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闪耀!四川巴中籍27位开国将军铿锵风采(下)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巴中将帅碑林

  从普通一兵百战疆场成战神

  巴中籍的27位开国将军,参加红军前,大多是乡村放牛娃、长工,只手拿过镰刀、锄头,文化程度低,有的从没进过学堂,有的读过半年、一年、两三年的私塾或小学,最高的只有胥光义将军读到了初中。但在参加红军后,经历一次次战斗、一场场战役,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历经血与火的淬炼,他们从普通一兵,百战疆场,逐渐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成长到了师长、军长、司令,能够统率千军万马,纵横捭阖,在战史的旗帜上,写下了自己光辉的名字。

  

  吴荣正 在朝鲜战场显神威的吴荣正将军,通江双泉人,1932年底,他听说红军解放了通江城,他随即发动当地农民,收集民间枪支,组建了一支400余人的地方武装,16岁的他自任队长。12月底,红军到达吴荣正的家乡后,他率队参加了红军,被编入赤江县独立营。吴荣正参加反“六路围攻”的战斗时,在万源铁关垭阵地遭到敌人4个团的猛攻失守后,团长王近山任命他为5连连长,担任全团的主攻任务,命令当晚必须夺回铁关垭。他根据地形,采取后半夜多路齐攻,打得敌人昏头转向,天亮前便夺回了铁关垭。然后又以两天两夜的急行军穿插到敌人后方,指向飞龙山固守之敌。这次,他避开敌人的防御重心,从后山石缝中攀登上去与敌人短兵相接,利用手榴弹炸、大刀砍,将敌人全部歼灭。在飞龙寨战斗中,他又带领 5 连攻下易守难攻的主寨,全歼寨中守敌。反“六路围攻” 战役胜利后,5 连被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模范连”称号。1938年,吴荣正任八路军129 师营长,参加了响堂铺、狼牙山、老爷岭、百团大战和破击正太路等战役战斗,数次负伤。他所在营连续9个月无非战斗减员,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因此他被授予模范奖章。在由副师长徐向前指挥的响堂铺战斗中,他所在部队弹尽粮绝,他也身负重伤,眼看到敌人已冲上阵地,他忍着巨痛,率队与日寇展开了肉搏战。凭着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他所率领的部队取得了胜利。1949年4月,吴荣正任第4野师长,率部挺进粤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翁源县龙仙镇,全歼守敌1个团,并迅速同东江游击纵队会师,为解放广州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他又奉命率队到赣南剿匪,不到一年时间就将当地土匪全部肃清。新中国成立后,143师改为我军第一个火箭炮师,吴荣正任炮兵基地司令员,负责改装和训练。1951年4月,部队改编为炮兵21师,他任师长,奉命率部分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主持召开师、团干部会议,根据战场情况和火箭炮兵部队作战特点,制订了“快去、猛打、快回”的战术。配合友军消灭美军两个营。在美军占空炮优势的情况下,吴荣正指挥炮兵采取“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和措施,黄昏后他率全团从集结地向预设阵地开进,远距离奔袭后洞里之敌。当晚进入阵地,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几百枚火箭弹如无数条火龙,疾速飞向后洞里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我弹群之下,顿时毙伤敌 700 余人,打响了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第一炮,首战告捷。随后,该团在东线又配合第67军作战,两次齐放射击,歼敌500余人,震惊了敌人。一些被打得丧魂落魄的美军士兵,竟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 吴荣正指挥的炮兵21师入朝作战历时两年半,先后配合我12军,协同进行大、小战30余次,歼敌10万余人,击毁敌坦克56辆、汽车230余台、火炮30余门,击落击伤敌机 24 架,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打得“联合国军”丧魂失魄,打出了军威、国威。

  

  刘自双恩阳青木镇走出去的刘自双将军,抗日战争时,以活捉日本少将而闻名。经历无数次重大战役战斗后的刘自双,在抗战后期已经成长为太行军区某团团长了。在1944年冬的一天,上级得到情报,有日本重要人物乘火车到来,当时他是大队长兼武工队队长,他带领队伍先把火车轨道错位,然后埋伏在南北两边的山坡上,准备好手榴弹,等待时机。日军火车开到脱轨处突然减速,他果断下命令开打,南北两边山上枪声响起,手榴弹也甩了上去,火车燃起了火,车厢里的人乱作一团。他们立即冲上车后,俘虏了几个未来得及逃跑的日本人,收缴了一些武器弹药。经过突审,发现那几个俘虏中有一个是日本少将、日本天皇的外孙铃木川三郎。他也因此立功受到嘉奖。这个由他直接指挥、研究策划的战斗故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电视剧。平昌喜神走出去的蒲大义将军,抗战中,任八路军129师排长时,在山西黎城神头岭战斗中,他以1个排兵力,消灭日军100余人,首次活俘日军5人,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表扬,并亲自授予他银质奖章一枚,他领导的排也被命名为“蒲大义排”。

