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种好书 | 我给你的秋日浪漫,是一份豆瓣高分书单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2.好玩儿的大师

  可以毫无保留地说,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时代记录。

  拍摄者是一位“好玩儿”的学术大师。他一生拍摄了10000余幅照片,如果那时有微博或朋友圈,相信很多人会被他刷屏。

  他就是:赵元任。

  赵元任先生,老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是中国学者全面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言并取得世界性声誉的第一人。同时,他也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和大师,他的音乐作品把中国传统和现代音乐作了创造性的融合,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音乐院校的经典教材。赵元任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是近代推动中国科学进步的先驱者。

  赵元任的一生,深与时代共命运:早年赴美留美,归来热心国语运动,教学于清华园,研学于中研院;考察方言,遍访中华大地,战火纷乱,流离转徙海外,终成中西学术文化之津梁人物。

  更为难得的是, 赵元任先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及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他是一位自拍达人,以拍照的方式,保留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多达万余张的影像资料。这些照片一方面 记录下赵元任先生治学的一生,一方面也 为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留下了生动的视觉记录。

  近百年,灿若星河的现代学人群像,在他的镜头下,在他的相册里,宛在眼前,触手可及。

  

  3.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

  面对所爱之人逝去,我们该如何自愈?

  悲剧过后的明天,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自己?

  蘑菇和治愈悲伤能有什么关系?

  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在《寻径林间》中 以一种既深刻又轻松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段关于旅程的故事,开始于作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爱人离世的崩溃时刻。

  沉陷于悲痛中的伍恩无意间发现了树林间奇妙的蘑菇世界。

  她在独自寻找蘑菇的过程中重新感受到了快乐,与自然融为一体。她开始探索、学习,成为一名挪威认证蘑菇专家,同时 逐渐走出悲伤,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

  伍恩对真菌和户外世界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洞察,书中包含关于蘑菇的多样性、饮食文化及现有误区等知识,也记录了人在亲人去世后自我疗伤时可能会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4.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是西方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之一,对近代西方思想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用批判哲学完成了人类思想上的一次“哥白尼革命”。

  康德的哲学成就集中体现在 “三大批判”之中,而作为 “第一批判”的《纯粹理性批判》更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所在。

  《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是人类普遍的认识能力,它不仅接续古今,更超越了文明的隔阂,在世界多地深受重视。它的英译本至少有10种,日文译本至少12种。如此众多的译本,反映出各国学者追溯大哲学家源头活水的精神。

  《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 一部常译常新的经典,每一次重新翻译,都是对康德哲学的新诠释。1931年,胡仁源先生率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个中译本,20世纪中叶,蓝公武先生译本问世。两位先生的译本影响了数代学人。此后,牟宗三、韦卓民、邓晓芒、李秋零,以及王玖兴等著名学者相继推出新译本,对汉语学界的康德哲学研究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纯粹理性批判》的最新译本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哲学系韩林合教授翻译。韩林合教授是我国 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曾主持翻译过8卷本《维特根斯坦文集》。同时, 他在形而上学领域也有着精深的研究,近些年更专注于康德哲学的研究。

  韩林合教授以1787年经康德亲自修订的第二版(“B版”)为底本,辅之以1781年初版(“A版”),是对《纯粹理性批判》原书原版的翻译。修订过程中,进一步选定由艾德曼(Benno Erdmann)主编的科学院版和由施密特(Raymund Schmidt)编辑的哲学丛书版作为主要“对校本”, 并 参考了其他德文本和英译本,对全文做了全面而细致的校订。

  

  5.胡塞尔现象学

  扎哈维以清晰的框架, 阐述了胡赛尔的早期意向性、 中期先验现象学与 后期时间性和生活世界等思想,从胡塞尔哲学的整体出发,抓住胡塞尔在各个阶段的哲学中心,并阐述其中的连续性, 分析胡塞尔与德国古典哲学和后期现象学家的思想关系。

  阅读此书,可以看出胡塞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弗雷格的相似之处及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思想的启发。

  

  6.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新编版)(上下册)

