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十篇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毕业论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34-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专业培养的目的是掌握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相关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内蒙古是我国农牧业大省,培养应用型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内蒙高校食品专业的首要任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实验和毕业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设置的实验类课程和毕业论文环节已经满足不了学生进入食品企业后的能力要求。因此,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与探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教学水平和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程的设置偏少。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多数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求我们要在具体的实验中来应用理论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另外,学生整体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部分同学根本不懂得怎样正确的进行基础实验仪器的操作。

  2.学生能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平台几乎没有。工程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只是进入企业参观,由于人数众多,大多同学在实习后根本没学到任何东西,更别提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了。在进入大三以后,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这样部分学生如果对理论课上的某些知识感兴趣,就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条件,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这样就要求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一个科研创作平台,来吸引和调动学生的科研创作热情。

  3.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太晚。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是在大学四年级,这样学生就会同时面临就业、考研和毕业论文设计的三重压力,如果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松懈,这样就会使毕业论文设计失去它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科学分组,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科研实验室。同时,让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可以自愿进入实验室来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这样就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改革与探讨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设置内容的改革。食品专业的应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科研工作中,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出发点,要以教学联系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思维来努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在科学研究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机的衔接起来,使其融会贯通,进一步系统化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的设置对于理解和升华理论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做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性、技术性很强,实验课程的设置要进行精细规划,最大限度的将理论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同时加强创新型和设计型实验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

  2.加强实习基地和校内小型食品加工厂的建设。加工实习经费的投入,结合校内相关实验室和设备建立校内小型食品加工厂,让本科生能亲自动手进行食品工艺的生产和创造;同时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强院企合作,建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提高,促进其就业。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环节的改革。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本科教学水平、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科研水平、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来讲,毕业环节是最终的归宿。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毕业环节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前三年教学成果的最好手段。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可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现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这样学生就会同时面临就业、考研和毕业论文设计的三重压力,如果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松懈,这样就会使毕业论文设计失去它真正的意义。所以,应该容许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践,这样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科研热情。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目前采取的内容和形式只有学生跟着老师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比较单一和死板。进行改革的话,可以采取形式和内容相结合,进行综合改革。①可以容许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实验课题和导师进行科研创作;②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小组来进行一项系统的科研创作,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开展实验研究需要整个团队进行。③导师可以给出规定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去设计技术路线,也可以容许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合理的实验内容提交导师审查后开展。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评价体系。目前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单一,只有学生答辩、老师给分这样一种形式,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科研素养的高低,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改革,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①毕业实验的出勤率、实际动手做实验的能力。②实验结果是否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③毕业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汪磊,汪又先,游新勇,等.工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1,(6):59-61.

  [2]蒋益虹.综合性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66-68.

  [3]汪磊,游新勇,王国泽,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7):1-3.

  [4]郑亦平,库夭梅,余小林,等.农科院校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34-136.

  [5]高海生,康维民,张红新,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4-27.

  [6]李苏红,公勋,赵秀红,等.以科研导师制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2-3814.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2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食品科学是一个跨多个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例如,(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属于哲学范畴;(2)研究食品的需求与供给、价格与成本、组织与结构、规划与布局、发展与管理等内容,属于经济学范畴;(3)研究食品的立法、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等内容,属于法学范畴;(4)研究食品知识普及、食品政策与法规宣传等内容,属于教育学范畴;(5)研究食品发展史、食品文化考究等内容,属于历史学范畴;(6)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特征、安全与营养、分析与检测等内容,属于理学范畴;(7)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等内容,属于工学范畴;(8)研究食用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内容,属于农学范畴;(9)研究食品卫生与免疫、营养与健康等内容,属于医学范畴;(10)研究食品生产与流通、采购与营销、安全与危机等内容,属于管理学范畴。由此可见,食品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可能完全隶属于某一个学科,需要多个学科交叉研究才能解决食品科学问题。例如,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知识,还需要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知识。可以进一步将食品科学涉及的10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划分为相互交叉的3个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文化与伦理、食品经济管理)。

  1.“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研究食品属性和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工程技术级装备的实现问题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理学、农学、医学、工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食品加工过程、贮运与保鲜及其生物学基础等,形成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风味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物性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检验学、食品加工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学等分支学科。

  2.“食品政治、文化与伦理”研究领域。食品文化与伦理是以研究食品系统中的文化现象和道德现象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法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立法、食品公共政策、食品行政管理、食品文化现象与规律,食品伦理现象与规范(如污染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转基因食品等)等,形成了食品政治学、食品文化学、食品伦理学等分支学科。

