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贝尔,你疯够了吗?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2
手机版

  有件事很疯魔,即便时隔多日,还是不得不聊。

  因为这个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

  第13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获奖名单公布,包贝尔凭借《阳光姐妹淘》一举拿下了“最令人失望导演”。

    后来,包贝尔在朋友圈炮轰程青松,算是某种回应。

  程青松是谁呢?

  金扫帚奖的创办人。

    包贝尔的这个朋友圈非常耐人寻味。

  他先是扯出一段与程青松的个人恩怨,然后再是质疑奖项的公平性、公正性,最后又秀了下人脉。

  针对第一条,外人没有资格插嘴。

  第二条质疑,程青松早就有过公开的介绍——

  第一轮是由观众在网络上投票,投票产生提名名单;第二轮是由主办方选择的27名专业影评人、导演、编剧、演员做评委再次投票,产生最终获奖名单。

    至于具体的投票细节,程青松还未曾回应,派爷也不便多说。

  不过,派爷比较费解的是回应中的第三条。

  其实只要随手百度关键“影评人+李宁”就能得到答案,非要来这么一出,就有点司马昭之心了。

  OK,说回正题。

  此番论战的重点其实是——

  包贝尔,值不值得一个“最失望导演”称号。

  以及更本质的问题,创作者能否坦然接受差评。

  其实,关于金扫帚,派爷一直以来都有个疑惑:为什么奖项名称要设计为“最失望”?

  纵观这个奖项的获奖得主。

  真的有人会对他们有什么期望吗?

  没有期望,何谈失望?

  金扫帚,大概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金酸莓奖”。

    “最失望”,本就该是“最差”。

  那么,包贝尔导演的《阳光姐妹淘》差不差呢?

  大众早就给出过投票——

  4w+人给出4.4分,好于9%喜剧片。

    这部电影烂在哪?

  其一、是创作上的懒惰。

  情节、场景,甚至是人物形象,都走复刻的路子。

  原作在豆瓣有超高的口碑,8.8分,豆瓣电影Top250榜单第145位。

  影片有两处神来之笔。

  饱尝中年生活之痛的女主跨越时空,将遭遇青春期之苦的自己拥入怀中。

  包贝尔版有样学样。

    影片结尾,在去世朋友们的葬礼上,姐妹们聚首,跳起青春时的舞蹈,将死之哀伤转变为生之热烈。

  这个情感大杀招,包贝尔版又是“描红”。

    其二、是低劣的喜剧手段。

  《阳光姐妹淘》的核心立意是,中年女性重聚,回首过去,完全对青春伤痕与当下困境的抚慰。

  其笔触是哀而不伤的、充满暖意的。

  但包贝尔一上手,调性立即转向闹腾、疯乱,想制造笑料就用出乖卖丑,而且丝毫不加克制。

    这足以看出。

  包贝尔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对喜剧的理解,都是相当低劣的。

  往往是,他越想搞笑就越用力,观众就越会痛苦。

  灾难场面如《港囧》。

    再比如《我的女友是机器人》。

    这就是包贝尔的核心技能了,将喜剧角色演得让人厌恶、恶心。

    这还没说他在婚礼上的那场闹剧。

  如果大家闲着没事,可以去翻一下他的微博。

  不管他支持什么,网友都支持把他扔下水。

    那么,包贝尔有什么代表作吗?

  影视剧里,他能拿得出手的,是在《“大”人物》里饰演的变态富二代。

    但如果你看过原版电影《老手》,就能看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单薄,以及包贝尔与刘亚仁在表演上的巨大差距。

    而拉出他近年来执导的作品——

  《欢喜密探》(剧集,联合指导),6.3分;

  《胖子行动队》,4.2分;

  《我们的新生活?》(短片集,联合指导),4.8分;

  《阳光姐妹淘》,4.4分。

  平均分不足5分。

  他凭借《阳光姐妹淘》拿下“最令人失望导演”大奖,真的实至名归。

  可现在呢。

  包贝尔急了,怒了。

  面对差评,输不起的又何止他一个?

  林更新。

  新剧《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的豆瓣评分仅有6.5分,他特意发微博怒怼打一星的观众。

    这剧派爷曾认真观摩过,剧情俗套、狗血,演员表演成灾,即便放在20年前都没有任何新意。

  6.5分本就属于高估。

  结果,让林更新这么一闹,评分一度跌至4.8。

  郭敬明。

  《爵迹1》上映后,他在路演最后一站突然崩溃,一度哽咽、落泪——

  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可这部影片,质量堪忧。

  郭敬明在两个小时的时长里铺开了过于宏大的世界观,故事、人物都谈不上丰富。

  至于特效,虽然砸了重金,可还是掉进了“真人不像真人,动画不像动画”的尴尬处境。

    就想问。

  如果观众真的觉得难看,并且医药费还无处报销,打个一星差评合不合理?