  马敬能先生编著、 影响了一代中国观鸟人的经典工具书《中国鸟类野外手册》20多年后的全新修订,加入更多易于入门爱好者使用的细节。

  内容更全面:全书收录1484种鸟类+21种补充鸟类,1484幅全新分布图,1448条鸣声二维码,2845张鸟种手绘图片,2831条主要识别特征标识。分布图精确到省级行政区,并包含邻国分布信息。所有鸟种均配有规范汉语拼音,提供最新保护等级信息。

  使用更方便:全书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图版,仅360页,轻薄便携,新增彩图版目录,更适合观鸟入门爱好者使用和查询。下册为文字版,488页,包括详细识别特征、鸣声、分布及习性描述,更方便和图片比对,提高鸟种辨识能力。

  

  7.众神的怪兽:在历史和思想丛林里的食人动物

  当人兽冲突无法避免

  当荒野中没有猛兽在游荡

  我们该如何寻回对自然最初的畏敬?

  如果一只狮子大步穿过森林,却没有观众,那它还是这里的王者吗?脚印说,是的。

  “狮子”一词承载着王者的力量。

  英国理查德一世以“狮心王”(lionhearted)闻名,而不是熊心王。场面人物的威仪如同狮子(lionized),而不是老虎(tigerized)。

  印度早期国王主持正义时,要坐在名为辛哈萨纳(sinhasana)的宝座上。辛哈萨纳,也是狮子之意。

  在美国,美洲狮(Puma concolor)被称为“山狮”(mountainlion),却不过是狐假虎威的谄媚类比而已。

  多数人会认为狮子是一种非洲景象,体现了东非稀树草原、灌丛地带或非洲南部的疏林草原高贵的精髓——典型地具象了吃或被吃的严重性。

  作者将专业的目光投入到 因人类扩张而在迅速消失的荒野,去 追踪大型掠食动物的故事和文化,以期 重新审视我们对吃人动物所保有的恐怖,进而 反思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并 对顶级捕食者目前不乐观的处境发出呼吁。

  8.灵感五讲

  文学大师王鼎钧四十年来的灵感手记

  著名作家王安忆、张炜、陈建功、苏童、格非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平原、黄子平、陈晓明联合推荐

  为有志于文学者播下热爱的种子

  所谓 灵感,是一种突然而生的觉悟,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看法,需要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对百态的广泛接纳,以及对人生的深情投入。

  这本书是 王鼎钧先生四十年来的灵感手记,慢锻闲敲之语,蕴含丰富的哲思;信手拈来之笔,饱藏生活的启示。

  从 原型、模仿、结构、比喻、造句五个方面来探寻灵感的本质,同时附有汉宝德等人的访谈文字,以性灵之言给人一种重新观看世界、人生的角度,为有志于文学者播下热爱的种子。

  9.我的英语人生:从清华到北大

  李(赋宁)先生学博才高,久有定评。就语言说,他除英语外懂得现代德语、法语和古代希腊语、拉丁语;就文学说,他精通西方文艺批评和英语、法语文学史;就运用语言的技巧说,他既长于写作,又善于翻译。如果不嫌措辞过于文雅,我们不妨说他学贯中西,锦心绣口。

  ——王宗炎(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

  其为人也光风霁月,其为学也高山大川。

  ——王佐良(诗人、翻译家)

  先生的语言简洁流畅,语调平缓,并无刻意的抑扬顿挫,但在平实之中充盈着高雅。我和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美好的学问竟可以这样朴素。

  ——李肇星(外交家)

  李赋宁(1917-2004), 西方语言文学大师、中国英语教学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与王佐良、许国璋、杨周翰等名家并称一时,影响了中国几代外语学子。

  先生以朴实动人的文笔,记述了他在20世纪中外多所顶尖学府求学与执教的人生经历, 呈现了中国高等英语教育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学人的风骨与坚守,学术精神的培育与传承。

  

  10.人类为何奔跑:那些动物教会我的跑步和生活之道

  将人类的奔跑与演化的奇迹完美结合

  讲述运动在博物学中创造的奇迹

  我也相信动物可以教会我们更多关于跑步的道理。

  毕竟几百万年前它们就已经开始了奔跑,而那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身影。

  ——《人类为何奔跑:那些动物教会我的跑步和生活之道》

  我喜欢在郊外跑步。

  爬上一座小山丘,远方两只小鹿正窃窃私语:“快看,这家伙在干吗呢?”