  

  蒲大义任连长时,在彭城战斗中,旅部被敌包围,他为掩护旅部转移,便带领所在连和临时配属的工兵连与数百之敌激战一昼夜,大部分人员壮烈牺牲,他亦身负重伤,但仍与幸存的几名战友巍然坚守阵地,致敌寸步难移,保证了旅部的安全转移。战后,彭德怀下令给他记功一次。1940年,已升任副营长的他为掩护李达首长和129师师部转移,与敌血战5昼夜,被129师授奖章1枚。1941年晋升营长,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战斗。1944年任独立团团长。8年抗战中,他战斗百余次,负伤6次,受奖4次。1946年6月,他率团投入晋南战役,在战斗中小腿被炸断,他谢绝卫生员的抢救,要过一个绷带缠住血流如注的伤口,继续指挥战斗。后任华北军区某旅旅长、第18兵团师长,参加了太原战役。太原解放后,奉命向甘肃、青海挺进,转而投入解放大西南战斗。成都战役结束后,他挥师越过二郎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康定城,兼任康定军分区司令员。1950年8月,他奉命率部开赴黔东南剿匪,解放了土匪盘踞的20多座县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蒲大义任志愿军第16军186师师长,于1951年率部赴朝参战,后升任副军长。通江陈河的张荣森将军,在八路军129师任连长时,1942年3月的一天,日军千余人到达黄河东岸开始渡河。他率连队作为第一梯队在渡口的最前沿阵地上沉着应战,一直等到敌人密集涌下河岸时,才突然集中开火,把敌人压制在河滩上。随后,事先安排的友部乘势渡过黄河袭敌侧背,敌人支持不住仓皇退去。抗战时期,他共对日军作战78次,歼灭边区内土匪40余股,反击国民党顽军进攻99次。

  

  张荣森年龄最长,从长工成长为将军的朱兆林,平昌板庙人,抗日战争时,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团新任团长和参谋长负伤,团政委带着一个营投敌,唯有他以政治主任身分稳住另外两个营,并将队伍安全带出了险境。解放战争他在上党战役桃川追击战中,荣立一等功。

  

  朱兆林王良太将军,巴州区水宁寺人,在长征的懋功会师后,被调到中央红军部队。1935年9月16日黄昏,他受命担任攻克腊子口的尖刀排排长。他率领尖刀排在机枪的掩护下,冲向敌阵地前的小木桥,但敌人凭险要地形和碉堡顽抗,他们连续冲击4次都没能成功,尖刀排只剩下他和一班长孙开岐,但他坚持不下火线,仍顽强地掩护并配合后续部队一举攻克了腊子口。战斗到最后,他身负重伤,也因此被称为“敢死队长”。1936年2月,他调红2师任连长时。在在甘肃环县山城堡之战中,他率全连与敌人拼刺刀,俘敌800余人,震动全军。抗日战争时期,王良太任八路军115师某连连长。首战平型关,他所在的团由杨得志指挥,担负主攻任务,他率全连战斗到仅剩30余人,仍坚持到最后胜利。在苏鲁豫支队任副营长、任营长时,他利用“青纱帐”,组织了一支80多人的侦察队,化装成老百姓,潜至虞城县东门外埋伏,天黑后攻进城内,包围日军据点和伪县政府,一举消灭日军12人、伪军200余人,还活捉了伪县长。不久,他又率领 4个连长途跋涉,成功袭击了夏邑县的太平庄,全歼守敌。正当休息时,敌伪组织小刀会4000余人将他们包围,他指挥部队沉着应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1000余人。当天下午,200多名日军带着1000多名伪军,又兵分三路前来围攻,他派小分队利用夜色和青纱帐作掩护,迅速消灭日军30多人,使全营巧妙地突出了包围。

  

