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传统文化的建议汇总十篇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1)
一、法院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基本内涵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和国家根据新形势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文化对法院工作起着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推进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展,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越来越多的问题都需要司法渠道的解决,同时人民群众对于法院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仅靠制度约束和司法技巧并不能完全满足民众期待,实现司法的社会价值。法官是一个需要创造性思维的特殊职业群体,其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其精神理念却对个案审判起着决定性作用,个案的公平最终汇聚成了司法的公平正义,而对法官价值取向起主要作用的内因,则来源于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理论的宏大深刻也必须以日常的现象和事物作为附着。法院文化有三个成递进关系又相辅相成的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要素,是人们通过法院的整体环境、法院建筑装饰、以及法院工作人员服饰仪表等直接感知的,因而是法院文化的基础;第二层次是行为要素,是法院文化本质外张的具体表现,是法官及其辅助人员的精神价值在行为上的反应,包括裁判行为、生活社交等制度规范指向的内容和折射。第三层次是精神要素,即法院在审判、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院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法院文化的本质。可以这样说,法院的庄严与神圣不在于大楼,而在于高品质的法官和法院工作者群体,在于赋予法院设施、制度规范等外在事物以内涵、精神。
二、当前法院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法院文化建设参与的深度、广度和持续度不足,与当前形势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明显不相符。有的法院只注重专门性文化建设部门的职能,而不重视法院文化的整体性质,缺乏主动搞好文化建设的思维,文化舞台总是那几个人,参与面不宽。另外针对法院中的聘用制工作人员参与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应当认识到这些人员担任的工作很多都需要直接面向当事人,对社会公众对于法院的主观认识、法院形象和法院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法院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背景下没有他们的参与就无法演奏出和谐的法院之音。要重视法院文化的集体沉淀,应重点考量这些积累对法官和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有多大,能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
二是法院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忽视文化的精神要素本质。一些法院简单地将文化建设等同于红色旅游、书画展、摄影展、有奖征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单一僵化。凡提到法院文化建设成果就罗列信息宣传工作上了多少稿件,组织了多少文化活动,成立了多少文化协会,建设了多少文化长廊等物化的东西,而对这些物质要素掩盖下作为本质要素的精神价值却很少研究。一些法院领导将文化建设看作是其政绩的“放大器”, 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文化的人格构成,不注重通过文化建设培育作为法院文化主体的法官的“集体人格”,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和短期效应,或者说是没有将法院文化形象化的东西凝聚汇集成精神要素,形成推动法院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法院文化建设缺乏向公共空间的辐射,文化活动仅限于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法院对没有打过官司的人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他们对法院和法官形象的认知是通过感受到法院文化开始。中国人以诉讼为耻,认为“家中没病人、外面没官司”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进而对法院、医院避而远之,对法院不一定有正确的感官认识。 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法院的“一亩三分地”,要积极主动地将法院文化建设投放到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中,不能只顾闭门造车,还要放眼法院“窗外”的社会公共空间,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践行为民司法的宗旨,贴近民生了解民意,通过法院文化建设搞好法制宣传,让社会了解法院,注意对社会公众的行为引导,用法制的力量重建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
法院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气势恢宏、持续繁复的系统性工程,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心理。应当认识到,虽然全国各地法院的文化建设不断掀起热潮,但我们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依靠实践和理论进一步加以丰富和完善,促进法院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三、建设新时期的法院文化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向,着重塑造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来确保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路、方向正确,保障法院文化建设深入人心、成果丰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院文化要符合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需求,又要扎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只有这样法院文化的精神价值才能成为法院工作人员潜意识的价值导向,才能真正形成公正、廉洁、为民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是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建立在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
转贴于论文联盟
可见中国的法院文化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时时处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院文化就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深沃土之中,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动地加以继承、改造和发扬,赋予其符合现代中国国情和现代法律精神的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服务。
四、充分发挥法官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培养法官的传统文化素质
“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精神”,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子,法官队伍的状况如何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决定因素。 法院文化的形成与法官队伍建设是一个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过程,建设先进的法院文化必然要突出法官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先进的群体才能产生先进的文化,在法院文化的建设中要大力提高法官素质,这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传统文化浸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官文化素养的高低与司法能力密切联系,法官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法官熟练裁判案件的技巧以及实现裁判案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学习文化经典著作,能够将公正、廉洁、为民思想成为法官内心崇尚的理念,并最终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司法行动。
提倡法官的礼仪之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文明司法,遵守司法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涵义非常广泛,它是封建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规范、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家庭秩序的纽带以及人与人交往的准则,从精神层面到具体的甚至是琐碎的规范、仪式、礼节都有涵盖。 尽管礼法文化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伦理与等级制度,体现的是以宗法家族为本位的个人、家族、国家的关系图式,但其主导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与割裂之后,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包括法院之中,对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司法礼仪是法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观和感觉形象,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无以替代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某一些不恰当的语言、动作甚至一些细微的表情,都有可能使当事人感到不被尊重或者法官有意偏袒对方当事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甚至会将不满情绪发泄到法官、法院,影响矛盾化解工作,影响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提倡礼仪之道,不能只注重注重办案的程序,更要注重司法礼仪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细节,重视司法礼仪及其效果的研究和实现。法官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严格依照法院司法礼仪来要求自己,注重职业礼仪约束,仪表庄重、举止大方、态度公允、用语文明,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风范,维护法官的良好形象,避免公众对法官公正执法和清正廉洁产生质疑,避免对审判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
提倡法官的君子之道,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法官作为个人来讲追求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提高法官待遇也是预防司法腐败、提升法官职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感的重要手段,这是符合人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但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法官作为法律运行的领航者、法律正义的完善者,应当做到德才兼备、品格崇高,绝对不能让公众看成是君子的对立面——小人。法院文化应找到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的切合点,把法官的政治之梦凝结成君子之梦、人格之梦,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恪守君子之道自觉做到慎用权力,决不能谋取私利,司法为民自觉做到戒除贪欲,在各种考验和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谨慎交往自觉做到君子之交,不搞江湖义气,不交狐朋狗友。时时刻刻绷紧廉政这根弦,筑牢反腐倡廉的坚固防线。
总之,法院文化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院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法院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司法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法官一言一行体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法官价值观中的印记,传统文化对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王玮主编.法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宋执船.反思与抉择:我国法院文化三维模式构建.司法论坛.2008(3).