  3.“食品经济管理”研究领域。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内刚刚起步,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外在食品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部分学者对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构成和研究框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郑锦荣认为,食品经济管理是对食品系统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既要考虑到食品的自然属性,即食品的经济性,又要考虑食品的社会属性,即食品的安全性,其知识体系由食品经济管理的独有知识(食品溯源性、食品安全管理等)、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知识(食品加工、包装、食品营养学等)等交叉而成,可以根据食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将其划分为食品的整体管理、食品的生产管理、食品的流通管理、食品的营销管理、食品的采购管理、食品的服务管理、食品的质量管理、食品的危机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9大知识领域。[2]

  相子国在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三个视角解读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结构图,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食品加工与流通企业、食品上游个人与企业、食品消费者、食品行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组织的分工与协作。他认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背景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研究的重点是食品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目标是提升食品核心竞争力,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以下五个方面: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食品产业与区域规划研究、食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食品工业“两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研究、食品核心竞争力研究。[3]

  在今天的“大食品产业”时代背景下,[4]食品工业已发展为一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及其赖以生存的制度、政策和技术革新等环境在内的有机系统。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建设食品经济管理学科进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郑锦荣提出的食品经济管理的9大知识领域仅集中在食品产业链(FoodChain)上,过分强调了“管理”问题,而忽视了食品系统(FoodSystem)的其它有机组成部分(如制度、政策等环境因素)和“经济”现象;相子国将政府文件作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的逻辑起点,没有注意到政府文件的时效性与学科建设的规律性之间的矛盾。本文拟在食品系统框架下,以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重新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并提出当前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框架

  (一)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

  在设计食品经济管理的研究框架之前,首先有必要讨论其学科属性。食品经济管理(ManagementofFoodEconomy)虽然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基本理论的交叉学科,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食品生产及其相关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从业者的积极性,提高食品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食品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编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在食品工业区划基础上,进行食品工业地区布局,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食品经济管理体制,确定食品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食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食品工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食品工业经济效益等。因此,就学科性质而言,食品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可以从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中独立为二级学科。

  (二)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

  根据上述食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本文以“理论基础———研究方向———应用实践”为框架,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1.食品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促进食品产业发展为核心,跟踪食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动态与前沿,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食品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为食品产业政策评估提供方法,解读食品产业最新政策,为食品企业等相关主体决策提供咨询和帮助。2.食品产业结构与布局。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食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食品战略产业选择及转换、食品产业空间布局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等。3.食品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食品经济发展和资源耗竭、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食品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制定食品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促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经济评价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和生命价值评估。4.食品技术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食品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性”措施和“技术性”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论证分析和风险评估,为政府、食品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方法有决定型分析评价法、经济型分析评价法、不确定型分析评价法、比较型分析评价法、系统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5.食品物流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物流的基本概念、食品物流的主要作业管理活动、食品物流的战略管理、食品物流系统的规划、食品供应链管理等。6.食品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企业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食品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食品企业营销管理、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食品企业财务管理、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食品企业技术创新等。7.食品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生产同一类食品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食品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食品市场绩效及食品产业组织政策。主要研究方法是SCP分析范式和博弈论。8.食品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国际贸易政策与法规、食品国际贸易管理体系、食品国际贸易与安全、中国食品国际竞争力等。9.食品质量安全。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性质与原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食品质量诚信体系、安全食品消费等。主要研究方法有收益-成本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评估、神经网络评估、计算机仿真、声誉机制模型、Lo-gistic回归等。

  三、开展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所有科学研究的一致要求。这里所说的“小题大做”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选取要“小”、研究内容要“大”。食品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涉及的行业很多,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的不同食品之间具有不同的产品特征、企业规模、行业发展规律,需要分别进行研究。一个研究方向甚至一个研究基地能将一种或少数几种食品研究透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相子国教授认为,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产业链较长的食品才有研究价值。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础———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选取的研究对象有:白酒、功能糖、调味品等。

  (二)时代性

  不同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发展任务不同。例如,“十二五”期间,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涉及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肉类加工业(畜禽加工业)、乳制品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工业、制糖工业、方便食品制造业、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紧密围绕当前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行业展开。如“食品质量安全”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研究食品市场准入、政府监管、企业诚信、健康消费等问题。

  (三)实践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3

  一、培养目标与就业

  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对食品类各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和要求作了详尽的规定。其中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如下规定:培养从事利用农牧渔业初级产品,以物理和化学手段为主生产食品的科研、设计、加工、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食品化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和设备知识。从以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来看,主要分配到食品贮藏和加工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单位,从事食品生产、管理、设备设计使用、新产品开发、营销和教学、研究、监督等工作。综观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在前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做了部分的修改。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学科组在1997年讨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架构,确定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