  王良太“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3师团长,率部在盐阜地区进行抗日活动。1941 年6月,日伪军进攻新四军,他率全团从正面阻击敌人,及时抓住战机,指挥部队偷袭敌伪军,打沉敌军汽船3艘,消灭日伪军1000余人,受到军部表扬。解放战争时期,王良太奉命率部队从苏北出发,日夜兼程进入东北,配合兄弟部队一举解放齐齐哈尔。东北民主联军第 2 纵队成立时,他先后任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纵队副参谋长。沈阳解放后,任纵队师长。辽沈战役一结束,他即奉命率部挥师入关,直抵塘沽,参加了天津战役。天津战役结束后,他任115师师长,率部南下河北、河南、湖北,抵达湖南,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转经贵州插入广西,解放了柳州,进入南宁直抵镇南关,再克龙州,全歼国民党军33师。1950年,王良太率部进入朝鲜参战,指挥 115 师参加了解放平壤、攻克汉城的战役,1952年任第3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通江板桥的何正文将军在抗战中,先任八路军师部任参谋。转战太行山区后,在榆社游击队纵队任副纵队长,取名“何化一”,从几十支破枪起家,不到一个月就组建了一支 100 多人的游击队伍,在太谷、和顺袭击日军,配合陈赓 772团,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参与阻击经祁县、太谷返武乡的日军,为掩护129师主力撤退,在长乐村与敌浴血奋战,缴获大量武器装备,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收复了和顺、武乡、高平等19座县城。他屡立战功,受到师政治部表扬。

  

  何正文百团大战时,他曾带领红军随营学校一个营的兵力参加,负责侦察敌情、掩护和保卫八路军首长和 129 师师部首长的安全。百团大战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团参谋长、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纵队参谋长。随后,纵队机关渡过黄河南征,参加解放郑州战役中,全歼薛岗、老鸦城地区弃城北逃之敌11000余人,战功显赫,中央发电嘉勉。然后,纵队主力以11天800里的速度千里长驱至徐州、蚌埠之间的宿县地区,阻击敌军北援徐州。1948年11月下旬,为掩护中原野战军集结,第9纵队在司令员秦基伟等率领下,在南坪集、东坪集、浍河一线阻击敌人,围困黄维兵团于双碓集,攻占小张庄,他时任纵队参谋长。1949年初,他任野战兵团师长,参加渡江战役,歼灭逃敌2个营,然后追击数百里,毙俘敌人2000余人,该师在他的指挥下,主力渡衢江取龙游,切断浙赣线,在马村俘敌2500余人。随即千里追敌,历时23天,路经3省12县,战斗151 次,攻克县城6座,歼俘敌军13758人。至此,皖南、安庆、浙江全省全部解放。该师后又奉命从黔江直插彭水,渡过乌江,翻越南川及白马山,打开了川东门户。千里行军,一路追杀残敌,于11月30日解放了山城重庆。1974年,升任至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被刘伯承改了名字的邓仕俊将军,通江永安人。1935年邓仕俊调到红四方面军总部当作战参谋时,和朱德、刘伯承、徐向前朝夕相处。一天,刘伯承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四川通江人,刘伯承便高兴地说:“是我老乡哩。”接着又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邓仕金。”刘伯承打趣他说:取这个名字既想做官又想发财,参加红军这种观念要不得。还问他是否同意把名字改一改。他说:“行!”刘伯承说:你有文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就改名叫邓仕俊吧,不要再想发财啰!他高兴得连声说好。

  

  邓仕俊西安事变后,邓仕俊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任作战参谋,随刘伯承师长参加了奇袭阳明堡的战斗。邓仕俊先后任太岳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军分区参谋长、太岳军区参谋长,参加了开辟豫北的战斗。上党战役后,邓仕俊再次要求下部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某旅副旅长,参加了运城和临汾攻坚战役。该旅在临汾战役中,英勇作战,首先登城,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后任旅长,参加了太原战役,指挥攻打太原城外四大要塞之一的小窑头。解放太原后,他任60军参谋长,随第18 兵团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扶眉战役,又转战西南,进军四川成都,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1951年奉命入朝参战,参加了第5次战役。后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指挥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等上百次作战。赵兰田将军将军是平昌岳家人,历任八路军129师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团长等职。他组织开展政治工作深入有力,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作战勇猛,率部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响堂铺伏击战、反“九路围攻”“六路围攻”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取得节节胜利,曾荣获三等奖章。他指挥14团在阳泉西南狮脑山顽强奋战7昼夜,在友部的配合下,重创日军片山旅团。他还参与创建了晋东南抗日革命根据地。

  