  奔跑在山间的小道上,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快乐的小仓鼠。

  ——罗宾?威廉姆斯,电影明星

  《人类为何奔跑》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关于跑步的实战训练手册,也可以作为优美的自然文学作品,或是一本博物学家的成长史。 不管以哪种方式阅读,海因里希的作品都令人惊叹。

  

  11.创造现代世界:英国启蒙运动钩沉

  如何理解人性、教育、进步与追求财富?

  英国何以成为“现代性”的真正故乡?

  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图书

  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独辟蹊径, 考察了英国启蒙运动这一鲜被触碰的话题,阐明了 源自英国的诸多思想如何使现代世界首先在这里扎根。

  它还是一部18、19世纪英国重要思想人物的名人录,评述了牛顿、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蒲柏、曼德维尔、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普利斯特利、边沁、威廉?葛德文、约瑟夫?艾迪生、斯蒂尔、迪福以及斯特恩等数十位英国思想家的观念。

  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对于了解英国在启蒙运动的文化和观念的产生和传播中被长期忽视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12.萨满教、殖民主义与野人:关于恐惧和治疗的研究

  人类学家迈克尔?陶西格代表作之一

  研究殖民主义及南美印第安人的经典之作

  国内首次出版

  本书是 南美洲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研究视角和写作方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研究了 殖民主义给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社会带来的“恐惧”,以及 当地印第安人运用萨满教进行的“治疗”行为。

  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指出,殖民主义和萨满教 这两种文化力量既非完全对立,也非一方将另一方完全同化,而是在殖民恐怖所创造的“死亡空间”中进行了共同创造,形成了一种迄今仍给这些地区带来秩序和混乱的力量。

  

  13.康德论人类尊严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 人类尊严(human dignity)越发广泛地被当作人权论证的根据来使用。

  人们通常认为,这种“以尊严证人权”的观念源自康德的道德哲学,因为他主张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具有一种内在价值,亦即尊严。

  然而, 本书的作者注意到,当代学者通常把尊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属性。通过一个词源学的考证,作者概括了历史上思维和使用“尊严”概念的三种范式,即贵族范式、传统范式与当代范式……

  

  14.西部罗马的转型

  在晚期罗马帝国的西部历史上,蛮族和教会并未如吉本所说,是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

  本书作者甚至认为, 古代晚期的重要特征并非罗马的灭亡,或者“文明的终结”,而是一种根本的社会转型。古代晚期学科的开山人物彼得?布朗评价本书为一部“开创性的”佳作。

  我们该如何看待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叙述和他的那些追随者们的历史阐释呢?吉本的很多细节观察被证明依旧成立,但他用宗教和野蛮来解释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是很难站住脚的。正如本书所论证的,蛮族实难对罗马的灭亡负责——尽管没能很好地应对蛮族问题在政治上是灾难性的。 尽管吉本正确地指出,教会是从4世纪初到7世纪初的历史变迁的关键,但西部帝国的灭亡同样不能被归咎于宗教。

  换言之,基督教的胜利,特别是教会的胜利,而非罗马的灭亡或蛮族的到来,才是4—7世纪的主要历史特征。

  本书是研究古代晚期(4-6世纪)历史的前沿性著作。作者伊恩·伍德对关于古代晚期西部罗马逐渐衰亡的代表性观点,逐一进行了评判,并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解说。

  书中 详尽分析了教会的兴起对人力资源、政治结构、文化生活,特别是对土地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基督教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实践了方法论上的创新。此外,作者还对欧洲早期中世纪研究的学术史及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梳理和预测。

  

  15.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

  一部赫梯历史和文明的可靠读本,穿越时空的土耳其古代文化之旅。

  国际知名赫梯学学者毕生研究成果,突破传统叙事框架,25个专题立体再现赫梯文明。

  赫梯文明抑或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即赫梯学)在国际上显然属于小众学科,在国内更完全可以被划归到“绝学”的范畴,普通大众对此听闻者寥寥无几。

  但《赫梯人简史》的作者却明确提出 这本书的对象是“学术和普通读者”。

  如今到土耳其安卡拉的任何地方,你都会发现赫梯人的痕迹。

  赫梯文明所涵盖的时代跨越了500年,即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早期。用现代考古学的术语来说,赫梯历史始于青铜时代中期末,持续到青铜时代晚期末。