  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大体都遵照教育部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执行。如表1所示,在总学分要求方面,除台湾海洋大学略低外,其余5所涉海高校间没有明显差异;在公共课程方面,台湾海洋大学最低(14.81%),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台湾海洋大学相对注重学科基础课,课程比例为30%左右;在专业课方面,中国海洋大学(17.13%)和集美大学(21.27%)相对较低,充分体现出淡化专业的特点;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和集美大学都超过9%;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中国海洋大学最低,主要原因是他们将毕业实习改为创新实践后学分设置较低。

  三、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设置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食品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作了具体的规定。我国涉海类高校在具体执行方面都根据自身需要做了必要调整,并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表2)。上海水产大学和集美大学采取了“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的模式,前者设置了“食品工程”、“食品科学”和“食品生物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后者设置四个限选课组;其余涉海高校未采用此模式。

  四、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必须立足当地、面向某一地理区域、服务全国,要以地方经济建设、人民健康生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目标。我国涉海类高校都分布于沿海城市,必须对沿海各省区海洋战略的实施和地方经济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1.海洋水产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要求。我国涉海类高校设置的海洋水产类课程大致都包括了原料学、化学、加工工艺学以及综合利用学等知识模块;各涉海高校在具体海洋水产类课程的设置方面,又集中体现了当地海洋水产加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的重点研究领域。

  2.食品安全类课程的比重也较大,突出反映了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在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安全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食品品质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原理与控制技术和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知识模块。台湾海洋大学尤其强调人民的饮食安全与卫生,其中餐饮管理与卫生课程高达6学分;浙江海洋学院地处舟山,舟山海洋经济对当地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1/3,舟山的水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又居于全国前列,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浙江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类课程门数最多,总学分达到12学分;其余涉海高校除中国海洋大学外,一般都设置3门课程、学分为5学分左右。

  3.实践教学体系海洋水产特色突出。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都包括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各高校在具体设置方面又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具海洋水产特色,同时还安排了创新实践,其生产实习环节包括海藻化学生产实习和水产品加工生产实习;其余各涉海高校尽管在培养计划中没有象中国海洋大学那样明确指出生产实习的具体名称,但一般在生产实习方面都安排到与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检验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则安排到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检验相关单位进行。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海洋水产特色最为突出,一般本科毕业论文有80-90%的论文题目都与海洋水产有关,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水产食品原料学、加工学、贸易学、安全学、信息及传播等。

  五、小结

  1.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方面既要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对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总体目标的要求,又要顺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既要考虑地方海洋战略和地方海洋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的总体办学定位;同时,还应考虑到本学科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2.我国涉海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比重,尤其是实践教育。建议按照下列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公共课30%、学科基础课27%、专业课18%、素质教育课10%、实践教育课15%,毕业总学分建议160学分。

  3.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水产类课程设置应考虑原料学、化学、加工工艺学以及综合利用学等知识模块。具体设置课程时建议设置1门专业基础课,若干门专业选修课。

  4.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类课程设置应考虑食品品质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原理与控制技术和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知识模块。具体设置课程时建议设置1门专业基础课,若干门专业选修课。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现状;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57-02

  食品工业是生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食品工程技术人才。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食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企业间的竞争实质就是食品人才的竞争。目前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将近有200所,纵观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均存在“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故构建基于强化工程能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1-6]。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1 工程基础课设置偏少

  工程基础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其任务是为学习专业发展课和实践课打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坚实基础。为了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质量,使学生具有适应工程科学迅速发展的能力,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加强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选派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工程基础课教学工作。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基础必修课程设置中,主要设置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和机械制图等课程,工程基础选修课程基本未设置相关强化和提高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工程基础知识薄弱,工程基本技能欠缺,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上后劲不足。

  1.2 工程专业发展课设置不足

  工程专业发展课是在工程基础课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工程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相关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工程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设置中,主要设置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设置食品工厂设计作为选修课,这就导致学生的工程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不扎实,工程能力未得到严格和充分的训练,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1.3 工程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偏弱

  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其任务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际,以满足社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众多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主要侧重在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实习上,在机械设计、食品工程设计和食品工厂设计上比较弱化,造成毕业生难以根据食品生产工艺方案,进行生产线的设计与设备配置;难以对食品生产过程与装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缺乏设备成套化、过程自动控制设计方面的人才;因食品技术研究人员不具备食品工程方面的知识,导致其研究成果无法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食品产业发展需要,构建既强化食品工程能力,又不弱化食品科学知识的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在食品工程领域从事食品厂房平面设计、食品车间设计、工艺设计、工程设计、设备选型与配置等工作。

