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尉副连长杨秀云 口述老河口保卫战(原创)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08
手机版

  国民党41军军长孙震在战后数十年曾说:“老河口之战,其惨烈之状不亚于滕县保卫战。”

  

  l省市黄埔同学会领导慰问杨秀云(图中戴帽老人)

  2017年12月,笔者采访了老河口保卫战的幸存者——时年已经93岁的国军上尉连长杨秀云,后因其他原因,杨秀云的经历没有公开报道。

  2021年3月27日,笔者再次联系杨秀云时,才得知老人已在几天前离世。

  结合杨秀云生前口述和他大儿子杨成文等人的讲述,笔者整理出了杨秀云的口述史料。

  一、18岁考入黄埔军校

  1924年5月27日,杨秀云在射洪县瞿河郭家沟村出生。他的父母一共养育了三儿三女,杨秀云排行老二。

  1940年4月,全国抗战正酣,兵源紧缺。同年6月,初中刚毕业回家的杨秀云,遇到乡公所抓壮丁。大他两岁的哥哥杨秀贵当年为了躲避抓壮丁,一直在安县花荄场(现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帮药店老板担药。刚满16周岁,但身高已经超过1.6米的杨秀云,就这样被保丁抓进了乡公所。

  在成都新兵训练期间,杨秀云被前来掐尖挑选兵员的军官看中。这个军官,就是后来任黄埔军校成都本部副教育长,后响应罗广文在成都郫县宣布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李永忠。

  李永忠将杨秀云带回黄埔军校,作了他的勤务兵。

  “李永忠让我先给他当勤务兵,满18周岁就推荐我去考黄埔军校。”杨秀云说。

  

  杨秀云大儿子杨成文

  1941年11月底,经李永忠推荐,还没满18周岁的杨秀云被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成都本部第二总队通讯科录取。在黄埔军校报名时,杨秀云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些女性化,更名杨茂森。

  二、守卫老河口等同守卫家乡

  1943年10月初,杨秀云在黄埔军校成都南校场毕业。毕业前,他要求到一线部队打鬼子,但最终留校作了少尉教官。

  1944年10月,日本侵略者已明显处于败军之势。杨秀云再次和一批留校的青年军官联名请愿,希望上战场杀敌。

  1944年底,杨秀云的愿望终于实现,他被调任当时在湖北随县大洪山与鬼子作战,在有钢军之称的川军125师通讯营任中尉副连长。

  1945年1月,125师与驻守鄂北门户光化县老河口镇的川军127师对调,进驻老河口备战。

  作为豫西鄂北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河口保卫战是在老河口周边的南阳、襄樊、邓县等县镇陆续失守后,3月底拉开战斗序幕的。

  战斗正式打响前,125师兵力严重不足,而鬼子的兵力是川军两倍以上,火力配备更是远超过川军。但师长汪匣锋一点都不怯战,带领师部直属队和375团亲自守城。副师长兼373团团长陈玲在光化县城至马头山一带城外阵地布防。

  

  绵阳黄埔同学会同学看望杨秀云

  老河口位于鄂北门户、汉水中游,三面是土城墙,一面邻汉江。因地处汉江故道而得名,扼四省要冲。若日军攻下老河口,就等于敲开了西进四川的大门,而川军守卫老河口,等于间接在守护自己的家乡。

  三、黄磷炸弹把鬼子炸得肢离破碎

  杨秀云说,他是通讯营1连副连长,所以对长官部下达给师部的作战命令以及师部给各团下达的作战命令比较清楚。

  长官部第一次给125师下达的命令是固守老河口3天。

  3月27日,天还没亮,鬼子就集中兵力,与驻守在老河口外围光化县城的373团发生激战。光化县城被攻破后,373团大部分退至老河口城里,373团余部在陈玲带领下,继续在老河口东门外围阵地坚守。

  鬼子当天用炮轰破北城门后,多次冲进城,都被守军一一击退。当天下午,城外马头山阵地被鬼子攻占。傍晚,守军撤退前奉命破坏的老河口机场,也被鬼子占领。

  第二天,对此战势在必得的鬼子不断增加兵力,对老河口东门外围阵地发动猛攻。陈玲带领余部顽强抵抗后,为保存实力,全部退守老河口城内。

  

  杨秀云生前和妻子照片

  杨秀云说,按长官部命令,他们坚守3天就有增援部队接替防守。但坚守到第三天下午,他们接到的不是撤退命令,而是再坚守4天。长官部在电令中称,驻守在大洪山的127师已经前来增援。