    那么,卖惨又是哪一出呢?

  可他,又怎么可能不懂这么简单的道理: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不仅仅是演员和半路出家的导演,就算一些大导演,也未必能有容人之量。

  2016年,《摆渡人》上映,口碑奇差,票房扑街。

  国际大导演王家卫坐不住了,发了微博:“我喜欢。”

  引得娱乐圈一众明星齐力转发。

    但,电影质量就摆在那里。

  花钱买票进场的观众的真情流露,哪里是这种舆情可以抵挡的。

    不过,王家卫的发声还是相当体面的。

  他的“我喜欢”只是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同好,而没有扼杀大众恶评的意思。

  有的导演就不行了。

  比如陈凯歌。

  在综艺《演员请就位》中,毒舌嘉宾李诚儒面对《无极》避而不谈,还小心翼翼地抬高《霸王别姬》的地位。

  在言谈间,可以说给足了陈凯歌导演面子。

  《无极》原片 不好意思 没看过

  受评论的影响

  《霸王别姬》那个标准太高了

    在后续的唇枪舌剑中,陈凯歌展开了见缝插针、穷追猛打的架势。

  先是小小的反击。

    李诚儒还希望陈凯歌能再拍一部梨园题材的影片,并强调看了《霸王别姬》七八遍。

  尔冬升导演嗅到了销烟的气息,立马打趣,缓和气氛。

    陈凯歌立即变身“老阴阳人”,开始了炮火猛攻,各种标签与偏见都来了。

  封闭世界里面出来的

  对那个世界的进步啊不太关心

    还有更狠的。

  陈凯歌私下爆了个料,李诚儒要去杭州斗蛐蛐儿。

  本来没什么的一项娱乐活动,经陈凯歌的言辞渲染,成了血淋淋的残忍游戏。

    仿佛斗蛐蛐儿的人,都是不通人性的残酷之人。

  并再次将李诚儒定性为顽固的、守旧的、跟不上时代变化的庸人。

    不得不说,陈凯歌口若悬河,没带一个脏字,却把人羞辱得满面无光。

  可这“舌灿莲花”,总让人觉得尖酸刻薄。

  其原因是,他听不得批评,便用连珠炮似的文字大山倾轧过去,将负面的声音彻底压倒。

  包贝尔、林更新、郭敬明、陈凯歌,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

  他们不明白,或是假装不明白。

  当作品面向大众的那一刻开始,它就不仅仅属于创作者了。

  看过作品的观众,有权花式吐槽,或是贡献各种脑洞大开的评论或解读。

  说回包贝尔。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泰囧》由王宝强参演,大获成功;包贝尔跟进,《港囧》却口碑失利。

  第九届金扫帚奖,王宝强因执导了《大闹天竺》获得了“最令人失望导演”奖。

  当时,他的举动震惊了所有人。

  他亲自到场领奖。

  他也成了金扫帚唯一一位敢于直面奖项的一线明星。

    其实还有一个细节。

  当时,主持人cue到王宝强有没有准备下一部导演作品。

  他的反应是,放弃了制造话题的机会,放弃了自我宣传的机会。

  因为,他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接受批评,诚挚道歉。

  包贝尔宿命般地败给了同一个人。

  王宝强赢在哪里?

  真诚。

  有格局。

  其实,只要是创作者,都有挫败的可能性。

  比如姜文。

  当年,他拍出了《太阳照常升起》,自称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

    可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大众难以消化,口碑与票房都败了。

  13年后,姜文将这部晦涩难懂的作品“翻译”成了一部商业片,创造了观影狂潮和解读狂欢。

  就是那部让无数观众呼吁申遗的《让子弹飞》。

  时过境迁,《太阳照常升起》的评分不断上涨,被越来越多的观众视为神作。

    一部作品的好坏,观众有权给出任何评价,其最终成败,时间会给出终极答案。

  而一个创作者,除了尽己所能拍出对得起观众的作品,也理应拥有坦然面对口碑的勇气与度量。

  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创作-批评-反哺创作”的良性生态。

  再退一步讲。

  当能力不足时。

  唯有真诚,才是端正创作态度、赢得观众尊重的最强武器。

  

上一篇:琅琊榜:静妃待梅长苏如同亲子,这其中缘由,梅长苏自己都不知道
下一篇:姐弟恋题材的影视剧,《密会》《宠物情人》,你喜欢的是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