  2.2 构建原则

  2.2.1 工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系统完善。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应相互间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食品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包括工程基础必修课、工程基础选修课、工程专业发展必修课、工程专业发展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涉及课程等,这些课程间要形成工程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应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保证工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系统完善。

  2.2.2 既要强化工程能力,又不弱化科学知识。工程能力是食品类人才综合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其核心内容是解决工程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知识、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较多强调知识的交叉和综合,注重实践性和直观判断力的运用。科学知识是食品类人才的必备知识,是工程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时,要做到既强化工程能力,又不弱化科学知识。

  2.2.3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食品工业是生命工业。近年来,食品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食品类人才需求量大。食品类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食品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食品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时必须了解食品行业发展概况,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培养出的食品类专业技术人才能迅速适应食品产业发展的需求,为食品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因此工程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食品类人才工程能力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相应地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表1)。

  由表1可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由5个板块组成,即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发展必修课、专业发展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各板块均有对应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系统完整,使学生工程能力得到充分和严格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其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3 参考文献

  [1] 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34-36.

  [2] 张剑,李梦琴,冯勤,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6):50-52.

  [3] 李昌文,景建洲,纵伟,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8-59.

  [4] 伍军,仝其根,徐艺青,等.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3-34.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 食品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ZHANG Daohong[1], ZHAO Lei[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Food Chemistr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s very strong,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in the College of food disciplines are set. In this paper, from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form on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tatus of food chemistry course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some exploratory suggestions, hope to be able to develop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内容涉及食品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变化,是食品加工、新产品开发、工艺改革等的理论基础,也是衔接食品科学理论和食品产品制造工艺的纽带。

  食品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食品中营养、非营养或各类有害成分的种类、性质结构和功能,同时了解各类食品在储藏加工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和调控知识。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提高教学效果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从而提高未来岗位就业的竞争力。

  1 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植物、动物、食品加工、酶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对于初学者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讲授在食品化学教学与研究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通过一些例子来讲明,让学生知道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知识在食品各行业中的应用。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升信息的传授量

  食品化学课程内容比较众多和笼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文字、图象和动画效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便于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有时应结合板书的传统方式把问题讲清楚。

  2.2 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通过营造主动参与氛围,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结合食品化学的知识,查阅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上讲台演讲。针对每个同学演讲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发表意见和提问。这样不但丰富了食品化学教学的内容,引入了食品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还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制作幻灯片、上台演讲的能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课堂上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案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讲解有关粉丝的制作原理及工艺,让学生加深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理解;可以利用淀粉糊化和老化的原理解释方便面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米饭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硬化现象;平常生活中学生们吃的面包、蛋糕等不仅风味独特并且具有诱人的色泽,这是与美拉德反应有关。

  4 优化实验内容,提升实验课程地位

  实验教学是食品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大幅度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触类旁通、促使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才华,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内容安排方面,紧扣食品化学理论教学的侧重点,更加注重食品结构、性质、功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将食品化学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别进行考试考核,将实验课置于同理论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改变“重教学、轻实验”的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 精心布置学生作业,开展实践性教学

  作业是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理论性较强、对知识的理解普遍存在一定难度的食品化学课来讲,如何安排好学生的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做到布置学生作业时,注意联系实际,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同时注重学术培养。可组织学生到食品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如参观雨润公司的培根、烟熏肉生产线,汇源公司的果汁生产线等,使学生对现代食品生产有更多的感性知识。

  6 小结

  食品化学课程是我高等院校中设置范围较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究,始终要把握好在化学基本理论和食品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未来工作中有价值,可以运用得上。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为食品科学专业在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但要适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应对一些经典的和新出现的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参与生产实践等。

  参考文献

  [1] 姚瑰妮,李灿鹏,赵逸云,王宗艳.《食品化学》精品课建设探索和实践[J].绿色科技,2013.6:328-329.

  [2] 韩俊华.《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177-178.

  [3] 付晓萍,黄艾祥,高斌,李凌飞.《食品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4):78-79.

  [4] 冯丽莎.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3(8):80.

  [5] 张丽,王海英,梁建军.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13(35):195.

  [6] 肖瀛.关于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几点思考[J].饮料工业,2012(6):49-51.

  [7] 朱建华,钟瑞敏,赵世民,单斌,邹秀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02-4204.

  [8] 汪薇,白卫东,任文彬,刘功良.食品化学的教与学[J].广东化工,2013.19:176-177.