  “安纳托利亚”(Anatolia)又如何呢?事实上,这一术语源自希腊语anatole,“升起”。它被用来指代希腊人眼中的“(太阳)升起”之地。

  

  16.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修订译本)

  “污名”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

  在本书中, 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 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

  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间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

  

  17.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增订版)

  关于乡村,那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即便那里的人占多数。

  “田园”只是文人特别是失意文人闲情雅致的寄托,借以抒发他们的心境与追求,表现的重点是诗人的个人情感,而不是细致描绘乡村生活的实景,难以发现乡村的精确画面。

  中华帝国时代的村民多数目不识丁,其日常状况与生计通常不为士人所重视,因而罕见记载。关心“民瘼”的官员士子只限于泛泛而谈,而不去描绘乡村生活的实际。

  ——萧公权

  

  18.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一个近乎全新的自然”。

  本书是 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

  它 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

  本书 是科学革命研究者的必读著作,也可供关心现代世界兴起的读者阅读。

  

  19.独立与归属:民国新女性的精神史

  阅读近代著名女性的生命历程与精神生活,回望中国现代个体及其精神的独立与归属。

  “新女性”的命运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一个重要缩影,她们身上的精神性追求及其内在困境,能最真切地反映中国现代人格重塑过程中的张力与缺失。

  本书 以“离家”作为新女性生命史与精神史的起点;离家在开启她们追求独立之路的同时,亦使得 “归属感”问题始终如影随形。

  独立与归属这两方面的紧张关系在此后的“学潮”“爱情”“革命”以及“物质”等历史环节中都有充分体现。在这—过程中,亦可感受到 现代人格内在的主观性倾向,及其得以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境。而“革命”与“物质”作为两种典型的选择,在展示新女性群体某种现实出路的同时,亦以新的方式使“独立与归属”的结构走向了“一端”。

  20.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

  一本解开央地关系集权分权千年矛盾的著作!

  当中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时代之后,发现在处理央地关系时,仍要解决集权与分权的一对矛盾。

  央地关系包括政府间行政关系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前者以人事权为主,后者包括政府间事权、财权和转移支付三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须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才能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是分权过度又会导致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妨碍统一大市场形成、中央政府权威削弱等一系列问题。

  因而集权与分权各有利弊,其利弊分析引发了学界的大量研究。

  本书 接续明末思想家顾炎武《郡县论》的思考,试图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穿透历史的迷雾,回答如下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央地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二,自改革开放以来,央地关系的演变逻辑是什么?

  第三,为什么说央地关系“寓分权于集权”是实现中国长治久安的合理设计?

  21.四大圣哲

  人类思想典范的创造者

  看四位圣哲如何回应终极问题

  寻找独属于我们自己生命的答案

  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 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

  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 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 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限制的枷锁?

  22.政治与爱的秩序:一种奥古斯丁主义的民主公民伦理

  当代奥古斯丁政治神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奥古斯丁并不是自由主义者,但 他是最早明确提出自由意志理论的哲学家。

  本书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埃里克 ?格雷戈里分别 以神学、女性主义和政治哲学为切入点,提出了对奥古斯丁主义思想、自由主义公民伦理的全新解读。通过分析以莱茵霍尔德 ·尼布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程序主义和以小马丁 ·路德·金为代表的公民自由主义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奥古斯丁主义及其与如何构想和施行政治间的相互作用, 格雷戈里合理重构了奥古斯丁式自由主义。

  通过广泛检视奥古斯丁的著述,以及不同立场的学者对这些著述的接受,格雷戈里确立了 两个经典的主题:

  爱——及与爱有关的关怀、团结、同情等概念;

  罪——及与罪有关的残忍、邪恶和褊狭的利己。

  通过详实的论述,本书既拓展了当代奥古斯丁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想象,又丰富了自由主义者对奥古斯丁主义的认识。 对于关注基督教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和宗教在自由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人来说,格雷戈里的这部作品可以激发全新的讨论。

  

