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趣事作文十篇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乡村趣事作文篇1

  大理市下关七小102班

  姜川

  去年暑假,爷爷陪我到老家剑川体验有趣的乡下生活。一路上我看到野花盛开,争奇斗艳,光彩夺目。到了喜州,抬头看见苍山,它是那么的笔直,高大、雄伟。

  到了剑川,田野里的谷苗像一块绿色的地毯铺得一眼望不到边,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是那种有泥土和绿草的芳香的新鲜气息。我们放好东西后,我迫不及待的催促爷爷带我去三爷爷家划船。一路上看见农民伯伯赶着一群鸭子,一群群鹅鸭无忧无虑地在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叫上三爷爷,我们便到美丽的剑湖去划船。我独自划一条船,三爷爷和我的爷爷划一条。我先划到了芦苇丛中,那种感觉快乐极了,不一会儿,我兴奋地大叫起来,我发现了七个野鸭蛋,上面还有一些绿色的小点点,我小心翼翼地把它装进了小袋子里。

  乡村趣事作文篇2

  一提起那件事,我就想笑。我居然让猪追得到处跑,哈哈……真是笑死人了。

  那是前年暑假的事儿了。我和爸爸坐火车到西峰姥姥家去玩。刚进姥姥家的门,二姨就兴奋地对我说:“老母猪下崽了。”我直奔后院去看个究竟。

  到了后院,我发现那几只猪猪都睡着了。我便悄悄地溜进猪圈,发现在老母猪身下睡着一个身上印有棕色斑点的小花猪。我轻轻地抱起了小花猪,用手抚摸着它那毛茸茸的身子,真是越摸越觉得可爱,早就把猪圈里的臭味抛到九霄云外了。我不禁把它搂在怀里。谁知这下可闯祸了,老母猪“呼”地一下站起来,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冲我大叫。那意思可能是:让我放下它的孩子,要不然就对我不客气了。我指着它的鼻子说:“我就抱,看你还能把我怎么样?”我越说越起劲,索性抱着小花猪出了猪圈,还顺手把门关上了。这时老母猪冲了上来,一直用它的鼻子顶着门。我逗着它说:“顶吧!顶也没用,你就在这里好好呆着吧!真是的,抱抱小花猪都不行……”话音刚落,只听“啪”的一声,老母猪竟把猪圈给顶倒了。这下,可把我吓坏了,我心想:哎呀!怎么办?我把老母猪给惹恼了,它会不会咬我?那景象真是惨不忍睹啊!于是,我什么都没想,拔腿就跑。老母猪在身后穷追不舍。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想着:逃,逃……便顺手抄起了根树枝,朝它打去。老母猪先是一惊,但它丝毫没有害怕的意思。它“龇”着牙,不停地叫着,好像要把我吞了似的。这时,我发现前面没有路了,逃不了了。吓破了胆的我,全身上下一直在发抖,腿软得都快站不住了,身上一个劲冒冷汗,连哭都不会了。心想:完了,我肯定死得很惨。突然,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念头:我把小花猪还它,它会不会就不“追杀”我了?于是,我只好乖乖地放下小花猪,看见老母猪立刻跑到小花猪身旁……我呢!松了口气,狼狈而逃了。这下老母猪才停止了对我的追赶,可我被它吓得哭笑不得。

  现在想起这件事,我都要大笑一番,因为这件事让我不仅感受到连猪都有浓浓的“母子情”,还让我知道了每种动物都有发威的时候,我们可不要轻易惹火了它的!要不然,它们会对你不客气的。哈哈哈!

  乡村趣事作文篇3

  清晨八点钟,走出门外,感到一股凉爽而又清鲜的空气扑面而来,好像被空气感染似的我的心情非常舒畅,不只不觉的回想起曾经发生过的“乡村趣事”。

  那是在昨天发生在乡村里的趣事。不知怎么的,我非常想去乡村钓一下鱼“一是满足我的“玩心”,二是可以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三是可以让我学到钓鱼的技巧,以便我以后钓鱼的快捷,四是……”还没等我说完,爸爸就爽快的的答应了。

  到了乡村,映入眼前的是一个无人看管、上面漂浮着许许多多垃圾的鱼塘,虽然我面临着钓鱼的重重困难,可是这些难题绝对不是我的对手,我找来清洁工工人,让他们帮我“清洁”一下鱼塘,为的就是给我一个良好的“钓鱼环境”!我先把鱼饵——蚯蚓钩在鱼钩上,等待着小鱼上钩,望着那静静的湖面,好似一面周围不整齐的镜子躺在地上。我激动而又高兴得等着大鱼的“凯旋归来”!!