  [9] 付晓萍,李凌飞,赵灵芝,黄艾祥.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43-344.

  [10] 叶阳,王洋,袁先铃,刘清斌.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 学,2012.40(24):12292-12294.

  [11] 王岸娜.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0:65-66.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食品科学概论;双语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40-02

  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具备专业英语能力成为一种基本要求。食品工业在全球和全国都属于第一大制造业。随着国内与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我们很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食品科技英语是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这一能力不仅可以使他们持续了解乃至把握先进食品科技,也使他们有可能参与到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跨国食品企业,有条件到食品科学研究处于更高水平的、高度国际化的高等学府去继续深造,这些都将为我国食品科技的进一步提升、扩大国际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培养符合食品国际化时代的食品专业高级专门人才,陕西科技大学早在2002年就开始开设食品专业的双语课程――食品科学概论。开始仅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立后,则同时面向2个专业的学生授课。通过在11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这一课程在教学团队、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都不断提升和完善。该课程在第5学期开设,56学时,3学分,为专业课和主要必修课程,融合了2个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英语。每个专业2个班级,4个班共计约120名学生合并授课。

  一、教学过程

  1.教学团队。食品科学概论(双语)(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课程在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一位授课教师,目前已发展为4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团队,每位教师都具有本专业学习经历、高级职称、企业工作经验、出国经历、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都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且在食品科学研究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课程负责人黄峻榕,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获瓦赫宁根大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普度大学食品科学系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美国食品科学学会(IFT)会员;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讲教师李宏梁,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到荷兰访问,2012年到美国访问。主讲教师易建华,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获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硕士学位。2011―2012年在美国麻省州立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讲教师朱振宝,博士,副教授。2010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到美国访问。中国微生物学会终身会员,陕西农业工程学会会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员。

  2.教材选用。本课程曾采用过不同的英文教材,最早采用的是第五版《Food science》(Norman N. Potter & Joseph H. Hotchkiss. New York:Chapman & Hall,1998)作为教材。自2007年起选用美国英语原版教材《食品科学导论(影印版)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Rick Parke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该书非常适宜作为教材使用,一直沿用至今。该教材在多所高校的食品专业作为食品科学概论或导论双语课程的教材[1-4]。课文包括4大部分:A.引言和背景(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B.保藏方法(Preservation),C.各种食品(Food and Food Products),D.相关问题(Related Issues)共28章内容。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该课程主要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食品科学的背景,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各类食品配料、加工、包装、销售和储存之间复杂的关系,并探索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粮食安全;如何更好地设计自己的职业。通过让学生掌握食品的基本组分、食品种类和在食品中最常使用的加工、保藏技术,使他们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年级课程中更深的理论和更专门的知识。该课程需要学生先修大学英语、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由于教材基本比较全面反映食品科学与技术所有应包含的内容,因此讲授时基本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食品科技的水平和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在中国食品实践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在食品成分方面,介绍中国的食物成分表;在发酵产品方面,介绍中国的酱油、豆腐乳、粮食醋;在肉禽蛋方面,介绍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猪肉和羊肉。每次课2个学时,完成1章。每次课程的备课除进行英文课件的制作外,还要准备相关视频,并从中选择4~5min课文中最难懂和最关键的内容。另外根据关键知识点设计1~2个案例,4~5个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本课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全英文课件,为4个班级,约120名学生的大班课。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借鉴其他教师全英文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的教训,采用中英文双语讲解的模式。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与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和学习,使每位同学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掌握食品科学的概貌和相关专业英语。在课堂教学方面重点进行了改革,主要目的是增强学习的节奏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首先借鉴中国之声广播,重新进行了课程环节设计:每次课2个学时,共100分钟,分为4个环节,即每25min一个环节。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课程内容学习,并锻炼英文课件的制作、英文口头表达和时间控制能力,设计了课后作业(Student activity),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课程内容讲授进度,选择章后Student activity的任一题目,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制作英文PPT课件。在每次课堂上,进行作业检查,也就是安排4位同学的英文口头报告,每人3min,授课教师当场点评并计分,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借鉴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欧美学生学习模式,要求学生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学习(Group Study)。在课堂提问中有一部分要求必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并计分,作为小组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之一。视频是比较直观的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通过大量的工作,收集了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只节选最关键和最难用语言、文字、图片表达的部分,一般每次4~5min。另外借鉴MBA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根据关键知识点进行案例讲解。