山东审判编辑部.法院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山东审判.第21卷第167期.
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组.人民法院审判理念读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2)
二、历史沿革
明建文六年,士大夫陈友德辞官回乡,水西政权慕其德、赏其能,重用为阿牧(总管),在陈友德的建议下,在今六龙“营上”修建兵屯驻军3万,修建石板街(取名增列东胜街),为今六龙雏形。明崇祯八年,更名为六龙。雍正年间,一皇亲国戚改谭姓来此居住,他们建宗祠,设义学,储义仓、成桥梁、造纺车以教乡邻。至乾隆年间,六龙成为四川至云南、贵阳盐道的必经之路,众多江西人到此栽种天麻、何首乌等中药材,成为商贸重镇。因省试发榜六龙人占了半榜而有“小荆州”美誉。
三、传统文化
(一)历史遗迹
数百年来,各民族儿女在六龙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修建了期望文化繁荣的文峰塔、表彰谭姓家族养子成才的花牌坊、象征谭姓旺族的谭家祠堂、道观三宫殿、崇拜龙图腾的回龙寺、重视教育的文昌阁和万寿宫、重视交通的永贞古桥、显示经济繁荣的戏楼、为官有作为的三道朝门等古建筑;古碑有“爱慈父母”石碑、满文石碑等;传统民居有谭姓瓦房和余姓瓦房;古井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口。
(二)民族风俗
六龙最早的民族是苗族,人数极少。水西政权在六龙驻军3万彝族人,但未留下任何痕迹。来自江西的汉人为最多,汉文化为主导,过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和习俗,特别是春节龙灯游艺最为热闹和讲究。龙灯制作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变化,造型上发生了变化,色彩上加入了民间农民画的技法,更加夸张,更加喜庆,更加隆重。六龙还有传统的手工技艺“龙凤马匙”(汤匙、木瓢、筷子、木碗等)。六龙人大多信仰佛教,口头传说有《凤凰传说》、《九层衙运输暗道传说》、《奢香岭》等。虽然汉文化占有绝对优势,但也保留了如反映彝族人民生活劳作色彩艳丽手法夸张的农民画。
(三)著作文集
著有篇帙浩繁的《大定志略》、《谭氏家训》、《醉月草堂吟》、《宋蛟诗文联辑录》、《俗语韵对》、《四书韵对》、《醉枫吟稿》、《巾帼从军赋》等。《大方楹联选集》有近五分之二稿件来源于六龙人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六龙人编辑出版了《迎春诗稿》、《映山红》、《六龙文艺》、《六龙撷英》等诗词和文艺读物。进入新世纪,共出版发行了诗文集数十部:《聚云轩诗稿》、《诗词百首译注》、《新醉翁诗词集》、《四雨轩诗词集》、《素心雁字》等。2006年9月成立六龙诗社,创刊《六龙诗词》。2011年《大方诗词选》六龙作者占三分之一,诗词、楹联在六龙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高度重视,但由于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较为不足,制约了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与开发工作。
(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镇从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人员不足,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大
我镇在相关媒体上对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四)是认识水平不到位
不少干部群众尚未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毁灭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现象存在,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五)是无序开发现象存在
开发导向与价值出现了偏差,导致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杀鸡取卵式”开发,盲目跟风、乱开一气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六是没有凸显特色、立足优势。满足于模仿借鉴别人,而缺乏创新、平淡无奇;仅仅照抄照搬其他地方,而千镇一面、邯郸学步。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一方面亟待加强。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大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参与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
(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专业队伍
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运用和推广。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把古镇建设的成果和旅游开发的特色(不同性或独特的卖点)宣传出去、推出去。
(四)是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极端重要性
从加强文化凝聚力和重构文化产业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
(五)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利用文化遗产
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市场,实现文化的振兴价值,注重因地制宜,立足发挥特色,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效保护与继承开发相结合,注重可持续开发。
(六)是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和民间特色产品
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文化产业,走劳动密集型旅游产品开发道路。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3)
XIAO Yiyao
(Colla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to cultivate the values of civilization. It is facing many reality plights includ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shock an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We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ncluding enhanc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learning atmosphe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pplication modern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et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树立现代文明理念、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契合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育青少年价值观和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理念。
1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障碍分析
首先,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是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实施者,肩负着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启迪和培育使命。然而,受应试教育、多元价值观、经济利益等多种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
其次,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以文言文为主导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给现代青少年,需要通过喜闻乐见、形象生动和富有乐趣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笔者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如果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以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方式进行教学,只有33%的学生表示能够注意听讲,58%的学生表示存在思想开小差的现象,6.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关注课程内容,2.7%的学生表示几乎完全放弃课程学习。偶然的课堂提问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考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与碎片化。传统文化教学与其它学理性、知识性学科教育不同,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形成价值认同,力求通过文化知识熏陶来培养其现代文明理念,内化其心理和价值观念。在调查中发现,高达6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认知,73%的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缺乏系统认知,传统文化的欠缺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传统优秀文化难以有效和系统传播。
第四,网络冲击与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扭曲。互联网已经成为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渠道,对于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学校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98%的学生使用过互联网,由40%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20%的学生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常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尤其是受网络传播的封建迷信、谣言和西方文化冲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产生疑虑,导致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遭遇障碍。
第五,父母文化素质与家庭教育的局限。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既需要教师的主导和推动,也离不开家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可与支持。很多家长受知识局限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缺乏科学认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认为传统优秀文化在高考中的比重较低,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局限使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障碍。