  等了将近半个小时,可是就没有小半条毛鱼上钩,我有点后悔,当我正要放弃时,爸爸所说的话把我的信心有给找回来了,那就是——“做任何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想成功,就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去干!”终于,等了好一会儿,一条中等的鱼由于禁不住鱼饵的诱惑,所以被我搞到手了!!正当我准备拍照留念时,鱼“扑通”一声,跑啦!!!

  虽然那条鱼跑了很可惜,但是爸爸给我说的那一句话会使我终生难忘!!!

  乡村趣事作文篇4

  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从乡土情感入手,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这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益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实不易。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生越写越怕。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山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也是学生写作最好的、最熟悉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从乡土情感入手,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具体做法可分为以下几步:

  一 确定作文写作范围

  确定作文写作范围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无论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确定作文写作范围去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确定作文写作范围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是贫困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们可拟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我家的楼房等,这类题目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引导选材

  选材的引导是布局谋篇的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明确的写作范围,学生就容易确定题目,但还应有老师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调,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一样。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开展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活动,平时也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

  三 指导作文

  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位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我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我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橘子分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我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橘子!”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橘子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橘子”为话题的作文,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四 评讲

  评讲是作文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又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适时把握,也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实现写作能力再提升。作文评讲应着重肯定学生写作成果,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写家乡风景的作文,一位同学写了篇《山村风景独好》,文中他以饱含热情的笔调对山村四野风光进行大量描绘。其中写到一群村童在榕树底下以一块大青石为凳进行晨读,别有情趣。我在评讲时充分肯定了该同学的成功之处:通过描绘山村早晨这一特定时间内的自然景色,文字流畅,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同时又提醒全班同学:“这位同学写山村美景是成功的,但家乡可爱之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之美,作者如能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村童晨读’这一图面上,写出山村虽然落后(以天地为教室,大青石为台凳),但山村的人不甘落后,有着奋发图强的新一代,这才是山村最美的一道风景。这样构思文章的主题会更深刻,现实意义会更强。”听了这段评讲,同学们豁然开朗,在这基础上我借机组织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说出家乡最美的风景:一家有难百家帮的动人场面;赶集路上衣着崭新的村民;披红挂绿的致富果园等,他们都能从家乡某一角度的美景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中看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总之,语文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作文时能够写出具有真挚情感的文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才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点燃学生的写作火花。

  乡村趣事作文篇5

  一、亲近自然,丰富独特体验

  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农村教师要敢于打破封闭式教学秩序,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观察馥郁的山谷,生机勃勃的原野;尽情欣赏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春天,梨黄栗香、鱼沃蟹肥的秋天,盛夏的烈日炎炎,寒冬的冰天雪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第一场秋雨、最后一朵玫瑰等,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培养观察的敏锐性;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搬家前后的活动特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观察山茶、杜鹃、含笑,比较它们的花色、花期、花形诸方面的异同,培养认知、识记的独特性等等。

  二、深入农家,增强表达欲望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景美、物美、人美,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描绘农家美、表现农家乐、赞美农家人的欲望起伏发展、蓄势待发。通过动员学生深入农家,采集整理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题材,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源头活水,学生文思泉涌,左右逢源、言如潮发将不再受阻。

  1.是乡情之浓 农家人憨厚、淳朴、善良,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农忙季节,众乡亲互帮互助,从不计报酬:张家喜事临门,亲戚邻居上门祝贺;李家遭遇不幸,乡亲们会伸出援助之手送去温暖等等。学生结合平时所见所遇、日常打听采访,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级、校内信息交流,深刻感受农家人的纯情。

  2.是乡俗之趣 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民间乡土风格。农家人自娱自乐,体现农村继承传统文化的纯真品格。农家人不仅过法定的节日,而且对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纪念方式、活动形式各不相同,独具乡土特色。