  三、考核方式

  在每届学生中,都建立了课程邮箱或者是课程QQ群,通过这种方式与所有同学共享课程资料,主要是课件,学生提交作业,进行考前答疑等。不仅师生交流效率提高,方便了学生的自学,而且避免了因集中提交作业而造成教师邮箱拥堵的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考核实践,本课程考核从最初的完全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过渡到平时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参与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卷从采用传统的英语试卷考题形式,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翻译等,直到现在完全摒弃“一考定终身”和仅考知识点的考试方式。选择更全面和客观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采用全英文试卷,考卷内容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全部为综合性大题,每道大题的内容贯穿几个章节,包括几道简答题。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后作业(Student activity),课堂口头汇报成绩,小组翻译作业成绩,小组课堂回答问题成绩等。

  四、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学生网上评教、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督查等方式。在期末考卷的最后也设计了学生对本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附加题。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反馈,以及课堂的到课率、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我们对教学效果总结如下:课程4个环节设计比较成功,基本上能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内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其中学生student activity口头报告、小组提问、视频播放、课程翻译的效果最好,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节奏感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增强。其中学生student activity口头报告,能保证每位同学的参与,每位同学都在课件PPT制作、英文口头报告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实施效果非常好。第一届同学开始进行的时候,部分同学只进行口头讲述,后期就发展到全部准备PPT课件,内容丰富、生动,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还有Group Study(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抢答的形式,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五、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1)4位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部分的把握程度有所差异,使得教学节奏并不完全一致,给小部分学生造成困扰。(2)本课程的内容较多,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是每一届学生在这方面完成得都不理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3)学生习惯了个人学习、个人努力,对小组学习都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到完全理解和参与小组学习的时候,已经是课程的末尾了,因此在小组学习方面,需要其他课程也同步进行。(4)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强,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有内容松散的感觉,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逐步完成课程试题库建设、课程多元考核体系建设、课程授课教师人才梯队建设规划,有条件时,聘请外籍教师(专家)授课,课程网站建设,另外进行更适合中国食品科技现状和学生学习特点,融合最新食品科技的教材建设等。使学生不仅了解国内、国际食品科技现状,同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后阶段更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有兴趣和主动,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食品专业英语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可持续的专业英语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柳,付熙哲,吴东亮.以食品科学概论为例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06):84-85,88.

  [2]詹丽娟.食品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初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09):137-139.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7

  关键词:特色;朝鲜族传统食品;韩食料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35-03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是图们江三角洲及东北亚区域的中心。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功能优良的朝鲜族传统食品,成为我国民族食品的瑰宝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朝鲜族传统食品加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所在[1,2]。近年来,随着韩流席卷中国,中韩文化的交流日趋密切,再加上受延边地区特有地域文化影响,韩国料理馆、韩国烤肉馆、韩国拌饭馆等韩食料理产业如雨后春笋在延边地区得到快速推广和发展,社会对韩食料理的关注也迅速增强[3,4]。

  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一直将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的教学和科研作为专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发扬地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承担着为国内朝鲜族传统食品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的重任。2000年起,学校在本科生中开设《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必修课,在2013级培养方案中又增设了专业必修课《韩食料理》,成为国内首次开设这两门特色课程的高等院校。围绕地域性文化特色和优势开设的两门特色课程作为我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特色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域性特色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这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根据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定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特色课程建设和改革。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主要讲授辣白菜、大酱、辣椒酱、冷面、烤肉、米酒、打糕和糕点等朝鲜族传统食品的加工方法、风味、营养功效及其饮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地方特色食品加工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朝鲜族传统食品企业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等工作奠定基础。《韩食料理》主要讲授韩国的饮食文化,韩食料理加工基础,主食类、副食类、甜点类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和营养价值,使学生掌握标准化的韩食料理的制作方法、加工原理和营养价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和创业渠道。

  新的培养方案制定后,根据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产业发展情况,加强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新颖、先进、科学,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了课堂教学,补充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素材,使课程内容既符合专业教学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特色。结合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地方特色,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使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产业生产相结合,使理论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能更加紧密的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时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加强了教学素材库建设、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了优秀教改成果。围绕特色课程建设,近三年已经获批吉林省教育厅教研重点项目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3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1项和延边大学教研项目3项;在国内期刊发表了5篇教研论文,获得1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以《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为核心课程,建立了特色课程的课程群,以课程群为单位进行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群由8人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 3名、讲师2名、实验师1名,大部分教师具备汉语和朝鲜语双语教学的能力。特色课程的开展给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除了要了解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关注地方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更要了解传统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适应地区食品产业对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近几年学校先后派教师赴韩国食品研究院、韩国农村振兴院、韩国忠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到地方食品企业进行调研和接受锻炼,还多次聘请著名韩食料理专家到校进行培训,学习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多途径搜集教学素材;组织开展观摩教学和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农学院教学论坛”、“中青年教师教学课堂能力培训”,提高了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教材建设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是我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中首次开设的课程,没有对应的教材,参考书也几乎找不到。为了改变学生无教材可依的现状,我系启动了特色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成立了特色教材编写委员会,将近几年的教学科研成果整合起来,又从韩国购入参考书籍,并与朝鲜族传统食品企业、朝鲜族传统饮食协会、韩食财团、中国朝鲜族民族食品会馆等企业和团体合作,多途径搜集教学素材和资料,制作了教学图片。《朝鲜族传统食品学》教材已经完稿即将出版,《韩食料理》的教材正处在编写阶段,已经完成了实践操作图片的制作。