  “大洪山离老河口400多里,川军的装备差,长途行军全靠两条腿。当时我们在给师部送作战命令电文时,都觉得依靠127师增援靠不住。”杨秀云说,按正常情况,即使127师昼夜兼程,赶到老河口至少也要3天时间。幸好127师也是川军部队,不像其他国民党部队那样为了保存实力,打增援都是慢吞吞的甚至见死不救。前来救援的127师主力在副师长何翔迥的带领下,急行军两天两夜,就赶到老河口并立即投入了战斗。

  有了127师的支援,鬼子明显减缓了攻城态势,但对老河口势在必得的鬼子很快对还在城外的127师形成了包围。127师只得突出包围圈,另寻战机增援。

  

  杨秀云生前照片

  此后两三天,鬼子集中重炮轮番猛轰城墙。在同一时间段里,将城墙炸出了四个大缺口后,将几十架梯子架在缺口上,不要命的往缺口上冲。营连排基层军官带领士兵与鬼子短兵相接,殊死抵抗,将涌入缺口的鬼子大部分消灭,少量鬼子逃跑。

  当天,杨秀云所在的通讯连除了保证通讯畅通外,有一半的官兵被抽调出来,参与守城战斗。

  “在鬼子还没全部冲上缺口时,我们都在缺口两边的土城墙和缺口正面房顶的掩体后面,等鬼子进入最佳射杀范围后,除了用轻重机枪集中火力扫射外,其余官兵全部用黄磷炸弹和手榴弹将鬼子炸出缺口。”讲述这段战斗经历时,杨秀云如同又回到了当时的战场,语气格外激动,“就在绝大部分鬼子爬上缺口,往城墙下面涌时,随着指挥官一声‘打’的话音未落,数百颗手榴弹、黄磷炸弹就如冰雹一样,接二连三的朝鬼子群飞去,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一个个鬼子被炸得支离破碎、鬼哭狼嚎,丢下成堆的伤兵和尸体,从缺口处狼狈逃走。”

  四、亲手打倒三个鬼子机枪手

  “老河口保卫战进行到第四天,通讯营长要我带几个老兵隐蔽在靠近城墙的一处清代建筑房顶上,用步枪专门打城外掩护鬼子集体冲锋的机枪手,以减轻在城墙上打阻击的我军官兵的伤亡。”杨秀云说,营长之所以要他带领老兵打鬼子的机枪手,是因为他在通讯营的几次实弹射击训练中,命中率都名列前茅。这天,他一共打倒了3个鬼子的机枪射手,还打死了几个冲锋的鬼子。当天下午战斗快结束前,城外的鬼子发现了他们隐蔽狙击的位置,几发炮弹落在房顶上,幸好鬼子打炮前一两分钟,他到房子下面补充弹药,才侥幸捡了一条命,其他几个老兵被全部炸死。

  4月2日,是更改命令后守城的最后一天。长官部再次下达了“守城再延长7天”的命令。

  杨秀云说:从最初的守城3天,到后来的14天。尽管天天经受鬼子轮番攻击的125师伤亡很大,部分军官也有抱怨,但抱怨归抱怨,还是都坚守在阵地上,无一人退缩。对守城川军来说,受伤、死亡都无所畏惧,最恼火的是城下堆积的鬼子尸体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臭味。

  杨秀云说,在老河口保卫战中,还发生过一次既惊又险的战斗,这在守城川军中无人不知。鬼子多次强攻失败后,有几天的进攻规模比以前小了许多,就在大家猜测鬼子是否没有力量进攻的时候,一天凌晨,一个给守城部队送饭的当地男子找到375团2营在城里的巡逻部队,说他经过城墙附近一处民房时,隐约听见屋子里似乎有人在挖土,怀疑是汉奸配合鬼子搞破坏,希望去看看。

  战前城墙附近的居民都已全部撤走,空房子里怎么会有挖土声?巡逻队迅速靠近民房,从窗户往屋里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是鬼子通过在城外挖地道入口,从土城墙下穿过入城,出口正好就在这间民房里。当时已经陆续有二十多个鬼子钻出洞口,后续鬼子还在不断从洞口出来。事不宜迟,带队军官立即组织士兵将房子包围起来,将集束手榴弹扔进屋内,在用机枪、冲锋枪封锁门窗的同时,抱来许多干柴放火烧房。房屋塌陷后,在这间房子和地洞里发现近百具鬼子尸体。

  

  杨成文讲述父亲生前经历

  鬼子挖地道偷袭失败后,再次开始亡命进攻。危机时刻,绕道增援的127师副师长何翔迥率领380团打退鬼子封锁,渡过汉江进入老河口,加入城东北一线的守城作战,暂时减缓了125师的守城压力。