  3.是新风之美 国家富强,农村巨变,农民致富。如今的农民有了钱,不仅买家用电器享受基本小康生活,而且配图书、购电脑、通网络,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弘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新风尚。捐资办学、义务维修公共设施、扶困助弱、兴办实业、出国经商等农村新鲜事数不胜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创造实践,更赋予农村题材新的时代旋律。

  学生了解乡风民俗,寻觅农家欢乐,关注时展,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强化,必将有效破解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三、品味劳动,抒写个性情趣

  农村发展史,就是农民祖祖辈辈的劳动史。让学生了解村史、家史,调查农田、水利、道路、桥梁、埠头等设施建设历程,访问村里老前辈的生活经历和劳动故事,听听家里长辈讲述自家创业史、光荣史,使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农村的景和物中,更容易感悟“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学习农民中蕴藏的无穷智慧,激起对劳动者和创业者的敬仰之情。通过让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农村劳动,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交流思想、品尝甘苦,能够获得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

  当代农民的后代,不少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往往沿袭跳出龙门的夙愿,不让孩子了解农事、干农活。因此,许多学生写农村生活,只言片语、空洞无物,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学校和教师应倡导生活教育理念,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爱家爱村爱劳动等教育,引导学生及家长从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增强学生参加农村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在家里帮助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参加集体组织的劳动技能训练,课余时间向有专长的种养大户、能工巧匠学习创业知识技能等,将使学生深切体验劳动的艰辛、光荣和创造。

  四、自改作文,培养写作兴趣

  乡村趣事作文篇6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30-01

  农村幼儿园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陈鹤琴先生指出,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农村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建设乡土课程,对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笔者对开展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的几点浅见:

  一、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农村乡土课程,强调的是农村本土的特色,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等,这些都是孩子身边实际的生活现象,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经接触到。而乡土课程的创设意义,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孩子去认识生活,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使他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从而获得全方面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生活化这一原则,既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又要对孩子有教育作用。

  2、兴趣原则

  兴趣是促使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潜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孩子,他们的有效学习更需要浓厚的兴趣来带动。只有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的去探究发现。因此,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中,教师还应遵循兴趣这一原则,尽量多在课程中加入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乐学。例如:春节期间放烟花爆竹和元宵节的灯展都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欣赏过一个个漂亮的花灯,孩子们会对那些惟妙惟肖的灯记忆犹新,还会吵着要。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些幼儿感兴趣的民间风俗活动纳入课程内容范围,围绕这些幼儿熟悉的事物开展主题活动,以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社会情感体验。

  二、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创设策略

  1、合理运用多种途径,充分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域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资源。受自然环境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各个地域的风俗各异,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以及形态各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农村,更是突出这一特点。因此,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运用各种途径,充分的去了解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了解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自然的物品等,充分地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合理的整合这些资源运用于教学,才能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和谐发展。

  2、结合幼儿各方面特点,科学选取本土资源

  在教师对本地的各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后,接着教师要做的就是资源的筛选,还须要考虑整合各领域的教育目标,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选用本土资源。只有在孩子发展各个阶段进行特别的教育,才能有效的发挥出乡土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如实的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出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取教学资源。如,在一些农村,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自然资源常常成为孩子们热门的话题和游戏的材料。夏天到了,大人们用的麦秆帽受到幼儿的特别青睐,时值麦子收割季节,麦秆到处可见,随手可得,这时教师就可以同家长收集材料投放到班级上,整合各领域的目标,和小朋友一起开展多项探索活动:认知领域的科学探索活动《麦子成熟了》、科学小实验《吹豆豆》(把空心麦秆的一端分成几叉向外稍压后,放上豌豆,然后向上吹气,豆子会随着气流的强弱一高一低地飞跳)等。这样,以一种资源为基点,在使本土教育资源作为我们幼儿园教育内容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横向或纵向联系起来,并利用适合的现成的教材或自己创编的一些教材,让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等各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有机的整合。

  3、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引导孩子学习

  (1)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悟生活

  对于大多数的乡村来说,其最丰富的资源就是自然资源,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生来就是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大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农村的孩子,他们接触频繁而广泛的是大自然,如野花、野草、各种树叶、果实、鸟儿、家禽、昆虫等等。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运用好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积极的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自主的去大自然中探索种种有趣的现象,使学生在对大自然的有效探索中渐渐感悟生活,愉快心情,培养能力。