  四、实验实践教学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课程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时数分别为16学时和32学时。每门实验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每组实验人数、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保证了实验的实效性。

  通过申请吉林省高等教育专项基金、延边大学教育专项基金等途径,根据课程实验教学需要,购置了相应仪器设备,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聘请了韩国著名韩食料理专家亲自给学生讲授韩食料理的基础技能、料理技术、韩食餐饮业创业教育,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

  高等学校如果仅靠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需要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5]。多年来与地区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延边金刚山食品有限公司、延边可利亚食品有限公司、延边德兴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延边高丽酿造、延边悟德酱酒有限公司等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生在教学实习、暑期学校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到这些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和专业培训。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学习辣白菜、大酱等传统食品产业化生产的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和品质控制等技术,从而巩固和加深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独立操作和思考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高等院校往往拥有的是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生产企业不仅向学校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而且他们自身也有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所以学校应与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协作与联合开发,集中智力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在合作中得到双赢,高校与企业的联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6]。近几年定期召开了校企合作论坛,加强了科研合作,为人才培养、社会调查、开展理论教学与成果转化等构建了产学合作平台,同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近几年开展了朝鲜族传统食品的优良资源收集与多样性研究,乳酸菌代谢调控研究与工业性状定向设计,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传统食品产业链质量安全因素影响分析和质量控制,朝鲜族传统食品现代化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企业以及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针对朝鲜族传统食品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延边大学食品科学系与企业及政府合作制定了朝鲜族辣白菜地方标准。大酱生产企业存在的提高发酵剂菌种安全稳定性方面,也通过科研合作为生产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在与生产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解到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开拓了创新意识,为实践技能的培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特色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就业压力尤显突出,国家政策在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中所涉及的领域大部分可以实现小型化和多样化生产,投资成本较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地域特色讲授特色食品加工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创业所需具备知识的衔接,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养,培养学生复合型职业能力,实现由单纯的专业技能拓展向综合职业素养提高的转变[7,8]。每年开展大学生专业文化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申报完成部级和省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将《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工艺的设计、产品的制作、产品品质评定及成本核算等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还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地方传统食品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积累了创业实践经验。

  七、结语

  总体围绕地域特色和优势,开设了《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特色课程,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地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了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和韩式料理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地方食品企业的就业率也明显提高,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特色课程已经形成了专业特色,今后将特色课程的教学体系优化与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努力把我专业建设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及优势的专业,继续开展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产业的安全监测、加工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践,为地方食品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朝鲜族传统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和地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永光.延边朝鲜族传统食品工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9.

  [2]张吃.延边地区食品工业整合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

  [3]尹文英.延边地区民族特色餐饮业发展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

  [4]刘文.浅论韩国料理特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8):82-83.

  [5]于海峰.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东化工,2015,(16):237-238.

  [6]金清,李官浩,梁成云,等.地方民族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536-4538.

  [7]刁小琴,关海宁,王鹏,等.围绕地域特色改革地方院校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1,(146):139-140.

  [8]黄群,杨万根,麻成金,等.浅谈食品类专业大学生食品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0-52.

  Establishment of Featured Course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Superior Resources in Ethnic Areas

  JIN Qing,JIN Tie*,LI Guan-hao,CUI Tai-hua,XU Hong-yan

  (Agriculture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2,China)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添加剂 教学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S2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80-0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Food Quality and Safety)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2]。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3]。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区别,因此,在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按照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进行讲授,存在若干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教学关注不够,尤其是对该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和探索更是寥寥无几,笔者根据多年的食品添加剂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从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4],为使该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并能学以致用,针对上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做了些研究与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添加剂》[5]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每一大类又有很多小类,每小类下又有许多品种,内容繁多、零散,讲述的内容看似都是拼凑起来的,学生学起来也往往不得要领,一般只能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而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很难把握课程整体结构,达不到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内容需要按照知识点的掌握逐渐进行推进并做到主次详略得当。

