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6期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目        录

  CONTENTS

  NO.06  202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

  ?——政党引领国家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唐亚林  郝文强

  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意蕴的三个维度

  徐东源  王立新

  哲学

  《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唐正东

  “消失”的逻辑:晚期鲍德里亚理论的革命策略及其局限

  刘文嘉

  经济学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多链联动创新生态系统:机制、框架与实践模式

  郭百涛  何云梦  汪亚楠

  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自立自强: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宣思源  杨德才

  公共管理

  府际效能协作的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经验与优化

  ——以长三角机关事务管理为例

  锁利铭  阚艳秋

  慈善组织运行中委托代理失灵及其矫正之策

  尹润澔  钟裕民

  法学

  网络平台对数据人格权的尊重义务

  龚向和  宋  凡

  聊天机器人的法律人格争议与传播侵权责任研究:基于ChatGPT场景视角

  周书环

  钟山文艺论坛

  本质与边界:反思当代的艺术界定问题

  赵奎英

  如何应对艺术概念的开放性?

  ——论塔塔尔凯维奇的析取性定义

  孙冰冰  周计武

  教育学

  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科教育的挑战

  刘永谋  王春丽

  教育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基于教育生产力的理论、经验与治理

  刘  骥

  长江文化论坛

  数智时代文化科技伦理隐患形成机制及中国式治理图景

  解学芳  高嘉琪

  平台化知识生产的逻辑偏误与AIGC下的建设进路

  全  燕  张入迁

  文章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

  ——政党引领国家现代化

  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唐亚林  郝文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创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型现代化理论范式,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缺乏主导引领力量和失去共富发展动力的内生缺陷。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带领全体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合力,建构了“领导-发展体制”“使命-责任体制”与“决策-执行高效互动模式”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兴党兴国体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进阶式发展目标的引领与接续性奋斗行动的落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并呈现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协调均衡发展、世界共建共荣发展”等多目标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特征。中国共产党引领国家现代化理论范式的建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开放发展、命运与共等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与美好世界的价值取向,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崭新选择,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创造了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意蕴

  的三个维度

  徐东源  王立新

        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找到这一答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一个原创性、历史性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自我革命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党的自我革命作为一个永恒课题,从理论价值、实践路径、能力要求等维度深刻把握自我革命的战略意蕴,不断提高坚持以自我革命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始终坚持党对自我革命的领导,切实强化思想武装,加强自我革命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作风建设,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不断提高自我革命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自我革命在治党治国中的作用,确保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唐正东

        与其所参考的两部苏联哲学教科书相比,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阐释视域,代替了只强调矛盾特殊性的解读思路;用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辩证统一的阐释视域,代替了只强调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决定作用的解读思路;用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唯物史观解读视域,代替了对这一问题的经验论式解读思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毛泽东在对矛盾问题的阐释中作出原创性理论贡献的重要前提。

  “消失”的逻辑:

  晚期鲍德里亚理论

  的革命策略及其局限

  刘文嘉

        面对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主体性如何建构?革命实践何以可能?鲍德里亚从延伸和补充马克思主义转向逃离和颠覆,选择了一条主体消失、客体胜利的危险之路。既然主体性已经不能挽救,那就干脆站在客体的立场上,将资本逻辑推演到极致,以此构筑应对主体性哲学问题的最终策略。在晚期鲍德里亚理论中,他通过“诱惑”概念的确立消解主客二元构架;通过站在物的立场来解决主客矛盾;通过“真实消失”“主体消失”来极致化地推演资本逻辑,以期抵达其内在悖反的时刻。虽然推演资本逻辑以暴露其内在矛盾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资本论》的思路,但因为失去了政治经济学基础,鲍德里亚的“推演”最终变成了一种末日预言式的哲学呓语。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

  多链联动创新生态系统:

  机制、框架与实践模式

  郭百涛  何云梦  汪亚楠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要靠创新驱动。本研究围绕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以及资金链联动创新的理论模型,并将其纳入开放性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框架中,从多链联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多链联动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组织框架,认为其组织架构范式脱胎于“政产学研金”创新联合体,并沿着“补链、强链、延链”方向向多螺旋模式演变。本文选取江苏省内多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多链联动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载体,分别从参与主体、联动机制以及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实践运营中的案例,以期为中国在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理论支撑,为江苏省以及其他省域多链联动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提供实践经验,并在新一轮科研组织范式变革方面为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新型举国体制下