2 传统优秀文化难以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文化底蕴与生态文明理念不足。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程度不足,难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生动有趣、乐以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受多元价值观和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传统优秀文化的培养观念相对淡薄。这对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理念自然不利,学生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和树立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能力势必削弱。
其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提升高考成绩的目标导向,主要围绕考试大纲和考试重点进行教材钻研、课堂提问设计,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等内容相对重视不足;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面临着激烈的考试、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基于学生前途和社会公众压力而积极追求升学率,教师教学围绕升学考试设计内容,学生学习成了任务,考试成了目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重对科学知识传播和考试技能培训,而对人文精神的培育相对欠缺,导致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功利性和碎片化。
第三,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平台的同时,互联网中的一些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会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产生冲击,造成学生思想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导致其价值观的错误认知。
第四,家庭缺少传统文化氛围。现代大多数中学生的父母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较少。受市场经济竞争文化熏陶,这一代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竞争中取胜,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子女能够通过中学教育中应试技能的提高,考入知名大学,实现较好的就业。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过度追求应试能力和成绩提高,而不顾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兴趣与自身条件。
3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首先,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积极性。中学政治思想课教师应该以一颗虔诚的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以提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教师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要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新媒体结合,以创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讲授、讨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提升学生学习、接受和内化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孔子指出,“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愤”与“悱”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启发过程达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教学目的。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悟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如在“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等内容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考察严重污染导致生态破坏的地区和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区,通过比较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领悟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价值,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第三,构筑浓郁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校园、书店、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融入到高考试卷中去。学校在教室、广场、草坪等场所以板报、标语等为载体宣传优秀的传统优秀文化,校园建设着力保留和建设传统建筑、文化遗迹,提升学生生活环境的传统优秀文化色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从学校实际出发,构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的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4)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高潮,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助性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助性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5)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家思想,还是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人际和谐的儒家思想,都为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本土的企业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正统,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儒家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道家和佛教文化等。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磨合,儒、道、释“三教归一”,互相补充,彼此渗透,构建了中华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民为邦本,民本德政。在德治、法治、礼治中,德治始终处于核心的主导地位。二是和谐统一,礼义教化。三是中庸适度,贵和持中。四是义先于利,以德制欲。五是自强不息,求是务实。六是共济均平,取财有道。
中国和谐企业文化构建的意义
(一)和谐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精神风貌和发展远景,以及这些观念形态在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与企业形象上的体现的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建设和谐企业,走和谐发展之路,构建“和”文化。“和”文化包括企业成员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谐、富于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等。
(二)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积淀,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性。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高素质的员工。只有创建企业和谐文化,才能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其次,顾客和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就要构建与顾客、市场的和谐关系。最后,企业对外要实现与其他组织、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企业“和”文化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和谐关系。一是在企业内部,要构建企业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包含个体身心和谐、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和谐;二是在企业外部,要构建企业与顾客、其他组织,以及自然、社会、环境相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小我”、“大我”的和谐统一,追求社会“大同”、“天人合一”。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历经近代民主与科学思潮,发展到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提出,中国文化传承的思辨传统,以及深邃的文化理念和人本哲理,对于企业倡导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价值启示。企业文化的和谐构建必须以人为本,把企业一切活动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并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天生万物,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治国当以富民为本,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推崇人性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全面发展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能否实行的关键。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现代市场价值融入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之中,内化于心,并外化为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对此,道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值得企业反思。
