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 | 李艾伶:送燕北行,等燕南飞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1
手机版

  原创 李艾伶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者按

  在“我和我的家乡”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中,不少同学投稿讲述了他们的家乡故事。那些对家乡的融融深情、那些记忆中的闪光片段,无不令人动容。即日起,学院公众号将选取部分优秀作品予以刊载。

  本期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 李艾伶

   “漫步走在阿墨江畔上,用心描画心中的他郎,太阳回头微笑的地方,映出镶着金边的墨江。”

  茶马古道蹄声悠扬,踏过污泥浊水,走出一条条石路。就沿着青灰石板往前走,十字街头的八角楼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色古香。

  檐牙高啄,有燕群栖息于其上,或在廊腰缦回间嬉戏流连。自由的精灵,唱着欢快的歌儿便不觉飞出了这四四方方的宫殿,飞向远方。不由同那抹黑色的倩影乘风俱去,穿过23°26’大桥,沐浴热带炙热的阳光,也倾听温带和风轻轻唱。驻足在北回归线标志园,我看到与欧洲天文历法观测计算相似的石阵广场,与我国阴阳五行传承一致的五行柱,诠释日月重合奇观的日月交辉……

  八角楼

  北回归线标志园螺蛳塔

  顺势登上哀牢山巅,层层梯田环抱着哈尼土掌房,恢弘壮阔中又见土色土香,让人忍不住高歌一曲。轻轻叩开一户人家虚掩的门,热情的哈尼儿女递上一杯清茶,高谈阔论间望见一对对相似的面庞,双子星是独特自然环境对这方水土的馈赠。席地而坐,抬眸,但见蓝天白云,听鸟啭莺啼;俯瞰,具有现代化模样的都市拔地而起,越盖越高的楼房与巍峨的高山相得益彰。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这是我的家乡——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云南南部的小城墨江。

  倘若借着东风浪迹,再次游走于记忆的长廊,她也并非向来这般光景。

  孩提之时,虽然对一山之隔的亲人万分思念,可我还是讨厌回老家,许多亲人正是出于这一山之隔,从来不曾见面,也渐渐断了联系。那时没通高速,66公里左右的路程要驾车行进两个多小时,接连不断的急弯对幼年的我来说更是极大的挑战,一番折腾之后不免头晕目眩。偶有胃内翻山倒海之时,哭着闹着向妈妈抱怨为什么要遭受此等磨难。妈妈总眼带笑意轻拍我的肩头,目视远方:“宝贝,我们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山川,可古话有言‘柳暗花明又一村’,山的那边,有人在等我们回家”。迷迷糊糊中不知耳边响起这话几遍,又走过那段山路几遭,但时光如流而不舍昼夜,颠簸的车轮载我奔赴下一场山海。

  乡村旧景

  始齔之年,以农业为基的产业逐渐跟不上家乡前进的步伐,闲来无事时妈妈带我到金矿权当放松,也不可避免发出“抱着金娃娃的贫困县”的叹惋。又过了三两年,计划生育的春风虽早已吹遍大江南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也已广泛深入人心,可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陈旧的观念冲击崭新的观点在所难免,民族与宗教问题仍然此起彼伏。医疗条件落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一方人,世代居住于此的墨江人民早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适应了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秉着茶淡如菊的性子深情地活,可一八年5.9级地震、二零年席卷全球的疫情真正打破了这份宁静,小城的人们产生了各自的顾虑与恐惧。我记得地震发生后我和妈妈躺在同一张床上彻夜无眠,也记得下达封城命令后的春节一派萧条,往年的重头戏游园活动只得被迫取消,居家上网课的经历是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青春烙印。后来到省城求学,依偎在故乡山水臂弯中的记忆也越来越零碎,展翅的雏燕终究还是远航。

  “万物皆流变。”在我跌跌撞撞成长的旅途中,家乡亦在千疮百孔里悄然蜕变成崭新模样,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是无私奉献的前辈。

  我的父亲,是建设家乡的千军万马中平凡的一员。我呱呱坠地那些时日,父亲也收到任命,出任老家孟弄乡乡长。自此我们把他归还给家乡,山高水长,如果相见太难,遥寄愁心与明月随君深入大街小巷。当时路不通,水不通,爸爸便数年如一日带领父老乡亲们挖沟修渠,同各地的负责人一道,串联起县城与乡镇,拉近了各个行政村的距离,解决了乡里人出行不便的难题,让世代禁锢于沟壑之间的大山子孙得以走出大山,突破地形限制,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行进了四年半,爸爸辗转调任文武乡党委书记。产业萧条、资源得不到开发的问题伴随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逐渐受到重视,加之响应国家战略,爸爸又带领当地村民建设了两个四级水电站。粮食作物的生产本小利微,便又尝试发展橡胶产业,逐步走出一条致富之路。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爸爸凭借出色的工作成果回到城中与家庭团聚,先后出任人口计生局与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局长。超生与多生的情况逐渐改善,人们的观念与时俱进;挑起民族争纷的行为得以有效制止,各民族都能在哈尼乡安居乐业、守望相助。

  墨江县龙坝镇民房改造

  墨江县雅邑异地搬迁

  时间来到2015年,卫生与计生局重组,爸爸和团队又挑起这份重担,从县到乡镇再到村,机构上下焕然一新,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脱贫攻坚的浪潮下,他们也加入这支队伍,尽职尽责开展健康扶贫,排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引进人才,竭诚为民,为2020年全县脱贫摘帽添砖加瓦。治不敢忘乱,安不能忘危。眼前的安定并非永久的太平,天灾人祸在所难免。宁静后的暴雨常让人慌不择路,一八年5.9级地震让全县人民为之一颤,作为医疗工作的负责者,爸爸则马不停蹄赶往抗争救灾前线,所幸这场山摇地动未能带走任何生命。二零年疫情爆发,我见证了这十余年来爸爸最难捱的时段,数天不能合眼,在对所有人来说足不出户、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开会研讨,寻找最佳应对方法。

  爸爸和贫困户在一起

  建好的村卫生室

  贫困户正在建盖新居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前辈们的坚持赢来了小城的春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我的家乡没有出现任何病例。后来爸爸调任红十字会,人们都说他总算可以喘口气了,可高中三年省城求学之路,他没有一次上来探望过我,他好像并不习惯清闲,“在其位谋其职”,仍旧自找麻烦,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岗位上。思念之时,便托妈妈带来几片清新茶叶,慰藉离家的心灵。学成归来之时,有人向他打趣:“你可真是个便宜的北大爸爸。”说来我无怨言,我的父亲不是英雄,也未曾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是我的英雄,他撑起了我的天地。

  也正是无数和爸爸一样平凡的家乡父老,让一贫如洗的家乡焕然一新。一脚踩在家乡的红土地,一脚踩着巨人的肩膀,无数个我从这里启航,走向未来。

  县城鸟瞰光景

  今当远离,父母为我打包了家乡的普洱茶,行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本真。前辈们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让我们和家乡一同成长。叫我如何忘记您?我的家乡——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美丽的阿墨江。

  “双子星像远行的翅膀,总要飞回心中的家乡,纷飞的紫燕传来佳话,传唱哈尼人勤劳善良。”

  文字、图片 | 李艾伶

  编辑 | 姜乃文

  原标题:《“我和我的家乡”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 | 李艾伶:送燕北行,等燕南飞》

  阅读原文

上一篇:“国民学长”李柘远:18岁读耶鲁大学,25岁考进哈佛商学院MBA,他究竟有什么过
下一篇:《offer3》李不言值班36小时累瘫,医生oncall,一生都在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