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大胆性描写过多,内地遭拒,在台湾出版却获奖25万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2
手机版

  王小波是中国现代文学界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曾被誉为“文坛外高手”,又被称为“中国的乔伊斯和卡夫卡”。

  很多人都熟悉他与妻子李银河的美好爱情,也有人拜读过他的作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小波曾经与云南有过较深的渊源。

  1968年,王小波参加“上山下山”运动到云南德宏插队时,年仅16岁。

  其实,当时王小波别无选择,那时候他的母亲宋华也面临着上安徽干校的分配。她打算带王小波一起去干校。

  然而,王小波却抱着崇高火热的理想和对云南浪漫的情愫,坚持要去云南,当时,王小波的家人都强烈反对,他的姐姐甚至请假回来劝他,可是王小波还是坚持他自己的选择。

  00:19后来,王小波曾给李银河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从童年继承下来的东西只有一件,就是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落寞的决心。”

  王小波的心是自由而浪漫的,但令他意外的是,他在云南插队的3年时间,彻底颠覆了王小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王小波去云南之前,充满了期待。可是去到之后马上就后悔了,贫瘠一隅让他苦不堪言!

  在云南的日子,王小波每日都要奔波劳作,一米八的大个子,要撅在水田里插秧,并且一插就是一天,这几乎让他的腰都累断了。

  后来,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提到,《黄金时代》的主角王二腰痛的毛病,这是他真实的感受,疼的就想孙悟空被戴上了紧箍咒。

  每天,他在水田里干活,脚的趾缝里烂得没了皮,有一次,他一脚踏进蚂蚁的窝里,蚂蚁一起咬牙,就像乱箭穿心一般疼,这种疼痛每天都会发生。

  这段经历让王小波实在痛苦不已,后来他曾在杂文里面写道:

  “傍晚时分,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在严酷的生活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双层考验下,王小波对中国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有了最清醒、最直观的认识,对生命的本质和真相有了新的质疑和思考。

  与物质贫困相比,王小波更不能容忍精神的禁锢和思想的缺失,剥夺了读书和思考的权利,使自己的插队的生涯如冬日的夜晚一样漫长。

  身心交瘁下,王小波终于病倒了,他得了急性肝炎病,高烧不退,队里人连忙带他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却查不出病因,最后给了他开了点维生素,就当是治疗了。

  王小波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趁此机会,他向领导请假,给了他一个回北京的机会,回来后,他的肝炎才得以痊愈。

  王小波后来曾说:“刚当知青时,我一心想要解放全人类,丝毫也没有想到自己,同时我要承认当时我愚蠢得很,所以不仅没干成什么事情,反而染上了一身病,丢盔弃甲的逃回城里。”

  而插队之后回到北京的王小波,在精神上已经完全改变了。

  离开云南不久,王小波就创作了一些早期的小说,如《绿毛水怪》、《战福》、《地久天长》。经过《唐人故事》的探索,再到《时代三部曲》,王小波完全开创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据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回忆:“大革命后,他去了云南农场,休假回京,他写了不少杂文随笔,记述云南的生活和见闻。”

  可以说云南插队的经历,让王小波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这也成了他一生都在追求的事业。

  而《时代三部曲》中的《黄金时代》是以云南插队时间为背景。故事围绕王二和陈清扬两位男女主,讲述了一系列荒谬和不公平的待遇。同时,王小波又摆脱了传统文化人悲愤的心态,把性爱作为对抗外界的最后据点。

  小说中的性描写太多了,许多初次阅读的读者都认为他们在读“小黄文”。然而,王小波作品中的性既不张扬,又不失纯真。

  但他最突出的不是他大胆的性描写,而是用他黑色幽默的反讽手法,把愤世嫉俗的态度和北田悯人的感情都倾诉出来。

  但由于这种“超越时空”的写作方法,让他的作品屡遭内地出版社拒绝,因为他过多的性描写,编辑们宁愿争抢他的随手杂文,也不要他花20年时间反复修改的《黄金时代》。

  与其说是不想,其实是不敢。毕竟,用“性”挑战权威,在那个时代是划时空的。

  那时候,王小波生活很困顿,他在中国人大任职,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后来经导师许倬云的推荐,《黄金时代》在台湾出版,并且获得联合报的奖金,高达25万台币。

  于是,王小波在北京顺义买了一套房,仍有余款。他就毅然辞职了,开始当自由撰稿人。而此时,他最大的心愿是《黄金时代》能在内地出版。

  但由于他太多的“跨界”的描写,王小波四处求人也无济于事,为了出书,王小波走破了好几双鞋,用他的话说就是“白的黑的都见过”。

  后来,《黄金时代》终于得到了华夏出版社老编辑赵洁平的赏识。趁着总编辑外出之机,打了一个时间差让《黄金时代》出版了。但赵洁平也因此受到严厉批评,一度被领导穿小鞋。

  不过,赵洁平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她第一次读《黄金时代》时,她就兴奋不已。

  书稿中对人性的追问和对生存状态的关注,让她有一种阅读世界级大师作品的感觉,读完这部书稿之后,赵洁平就决定,不管怎么说,她都要把这本书出版出来!

  但《黄金时代》出版后,仍遇到诸多困难,不能参加订货会,大型书店也不允许他们销售,广告也打不出去,王小波和他的朋友们不得不推着自行车沿街叫卖。

  不幸的是,《黄金时代》还没卖完,王小波就因病去世了。

  王小波去世后,“王小波热”突然在社会上出现。他的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只是斯人已逝,再也看不到这样盛大的场面了。

  如今,为什么这么多人爱读王小波?

  麦家就曾对王小波做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如果让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许会和鲁迅齐名。”

  一向自视清高的高晓松都不禁感慨: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

  就连怼天怼地的王朔对王小波都很是尊重,他曾说: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得他会更牛,他好并不意味着我不好,我们交相辉映可以吧。

  王小波用他短暂而舒展的生命给世界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

  在我看来,王小波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他的作品亦是时代的解药,唤醒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推荐王小波“时代三部曲”,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读他的小说,就是与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灵魂相遇!

  举报/反馈

上一篇:《青春茂盛》第123章你一定要爱我爱我
下一篇:《怪奇物语》第4季第2部分7月1日播出,长近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