(二)和谐共赢,天人合一
“和”者,和衷共济也;“谐”者,相合调顺也。经商之道,和气生财,关键是“和为贵”。“以和为贵”,合作双赢。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双赢”。“双赢”模式就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企业应成为全体员工目标相同、利益一致、荣辱共享、共同发展的和谐命运共同体,并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儒家特别提倡人与自然、天道等和谐相处的大“和”思想。《庄子•达生》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天、地、人,三才统一,一脉相承,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组织、社会、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不断增进自身的主体意识的修养和能力,努力去达成自己所预期的人生目标和事业理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大地那样,用宽厚的德行、博大的胸襟把万物负载与包容起来。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企业家文化。而企业家往往是企业成员的楷模,他们的思想道德、经营理念构成企业发展的灵魂。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家应把个人、家、国、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建立个人的社会价值。企业家应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
(四)重才尚贤,严于律己
儒家主张“师道尊严”,尊师重教,重人才、尚贤能。“国之盛衰系于人才,功于才成,业由才广”就充分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用人之道强调“许士之风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长”等。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修己安人”,要求管理者按照道德规范自觉“修己”,并通过言传身教,达到管理“安人”的目的。儒家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强调的是,要管理好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作为企业领导人,尤其应“正人必先正己”,应当在才学、能力、品德、责任等各个方面率先垂范。
(五)以义统利,诚信为本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孟子说,“先义后利”。儒家倡导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企业应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为本”,“诚”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信义不欺,一诺千金”。“诚”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规范。
(六)外圆内方,中庸之道
“外圆内方”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圆”,代表着曲线和美感。“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事顺人畅。企业成员相互尊重,和若春风,彼此信任,企业内聚力就会不断增强。“方”,是人格的独立,情操的慎守,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追求和实现。儒家伦理也强调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方圆之间,天地之大”,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劳资合作,和谐共融。
(七)刚柔并济,以德服人
中华文化提倡“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为人豁达,处世随和,怀柔天下。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治世之道。中国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严密的法规制度,孟子也曾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然,儒家更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德服人,注重人本教化。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现代企业管理既重制度约束和经济、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更应重思想引导、文化激励。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显然,制度、法律、规范、德性应当是相辅相成、并重互补的关系。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刚柔并济”是大智慧,也是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才能创造出全面、和谐、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现代企业能否持续生存与发展,决定因素在于能否构建有强大凝聚力的和谐、共进、融洽的内外部关系,建立能够不断自我完善、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易于与环境相融合、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义堂.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长春大学学报,2006(1)
2.孙玉霞,张雅丽.中国传统“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贵州社会科学,2005(6)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6)
我们不能忽略早期学者所作的贡献。国外的学者们例如郝大维、罗思文对孔子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主要介绍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翻译《论语》《孝经》等著作。由于当时语言上直译的条件匮乏,导致了西方人经常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后来中国哲学被西方哲学思想同化。这些学者们在对“仁”“孝”“忠”的思想上进行了全方面的注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选题将在吸收前人先辈巳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亲亲相隐”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二、孝文化产生的渊源
儒家哲学的理论运思模式是从天人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对天道的理解,来形成现实社会的哲学伦理观念,孝本质意义上基于儒家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对天地男女这种创化本源的思考。“《周易》讲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错。’
这里所讲的就是把基于天道本源的男女作为社会最初始建的一种现实起点,男男女女组建成的家庭以繁衍后代的这一家国建构为要求,客观上要求基于这种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维系这种伦理的“孝道”,任何的生命个体,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精血汇集而成。自然界当中生命个体的孕育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呵护哺育,自然界的动物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我们作为人子,自然也会产生出这种原始“孝”的观念。从“孝”观念的起源来看,其最本来的含义就是“对于生命的延续”。由此逻辑发展而出的祭祀祖先的行为和敬老意识。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衍生出了善事父母。“善事父母”还应当包含繁衍后代、以及尊祖敬老等行为。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天下”的中国社会当中,“孝”是人伦关系得以创建延续的基础,只有懂得了孝,才能够使得家庭和睦,使得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孝”是人对人伦的一种深入的认识,要构建一个好的人伦关系体系,需要一种正直、真心、虔诚、尽心的品质,这种品质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孝”。只有遵循了人性中最本能、出于本心的道--孝道,个人意识到“孝”是人的本性,通过修身达到对孝的一种认同、践行和传承,这个过程是“成己”的,即先使自己成为一种为社会道德伦理所遵循的样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再推而广之才能使别人得到益处,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孝”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孝与仁,孝与忠,在孔子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在道德实践当中共生的。孝悌是仁的根基。《论语》当中就讲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为人孝悌,也就做到了仁,这是一以贯之的。而“孝”与“忠”,自然就可以做到推而广之。“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事父母可以推广至事君主,孔子在这里就将“孝”扩展提升到了社会、政治层面,赋予了其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孔子最终注重的还是民德之厚,而非单纯的政治教化,所以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末,“孝”作为血亲伦理的基本元素,对家庭和社会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这种血缘亲情所产生的“孝”。“孝”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血缘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孝”是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原则,孝亲观念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脉。
“孝”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之一。要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就要先了解孝,“孝”并非只是对父母进行物质生活上的奉养,即孔子所要求的“能养”,这只是“孝”应该具有的本义,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的产生是必须以人类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作为基础。《论语》一书中,从“老”与“子”的家庭观念关系角度出发来阐述“孝”的两个基础。其一,就是从人类的自然血缘亲情出发,“老”产生“子”;其二,就是从社会等级的差别上出发老”与“子”之间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子”就应当守礼,对“老”敬孝。《论语》就是从这种人类最原始的自然亲情血缘关系出发,来确定“孝”产生的基础。