  赵兰田解放战争打响后,赵兰田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旅长。他率部首先阻击敌47 师,尔后围歼敌整编第3师,活捉敌中将师长赵锡田。在追歼敌41师和47师时,因遍地“青纱帐”蔽目而无法观察敌情,他亲自爬上树去观察,机智果断地迅速指挥出击,追歼逃敌。当敌人多路突逃时,他命令各团以营为单位多路平行追击。他自己带领警卫、通讯人员截住逃敌千余人,命令司号员和小分队环村吹号、呐喊,使敌在惊恐慌乱中被后面赶来的援军全歼。在豫北攻势作战中,他不待主力到达,果断指挥所部包围敌49旅。被围之敌竟多于自己旅的两倍,他恐敌逃脱,打破常规,在白天总攻,将敌全歼,俘敌少将旅长以下 3400 人。进入大别山后,他在兵力只有一个团的情况下,与9旅(当时兵力也只有一个团)童国贵旅长取得联系,共同指挥部队,将三倍于己的敌88师师部和 62 旅包围,待纵队其他部队赶到,将敌旅消灭。此后,他所在纵队留在内线,其旅4次临险,他沉着指挥,果断摆脱敌军合围,且多次伏击敌人,转战18天,部队未损失。淮海战役中,与敌第10军三争马围子,他指挥部队血战7昼夜,全歼马围子守敌。1949年,他改任第2野战军师长。在渡江战役中,他所在师为主渡师,15分钟即突破1500米江面登岸。同年10月,率部参加进军大西南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赵兰田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志愿军师长,第60军副政委、副军长兼参谋长、代理军长。他率部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秋季反击战役,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吴仕宏将军,通江兴隆人,在抗战中,先在八路军129 师司令部任警备参谋。1937年9月,随师进至太行山脉,开展游击战争。后担任129师随营学校军事教员,并与学员们一起参加了百团大战。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历任团参谋长、团长,率部参加了太行根据地的反攻作战。

  

  吴仕宏解放战争开始,吴仕宏先后调任军分区参谋长、纵队旅参谋长。随后参与指挥了晋南战役、三战运城和撤围打援等战役战斗。1948年3月,临汾战役打响后,他督战部队迅速突入城内,协同友邻部队全歼临汾守敌,所在旅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他与邓仕俊将军同在一个旅,同享殊荣。战后,被任命为副旅长,后又奉命北上参加晋中战役。晋中战役后,他被先后任命为副师长、代师长,奉命向西北进军。他率领这支队伍渡过黄河,6月进至西安,逼退“二马”。7月,指挥全师参加扶眉战役,歼敌 2700 余人,缴获战马250余匹。8月,任师长,参加秦岭战役。12月,率师参加成都战役。成都解放后,川西军区决定将剿匪任务交给他所在179 师。他率部向茂县、松潘、理县进军。达茂县,建立军分区,他任司令员,取得川西剿匪工作取得全面胜利。1951年3月初,吴仕宏率179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于4月上旬集结于伊川附近。在与敌猛烈交战中,29 日下午,突然敌机群飞临师指挥所上空轰炸扫射,他身负重伤,被送往后方医院。1952年春夏之交,他伤愈归队,继续指挥作战。后任职福州军区副政委的何云峰将军,平昌元山人,抗战中参加了百团大战,他所在的 772 团会同兄弟部队,奉命阻击从阳泉出犯或由平辽线援正太线之敌,破袭芦家庄、冶西等敌据点,攻打日寇重要据点榆社、关家垴,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1943 年底,日寇对我根据地实施拉网合围式扫荡,他带领独立营担负抗击日伪军合围任务,在一次与日寇遭遇战中,他率部奋勇抗敌,始终坚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左手和右胸不幸被子弹射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

  

  何云峰解放战争时期,何云峰先后任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中原野战军团政委, 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先后参加上党、闻夏、同浦、临浮、吕梁、汾孝、晋南、潼关、豫西、洛阳、宛西、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他担任政委的第28团,是一支以红军为骨干组建起来的老部队,打过许多漂亮仗,荣获过“夜战常胜军”的称号。在洛阳战役中,他率部担负主攻洛阳西门任务,由于敌设防坚固,部队进攻受阻。为准确掌握敌兵力和火力部署,他和团长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坚持到阵地最前沿察看敌情,当他近距离观察敌情时,左眼不幸中弹,栽倒在瓦烁上, 他仍然坚决要求坚守阵地,最后大家用担架把他抬到后方包扎,广大官兵闻讯后深受鼓舞、士气大振。经过激烈交战,与其他部队一起成功解放洛阳。被毛主席点名赴朝作战作战的张显扬将军,通江永安人,朝鲜战争时任15军29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1951年4月22日,第5次战役打响,张显扬指挥29师由上下三串里、温水洞地段突破敌人防线,接着进占领政府东北地区,造成直逼汉城的态势。之后,奉命防御,阻止敌军向铁原、金化进攻,先后与加拿大第25旅和美第25、3师激战,击退敌人34次进攻。