  (2)利用民间游戏,充实幼儿体育活动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简单易学,富有趣味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民间游戏入手,将乡土材料与民间游戏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家长收集民间各种无毒无害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引导认识民间各种材料,并充分运用材料制作器具,组织开展明间游戏,丰富幼儿的体育活动,充实幼儿的生活。

  总结:幼儿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身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并且合理加以利用,创设乡土课程,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给这些祖国的花朵奠定结实的基础,促进他们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趣事作文篇7

  打开乡村孩子心灵之窗

  酉阳县苍岭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左晓帧,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因家里贫困,妈妈离开了家,不知去向。从8岁开始,她就和6岁的弟弟住在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早几年,学校的老师同学很少见过这个女孩的笑脸。自从进了学校乡村少年宫科技兴趣班后,她脸上多了笑容,开始与小伙伴分享快乐。如今,她是少年宫科技兴趣班读书最多、动手能力最强的“大姐大”,由于文字表达能力出众,还成了县报的校园小记者。

  孤独、封闭、沮丧的孩子,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里找到了欢乐和生活的寄托。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乡村学校少年宫因地制宜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起到以德育人的作用,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读书活动,通过阅读打开孩子们的心灵视野,让他们从红色经典和先贤故事中找到人生榜样,从小立志,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高尚的人。

  璧山区河边小学别出心裁将书法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营造出“书香校园”、“墨香校园”的浓郁氛围;他们还创造性地将书法元素融入大课间操,编排出行云流水的“书法韵律操”,把乡村孩子的课外兴趣培育,变成了人文浸润、道德养成的一部分。这些创意十足的活动实践,打破了阅读书本和阅读人生、课本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界限,丰富了以德育人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创办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德政工程。

  在劳动中学会独立自强

  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中,孩子们初识生产方式、初学劳动技能,为他们将来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走向社会创造了条件。

  中国四大陶都之一荣昌区安富镇的安富小学开展“陶艺兴趣班”活动,潼南区太安镇太安中心校开展“太安鱼美食厨艺兴趣小组”活动。“以技促能”兴趣活动帮助乡村孩子推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口,使他们在成长中发现了无限可能性。“以技促能”的“能”,代表了潜能、可能,更代表了孩子们自信满满的“我能”。

  在“玩”中丰富精神生活

  乡村趣事作文篇8

  一、创作内涵

  阅读赵树理的小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乡村日常生活的细节,同时作为熟悉乡村生活的作家,赵树理更是在小说创作中加入许多乡村文化,使得作品富含乡村气息。这些都蕴涵在人物的乡村生活细节中、日常争吵中、喜怒哀乐里,使得作品更具美学价值。赵树理的小说以外来者的眼光观察和书写乡村生活,他不仅对乡村生活与乡村文化了如指掌,而且对乡村生活充满感情,那些看似平常的乡村生活细节或在乡村生活中发生的琐碎小事,不仅为小说营造出闲适洒脱的氛围,同时也使小说更显亲切、随意,展现出乡村生活中最有活力的气息。

  二、从农村风俗变化看农民的审美情趣

  在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中,赵树理以农村农民的勤劳朴实、善良敦厚和扶弱济贫等美德来表现当地农村的风俗,农村那故有的泥土芬芳以及审美情趣。以农民的角度刻画出李家庄在抗日战争前后的转变。从农民能够接纳的角度塑造农民形象,昭示着农村民俗在社会大背景下的进步变化,同时也在展现农民审美情趣的转变。

  《李家庄的变迁》活灵活现地将晋东南“吃烙饼”的乡俗展现在读者面前,描绘地主利用吃烙饼习俗迫害农民的罪恶行径,同时也通过木匠铁锁家破人亡的故事,来揭露当时封建势力害人的道理。赵树理多把对落后民俗的觉醒以及摆脱传统风俗束缚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农民的身上,创造树立符合当时社会制度的民风,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农村的民俗以及民风中的真善美丑,以此来提升农民的审美,提升他们对美丑善恶的感知。

  在《李家庄的变迁》中,赵树理通过对王安福和李如珍关系的描写,在他们二人从乡亲变成仇敌之后,不仅显示出道德在人们评价标准中的地位,也展现出农民传统伦理标准的审美变化,在“好人”和“坏人”的区分上,经过抗战前后村子的变迁,人们对好坏的审美也日渐敏感。赵树理正是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农村发生的变化来表达当时农民的变化,不仅生活环境转变了,他们自身的素质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懦弱无能的农民庄稼汉,而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新社会农民形象,敢于和黑暗势力做斗争,独具自身审美情趣,使r民成为敢于当家作主的人。