  五、川军血战无一人当逃兵

  杨秀云说:老河口保卫战最险恶的是最后两天。头一天,鬼子集中火炮,把城墙炸出一个五六米宽的大缺口后,几百个鬼子在五辆坦克的掩护下,一鼓作气冲上缺口,但缺口处只能容纳坦克一辆一辆地通过。幸好备战期间,守城部队在城墙下面挖了许多用来对付坦克的坑,第一辆坦克从缺口处冲下来,就栽进了经过伪装的坑里。

  在坑里的坦克进退不得,将后面的坦克堵在了缺口附近。跟在坦克后面的鬼子拼命的从缺口处往城里拥。关键时刻,师长汪匣锋命令所有机动部队和通讯营等师部能拿枪的人,全部参加战斗,并身先士卒,大喊“弟兄们,为了家乡父老,把鬼子杀出城去!”

  杨秀云说,这场极为惨烈的巷战在整个抗战中也极为少见。守城川军利用残垣断壁阻击鬼子,与鬼子短兵相接,几个伙夫也一拥而上,用菜刀砍死了两个鬼子。战斗从早上打到夜幕降临,鬼子终于丢下成群的伤兵和5辆坦克逃跑。在这场巷战中,守城的125师、127师战死战伤600多人。通讯营就死伤了60多个兄弟。血战中,他也打伤打死了好几个鬼子。

  “守城的最后一天,鬼子集中炮兵轰炸昨天炸开又堵上的缺口,亡命地蜂拥入城,守在阵地上的我们拼死阻击,鬼子尸体把缺口都掩盖了,但鬼子还是不退。”杨秀云说,师部在多次组织反攻也没能将鬼子赶出城后,不得不将情况上报,随后撤退命令。当天下午五六点左右,125师、127师撤至汉江对岸,但巷战中被鬼子分割,无法接到撤退命令的部分守军,仍坚持战斗到天黑才退出城。

  老河口虽然被鬼子占领,但经过十几天的恶战,付出惨重代价的鬼子也伤了元气,没有继续进攻,隔汉江对峙准备继续死守的川军,直到四个多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杨秀云说,在这场历时13天的老河口保卫战中,场面虽然惨烈血腥,但无一人临阵退缩当逃兵。

  对于这场保卫战的惨烈程度,出生于绵阳涪城区,领导川军以巨大的牺牲夺取滕县保卫战胜利,在豫西鄂北会战中任41军军长的孙震在战后数十年曾说:“老河口之战,其惨烈之状不亚于滕县保卫战。”

  在老河口保卫战中,杨秀云在连长战死后升任上尉连长。回成都前夕,他把一件在守城血战中已经血迹斑斑的军装当作纪念品带回了成都。

  六、母命难违,回乡务农

  1945年12月,在杨秀云犹豫着是否随部队前往河南整训,准备开往内战前线时,收到了母亲徐国玉病重的家信。当天下午,杨秀云将黄埔军校毕业证书等物品寄存在驻军附近一家酱园房老板那里,带着积蓄和那套血迹斑斑的旧军装回家了。

  1946年春节后,杨秀云在母亲的病好转后准备回部队时,才知母亲已经看过那套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军装,他母亲认为,既然日本鬼子已经投降了,就不要再去当兵了。母命难违,杨秀云妥协了。

  杨秀云回家后,在家乡小学当教师。

  解放后,杨秀云被选为农协会主席。1951年1月土改时,杨秀云和他的父辈及兄妹都划为贫农成分。有了自己的土地,杨秀云辞掉了当时报酬很低的教师工作,安心在家务农。

  1960年5月,有人举报杨秀云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国民党军官。当地有关部门经过内查外调后,给他戴上了历史反革命帽子。

  杨秀云的大哥杨秀贵1945年11月在安县先林乡(1985年合并到花荄镇)六合村成家落户。杨秀云的大儿子杨成文1957年出生后,也一直在伯父家生活。

  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后,杨秀云担心在“四清”运动中遭整,决定举家迁往安县。1964年冬天,杨秀云一家在六合村6组落户。在正式迁移户口时,杨秀云将杨茂森这个名字,更改回了原来的杨秀云。

  “杨大爷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在老河口和日本人打仗,我们当地几个村都知道。我也听他讲过,也听我的父亲说过,但一直是半信半疑,直到2015年6月,有黄埔军校的校友主动来我们村找到他,政府后来又把他列入抗战老兵,享受到了应得的荣誉,我们才知道,原来他真是抗战老兵。”原六合村村主任林文开说道。

上一篇:美国议员:建议禁止未成年人游戏中出现开箱和微交易系统
下一篇:青爱工程开展未成年人暑期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相关热点播放5.2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