  

  张显扬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后,29师负责进攻391高地。张显扬决定利用高地前的大片蒿草做掩护,发起总功的前一晚先将3个连的兵力潜伏到阵地前沿,出奇制胜,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战士们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隐蔽20多个小时,不能发出任何响声,一旦暴露就有可能全军覆没。邱少云就在这支潜伏队伍里,他不幸全身被敌人发射的燃烧弹火焰引燃,但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始终趴在地上,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当天傍晚,我军按照计划发起了总攻,很快就全歼了敌军。1953年,张显扬凯旋,在北京参加了庆祝宴会,毛主席亲自向他敬酒。曾两任北京卫戍司令员的傅崇碧将军,通江胜利人,在抗战中,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晋东南、晋察冀反“扫荡”等战役战斗。1939年6月,他指挥了洪岭阻击战,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敌人,受到了彭德怀的表扬:“洪岭阻击战打出了抗大的士气,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

  

  傅崇碧解放战争时期,傅崇碧职务升至兵团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晋北、保北、青沧、正太、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和宁夏等战役战斗。1947年10月下旬,他率10旅开赴清风店,仅用10钟就突破了敌人防线,40分钟就将敌人19团全歼,俘敌团长以下1100余人。然后与我军11旅发起了全面进攻,歼敌7万余人,活捉了敌中将军长罗成戎、副军长杨光钰、少将师长李用章。在解放石家庄的激烈战斗中,他指挥一个连的士兵闯进敌人一个师的指挥部,活捉了敌军第32师少将师长兼石家庄警备司令刘英。1950年11月10日,傅崇碧任解放军63军军长。1952年2月他率志愿军 63军,参加了抗美援朝第4次战役后期战斗和第5次战役、坚守防御战。他突出奇兵,冒着被美国空军轰炸的风险,大白天派部队多路隐蔽接近江边潜伏,战斗打响后,仅十几分钟就突破了临津江防线,插入纵深15公里,割裂了美3师和英 25 旅的联系,歼灭了英25旅和美军3师1部。后又顺着撕开的防线向里冲,先是击溃了土耳其旅,接着打垮了菲律宾营,对英29旅展开了包围之势,经顽强血战,其有“皇家陆军双徽营”之称的格罗斯特营全军覆灭,俘虏了营长卡恩。其中,我军战士刘子光创造了一个人活捉63个英国敌兵的奇迹,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在铁原阻击战中,他也身受重伤昏迷,经过四天的手术才苏醒过来。朝鲜战争胜利结束回国后,他受到了毛主席和众多领导人的接见。毛主席当面夸他铁原阻击战指挥得好,63军全体战士打得不错。1965年,傅崇碧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6年5月,兼任北京卫戍司令员,肩负守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重任。在此期间,“文革”爆发,他不屈不挠地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他也在所谓的“杨、余、傅事件”中,遭到诬陷、打击和迫害,失去人身自由长达6 年多。1977年9月,他再度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也是唯一一位两次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开国少将。让麦克阿瑟都感到棘手的吴瑞林将军,巴州化成人,抗日战争时期,吴瑞林任八路军旅长兼政治委员、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38年5月,他创建了以桑园坝为中心的鲁东南抗日根据地,打通并扼守由鲁西北通向鲁中、鲁南的战略通道,控制着日军的军需物资运输。他指挥并参与了淄川、博山、泰安、菜芜、蒙阴等许多战斗战役。1939年中秋,日军发起“六路围攻”,吴瑞林等人在庙子村突遭几百名日军包围,突围中他的腹部、腿部负重伤,由此他瘸了一只脚,被称为“吴瘸子”。解放战争时期,吴瑞林任职至东北野战军军长。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指挥部队先在彰武以南阻击国民党军“西进兵团”西援锦州,后参加辽西会战,会同兄弟部队围歼该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1948年12月,率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阻止国民党军西撤,继而攻占国民党军供应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对北平守军的包围。

  