  在《李家庄的变迁》中,作者赵树理正是通过这样的文学创作,塑造了中国新农民形象。真实地为大家展示出农村在抗日前后发生的巨大变革,是对新生活的赞美,也是对旧生活的讽刺,讴歌革命伟大的同时,也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素质的提升,使得小说独具美学价值。

  三、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勇敢之美

  《李家庄的变迁》前文强调了解放区的民主气息,后文强调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在血淋淋的抗日斗争生活中,为人们展现出真实的《李家庄的变迁》。木匠张铁锁在李家庄一直安分过日,却遭到李家庄地主李如珍以及小喜、春喜等人的迫害,以致后来破产,为了养家糊口而去太原做工,又被军阀欺凌;终于在共产党员的帮助下,提高了自身的觉悟,团结群众同地主开展正面斗争,后来参加八路走上武装斗争道路。

  《李家庄的变迁》以中心人物铁锁展开,他因一棵桑树归属问题被春喜逼得背井离乡,从而使得他自己真正明白阶级斗争的道理,自己回村后才可以团结穷苦农民兄弟,开启对地主阶级的反抗。小说以描写木匠张铁锁的个人生活作为线索,展现整个李家庄的变化,并在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向读者叙述农民与地主斗争的阶段性胜利,独具美学价值,感染读者的审美情绪。

  《李家庄的变迁》讲了农民革命意识的起源,尤其是主人公革命意识发生的故事,木匠张铁锁这位主人公就隐藏在小说背景中,大量小说中出现的新人物和故事,更是将阶级斗争主题掺杂进来,使得小说的价值判断标准从传统的阶级斗争标准转向传统村民自身伦理道德标准。在不断变化中又体现出赵树理自身的写作模式,以逼真的日常生活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为人们带来真实的农村生活体验,感受李家庄这些年来发生的转变,同时对社会时代的变迁产生欣慰,对追求美好生活充满感激。

  四、人性美

  赵树理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不见华美辞藻的叙事手法和不见刻意的文字雕琢,不用峰回路转的故事逻辑,而是以平淡的方式,在与读者“拉话”的过程中,平铺直叙地为读者叙述故事。《李家庄的变迁》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闲聊中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可亲、可敬,在散发泥土芳香的唠家常中,以叙事手法叙说农民身边发生的事,更是以农民的视角、品位表现农民的人性美。

  《李家庄的变迁》讲述了木匠铁锁的故事,以他作为故事主线,为读者创造出典型的农民形象,他带动身边的农民为李家庄的发展作贡献,敢于抗权势,不畏艰险,在压迫与被压迫中,发动群众反抗地主以及军阀。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没有按事件的发展脉络往下写,而是通过一件事有代表性地为读者展现出人物的所有性格,并没有在作品中向读者卖关子,而是任由读者自己品说《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观点。木匠铁锁不仅向乡亲们讲述革命的故事,同时也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人们的仇恨也得以释放,不仅取得胜利,也使得封建地主与军阀离开农村土地,表现出农民的人性美,不仅坚强、勇敢,同时敢于反抗封建压迫。在木匠铁锁的眼中,小喜其实也只是普通的道德败坏的“坏人”,因此,小说中村民对小喜的仇恨,是因为他践踏道德伦理秩序,破坏村民生存生活秩序,是上升到民族冲突层面上的。因此,在《李家庄的变迁》中,作者对农民的描写也是站在直观理性角度上,并不因为对某个人物的仇恨,而在小说中加大对其坏方面的描述,只是以历史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评判人物。赵树理只是让读者见微知著,让读者对农民形象充满信服与感动,为读者展现出最真实的农民形象。

  乡村趣事作文篇9

  [关键词]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07-03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做出了诠释。其中非常典型的观点有下面几个:马波的观点是乡村旅游主要以乡村的社区为主要的活动地点,以乡村特殊的生产、生活还有田园风光为主的一种旅游类型;郑江从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点,满足游客的娱乐、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的旅游形式;陈文君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的景观,乡村的生态环境还有民俗风情,以这些作为资源的基础,结合观光,参与,娱乐,休闲的旅游观光活动。

