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看红楼梦?真的不怪你!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3
手机版

  人人爱读红楼梦

  2013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对近3000名读者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进行统计后,发布“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这份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在其中,而《红楼梦》高居榜首,是读者们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

  红楼梦顶着中国古典文学巅峰的桂冠,但是人们阅读它始终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即使一些深入阅读的读者,也会感觉到尽管书中不少文字写的很好,但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不爱看,看不懂,感觉怪怪的。为什么会这样?

  某些权威人士说《红楼梦》好,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儿们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伟大的文学经典。作者曹雪芹太有才华了,熟悉建筑、服饰、饮食、游艺、诗词曲赋等等,七八十万字写了400多个人物,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少于几十个,优美的语言、神奇的结构、动人的故事、诗意般的叙述、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真正是“传神文笔足千秋”,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说得天花乱坠的。

  人人爱读红楼梦

  可是,可是……

  可是笔者相信,历史上读书人“开口就谈红楼梦”,绝不可能是因为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任凭上述种种优点,现在绝大多数人照样读不下去。

  如今《红楼梦》被读者评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首。怪读者吗?恐怕不应该。

  是不是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我们会不会像那个买椟还珠者,不停地称赞那个盒子漂亮,但并没有真正理解里面宝珠的可贵之处?我们现在称之赞之的只是小说的表面故事,而小说背后是什么,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

  事实上,红楼梦作者基本上是流着血泪向读者强调,本书是《风月宝鉴》,不要看正面的“脂粉佳人”,要看背后的“累累白骨”。我们怎能忍心回避作者呕心沥血的哭诉,像鸵鸟一样仅沉迷于一个表面的艳情寓言故事?

  任何一个严肃的学者以及认真的读者都不会这么做!这样也对不起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第一首标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流传至今已二百余年,如果说历史上曾有个别甚至一些人解得“其中味”,主要是作者身边的一些皇亲国戚,那么日转星移也早已随风而逝。从那时直到今天,没人被公认全面破解了红楼。清末民初的几位学者尚能看出一些端倪,然而随着“新红学”的确立,人们反而越来越难看出真相了。

  那么,红楼梦背后的真相就此湮没了吗?如何才能破解红楼梦呢?

  首先,看红楼梦怎么给自己“定位”。

  甲戌本凡例(第一回卷首语基本相同)明白告诉读者: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馀,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

  这里明确说此书是一个浪子将自己“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即自传性质。但是,作者出于某种目的“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即采用了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真实经历、历史事实隐藏在小说故事中。说白了,《石头记》就是个巨大的政治寓言,里面充满了人物、事件各种影射。

  第1回说: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甲侧:要紧句。)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甲侧:要紧句。)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第12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己卯本脂砚斋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这里可知,虽作者采用了小说笔法(“大旨谈情”),但是希望读者看懂背后的史实,这些史实是“实录其事”,“不可毁”。

  再说明白点,作者认为自己写的是历史,和自己有关的历史。《石头记》可以理解为“史偷记”,即“偷着记下的历史”,堪比《史记》。

  这样,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作者要如实记录历史(他自己认为的“如实”),要让后人知道这些事;另一方面又要遮遮掩掩,害怕自己受到迫害。因此,他采取了一些加密方法,使得该书很难读懂。当时的人读懂都很难,何况时过境迁、物是人非200多年后的我们。

  当时读懂《石头记》部分内容的人多是作者周围的皇亲国戚,因为小说角色是他们的父辈之类,对于背景他们略知一二。进而扩展到官员士人。以致出现“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盛况。

  至民国初年,皇家背景荡然无存,小说影射的人物也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从历史事实角度对红楼梦感兴趣的人群基础也微乎其微了。除极少数学者能够看出点端倪,其他人只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开始百年新红学。

  红学理论家刘梦溪先生认为一百年来的红学研究并无突破性成果,说道:“对一门学科来说,研究了一百年,在许多问题上还不能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甚至形成许多死结,我想无论如何不能说这是这门学科兴旺的标志。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似乎不适合《红楼梦》。倒是俞平伯先生说的‘越研究越胡涂’,不失孤明先发之见。”

  红楼梦确实很难破解。为了做到“一喉两歌”,作者笔法狡猾,不少地方是模棱两可的。其中大量诗词更是如此。文史专家都感到费解,普通读者读不懂其中的妙处,再正常不过。

  那么,红楼梦这个巨大的谜团如何才能破解呢?还能回到人人爱读红楼梦的盛况吗?

  人人爱读红楼梦

  l

  举报/反馈

上一篇:冰雪奇缘2,带着烂尾的塑料姐妹情来圈钱了
下一篇:独眼猫留下9页漫画,人间蒸发一个月,漫迷:这是9页“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