  吴瑞林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4月,率部进军中南,先后参加安新战役和豫西、豫南地区剿匪作战,继而参加解放鄂西北、恩施战役,还配合2野解放川东北,歼灭国军罗广文、孙震兵团。1950年10月,吴瑞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军长,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一次战役中,他集中主力于长津湖以南黄草岭、赴战岭地区阻击美军陆战第1师及南朝鲜军首都师、第3师的猖狂进攻,连续激战13昼夜,歼敌2700余人,其中美军1000余人。在第二次战役中,他以凌厉的攻势,夺取宁远、孟山,歼伪第8师大部,打开战役缺口,为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第三次战役中,他率本部并指挥志愿军66军及朝鲜人民军一部,巧夺天险道城岘,抢占加平、春川,完成了战役迂回、包围堵击敌军的任务,率先攻入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歼灭横城守敌伪 8 师、伪5师及美2师一部。其后,在铁三角防御作战和西海岸阵地防御作战中,他在敌军的现代化装备面前,毫不畏惧,协同兄弟部队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回国后先后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常务副司令员。1965 年,吴瑞林指挥了“八·六”海战,击沉国民党海军“剑门”“章江”军舰,这也是当时我海军史上歼敌最多、战果最大的海战。他还指挥了海南岛、雷州半岛对空作战,活捉了美军飞行员菲利普·史密斯,令全世界震惊,有力地打击了美国和台湾国民党的嚣张气焰。1971年10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吴瑞林参与了会见。此次会见是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进行的。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乔冠华在座。当乔冠华向基辛格介绍他时,基辛格说:“我们美国人对吴将军的名字并不陌生,而且对您那个绰号,美国人更熟悉呀!”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问他的绰号是什么。他回答说:“吴瘸子。那是日本鬼子给我留的纪念。”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空气十分轻松。基辛格说:“吴将军是全才,能打陆战、海战,也能指挥空战!当年在战场上,我们美国将军一碰上吴将军都感到头痛啊!麦克阿瑟、李奇微对吴将军都感到棘手。将军立功岂止在战场27位巴中籍开国将军中,并不是每一位将军都在与敌人短兵相接,身经百战,遍体伤痕,立下赫赫战功,才被授予将军勋章的。有的是在隐蔽战线从事机要、情报工作的,有的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看起来所经历的不是那样惊心动魄,但是在战争的宏大剧场中,依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了他们的存在,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即使在建国后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中,依旧需要付出和牺牲,也能够建功立业。阳自碧将军被誉为机要专家,恩阳下八庙人,阳自碧是家中的老幺,很受父母宠爱。7岁时,父母就送他到村里小学读书。12岁小学毕业后,由于灾荒,家中无力再送他升学。从此,便在家中放牛、割草。

  

  阳自碧

  1933年参加红军后,由于他有文化基础,最初在少年先锋队作识字排长,后当文书,同年8月,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机要科任译电员。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游击队编入红33军独立团,阳自碧担任团长的警卫员,团长负伤牺牲后,他被调到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通信连当传令兵,主要负责押运粮食物资。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中央军委前敌总指挥部机要科工作,担任译电员。从此,他与机要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日战争时期,阳自碧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从事机要工作,历任机要科译电员、股长、副科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成为机要战线上的精兵强将。

  抗战胜利后,作为机要战线尖兵的阳自碧,随聂荣臻部回到晋察冀,仍发挥着他独特而重要的机要情报作用。他历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科长,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处长。在战争中,他用灵敏的嗅觉捕获了很多重要的情报,为很多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情报支撑,也培养了一大批机要工作人员,为新中国成立后机要战线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

  阳自碧一直战斗在机要一线,逐渐成为了一名机要专家。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升任华北军区机要处处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同年,中央机要局召开大军区机要处长会议,中央军委成立总参谋部机要局后,阳自碧因机要业务工作出色,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第一副局长,分管业务工作。

  1962年,被任命为国防科委第51研究所副所长,从事密码和密码机研究的重要工作。这位自幼勤奋好学的农家小子,一头扎进了密码研究的领域,为新中国的密码工作续写着新的传奇。1964年,因出色的工作和领导能力,他升任第51研究所所长。同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一名将军级的机要专家。1970 年,调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阳自碧才从从此远离了他心爱的机要专业。

  被誉为“情报专家”的姜钟,平昌得胜人,自1938年2月调到军委2局训练班学习外语后,自此就投入隐蔽战线,长期从事鲜为人知的情报工作,参加了抗击日伪军、保卫陕甘宁边区和新四军突围等情报保障工作。由于工作原因,他在延安时,经常会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朱老总、贺龙等中共领导人。

  

  姜钟

  解放战争时,姜钟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渡江等战役的情报保障工作。在此期间,国民党军加强了保密工作,解放军技术侦察工作遇到许多困难。他所在部队经过努力,破解了敌军情报技术,出色地完成了情报保障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姜钟一直战斗在情报战线,负责技术侦察情报工作,后任职至总参谋3部部长、党委书记。