  科技自立自强:

  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宣思源  杨德才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是引领中国产业独立自主、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根本力量。但中国部分行业的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不自主、不可控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性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制度三个维度,揭示了中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基础创新体系的牵引力、增强产业前沿技术的主导力、营造创新制度的集成环境、补足科技人才的短板劣势以及形成多元协同配合格局等方面,提出了依托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

  府际效能协作的

  制度性集体行动:

  理论、经验与优化

  ——以长三角机关事务管理为例

  锁利铭  阚艳秋

        随着高效能政府建设的持续深入,建立更加有效的府际效能协作新格局是理论和实践面临的新课题与新路径。在理论构建上,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界定了“府际效能协作”、识别了府际效能协作的动因、搭建了“效应-内容-过程”的府际效能协作构成要素。在经验探索上,对长三角机关事务管理府际协作实践分析揭示出:长三角区域府际效能协作初步形成,具有非均衡性的网络地位分布、同质双边的协作关系、“整体弱连接+局部强关联”的协作结构以及保障为主的协作领域等特点。在优化建议上,针对国家、区域与地方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等层面,围绕“政策制度-机制保障-实践行动”等方面提出完善府际效能协作的方向。

  慈善组织运行中委托代理失灵

  及其矫正之策

  尹润澔  钟裕民

       慈善事业涉及捐赠主体、慈善组织、受赠主体、公众、媒体、受托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形成了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然而在实践中,委托代理往往失灵,而这恰恰是影响慈善组织有效运行的重要问题。慈善组织运行中的委托代理失灵,集中体现为慈善资源所有者委托不足而导致的慈善组织低效运行,以及接受委托的公益慈善机构越权代理、表面代理、局部代理、歪曲代理。造成这种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慈善组织的弱激励与弱监督并存而导致其运行低效。矫正这种失灵现象,需要慈善组织实行强激励与强监督并行的运行机制。

  网络平台对数据人格权

  的尊重义务

  龚向和  宋  凡

        随着“数据人”作为人类在数字空间中的映射身份被确认,公民所具有的数字化人格利益也逐渐拓展生成了数据人格权。网络平台对数据人格权尊重义务的正当性,源自于其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基本要求、作为“信息守门人”的职责所在和作为私权力主体的社会地位要求。网络平台在采集具有人格利益数据过程中的过度索权、对具有人格利益数据的不当使用与管理,以及放任第三人侵犯公民数据人格利益等都属于典型的违反平台数据人格权尊重义务的行为。为强化并具体落实网络平台对数据人格权的尊重义务,宜将该义务二分为抑制型义务与防御型义务,前者强调网络平台自身不得侵犯公民的数据人格权,后者要求网络平台为公民数据人格权的实现提供优质的环境。

  聊天机器人的法律人格争议

  与传播侵权责任研究:

  基于ChatGPT场景视角

  周书环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聊天机器人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并可能引发大量的传播侵权问题。聊天机器人如何承担法律责任也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焦点。讨论聊天机器人的法律责任必然无法回避其是否具备法律人格的争议,目前主要有否定说、限制说和肯定说三种思想流派争论。依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对传播侵权的规制路径,聊天机器人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适用传统民事侵权责任。然而,具有自主学习和强大内容生成能力的大模型ChatGPT的出现,对这一传统规制路径提出了挑战。通过双轨制构建聊天机器人的法律责任主体资格,可以解决我国传统侵权责任的规制困境。针对弱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依旧采用传统侵权责任的规制路径;而对于增强人工智能和自主人工智能这类不可预测性较强且具备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聊天机器人,应当赋予其法律人格地位,并建立财产保障、安全技术保障与市场保障机制,以应对传统侵权法律无法应对的挑战。

  本质与边界:

  反思当代的艺术界定问题

  赵奎英

        当代情境之下,艺术界定与艺术本质的问题是亟待回答的问题。这种回答需要通过理论上对不同界定策略及相应立场的分析来反思性地推进。论文以当代艺术界定所面临的艺术与生活边界的跨越、艺术与观念的边界跨越、艺术媒介的边界跨越这三个“越界”现象为语境,反思了传统艺术定义观的模糊性,并概括了当代艺术理论应对艺术界定的“否定”“限定”“约定”“开放”四种路径。同时,在评析这四种界定路径的基础上,论文将开放路径中的析取性路径视为当下可行的一种折衷策略。同时也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路径在当代提供了一种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来考察艺术本质的有益思路。

  如何应对艺术概念的开放性?

