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兵法的名句都出自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战争谋略的精髓在于道要正、术要诡,这也是中华古代兵学的精髓。孙子兵法原书13篇,依次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这13篇听起来或许有些复杂,不过归根结底所讲的就是四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战场训练、后勤保障、战术方法这些内容。

  讲到孙子兵法,就不能不提他的作者孙武了。据唐代史料记载,孙武生活在春秋时期,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靠战功起家的,他们希望后人能军功赫赫,光耀门楣,所以他们在后孙武名字里面放了一个五字。孙武的父亲在齐国做到上卿,这算是一位高级官员,这让孙武有机会接触其国君时,也使他对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电影蜜蜂

  在294年的时间里,发生了384次战争,平均一年1.3次。这些战争又称为孙子军事思想的资料库。当然,除了分析过去的战争外,孙武也指挥过一些重要的战役,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比如他曾带领3万吴军打破20万楚军,不久就攻占楚国都城。后来的兵家生再说,只有孙武这样的人才能凭借3万大军所向披靡。由此可见,孙武是理论与实践兼通的军事大家。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京东月销量8000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16.8购买

  《孙子兵法》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它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战争中还有用武之地吗?

  接下来我们先看一看孙子兵法关于战争的道。战争之道,道要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关于战争指导的内容。很多人对孙子兵法有一种误解,以为这是一部教人用计的兵书,寻求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不把力量放在首位。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孙子主张在军力强于对方的前提下使用计谋,反对在实力逊于对方的情况下拼死相搏。在他看来,实力是战斗的第一要务。谋攻篇中特别强调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出兵数是对方的十倍,可以形成碾压。围攻之时,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由于敌人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敌人,兵力弱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假如兵力不如对方,最好就别打了。

  

  除了军事实力这一必不可少的硬件外,孙子还特别强调辅助软件的作用及平时训练和将军如何指挥一支部队。想要赢得胜利,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辅助软件是否齐全,这包括将军是否有能力,命令是否能执行,士兵的力量是否强大。战法的运用是否得心应手,赏罚是否清楚?如果所有这些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战胜的几率也会增加。

  为什么这些条件都满足的话,还不能胜券在握呢?

  孙子看待战争的视野特别全面。在一场战争中,他不再局限于军事,而是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的紧密联系。综合国力决定着作战的潜力。孙子兵法中写道,数生称,称生胜。

  这里所说的称包括国家面积、物产、人口等。通俗的讲,就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参加一场战争,才能赢。孙子的认识就是现实使然。我们可以看到,春秋五霸,齐、晋、秦、楚、吴在当时都是经济大国。在政治上,孙子则强调上下联动是战胜的前提。孙子兵法一开始就强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就是说,一场战争需要获得老百姓的支持,需要军民同心,同仇敌恺。

  当然,经济和政治仍然是国内的事情,是需要长期经营的事情。那么,什么外部因素能影响国家间的战争呢?这就是外交手段。在外交上,孙子认为孤立敌人是战胜国的保障,而且这个外交手段有些时候还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而兵戎相见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在春秋时代,强国依靠军事力量,再加上外交上的纵横捭阖,大棒加胡萝卜,往往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即使是弱小的国家,如果利用好外交手段,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好的结果。

  如果外交没有成功,那就只能兵戎相见了。此时,天时地利这些自然条件就成为在短时间内足以影响作战结果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一开篇就指出了天时地利的重要性,甚至排在降临之前。但是春秋时期,人们对天气不可测,更无法控制,所以说天时这方面孙武没有展开论述。而对于地利,孙子就讲了许多,他不仅用九地篇专门论述,还在其他篇章中多次强调。

  孙子认为,上述的因素都是有利的,谋略诡计才能起到较大作用。孙子有两句名言,第一句,兵者,诡道也,第二句,兵以诈立,玩心计,不让对方看穿自己的心思。

  说完战争,知道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孙子兵法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练兵。如果说战争的排兵布阵是一门艺术,那练兵就是一种技巧。战争讲究随机应变,但训练却要有规矩。

