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争议性导演拍争议性总统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09
手机版

  中新网11月5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发表陈之岳撰写的文章指出,一个极富争议性的导演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总统,拍了一部欠缺争议性但令人好奇的传记电影。然而,这部影片对今年美国大选不可能会产生多大影响力,如果是在四年前推出,对大选可能会有一些冲击作用;反过来说,如史东再沉淀几年始拍摄布什电影,也许能把布什拍得更像布什。

  文章摘录如下;

  拍过美国肯尼迪总统遇刺阴谋(JFK,1991)和尼克松总统煎熬生涯(NIXON,1995)的好莱坞大导演奥利佛·史东(奥利弗·斯通),今年五、六月以四十余日时间,匆促赶拍一部描述现任总统布什(George W.Bush)的电影,目前在全美两千多个电影院在线演,卖座尚佳,影评则呈两极化。给予好评的影评家誉为一部“忠实、客观、公正”之作,持否定看法者则评之为“没有史东味道的电影”、“男主角未把布什的灵魂演出来”。

  六十年代中期和布什同在耶鲁大学就读的史东,私下极为瞧不起布什,他说他在耶鲁的成绩都是A,而布什则拿C,但史东未毕业即投身越战当军人;布什毕业后利用家世和关系,当上德州国民警卫队航空兵,躲过越战的征召。史东说,他心目中的布什,是个眼光短浅、气量狭窄而又不读书不用脑的无知之徒。但在电影《W》(《小布什传》)中,史东却尽可能对布什的角色采取同情的态度,并以此做为切入点,以一百三十分钟的时间铺陈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布什的一生。

  史东这部影片较为侧重布什的成长过程,尤其是他在大学时代及毕业后茫然寻觅人生目标的一段游手好闲生涯。布什的祖父是康涅狄克州联邦参议员,在德州采油致富;父亲当过众议员、驻联合国大使、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中情局局长、副总统及总统。祖父和父亲都出身耶鲁,布什亦凭借这层背景进了耶鲁。以布什的成绩和禀赋,绝不可能当耶鲁学生,但美国所有名校(特别是哈佛、耶鲁等八大长春藤盟校)都有让校友子孙优先入学的“传统”(Legacy),平日极少碰书本的布什,即依靠“父荫”进入美国学子所艳羡的耶鲁大学。

  去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No Country for Old Man》饰演倒霉猎人的佐希·布洛林(Josh Brolin),在《W》中把布什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唯妙唯肖,可说不负史东的期望。布洛林说他花了很多工夫研究布什这个人,他的语言特色、特殊的表情(有时像傻瓜,有时过度傲慢)、走路的样子以及公私生活中充满自信却又缺乏安全感的矛盾。

  布什在耶鲁当学生时,即以鬼混、不读书、每天喝啤酒、参加社交舞会出名。其时,正值越战逐步升高的时代,也是民权运动益趋激烈的岁月,全美大学生都在校园中谈论越战或存在主义,有些学生则走向街头声援黑人民权的斗争。只有像布什这类出身权贵之家的子弟,每天在宿舍里手持啤酒,大谈棒球、美式足球、电影、流行歌和女人。

  布洛林演得最好的是布什沉湎啤酒罐的日子。布什在四十岁时(一九八六年)始下定决心戒酒,并正式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布什是家中长子,因从小吊儿郎当,不用功又不听话,父母亲对他指望不高,而把希望寄托在老二杰布(Jeb)身上。影片中出现不少老布什和小布什冲突的场面,老布什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常厉声责骂小布什;父子甚至挥拳头差点打起来。

  布洛林既能揣摩浪荡时代的布什,亦能体会从政时代的布什。影片中的布什是个单纯的人,也是个头脑简单的政客,在他的世界中,只有黑和白,而没有灰色和其它颜色;也就是说,世界只有善恶之分,非善即恶,他(布什和美国)所代表的就是善,而且也站在上帝这一边。布洛林生动地刻划了布什的成长心态和奋斗向上的政治历程,尤值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选角几乎已臻完美之境,如扮演副总统切尼的李察·德莱夫斯(Richard Dreyfus,《大白鲨》主角之一),把切尼演得比切尼还像切尼。其它如扮演国务卿鲍威尔(Colin Powell)、先任国安顾问后任国务卿的赖斯(Condoleezza Rice)以及布什的妻子罗拉和老布什夫妻等演员,都颇为称职。

  史东在拍摄《W》之前,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布什,参考大批书籍。好莱坞影史上极少以现任总统为题材,因以在任总统为主题的电影,颇易流于票房毒药,而又很难客观描述功过,故好莱坞都把现任总统的生平视为“禁区”,不愿加以窥探。唯独胆大心细而又充满历史好奇心的史东,冲破影坛藩篱,以近代美国最具争议性亦最无能的总统为对象,把他搬上银幕,并赶在今年总统竞选活动趋于最高潮之际推出,以加热美国的政治温度。

  史东过去所执导的《肯尼迪》和《尼克松》都是震撼影坛的争论性作品,亦为毁誉参半的电影。在《肯尼迪》影片中,史东把肯氏遇刺的各种阴谋论融合一起,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中情局和约翰逊总统都卷入刺肯阴谋,理由是要阻止肯氏与古巴谈和,以及防止肯氏停打越战。史东告诉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美国近代史讲座教授兼教务长艾伦·布尔克里(Alan Brinkley,其父戴维·布尔克里曾为NBC新闻主播)说,他拍摄《肯尼迪》的目的,是要对环绕肯氏死因的各种仍未解开的谜团进行“解谜”,以引起美国人民的注意和继续探索。而他拍《尼克松》的目的,则是要刻划一个不受人喜爱的总统,如何在阴郁苍茫的氛围中,度过其寂寞、尴尬的岁月。

  史东说他执导《W》的用意之一是,“帮助美国人了解我们这个时代”。但这部电影的败笔之一是忽视了布什政治生涯中最具关键性的两件大事,一为二零零零年大选,二为九一一事件。布什在二零零零年大选全民选票中以五十万票输给戈尔,却以作票方式赢得佛罗里达州,从而获得较多的选举人票,并当选总统;民主党就此向最高法院提控,但由保守派大法官把持的高院最终以五比四裁决布什胜选,改变了美国历史进程。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拉登领导的盖达恐怖组织偷袭纽约和华府,迫使布什发动所谓反恐战,又改写了美国历史的走向。《W》影片对此两件大事仅在对白中匆匆带过,史东如何“帮助美国人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布尔克里从一个史学家的观点看《W》,他说史东此作“还算有点公正”(more or less fair)。持负面看法的影评家则认为《W》演员好,剧本不好,完全没有把布什的性格和气质描写出来。《时代》周刊说,史东过去所拍的电影都极有个性,但《W》一片却全然看不到史东的个性。

  史东没有刻意丑化布什,更未加以神化,只是加以夸张性的讽刺和揶揄。一个极富争议性的导演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总统,拍了一部欠缺争议性但令人好奇的传记电影。然而,这部影片对今年大选不可能会产生多大影响力,如果是在四年前推出,对大选可能会有一些冲击作用;反过来说,如史东再沉淀几年始拍摄布什电影,也许能把布什拍得更像布什。

上一篇:环保少女过18岁生日:我不会要求别人做什么了
下一篇:山东警方破获一起特大传播淫秽视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