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病逝后,扶苏手握30万精锐秦军,为何接到一份诏书后自缢?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1
手机版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出巡途中因病去世,结束了自己璀璨的一生。不久,在李斯、赵高的帮助下,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胡亥在继位后便下了一道诏书给当时的太子扶苏,命他自缢。而扶苏在接到诏书后,也是毫不犹豫地执行,自缢于上郡。

  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扶苏为什么会自缢呢?要知道他当时可是拥有30万的精锐秦军,完全能争一争天下的,可却因为一纸诏书而自缢于上郡,是否太过荒唐呢?

  司马迁在自己的著作《史记》中曾评价过扶苏,称赞他“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翻译过来,就是扶苏是一个仁爱君子,为人仁慈友爱,性格刚强、勇武,而且对自己人还十分信任,是一个翩翩君子。

  简单来说,扶苏就是当时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即勇武又仁慈、即善良而刚毅,完全就是完美人物。

  

  但就是如此完美的人物却自缢于上郡之中,徒留下一句“可惜!”便再无下文,追其原因,便是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太大,甚至到了禁锢思想的地步。

  嬴政在统一中原之前,给扶苏安排的老师并不是儒家之人,而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韩非,为他传输法家思想。

  

  韩非

  而扶苏在长久的学习中,和韩非的关系也很好,扶苏对这个老师也极其敬重。可不久之后,韩非却被李斯害死,使得扶苏深恨李斯,并对其说出了:“他日必报此仇”的话语。

  不过韩非之死对扶苏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失去了一个敬重的老师,而是让他对自己坚信不疑的学说产生了怀疑。

  试想一下,一个你最敬重的老师,在尊师重道的背景下,却被自己的师弟给害死了(李斯是韩非的师弟,二者关系也很好),你对自己的所学的学问能不产生反感吗?

  

  韩非之死

  也正是如此,后面嬴政并没有继续给扶苏安排法家老师,而是挑选了一批儒家学派的人,教导扶苏。

  而倡导尊师重道,守礼法、知荣辱的儒家很快便得到了扶苏的喜爱,扶苏也开始以儒家经典中的行为去要求自己,处处要求做到完美。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子弟,聪明好学的扶苏一定会成为一个著名的大儒,名垂青史。可无奈的是,他是皇家子弟,而且还是秦朝的第一继承人。

  

  身份的原因,让教导扶苏的儒家学者经常会给扶苏灌输儒家的治国理念,企图通过扶苏这个太子,来达到兴盛儒家的目的。

  这些治国理念中,有两条理念最为显著,一是提倡分封制,恢复周朝礼乐;二是巩固皇权地位,倡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全盘接受儒家思想的扶苏,自然也牢牢的遵守着这两条治国理念。而这也间接导致了扶苏的悲剧。

  

  一是嬴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是超过三皇五帝的,而自己定下的制度,郡县制也是远超周朝分封制,属于古往今来第一先进制度。

  可偏偏自己的继承者,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却倡导分封制,恢复周礼,这不是和嬴政对着干吗?

  所以,因为政见不合,扶苏在公元212年便被嬴政下放到了上郡,远离了政治权力中心,开始了他的戍边生涯。

  

  扶苏剧照

  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又让扶苏极其敬重嬴政的诏书,在接到胡亥假冒的诏书后也不敢反抗,只能自缢,用自己的性命去维护心中的信念。

  所以扶苏的自缢,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当时的儒家思想给束缚了。

  秦朝自商鞅变法后,便在国内大力推行法家学说,实行了严苛峻法来管束全国人民。百信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知法、守法,不然便会得到严酷的惩罚。

  

  比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原因,便是因为天灾而延误了徭役时间,按当时秦朝法令,便需要斩首, 可见当时秦朝法令的严苛,没有半分通融的可能。

  而扶苏,一个从小就在严苛峻法环境中生活的人,他对秦朝法令必定是熟知且敬畏的,守法、知法已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尽管扶苏的心里并不认同这套治国理念,但作为严苛峻法的直接受益人之一,扶苏也必须是严苛峻法的拥护人。

  这是立场问题,而不是观念问题。

  

  扶苏剧照

  因为作为皇朝继承人的扶苏,如果带头反抗秦朝的立国之本,那秦朝又该如何治理天下呢?

  而事实也是如此,扶苏虽然多次反对过嬴政的政策,甚至偏向于儒家的治国理念,但作为一国太子,扶苏是从来没有反对过秦朝的治国根本法律的。

  这也是为什么嬴政看好扶苏的原因之一,愿意给扶苏多次机会。甚至在临死之际,也是下令让扶苏继承帝位,因为扶苏心里,很明白自己的国家是靠什么立足的。

  不过,严格遵守秦朝法令的行为也为扶苏带来了麻烦。

  

  扶苏剧照

  试想一下,当胡亥的下令扶苏自杀的诏书到来时,扶苏又该如何呢?

  一旦反抗,便是视秦朝法令如无物,是动摇秦朝根基之行为。就算诏书是假的,但天下人知道吗?那六国遗族会认吗?

  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野心家,只会借此机会提前发动叛乱,好夺取所谓的荣华富贵。

  

  所以,当时的扶苏,才会自缢,因为他要用自己命来维护秦朝法令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让本就摇摇欲坠的秦朝能多续命一段时间。

  就算,扶苏知道那份诏书是假的,但他也只有自缢一个办法,因为破坏秦朝法令的条例是扶苏承受不起的。

  其实扶苏自缢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当时的扶苏已经是失败者,就算他不自缢,也很难登上皇位,最多只可能当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

  主要因为当时秦朝内部支持扶苏的人并不多,甚至还很少。

  

  比如丞相李斯,作为被扶苏公开威胁要报仇的人,他可能支持扶苏上位吗?

  同样得到李斯、赵高两人帮助的胡亥,基本上收服了秦朝一半以上的官员,他们都是胡亥这艘大船的利益即得者。

  就算胡亥不是一个优秀的君主,但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官员也会拥护胡亥。

  而剩下的官员也不可能全心全意的帮助扶苏。就算扶苏有当时的蒙恬等将军的支持,但公然反抗朝廷,对于他们名下的士兵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扶苏剧照

  退一步说,就算扶苏没自缢,和胡亥闹翻,提前引爆秦朝的内患,以扶苏的能力又怎么可能是刘邦、项羽以及诸多枭雄的对手了。

  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能力镇压整个秦朝的动乱。

  扶苏很优秀,这是毋庸置疑的,他聪明、勇敢、仁慈,也有一定政治手段,如果能正常的上位,一定是一位明君。

  但自嬴政去世后,秦朝的动乱已经不可避免,而胡亥的上位又加速了动乱的到来。在那个乱世,要的不是明君,而是如刘邦一样的枭雄。

  

  可以不仁慈、也不可以勇敢,但政治手段一定要强,心一定要狠。而这些恰恰是扶苏所欠缺的。

  所以,就算扶苏没有自缢,到最后,他也很难维持秦朝的统治,只可能当一个诸侯国。

  综上所述,扶苏的自缢,主要原因自然是他思想上牢笼,可同样也是环境所造就。

  举报/反馈

上一篇:《林冲之风雪山神庙》重塑名著英雄豪情
下一篇:为何存在普朗克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