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对老年题材纪录电影的创作风格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10
手机版

  近些年,亚洲成为全球老龄化最快的地区,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老年人形象与老年家庭本不属于影视创作的主流题材,如今却因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使人们看到真实立体的老年群体形象,以及他们多元的生活状态。本文以近几年的热门纪录电影《人生果实》《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为例,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日韩对老年家庭题材纪录电影在美学特征与创作风格方面的差异。

  

  (一)《人生果实》现实生活的诗意化记录

  风格,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观照的方式。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人生果实》的导演伏原健之而言,老年人的生活同样是美的、是丰富多彩的。纪录电影的创作者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诗意,然后通过影像画面、叙事方式、表现手法将其呈现出来。“纪录片中的‘诗意’呈现,或是通过镜头语言对现实陌生化而彰显出其隐藏的‘诗意’,或是镜头对‘现实’本身显露的‘诗意’的捕捉与呈现。”

  

  《人生果实》更多的是后者,整部影片的节奏都很舒缓,紧扣诗意化的主题“孜孜不倦,不紧不慢”。加上对一些现实细节的捕捉,慢慢将这对老夫妇的现实生活通过镜头展现出来。在导演的记录下津端先生夫妇“惺惺相惜”的感情、生活的田园木屋、一日三餐,英子女士精心打点的生活,修一先生的卡片、帆船出海梦都呈现出如诗般的意境和人生的哲理。“活得越久,人生就会愈加美好”,这些是片中人物用行动传达的,也是导演用影像用细节传达的,影片所呈现出来的美好,足以让人们重新审视老年生活,审视人生。

  

  (三)《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直接电影”的变奏

  这部影片更接近“直接电影”,主要因为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旁观方式进行创作的。影片记录一对夫妇晚年生活的点滴,影像风格平实质朴、叙事节奏相对平缓把“生之美好”与“死之伤痛”都自然地记录下来导演以旁观者的视角呈现出来的纪实影像成为观众看到的“真实”生活。然而面对同样的显示不同创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纪录电影是需要记录客观现实但也并非完全排除主体意识。

  

  所以纪录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影像更多的是现实的客观再现与导演的主观表现共同作用的产物能做风格区别的只不过是主观的观照程度多少的问题。在《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这部影片中导演的主体性展现得相对较弱比如开头的倒叙直接将“生离死别”的结局呈现出来奠定了故事“悲伤”的基调却也让下面呈现的一切“美好”更让人眷恋“过程越是美好结局越是伤感”。

  

  此外还有一年四季在不同的时节不同时间点老夫妇都会穿上不同颜色的韩服这些颜色或代表温暖或代表喜悦或代表希望都是导演借着装设计对现实主题进行的隐性表达。之所以称这部影片是“直接电影”的变奏是因为导演的一切主观表达都是围绕客观现实而进行的不会强行地对过程进行改变也不会突兀地插入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才不会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介入感与参与感。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过:“每一个生命都值得仔细思考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和梦想。”老年题材纪录电影的艺术价值就在于通过纪实影像将老年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这些导演创作老年纪录片的初衷都是希望观众能够正视生命的衰老、正视生老病死、正视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同时也要看到老年人生存的多样化。纪录电影就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们得以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举报/反馈

上一篇:《盗梦空间》的梦境竟是现实?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让你发现真相
下一篇:春节档|《水门桥》亲历者、98岁志愿军老兵郭荣熙回忆战场:这个桥是我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