  从上面这些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专家们大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乡村旅游做出研究的。一部分专家是从旅游主体做出分析的,但是忽视了旅游的客体,也就是农村旅游相关资源。还有学者特别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创新的活动。

  笔者对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大致得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一些特点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乡村风光、传统文化、民俗特色等为旅游的吸引点,以城市的市民为重要的目标受众群,与乡村居民发生联系的一种旅游。

  二、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1.乡村旅游市场情况。我国城市居民近些年来收入增加了很多,同时休息的时间也比以前更多了,因此市民期待可以脱离城市的生活,通过旅游来放松自己的身心。相比与普通旅游,乡村旅游以幽静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很多的城市市民,然而普通的旅游就不一定满足这样的要求了。

  2015年十一黄金周,黑龙江省75%的游客选择在本省进行旅游休闲,在省内旅游不但可以节省时间与成本,还可以很好的放松身心。自驾游的群体规模也比往年增加了很多。各个景区的接待自驾游的人数整体比去年增长了12%。像哈尔滨太阳岛,二龙山日接待自驾车游的人数超过千人。全省旅游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的接待人数超过67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5亿元。在旅游经济的总量上达到历史性增长。乡村旅游的壮大与发展,对本省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旅游资源情况。黑龙江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而且特色明显:林区滑雪漂流和生态游,特别是乡村生态游,占有绝佳的优势,黑龙江乡村旅游资源与国内其他的省份相比是占有很多优势的。黑龙江省是少数民族居多的省,它们的民俗文化很丰富,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农业的旅游资源都为黑龙江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龙江省的面积有四十六万平方公里,旅游的特色是自然,神奇。相当多的自然湖泊,湿地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地区,这些自然资源为省内的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且黑龙江有很多的机械化农场与农业自然的村屯,民风独特自然,除了汉族还有满、朝鲜、蒙古、赫哲、鄂伦春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黑龙江确定了六个乡村旅游的主题:民俗体验、秋季丰收采摘、农业学习、中学生乡村夏令营、春季赏花、同时推出了黑龙江省乡村游的具体线路,人们可以在农家的田野里面尽情地去欣赏田园的风光,体验乡村独特的美感。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文化内涵

  很多的乡村旅游区都是单纯的以农业的观光为主的参观形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服务和产品没有展现出乡村旅游的多层面性,一些地区在开发的期间没有正确的理解乡村旅游内涵,降低了旅游的服务能力。乡村旅游在开发的过程存在着自扫门前雪等严重的不良现象,资源资金无法形成合力,乡村旅游通常都是规模小,经营人员的品牌意识缺乏的现象普遍。很多乡村旅游发展的开始阶段,相关的经营人员是比较容易以自己的体验理解城市市民出游需要的。农村的居民通常向往城市生活,所以经营人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目标。而乡村的一些独特音乐、舞蹈以及很多农村的传统文化却没有很好的保护起来。这会使乡村旅游在产品方面存在相似,严重的缺少创新与独具特色的一些产品。但是城市市民其实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乡村进行真正意义上体验农村的生活,这就和乡村经营人自己的理解截然相反了,从而严重地降低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

  (二)经营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各地的乡村旅游对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非常的用心,在资金投入方面的规模也比较大。但是因为乡村旅游的地点大部分都是在城市的远郊,或者是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还是有多数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需要。像道路,停车区,厕所这些公共设施经常是很简陋同时数量也很有限。客房和餐厅这些设施条件比较差,卫生情况让城市的游客不能接受,以至于基本上留不住城市游客。还有安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了当地乡村旅游进步和发展。除此之外,因为一些主观条件牵制,很多服务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没有基础管理知识,服务不到位,管理工作也很乱,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如宰客现象等,以上所述的现象都会严重的制约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存在盲目性