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践行孝敬的思路
在《论语》的记载当中,子谈论“孝”,有两个大的突破性观念是过去所没有的。在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因此,它带有极其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当时分封制的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下,“孝”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族道德,而“孝”所蕴含的人伦意义,或者是“孝”作为家庭道德所具有的内涵并不突出。而孔子论孝,则实现了“孝”由宗族道德向家庭道德的转换,“孝”主要是用来规范以父子关系为主的家庭伦理关系,其过去尊祖敬宗的涵义尽管没有被“孝”完全的替代,但是分量也已经微乎其微了。
孔子所讲的“孝”,无论是讲“不远游”也好,知“父母之年”也好,其目的都是在于为了施孝,这里并不单单是指为人子女要在物质生活上奉养父母,更多的是要表达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敬爱之情。孔子对于“孝”的重视,当中也贯穿着仁的精神理念,他将“孝”与“敬”、“孝”与“礼”相互关联在一起,这极大的丰富了孝的内涵,这是过去的思想中所不曾有过的。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我们应当从内心深处去尊敬父母,对父母行使孝心也是要求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敬重、奉养父母。“爱亲”与“敬亲”是相互的,“爱亲”可以从“敬亲”中表现出来,“敬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爱亲”的行为。孔子认为如果仅仅是在物质上X才父母进行赡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孝亲的最基本要求便是要养亲、事亲。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所讲的“孝”其实就是无违于礼、所讲的“仁”就是爱亲爱人、我们要能够做到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的侍奉、做到不让父母挂念自己的安危、这就是孝的表现。孔子不遗余力地弘扬“孝”文化,孔子的一生,验证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三岁丧父,由其母亲带回家养大,生活的十分贫困,地位也极其的卑微,孔子的青少年时代极其的平凡和普通。然而,孔子却立志求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间接的影响了其后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7)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为了加强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我局成立了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局长唐伏云、吕成树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馆(站)、股室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职责是对评议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行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广泛宣传,统一认识
6月初,我局召开了全县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大会,对行评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同时,多次召开局务会议、党支部委员会议、中层干部会议、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研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使群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文化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我们通过局网站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发动,全县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在文化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构建和谐文化服务关系的必然要求;是重塑文化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我局干部职工在学习讨论中所说的,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使自己对文化行业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由不太理解到理解,由“要我评”转化为“我要评”。全系统形成了“人人了解政风行风评议、人人参与政风行风评议、人人重视政风行风评议、人人接受政风行风评议”的良好氛围。
(三)开门纳“谏”,找准“症结”
为切实找准文化系统在政风行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互相提,自己找”的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调研、设立投诉电话、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分别召开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文化工作者、经营业主服务对象等共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就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文化法规情况;深化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行为进行规范的情况;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文化市场和文物管理的情况;围绕“六型”机关建设,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落实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等情况进行意见征询。此外,我们还向社会发出问卷调查表154份,分别对五个方面的工作情况,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进行评议,回收问卷调查表145份,满意率96﹪。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查,共收集整理出五个方面共15条意见与建议。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8)
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与多年来新闻出版界及相关业界两会代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对于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2014年新闻出版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其他界别的两会代表又有哪些建言?他们又将引导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本刊编辑部针对这些提案议案,整理了十一个关键词,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之一: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不仅是一项文化教育工作,更是关乎一个国家文明富强,乃至始终保持蓬勃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倡导全民阅读,这对全民阅读更加健康有效地发展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立法
为阅读立法并不是中国人的首创,一些发达国家早就以立法的方式促进国民阅读。有的国家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特地颁布亲子阅读法,要求家长每天必须抽出一定时间陪伴孩子阅读,家长如若没拿出规定的陪读时间,就触犯了法律。
本届两会上,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作为第一提案人,40余位政协委员共同签名,联名提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对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提出四项具体建议:一是建议国务院建立全国全民阅读促进工作协调机制。二是推动建立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保障促进全民阅读所必需的设施建设、产品和服务提供、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组建。三是建立全民阅读促进保障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政府购买补贴、税收优惠减免、奖励机制等方式使其成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四是推动全民阅读服务均衡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进行全民阅读设施建设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保障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有特殊阅读需求的群体平等享有阅读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关于将9月28日设立为“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中建议:将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设定为国家阅读节;围绕国家阅读节,多层动员,多管齐下,全年无休,全面推动全民阅读。
阅读指数
围绕全民阅读活动,近年来一些省市还开展了城市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有效促进了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持续的开展。目前,全民阅读活动常常限于一些宣传、交流、捐赠图书等活动,而对于各地区全民阅读的现状和开展活动取得的实效,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评价,很不利于全民阅读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提出《关于省区市开展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的建议》:①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小组做出部署,要求各省区直辖市把开展当地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工作列入当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经常性开展的专项工作。②各地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专项工作目前暂时以城市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为主要对象,待条件成熟后,可以扩大到农村。③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小组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城市全民阅读状况调查评价方案。④由于阅读专业性较强,可以由省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委托专门行业机构进行调查评价,也可以委托当地统计部门进行。⑤为了确保专项工作的经常性开展,建议各省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当地财政部门拨付专款用于此项调查评价工作。