  同样从事机过机要工作的还有陈彬将军,也是从放牛娃一路逆袭为将军的。红军长征会师后便进入军委通信学校学习,后参加西路军幸存下来。1938年第一批从新疆回到延安,同年被派往八路军115师师部任报务员,先后任电台分队长、区队长、通信科长。他参加了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和渤海地区反“扫荡”斗争等,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特别是为保证部队的通讯联络作出了显著成绩,经常受到军区首长的表扬,山东军区的机关刊物还专门刊登过其先进事迹。机要出身的他,1948 年调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部任参谋处处长,后任第1军区参谋长。他参加了无棣城攻击战、平原攻击战、天津小站攻击战、济南战役等。

  

  陈彬

  解放后,曾任职国防科工委,他积极推进国防工业体制改革,参与组织领导了多项战略武器、常规兵器和通讯卫星的研制和试验,组织指挥了洲际运载火箭、潜艇运载火箭和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等多项重大试验任务,并获得圆满成功。胥光义将军则是后勤保障方面的功臣,曾任2野战军3兵团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副部长兼参谋长,1950年,在执行进藏任务时,他肩负进藏部队的后勤工作。基于经验,他知道在西藏雪域高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饥饿、寒冷和缺氧。为此,在物资供应方面他下了不少功夫,为每位进藏人员准备了“七皮” (皮大衣、皮上衣、皮裤、皮帽、皮手套、皮腰带、皮鞋),还准备了防饥的代食品,另外还有雨衣、斗笠、防潮湿垫布、避光眼镜等。他一方面组织实施支援进军工作,同时通过长征中积累的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经验,组织号召广大藏族同胞也积极参加到修路和组织牦牛运输工作当中,从而保证了进藏部队的供应补给,成功地完成了进藏后勤工作。后至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长,常务副部长。

  

  胥光义在后勤工作中建功立业的还有出身于恩阳渔溪和平场的冯丕成将军,参加红军前给地主当过短工、长工,由于他曾读过八年私塾,参加红军时就做政治宣传工作,长征时便开始他一生的后勤生涯。最危险的时候是抗日战争,百团大战后,疯狂的日军出动几万兵力,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他带领后勤部的干部战士开展反扫荡斗争,在武乡县小黄村突遇敌机轰炸、扫射,他指挥大家疏散、隐蔽,敌机飞走后,集合部队在山沟里与敌人周旋4天4夜才突出重围。在晋南战役最后阶段,我军为围歼日军一个纵队,为补充长时间消耗的大量弹药物资,时任太岳军区后勤部长的他,动员机关干部战士组成运输队,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封锁,亲自把弹药送到前线,成功将日军消灭。解放战争,他任过纵队、军后勤部长,参加了平津、渡江、成都等战役,后任职成都军区后勤部长。

  

  冯丕成百战将领们,解放后虽然还在军中,但各个从事的军种不同,但依然保持将军本色,始终保持着冲锋陷阵的姿态。1969年底,中央决定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出身平昌县喜神乡的蒲大义将军被任命为兵团第一副司令,负责兵团的全面工作。他未顾及自己多伤多病的身体,拖着伤腿,毅然受命来到云南思茅。初到时没有住处,他就和战友们搭油毛毡棚;机器设备没运到,他又和战友们一起进行刀耕火种。在极短的时间里,他以一贯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组建了兵团部,并开始了工作。他从军事高级指挥员迅速转行到生产建设上,带领全体兵团战士在荒辟的思茅地区,向大自然发起了勇猛的进攻,几年时间,他走遍兵团上百个单位,涉足 1500 平方公里橡胶林。1973年2月,已经十分疲劳的他,在春节期间又连续坚持工作,最终累倒住进了医院。可他没住几天,又坚持出院,带病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4月 19日,他在开会时因心肌梗死逝世,享年57岁。在战争年代,蒲大义先后共 16 次负伤,荣立大功3次,小功8次,被评为二等甲级残疾军人。后被中央军委特授予“革命烈士”,也是巴中籍英年早逝最年轻的将军。被誉为“警察将军”的张世盖,在战争年代,打过无数仗,先后当过团长、旅长、师长的他,新中国成立后,到公安部队任职,与公安工作结下情缘,被人们称为“警察将军”。他历任公安部队司令部作战处长,铁道公安部队20师师长,公安部队第 3 师师长,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兼民警总队总队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院长。1969年,张世盖调任第二炮兵第54基地司令员,后任第二炮兵副参谋长,参与了二炮部队建设,是国防建设中核战略部队建设的见证者、亲历者,为国防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张世盖被人们誉为“戍边将军”的张德贵,恩阳镇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初,调到内蒙古军区工作,在1958年至1964年,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兼呼盟盟委第二书记、军区副政治委员时。辖区17县市和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深入边防线,发现大部分边防部队住在单薄的毡房或简陋的窝棚里,在零下40多度的冬季坚守岗位,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于是,他采取各种措施,把边防部队一万多平方米的房屋进行了改造和修缮,受到广大边防军的称赞。他行程近万里,视察了自治区与蒙古、苏联接壤的边防线,尽管不少地方沙丘漫漫,灌木丛生,但他仍以徒步当车,用自己的双腿走遍了所有哨所。