  黑龙江省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软硬环境不是很完善,几乎没有对旅游相关资源做出规划就盲目地进行了实践,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是只重视规模,而忽视了质量,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在开发中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常常是只看到眼前,没有考虑到长远,所以导致很多设施都不完备,在一些乡村旅游区域,客运的通过能力很差,信息通讯力也很落后,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现在从事旅游业的工作人员很多是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旅游的知识很缺乏。一些工作人员在管理上参差不齐,标准也不规范。在交通、食宿以及地方文娱方面的服务质量偏低,地方特色开发不到位、服务系统不完善,本地生产、加工的原生态食物所占比例低下,提高服务接待重要性更大。这些因素也都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且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有效、科学管理,让原本就非常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变得很松散,服务质量不达标。

  四、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一)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灵魂,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

  从根本上找原因,以标治本,获得可持续长久发展。同时还需要提升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尽最大的可能综合粮、蔬、渔等因素,做好产品组合吸引游客。强化从事旅游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提升综合的服务意识。而且,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完全可以开发利用民族、民俗的特色,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做特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项目基本上是在农村和郊区,基础设施通常都很落后。游客基本上都是城市的市民,一定要保证旅游的环境要在卫生和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创新开发工作,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优势。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府部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加大山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集资的积极性。重点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洗浴等设施的改造,使更多的游客在乡村旅游的体验过程中得到更加舒适的接待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的交通设施、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旅游导引系统三个部分。旅游的交通设施在旅游基础设施系统里面属于中心部分。像公路、铁路、航空结合的快捷的、综合性的交通网络,一定要放在基础建设的首要位置,从而创造更加舒适整洁的环境条件,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旅游。

  (三)做好开发,规划先行

  规划是所有开发的龙头。规划先行,可以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破坏环境与浪费资源。接待城市居民的客房应该是非农业的生产活动住房,游客所有食物一定要是自己农场的产品,售价一定要低于市场的批发价格,从而让游客真正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开发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地,必须根据景观类型和交通条件,有选择地重点开发和创新开发,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要协调旅游开发中乡村旅游景点之间、乡村旅游景点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传统旅游景点知名度的优势,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尤其是区、乡政府应该把发展乡村旅游变成改善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大事,做好全局的统筹指导,为乡村旅游的进步和发展营造优良的气氛。政府应该颁布一些法规,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当地基础设施。当地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管理功能,像当初对待冰雪旅游一样,起到主导作用、带头作用。例如规定乡村旅游景点必须取得工商、卫生、安全等有关部门的许可,并且接受基础的旅游知识培训,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及思想教育,从而达到乡村文化与旅游服务水平的双提高。

  (五)结合农业发展与回归自然,提高居民参与性

  乡村旅游需要充分的展现出这个地区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特色,要努力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层次,让每个游客到达乡村后都会有一种新的感受。需要大力的提升乡村旅游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亮点,农活体验,趣味劳动、采摘园等,游客们可以亲自下地干一些基本的农活,除杂草、摘蔬菜瓜果等等,调动游客的兴趣,增加旅游的乐趣。

  (六)承办特色节事,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哈尔滨经常承办一些哈洽会等国际会议和一些博览会等事项。黑龙江也可以打特色节事牌,加大宣传力度。黑龙江省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居多的省份,因此可以从民族特色的角度着手,做好节事活动策划,举办颇具民族、地域特色的节事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也可以申请举办更大区域的节事活动,打开更广的宣传路子,让黑龙江旅游走向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

  [参 考 文 献]

  [1]冯淑华,方志远.乡村部落系统的旅游价值研究开发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6(7)

  [2]韩振华,周玲强.关于发展现代农家旅馆的研究探讨[J].旅游科学,2016(1)

  [3]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15(1)

  [4]李乃英.对开发陕西农业旅游的思考[J].人文地理,2015(5)

  乡村趣事作文篇10

  【关键词】乡村小学;美术教学;感悟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和大力推进,小学美术教学在乡村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在乡村小学把美术教学扎扎实实地开展好,难度大。如何在乡村学校把美术教学开展起来,我在二十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从分析原因入手

  (一)乡村孩子和城市小学生相比而言,乡村的小学生接受美术知识的学习机会少得多。家长不支持,乡村学生家长的观念落后,始终认为小学只有语数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属“正科”,其他学科学不学无所谓,是“豆芽”学科。上美术课所需的学具和材料配备由于家长对学科的偏见得不到支持,学生上美术课时家庭条件好的才舍得给孩子买色彩笔,一般同学只有铅笔,而且都不是专用的,是用来写语数作业的,更谈不上美术课所必须的其他工具和材料了,造成美术教学中一些课程无法开展。