关键词之二:图书馆建设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仅为每50万人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全国人均一年购书的经费也仅为0.5元,这两个数字证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人均占有率和人均购书量,仍处在贫穷国家的水平线上。依靠政府和文化部门单方面建设公共图书馆,目前无法满足公民的阅读需求,特别是一些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如果按照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即使十年以后,我国多数公民仍然很难有机会就近进入公共图书馆阅读。
鉴于此,朱永新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提案》和《关于建立公共图书馆基础书目配备制度的提案》中建议:①建立国家公共图书馆(含大中小学图书馆和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基础书目配置制度。②组织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尽快启动公共图书馆基础书目的研制工作。③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别研制不同数额的基础书目,供图书馆选择和配备图书。④每年对出版的新书进行遴选和增补书目的持续研究。⑤对于入选基础书目的优秀图书,图书馆应在日常工作中向读者予以持续推介。⑥对于入选基础书目的图书,进行严格的价格监控。⑦对特定人群的图书馆(室)进行相关的基础书目研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关于倡导和扶持文化名人、著名学者建立公益性个人图书馆的提案》建议:①国家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将文化名人和著名学者建立个人公益性图书馆事项,列入政府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体系之中。②根据列入国家和政府扶植的文化名人和著名学者自愿建立公益图书馆的名单,再与地方文化部门商定是否在文化名人的家乡和生活的社区建设个人命名的公益性图书馆。③这样的图书馆建立起来后,由文化部门按国家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方式统一管理,政府每年可根据图书馆的规模和读者需求,补贴3万-5万元的新书购买费和图书馆基本建设费用,使图书馆更具公共性。④文化名人和著名学者一旦将图书捐出后,允许其本人在研究、工作时可以到所建图书馆阅读及提出合理的管理与更新建议,但产权归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建议,加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定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标准,特别是对每万人拥有的文化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最低数量进行规定,提高文化消费便利性。加快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市域范围内街道、镇的文化服务全覆盖。强化对重点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和考核,对于一些具有“城市名片”的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应予以优先扶持,引导文化项目建设资金向重点区域集中。
关键词之三: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所在,它只有通过传承才能实现自身根本价值。纵观现今中国社会,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缺失,如同笼罩在人们心灵的雾霾,将给整个民族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态下,如何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成为我们关注的一大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对此,她在《关于在全国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建议》中提出了四点建议:①政府组织文化、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就阶段性的必修、选修分别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界定。②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③对“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动画制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将已列入世界非遗保护的昆曲、国粹京剧、秦腔、黄梅戏、花鼓戏等地域性戏曲进行创造性地普及推广。④强化公共服务责任,通过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赛事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能够广泛参与的方式不断予以推广。
朱永新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他认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教育在其中的特殊使命。第二,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以多种形式对师范院校的学生和相关学科教师进行培训。第三,注重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向全民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和家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之四:文化消费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多,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界定,文化消费主要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扩大文化消费不仅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国民幸福的重要手段。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建议应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一是通过完善财政收支出制度及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手段,来调节不同群体间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民生问题,释放中低收入者文化消费能力。增加科技、教育、文化娱乐、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发展文化消费信贷,调动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的积极性,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二是发挥电视、报纸、互联网的舆论引导功能,通过举办全民文化阅读、欣赏、体验、养成等活动,增强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三是通过支持党报党刊免费赠阅,扩大农家书屋数量,调动各类文化机构开展“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供给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委托、服务承包等多种方式,扶持社会组织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对企业为文化消费所作的新探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和宣传推介支持等措施,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关键词之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建议:一是完善和规范主管、主办制度。需要根据出版体制改革的需要,针对公益型事业单位和经营型出版企业确定不同的主管、主办体制。主管、主办单位与出版企业之间,除分别承担出版导向和文化品位的职责外,还应该明确它们之间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法定关系,使得出版企业的投资者能够按照投资额度享受有限权益并承担有限责任,经营者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二是加快出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步伐。通过建立股份制公司的方式来完善出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既可以解决出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可以推动解决部门所有、区域壁垒等瓶颈性问题。
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长效约束激励机制,王亚非提出《关于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议》:①培育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发展环境。②建立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③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经理人评价、认证机制。④规范职业经理人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⑤更加重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作用。
关键词之六:版权保护