  ——论塔塔尔凯维奇的析取性定义

  孙冰冰  周计武

        在当代有关艺术定义的争议下,一种析取性的艺术定义观既坚持了维特根斯坦以来对艺术的反本质主义立场,又试图通过筛选传统中有关艺术本质的某些特征来裁定出含糊的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塔塔尔凯维奇的析取性艺术定义观便是其中的一种代表性主张。其定义策略的特殊性在于,他从概念史分析的方法入手,揭示出析取性定义法的根本特征及其困难。即该方法一方面依赖于艺术定义的历史主义叙事所提供的合法性,但同时在根本上又揭示出这些艺术“特征”仅仅是出于一种功能性目的而选用的。当析取性艺术定义以这种方式来积极回应艺术概念的开放性所带来的疑虑与期待时,它的确体现出了一种出于调和与便利目的而采取的适用性举措,但这种方法也显现了历史主义方法的优势。当艺术定义旨在应对当代艺术现象的挑战时,传统的艺术定义主张并非毫无价值,它们提供了一些常规所认可的参照标准,让当代人在比较与筛选后明确其研究对象,并在新旧艺术现象的差异中思考新对象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

  对文科教育的挑战

  刘永谋  王春丽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人类引向AI辅助生存的环境中。文科教育视野应从面向现在转为面向未来,直面GAI对知识生产领域、学生就业领域以及应试教育根基的深度挑战。文科教育基本模式应从传承式文科教育跃升为创新性文科教育,兼顾专业训练的功利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超越目标,尤其强调以意义而非数据为中心。文科教育创新性变革至少可以强调从博学转向慎思、专学转向通学、提升科学素养、熟悉技术工具、专业精品教育、意义扎根交往等方面,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巨大冲击。

  教育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

  基于教育生产力的

  理论、经验与治理

  刘  骥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教育要素边际效益递减与负面溢出效应是亟需解决的重要教育关切。教育“提质增效”能否取得预期政策效果,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识别与淘汰落后教育产能,有针对性地投入教育生产力较高的教育要素,通过提升校域优质教育供给能力回应社会教育需求、重构教育生态。依据教育供给侧改革理论,阐明教育生产函数分析框架,结合教育提质增效的国际实践经验,提炼总量型、要素型与产出型三类校域供给侧改革思路,并就此对教育提质增效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总结三点启示: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聚焦广义教育生产技术创新、因地制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智时代文化科技伦理隐患

  形成机制及中国式治理图景

  解学芳  高嘉琪

        数智时代,智能技术在驱动文化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助推文化科技伦理成为学界热议命题。数智时代文化科技伦理挑战主要表现为技术异化牵引下的科技伦理危机及其文化泛化风险,以及隐私、安全、公平等伦理困境。从数智时代文化科技伦理隐患的形成机制来看,其不仅受到技术发展外因的影响,还牵涉人类自身的内因以及受多主体博弈牵引,并由此在危机效应影响下诱发文化科技伦理问题。基于此,亟需在系统把脉数智时代文化科技伦理命题基础上,建构由理论话语体系、主体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协同的中国式文化科技伦理善治图谱。

  平台化知识生产的逻辑偏误

  与AIGC下的建设进路

  全  燕  张入迁

        历经数千年的人类知识生产活动,在转入平台化发展模式后走向了系统性变革,其生产主体、生产模式、生产倾向均发生嬗变,而新近ChatGPT的应用进一步为平台化知识生产提供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可行方案。平台化运行和AIGC的叠加使知识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强、创新性减弱,并产生三大系统性偏误。首先,数据化逻辑使知识生产内容发生偏移,知识的本体变得不确定;其次,商品化逻辑使知识生产呈现出货币化导向,服膺于商业利益;最后,选择性逻辑使知识生产定制化,容易导致偏见甚至产生知识谬误。本文从智能主体规制与平台治理两个向度探讨AIGC下平台化知识生产的多路径调适,包括提前制定智能主体的适应性法律框架,建立“知识守门人”制度,建构知识内容的“内容—算法”综合审核体系。

  

  本刊坚持原创,欢迎转载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投稿网址: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联系电话:025-83611547

上一篇:如何评价B站UP主信小条(原ID:碴条)以及他的行为?
下一篇:印度多名人气女星及超模为了钱出卖肉体 甚至因涉嫌卖淫案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