  孙子兵法谈到军事训练特别强调军纪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众如治寡的境界训练中,除了要求所有人严格遵守纪律,孙子还特别强调训练降临与训练师兵练将,就是要提升将军统御士兵的能力,把统帅作为军队建设的灵魂,必须具备五大素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在此特别指出,不称职的将领有什么缺点呢?比如清廉爱民,一般都会认为清廉爱民是优良的品质,孙子怎么会认为是缺点呢?这是因为军中的爱民和清廉与大家理解的并不相同。这里军队将领的清廉是指,把心思放在追求清廉的名声上,心思计较,格局就会变小,视野就会变窄,会导致治军能力和能量不足。将军的爱民是指对士兵一味仁慈,让军纪为仁慈让步,这就是所谓的慈不掌兵。

  

  我们再来看一看练兵。孙子提出练兵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而是让士兵养成服从命令、服从指挥的习惯。如若部队训练有素,即使暂时失去将领,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孙子兵法的第三个重点,那就是后勤。战争与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孙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后勤的重要性。他提出,有三种情况,战争会面临无法挽回的败局。一是没有装备,二是没有粮食,三是没有储备。

  孙子主张速战速决,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各国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长期战争的局面。所以,孙子兵法提出因粮于敌的重要对外征战战略意思就是抢对方粮食吃,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古代打仗,远程粮食运输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运到目的地基本上只剩下40%,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十去其六。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到战区就地取粮,夺取敌人的粮食。

  既然在战争中后勤总是很难解决的,于是孙子就特别强调以有效的方式尽快结束战争。这样的话就进入到了第四个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术。

  术要诡。孙子兵法主要提出两种特殊战法,一事火攻,二是用间。在历史上,火攻制胜的案例不少,尽在三国时期就有著名的三次战役,他们分别是曹操烧袁绍粮草,孙刘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蜀军。至于用间,就是指刺探敌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报战、信息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战场上做到知彼,情报站永远不会过时。

  

  你或许要问,孙子兵法在理论上是否会有不足之处呢?孙子兵法的三个争议。任何一套理论都有其自身的缺陷。这本兵书存在争议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第一,孙子看到了政治对战争的作用。孙子认为,政治在战争前起到上下一心的作用,但政治不要干涉战争的进程,否则就是坏事。这一点上,西方的经典兵书《战争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832年出版的《战争论》被西方誉为战略学的圣经。作者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从属于政治,他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至于他们的观点究竟哪个正确后是一直在争论不休。

  第二个争议是孙子比较强调利。孙子兵法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有相同之处,两本书并不掩饰功利目的。孙子兵法写得很直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全书共出现了51次利字。孙子认为,赢得战争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主张掠夺,以暴力手段夺取敌国粮食。孙子认为,为了取得军事胜利,掠夺粮食,置民生于不顾,这算不了什么。有人批评说,单纯的从军事观点来说,在短期内的确如此,但从全局来看,长期看来并不是好事。

  第三大争议是孙子看重进攻,却轻视防守。就孙子兵法的结构而言,全书以进攻为主线进行编排。在孙子兵法中关于攻守关系的具体论述中,前者明显重于后者,强调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虽然存在这些争议,但瑕不掩瑜,并不妨碍它拥有众多的粉丝

  从1990年海湾战争后,美军就兴起了研究孙子兵法的热潮。随后,新的军事学说层出不穷,也是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或启发。

  就拿著名的震慑理论来说,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哈伦厄尔曼将军在他的著作《震慑与畏惧迅速制敌之道》中提到孙子17次,而克劳塞维茨只出现过6次。

  2003年3月20日,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当天,记者采访了哈伦厄尔曼,问震慑论是如何提出的,他的回答是,事实上,这个理论的根源是几千年前的中国。那时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写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举报/反馈

上一篇:金鲳鱼养殖时间短,病害一点也不少!
下一篇:“我不是药神”现实版再度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