我国版权侵权问题时有发生,业界几乎长期处于一种“民不举、官不究”的状态。这种漠视,如不加以重视,将在业界形成版权意识的集体缺失,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广大作者、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还有出版业本身,甚至会损害全民的版权意识、权利意识,乃至法治社会的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在其提案中呼吁开展“教辅侵权专项整顿治理行动”,并且建议,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新学期开学时应开展一次“教辅侵权专项整顿治理行动”,建立对教辅编写出版单位(包括与出版社合作的民营文化公司)对《著作权法》的执行情况的常态监督检查机制,并将其列入出版单位的年检核验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他的提案《将列入一档立法计划、赋予录音制作者广播权和表演权》中提到了两点:一是建议国务院法制办尽快将修改《著作权法》列入2014的一档立法计划,全面修订现行《著作权法》,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增加录音制作者广播权和表演权,从而增加录音制作者的收益,是目前著作权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之七:稿酬所得税征收
近些年,国家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对出版业也给与了很多支持,如,2009年,国家降低了增值税先征后返的门槛,使出版社普遍受益;2013年,国家进一步扩大扶持范围,对图书零售、批发环节5年免征增值税。但对创作者,国家给予的支持并不多,起码在作者稿费的所得税征收上,国家的扶持力度并不大。
聂震宁、张抗抗以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总编辑臧永清等再次就调整稿酬所得税问题提交提案或议案:①对于一些种类图书的稿酬,应该考虑免征所得税,如学术著作、科技著作、科普著作、艺术类著作等。②提高出版物稿酬所得税的起征点,将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调整到当地工资薪金的所得税起征点。③按照多收入多缴税的基本税收原则,建议稿酬的所得税征收税率也应该像工资和劳务收入那样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关键词之八:文化走出去
一个国家的强大,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成果传播出去。
在传播中国科学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翻译上的“文化输出”任重道远,意义重大。朱永新提交《关于建立国家翻译院推动翻译事业发展的提案》,建议:①成立国家翻译院,便于统筹完成以下三大使命。一是将国外最新、最好的科技成果、人文社科方面的成果及时地引进来;二是把我国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文化产品有意识地及时翻译介绍出去;三是兼具翻译研究和培养翻译人才的功能。②提高翻译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今年的提案,是建议要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地把党政文献翻译到国外去。这就涉及到翻译人才的问题,提高待遇是培养和保留翻译人才重中之重。翻译人才应该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稿费制度应该更加灵活,从事中译外,尤其是定稿这部分,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至少跟国际上相符。
关键词之九:大数据
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面对如此繁杂庞大的数据信息,如何认清其未来发展趋势及走向,如何正确合理使用和利用好这些数据,便显得尤为至关重要。
在大数据的利用上,全国人大代表、金山和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提出《关于加快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建议》:一是重视大数据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二是完善相关法规,推动政府部门等率先开放大数据;三是重视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尽快启动大数据产业的试点,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奚国华也提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影响刚开始。他提醒,信息流里的大数据、云计算必须引起更多注意。
在基础建设方面,全国政协委员、百度CEO李彦宏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制订相关政策,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负责制订本地区实施方案,推动各学校将其教案、课件、试题等资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免费公开、共享,鼓励来自非省会城市的优秀中小学校向社会共享教育资源;并通过专项经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电子化教育资源制作的培训和服务支持,引导、鼓励学校和教师高质量开展教育资源公开上网工作等。
在信息安全方面,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认为互联网安全仍然很重要,建议制定《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条例》。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亟待解决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联想CEO杨元庆建议,应该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时加强信息安全行业监管。全国政协委员、苏宁云商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信息安全要将保护个人隐私纳入法制轨道的提案》中也提到,应制定统一的《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法》,强化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手段。
关键词之十:互联网监管
互联网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不容乐观,互联网色情、低俗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加强互联网监管,净化互联网环境,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在其提案中,分析了互联网低俗色情问题存在的三个原因,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申请加快立法进程。向全国人大提请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严厉打击互联网色情低俗,为青少年营造纯净健康的上网环境。二是明确治理标准。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修订,明确现阶段打击互联网色情低俗信息的法律依据,制定清晰的色情、低俗等判定标准并对外公布。三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和综合治理体系。将打击互联网色情低俗专项行动变成常态化,建立互联网长效监管机制。
无独有偶,郝振省在其《关于从严治理互联网色情低俗现象 净化互联网环境的提案》中,也谈到了存在该问题的原因:一是为数不少的互联网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政府监管还没有到位,三是法律法规对色情低俗的规定不够明确。对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来净化互联网:一是从严打击、以儆效尤,二是加快立法、明确标准;三是加强自律、公众监督,四是长效监管、综合治理。
关键词之十一:互联网金融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金融业务与移动通信终端的加速融合,尤其是以余额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平台异军突起,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几何式爆增。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又会呈现如何的发展态势,势必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们应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认为,国家应尽快针对互联网金融特殊性,修改现有法规,制定新法规,以形成包容互联网金融的特定法规体系。建议通过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建立合适的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通过修正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法律体系,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则性内容进行细化立法,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征信、电子签名、电子票据等方面的立法;通过制定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比如支付技术、客户识别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为网络金融平台运营商等参与者提供具体的规范引导。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整合或新设相关机构,形成既专业分工又统一协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体系,以平衡创新与安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9)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以下简称《建议案》)A条关于“民间创作的定义”,也作出了与上述基本相同的定义规定[2]。“民间文学艺术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更多地表现出多元化和独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以最传统的方式在其来源群体内部世代相传,从而逐渐成为它来源的那个群体的象征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就中华民族而言,它是中华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几千年以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及思维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民间文学艺术,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而且对整个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社会重视和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1989年10月17日~11月16日于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5届会议指出:考虑到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使各国人民和各社会团体更加接近以及确认其文化特性的强有力的手段;注意到它在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在一个民族历史中的作用及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强调民间创作作为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之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承认民间创作之传统形式的极端不稳定性,特别是口头传说之诸方面的不稳定性,以及这些方面有可能消失的危险;强调必须承认民间创作在各国所起的作用及其面对多种因素的危险,认为各国政府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方面必须起决定性的作用;应当尽快行动起来,特制定一份给各会员国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大会建议各会员国根据各国的宪法规定,通过所需要的立法措施或者其他步骤,执行该《建议案》有关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创作)的各项规定,以便在其领土上实施该项建议所规定的原则和措施。