  23.浮士德 第二部

  北大德语系谷裕教授翻译力作

  权威德语注释版为蓝本

  考虑舞台演出需要,契合人物与场景

  详尽注释、说明、简评,最新研究成果

  先行出版第二部,浮士德翻译前进一大步

  有朝一日,若所有的文学都从世上消失,人们或可以这部戏剧重建之。

  ——1804 年1 月28 日,歌德致席勒

  读《浮士德》,盖如读《红楼梦》,在于进入那个世界,体味细节中的诗文之美、布局之精妙、人生之意趣、人类处理公共事务的愚昧或智慧。

  《浮士德》剧所演绎的,终是人的雄心与局限之悖论。

  

  24.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每个历史学家都想要讲述过去的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我也不例外,我想写一本传记,力图接近传主一生的真实情况。很久以前,方济各让我感到着迷,他比其他人更吸引我,我想把方济各当作一个整体史的研究对象(而不是那种充斥着奇闻逸事的、肤浅的传统类型传记)。

  ——雅克·勒高夫

  方济各是从12世纪转向13世纪的历史时期中的关键人物。他推动了当时的宗教、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一个现代的、充满活力的中世纪的诞生。

  方济各将朴素与威望、谦卑与积极、平凡的身体与非凡的影响力结合起来,满足了同时代大部分人的期望。他坚持“以贫为乐”,主张利用金融和市场进行慈善事业。他呼吁平等,给妇女和儿童以应有的地位,其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 方济各比任何人都更能激发历史学家的愿望,也使他在过去和现在都被视为典范人物。

  本书并非传统的充满奇闻逸事的人物传记, 勒高夫力图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视角上进行创新——把方济各视为整体史的研究对象。这种引导式的写法, 适合大众读者阅读,有助于读者真正地收获关于中世纪历史的知识,从方济各的观点和精神里得到启发。

  

  25.破产书商札记

  一位破产书商的短暂人生

  一部现代文青的沉思集录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王强老师的“枕边书”

  本书是威廉·扬·达泠作品的首次引进,全书构思精巧,仿佛一幕幕情景剧,最终却以这位经历过“一战”的书商的自杀戛然而止,回忆其日常不乏巧思,回忆其结局又不免唏嘘。

  本书脚注堪称一部英美文学史,译者在文学方面功力深厚,几乎做到能注则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获得一种共时性与历时性纵横交错的磅礴之感。

  在独立书店举步维艰的今天,一位书商的处境究竟如何? 这本小书或许可以给你启发,帮你找到答案。

  26.伟大的考古学家

  一部由70位考古学家的精彩人生交织而成的考古史

  带你领略考古学300年间的风云变幻

  考古学,作为一门通过物质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已经从曾经专属于欧洲富裕阶层和业余人士的休闲活动, 发展为横跨多个学科、拥有大批训练有素学者的国际性科学。

  我们现在知道, 人类首次制造工具是在250万年前的非洲,而非如之前所认为的那样,发生在几千年的欧洲。

  我们现在知道, 文明是在全球不同地区六到七个地点独立起源,而并非首先起源于埃及和近东地区,再传播到全球其他地区。

  我们现在知道,墨西哥的玛雅人,秘鲁的齐穆人,柬埔寨的高棉人都建造了古代城市,而他们创造出的宏大瑰丽的艺术风格,是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那些奉欧洲为圭臬的学者所无法想象的。

  这种 认知的蜕变是如何产生的?

  又是哪些人取得了那些惊世发现,并发掘出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展出的那些奇珍异宝?

  《伟大的考古学家》聚焦历史上70位考古学家的生平及其成就。

  

  27.摩登大观园: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

  回望百年前中国女性

  读她们的故事,听她们的声音

  不再无声,不再顺从

  女性外貌、职业、婚姻、家务……

  通过媒体,终于走入大众视野

  女性与男性、公权与私域

  融合与冲突、传统与新知

  长久以来, 传统中国女性给人的印象多半是无声的、顺从的、不轻易抛头露面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女性的思想与成就渐渐有了不一样的发展。 20世纪的女性,开始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风貌,中国女性在公共场所的曝光率不断升高,“独身女性”“女球员”等过去难以想象会出现在女性身上的角色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冲击着社会的观念,引起了社会大众广泛关注。

  随着近代报刊媒体的兴起与社会关注,有关新女性的一举一动都被捕捉下来、呈现在大众面前。

  

  end

  每日一书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上一篇:社会底层命运的坎坷,全被他拍进了镜头里,而这些纪录片却从来上不了国内院线
下一篇:母亲将14岁女儿初夜以1万元卖给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