  (二)教材在编排上是针对各地区孩子的,少数课程安排对乡村孩子学起来不适应,难度大。如:一年级上册的《穿串链》,乡村孩子容易找的材料自然属豆类,豆类很硬,一年级孩子由于手上肌肉还不发达,穿起来十分费劲。其次由于孩子的学习用具用品得不到家长支持,部分课程的开展材料学生很难找齐。如:二年上册《会变的小手套》、一年级上册《神气的小厨师》等,学生自己找不到碎布片和彩纸、卡纸、橡皮泥等材料。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部分美术课无法开展。

  二、针对原因,研究对策

  (一)培养学生兴趣,与学生沟通情感

  1.在教学中我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从兴趣入手,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生进行互动。

  我在乡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深有体会: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还是十分强烈。如果这些孩子们也能充分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美术课上老师认真的加以指导,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低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以新刺激: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有新鲜感。如,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用新的颜色使用染、吹、淌、滴技法出现另一种图案,技法随意或有意的进行创作。这一变化, 乡村的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把自己的作画的颜料分给学生,他们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不同色相的颜色混后调出了的新颜色,他们很是惊讶,通过学生多次练习,终于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2.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尽可能地接触每个学生,走到学生身边去引导鼓励学生想象,多与学生手把手地共同执笔描绘,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间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注重安全感,直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这种畏惧心理。教师多用“宝贝”、“孩子们”、“说得真好”、“再加把劲”等语言,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其次学生作业好时多鼓励,如“你真行”、“你真棒”、“你太有才了”,特别是做得不好时教师不要出口就批评:如学生画树的主杆画偏了时教师不要轻意责备,而是指点以偏了的线为参照物在旁边再画一条线为主杆就不会偏了,让先前画偏了的线作树枝,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用橡皮擦脏了画面,又将先前画偏了的线利用了起来,学生自然就有一种变错为好的喜悦感,而老师没有用一个批评的字,既启发了学生动脑筋将本已画偏了的线利用了起来,又拉近了与学生手把手的沟通,避免了让其他同学的嘲笑,起到了比老师直接加以批评纠正还要好的效果,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学生改正错误教师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加以批评纠正,而是鼓励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利用其他方法加以弥补,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动作和语言,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直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二)攻心为上,学生动起来后,继而带动家长

  学生对美术学科有了兴趣,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认识改变了,让他们去跟家长直接交谈学习美术的乐趣,去说服家长综合学科对自己同样重要,逐渐感染家长,逐渐让家长认识语数与综合学科共同发展对提高自己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孩子们在有了家中独苗的特殊地位,加之让孩子们学好美术知识,不是其他坏事,老师在此基础上给家长们解释,并同时邀请部分家长有空时一同到美术课堂中感受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乐趣,这样就能让美术学科的教学在一定程度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1.教师要把教材的内容做到简单化,易W化,明白化。教师讲解、示范如果复杂了,学生不易记住,记不住操作起来就难,难了就不产生兴趣。教师教时简单化了,学生就来劲了。如在《百变团花》中,传统方法是先教学生折纸,这比较简单,然而是折好后按设计描绘纹样,描好按线剪,这就比较难,学生学起来不上手,提不起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学起来容易,我在上这课时让学生不要设计纹样,把纸折好后,拿起剪刀就随意的剪纹样,结果学生展开一看,花样繁多,且操作简单,来劲了,我趁学生兴趣高昂之时,再有意识让他们去设计图纹样、描绘,然后再剪,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2.家校互动,以解决学生美术工具和材料配备难的问题。让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对美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和重视,美术学具的配备就容易多了,但学生不是天天有美术课,容易忘记,带着上学走路、坐车都不方便,另一方面部分材料乡村家长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很难备齐,这就要求学校还必须解决,添置必要的美术学具及操作材料。我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让学校添置,解决了教师、家长、学生的难题,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工具、材料,自然就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动了起来,兴趣也浓,课堂气氛也活跃,美术课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十报告也提出要求教育资源均衡化,这给乡村学校资金短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乡村小学的美术学具,让政府出钱买单,美术教学开展起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乡村家长及学校丢弃对学科的偏见,让美术教学也在乡村的学校中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上一篇:生物与医药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一篇:老师好美|9部禁忌忘年恋题材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