大会要求各会员国将该项建议通知负责保护民间创作事务的当局、部门或者机构,并且提请负责民间创作的各组织或者机构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建议各会员国鼓励与负责保护民间创作的各有关组织进行深入接触。规定各会员国必须按照大会确定的日期和方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实施该《建议案》情况的报告。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无形的智力劳动成果,它在本质上和整体上具有许多与知识产权共有的特征。因此,凡属能够被界定或者被确定为“作品”的表达方式的民间文学艺术,还当受到当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早在1967年的斯德哥尔摩外交会议上,官员们(含专家)曾就修改《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有关条款,专门讨论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问题;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曾联合召开了题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政府专家委员会”的会议,最后通过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免被滥用国内立法示范法条》;在WTO组织2001年11月的多哈会议“部长声明”第18~19条中,也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问题,作为随后一轮谈判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先后通过国内立法或者区域性国际条约的形式确立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譬如,1977年签订的《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的班吉协定》,就是一个区域性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条约;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安第斯组织的《知识产权共同规范》,也将“传统知识”纳入成员国的国内法保护。目前,世界上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确认和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国家有50来个,还有一些国家是以判例的方式对民间文学艺术给予确认和保护。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鉴别及保存的规定。《建议案》在“民间创作的鉴别”条款中指出:“民间创作作为文化表现形式应当受到表现其特性的群体(家庭、职业、国家、地区、宗教、人种等)保护,并为群体而保护。”[3](P2)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会员国在国家、地区、国际范围内,就民间创作的鉴别问题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编制国家从事民间文学创作的机构目录,以便将其纳入地区和世界此类机构一览表;(2)鉴于必须协调各机构使用的分类体系,建立鉴别和登记(收集、编索、记载)体系或者以指南、目录等形式发展现有体系;(3)鼓励建立民间文学创作标准化分类法:(a)编制民间文学创作分类总表,以指导全世界在这方面的工作;(b)编制民间文学创作细目汇编;(c)对民间文学创作进行地区分类,特别是通过实地试办项目进行。关于“民间创作的保存”问题,《建议案》认为,“保存”涉及的是民间文学创作传统的资料;保存的“目的”是使传统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能够使用有助于他们了解民间传说演变过程的资料。如果说,生动的民间文学创作由于它不断发展的特点而不能始终受到直接保护,那么,固定的民间文学创作或者研究则应当受到有效地保护。
这种保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1)建立国家档案机构,使搜集到的民间创作资料可以较好地以稳妥的方式加以贮存,供更多的人(尤其是后人)使用;(2)建立一个国家档案中心机构,以提供某些特别服务(如编制总索引,传播关于民间创作资料的情报,以及适用于包括“保护”在内的民间创作活动标准的情报);(3)建立博物馆或者在现有博物馆中增设“民间创作展室”,展出传统的民间文化;(4)优先考虑种种表现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它们是这些文化的现在或过去的见证(如遗址、生活方式、物质或非物质知识);(5)协调种种搜集和存档的方式;(6)对收集人员、档案人员、资料人员以及其他专门人员,进行从事保存民间创作实物和资料的培训;(7)为制作所有民间创作资料的档案和工作副本以及供各地区研究机构使用副本提供便利,确保有关的文化团体能够接触到所收集的资料。[4](P2~3)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传播及保护的规定。《建议案》在“民间创作的传播”中指出,应当使公民了解作为文化特性基本因素的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民间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民间文学创作的必要性。为了使民间文学创作的作品及艺术得到弘扬,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保持它的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避免遭到不应有的歪曲,教科文组织要求各会员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鼓励组织民间创作方面的地区性、全国性或者国际性活动,如庆祝会、联欢会、电影放映、展览会、研究班、专题研讨会、讲习班、培训班、专门会议等,支持传播和出版这些活动的材料、文件和其他研究成果;
(2)通过提供补助金的方式,或者通过在新闻、出版、电视、广播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传播机构设立的民间文学艺术研究者的职位,通过确保对传播机构搜集的民间创作方面的材料进行适当归档和传播,鼓励这些单位在其节目中更多的使用民间创作资料;
(3)鼓励各地区、各市政当局、各协会和从事民间创作的其他团体设立民间文学艺术研究者的职位,负责促进和协调本地区民间创作活动;
(4)资助现有教育材料(如根据实地搜集到的资料摄制的录像片)制作机构,鼓励在学校或者民间创作博物馆中,以及在国家和国际民间创作展览会和联欢会上使用这些材料;
(5)通过资料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机构,以及在民间创作方面的专门简报和期刊上,为公众提供民间创作的有关资料;
传统文化的建议篇(10)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9-02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截至2015年国内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每一百人有94.5部手机,基本达到了人手一部手机的现状。通过对不同类型用户需求的统计,移动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开发出能满足特定需求的软件,拓展出更多、更加实用的功能。设想,如果将传统的在会议室进行的会议搬到手机端进行,将弥补传统会议中打印的纸质文件不易于保存、不便于携带、不绿色环保等不足之处,将会议数字化将使文件的阅读、携带、保存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同时也能够为行业内的用户对于会议以及文件提供安全性保障。
1.技术分析
1.1无纸化会议的现状分析
无纸化会议形式的快速发展,从最初运用在PC机、平板电脑上的会议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的拓展到了智能手机的领域,通过在手机上安装会议的客户端软件,使得参与会议的用户能够在会前会后及时浏览和回顾会议的相关信息,阅读其他用户在会议上上传的有关文件,浏览会议记录等。
1.2 无纸化会议软件系统分析
目前应用的无纸化会议实现的功能依照会议的流程可以分为会前准备、会中功能等。
首先会议管理者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进入后台管理界面进行,会前准备功能包括:编辑会议概况以及会议的基本信息,设置会议主题、主持人、会议时间、会议地点,添加、修改、删除与会人员,设置每位与会人员的操作权限,其中包括与会人员的签到、投票、发言等行为,编辑会议文件列表,上传会议文件等功能。
其次在会议进行时需要使用到的会中功能包括:参会人员的签到,查看基本的会议概况内容,参会人员可以打开查看文档、在线修改内容,文件可以上传到服务器,共享文件可以下载等功能。
2.无纸化会议系统的设计
基于这种需求的分析,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实现可视化建模。
2.1会议系统架构功能设计
该会议系统的逻辑架构设计以J2EE技术为架构基础,分为四层,分别是数据库层、服务层、网络层和用户层。数据库层采用Mysql数据库,作为数据交换存储的中心。服务层以Web的应用服务器为基础,由Webserver和Appsever组成。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通过各种无线网络的数据交换来实现会议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
2.2参会者的流程图设计
参会者首先需要进入登陆界面,输入自己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登陆进入参会者的功能界面,在参会者功能界面中通过查看会议列表,用户可以执行会议签到、查看会议详情、制作会议记录等一系列操作,针对会议签到功能,系统将会在用户签到后生成签到表,针对会议记录功能,系统将会生成会议记录。
2.3主持人的流程图设计
主持人首先要进入系统登录界面,输入账户名称和密码进行登录,登录成功后进入主持人界面。主持人的功能界面有两个,一个是参会者的功能界面,一个是主持人界面,因为在会议中,主持人既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同时也是参会者的角色,所以主持人用户的功能界面中包含两部分。主持人对于会议进行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会议的创建、修改、删除和关闭。
2.4数据库设计
无纸化会议系统的数据表包括会议信息表,其中会议信息表通过会议ID字段关联到会议记录表,通过主持人ID字段关联到主持人信息表,通过参会人ID字段关联到参会人信息表,通过会议文件ID关联到会议文件表,同时在会议记录表中通过会议ID字段可以关联到签到记录表。
3.无纸化会议系统的实现
在系统开发前首先要先对用户的UI界面进行设计,画出用户各个界面的草图,进行登陆界面的设计、参会者功能界面的设计、主持人功能界面的设计和会议列表界面的设计。
由于Android手机没有办法直接访问服务器上保存的数据,所以要采用基于HTTP的请求应答方式来实现数据的交互。基于HTTP协议的客户机访问服务器端访问包括四个过程,分别是建立TCP套接字连接、发送HTTP请求报文、接收HTTP应答报文和关闭TCP套接字连接。
4.总结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