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三部曲”的另一种解读之“三打白骨精”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2
手机版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解读

  自从2014年影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来,平均每两年左右,郑保瑞导演又先后完成《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与《西游记之女儿国》构成了今时今日大银幕上的“西游记三部曲”对待作为电影作品的“西游记系列”普通观众在视听感受层面最关注的是神话西游的银幕奇观化效果,而在思想层面上,观众最关切的自然是耳熟能详的“西游取经故事”到底有了哪些新的改编亮点,传达出一种怎样的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气息。

  新的改编亮点聚焦于对西游记故事中人物的重新认识与塑造,在我看来,“西游记三部曲”的故事主要是关于两个人的故事,即“孙悟空”与“唐僧”尤其是从“三打白骨精”和“女儿国”这两部电影开始,“唐僧”几乎成为故事的唯一“主角”这个改编策略是成功的,因为《西游记》的故事在整个华人文化世界里实在是大众太熟悉不过的故事,如果不在“人物”层面开掘出新的意义,即便电影的视听语言可以在大银幕上结合包括CG技术等在内的电脑科技,更加逼真再现这个经典神话传奇故事的魅力,可是大众对于“故事”的韵味的追求必然落空,这可能是审美接受效果上的所谓“距离和美成反比”在起作用吧。

  港台综艺那么如今我们看到这“西游记三部曲”的电影故事,它究竟有什么样的“余味”呢?那么我想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跟随电影故事,我试图重新发现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孙悟空”和“唐僧”而就在此时我发现一个“天地人”与“神妖魔”并置的绚丽纷繁世界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无比艰难的,但也一定有人去坚持与践行,这很像我们当下的世界与社会,越复杂多变越充满动荡与不确定性,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哪怕是一份情怀去聚沙成塔,去春风化雨,去仰望星空,去寻找远方。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唐僧”

  先说说“唐僧”在我的这个小说原著阅读经验里,通观整部《西游记》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我时常感到唐僧是“最无用的”带在这样的阅读经验反复观看第一部改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这种经验依旧在产生作用,而事实上,这部影响深远的经典名著改编电视剧,依然带来的是一个“无用”的唐僧。

  说唐僧“无用”常常是因为他在取经路途上,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面对妖魔鬼怪他常常偏信偏听,他常常懦弱无助,他常常敌我不分,他常常一厢情愿,如此这般作为一部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主人公唐僧实在是有点乏善可陈,于是很早的时候我就在内心自我发问,《西游记》为什么是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四大名著,作为文学名著的《西游记》为什么要以“唐僧”作为最重要的人物呢,而如今我的答案就是“唐僧”是这个故事里所有重要角色当中唯一的“人”

  而这个“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看似普通其实无比艰难的“坚持”在西游记的故事里真正怀着一颗求取真经的真心的恰恰是这个毫无“战斗力”的“人”他偏信偏听,懦弱无助,敌我不分,一厢情愿,都源于这是“人”皆会犯的错,可是他错则错矣却不改初衷,在所有人都动摇,都被逼无奈的时候,只有唐僧什么也不说,甚至什么也不做,唯一要做的就是“西去”纵然所有人都有对的理由让他放弃,他也不曾一时半刻的放弃,就此而言肉体凡胎的“人”胜过了所有的“神妖魔”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讲述重点

  2016年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超越了以往“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核心,那就是“孙悟空的忠勇”与“唐僧的愚信”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电影故事近一半的段落里,讲述者的重点并不是我们以往当中所习惯的那样,一种孙悟空是如此的火眼金睛而唐僧总是那么的一厢情愿,不愿意把妖精想象成是坏人,或者说他从来都不认为这个白骨精是什么坏人。

  在电影当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讲述者的重点是唐僧面对前世被众人冤屈指认为“妖孽”而千年怨念缠身不得解脱的“白骨精”时,作为一个教化者的唐僧,自我的信念拷问与试图救赎“白骨精”的大无畏献身精神,通俗来讲,就是唐僧老师的不放弃,即便是一个妖孽,他也不放弃,做老师最难得是什么?我想有一种难就是如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吧。

  个人看法总结

  从专业人士的立场上讲,医生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老师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可是在现实的职业生涯里,这种坚持“不放弃”是典型的知易行难。

  举报/反馈

上一篇:这个职业,才是我们值得点赞的职业,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下一篇:九江国贸大厦火了!马熊英同在18楼开公司,第四人杨璇疑似为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