  

  张德贵从战争中走来陈福章将军,通江朱元人,1951年曾赴京参加国庆阅兵,走在队列的前一排,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并受到毛主席接见。他也曾奉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任志愿军47军140师师长,参加了1951年夏秋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性反击。1952年,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一支培养海军指挥官的学院。陈福章还未来得及领取朝鲜独立自由勋章就从抗美援朝战场赶回国内,接受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书,任海军1分校校长,为培养海军指挥员而辛勤工作。1954年调任威海水警区司令员,1955年任威海基地司令员。

  

  陈福章程登志将军则有“警备将军”之称,恩阳双凤人,战争时期,他曾率部参加了解放锦州战斗和辽西围歼战,直至辽沈战役取得最后胜利。他还参加了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和湖南地区清剿土匪的战斗。1952年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师长、副军长,参加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及毛耳山、平顶山等战斗。1956年起,任旅大警备区炮兵司令员、警备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他在旅大警备区工作30余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部队工作,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程登志部队建设上,何云峰将军有新招,任师政委的他,身穿战士服装,佩戴列兵军衔,来到红军团当兵,他首创领导干部下连当兵的实践,佩戴列兵军衔,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在全军产生了轰动效应,《解放军报》《国防战士》《云南日报》都争先报道。毛主席看了报道后,高度称赞了这一做法。不久,干部下连当兵就在全军推广开来,并形成了制度。王良太将军重视部队建设上,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效卓著。雷锋就是他下部队蹲点,慧眼发现和培养的,他付出了许多心血,雷锋牺牲前,其事迹就传遍军内外,成为军中的学习楷模。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他听后十分震惊和悲痛,他拿出同雷锋的合影泣不成声,他与雷锋的合影也已作为文物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和抚顺雷锋纪念馆。

  

  王良太被誉为“政工将军”李勃,平昌县马鞍镇人,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主要从事组织和政治工作,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任过野战军军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后,李勃在空军部队工作,一直从事军队政治工作,任过济南军区空军政委、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委。

  

  李勃朱兆林、赵兰田也是在空军部队工作,而且同样做的政治工作,为我国空军队伍建设贡献力量。朱兆林后官至空军事法院院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兼干部部部长等职。赵兰田将军离朝返国后,任第15军军长,空降兵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政委,沈阳军区空军政委等职,经过战争洗礼的陈其通将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归国之后,一直在总政治部任职,后官至总政治部文化部党委书记,他不仅是一位战将,而且还成了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被誉为“红军戏剧家”,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边战斗,一边创作,从1938 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累计创作秧歌剧、话剧、京剧等各类剧目达百余个,获各类创作、导演奖累计 28 次,他创作的代表作《万水千山》,该剧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红军长征宏大的历史场景,轰动全国剧坛。当年上演 144 场,此后连演不衰。27位巴中籍开国将军,他们是革命的功臣,是骁勇的战将,他们披荆斩棘、淋枪沐弹、流血牺牲,用身上的伤疤、留存的弹片、残缺的肢体,证明他们在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历史进程中,是参与者;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创造者。波澜壮阔的历史,烽火连天的岁月,激情燃烧的日子,27位开国将军,跃马扬戈、疆场驰骋,戎装一生,每个人都有太多精彩故事,这里的叙述仅是翻开的序篇。致敬共和国所有开国的将帅们!2022.3.2定稿主要参考资料:《 巴中历史文化名》政协巴中市委员会 西南大学出版社 2021.10

  

  阳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巴中市文联主席。

上一篇:世界上最寒酸的首都,由3个小村落合并而成,比中国小县城还落魄
下一篇:全球“最恶心”雕塑,粘满被嚼过的口香糖,当地人:看着恶心,意义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