  1.1 加大原理等理论讲授的力度,力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基本按照功能进行分类,而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食品添加剂通常也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是相同的物质基础,因此,根据某一类添加剂的作用的原理,着重讲述食品添加剂作用的原理,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新型的添加剂的结构来判断是否可以起到相应的功能,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发现并创新新的食品添加剂,做到学以致用。

  1.2 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突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通常在食品加工中常常多种食品添加剂复合添加到食品中。这种情况在给学生教学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复配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类型。根据上述情况,通过笔者与企业的接触和了解,以具体企业的生产加工为例,给学生接受了食品企业生产中常用到的复配型食品添加剂,并结合该类型的食品企业生产工艺,进一步说明食品添加剂是如何与食品工业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使用和添加的。这样的举例不但有针对性,也能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企业生产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改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该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就能做到理论教学在先,实践教学在后,同时穿插图片、动画、视频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能从多角度了解和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

  2.1 以老师教学为主,以学生课下自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理论内容的讲授,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但如果仅以教师进行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即便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学生也会疲惫而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通过对于某一类食品添加剂的原理讲述完毕,这时可以简单对这类食品添加剂介绍,然后让学生下去自学这类食品添加剂的具体种类,它们的性质,功能和具体的应用情况,并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呈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动手动脑同时进行,更重要的是在搜集资料和整理的过程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知识,做到了一举两得,因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加强电教化力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快速其全面,容易获得。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室一般都有无线网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连接网络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动画,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贴切。笔者在食品添加剂的理论教学之前,通常播放一些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道》中涉及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事件,以及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质量安全事件,以此为引子,让学生运用自己以及学到的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来分析该事件的起因,结果和处理办法,以及如何来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学生课堂讨论非常激烈,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3 丰富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通常会在该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一定的强化复习,但是考试过后,强化记忆的知识基本已经忘记。因此,以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违背了教学考核的初衷,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笔者认为,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并存,主要以学生学以致用为主要目标。如采用撰写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的课程论文,或者是采用开卷的形式,对一些典型的食品添加剂事件进行分析和论文等,这些丰富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的背诵知识点中解放出来,在掌握一定相关知识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上,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有了质的飞跃。

  3.1 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常,高校教学中普遍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看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不断的设定好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来与大家一同探索。这样做不但可以及时的把那些低头看书的同学的思路从课本带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来,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引导式的课堂提问中,让学生能从回答问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这种引导下将教师的学术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

  3.2 撰写课程论文,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

  学生到了大四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通常发现写作水平比较低,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不知道从何谈起。因此,通过撰写自己感兴趣的食品添加剂课程论文是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很好的一种方式。通常要求学生按照正规科技论文中综述型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这样不仅做到了对本学科知识点的查找,整理和撰写整个过程得到了锻炼,也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109-112.

  [2] 纵伟,刘艳芳,郑坚强,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3] 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6-68.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学改革与探索

  目前,全国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的高校达到两百余所,分布在综合性大学、工农医科类,师范类与民族类等院校中[1]。在这些众多的高校中,一些老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方案较完善,但大多数学校由于开设时间晚、基础薄弱、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客观上也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3]。

  一、面向未来,突出食品营养

  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的关注,食品营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很多领域都将面临该类人才急缺的局面。要切实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提高国力就必须要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队伍,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人才应该遍及社区、中小学、托幼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机关食堂、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各级饭店,食品物流等各个相关机关、部门、企业。在今后几年中,食品营养学领域的职业将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具有极大的人才市场的潜力[6-7]。

  二、服务经济建设,彰显应用为本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一体,边缘性和综合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类高校肩负着培养食品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未来,服务经济建设,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科技更新加快,消费市场需求更高,这种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更为迫切[4]。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很多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还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就业、创业的适岗能力错位等通病,造成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是很高,就业质量较低,从而影响了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新形势下食品专业的教学改革,对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及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作为本科层次不同于职业教育,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面要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要有较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当是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技能、了解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现代新技术、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国际理解力和适应性的人才[6]。

  三、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面向未来、突出食品营养特色,服务经济建设、彰显应用为本,对技术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确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其中知识要求有: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具有从事食品营养专业工作所需的数、理、化、生等基础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及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力要求有:具有食品营养品质控制和生产指导能力;具有公众营养咨询指导、养配餐设计和餐饮卫生管理能力;具有保健食品研发能力;具有食品与健康关系研究能力。素质要求有: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交流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核心课程体系:无机及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实验、生理学、食品化学原理、应用营养学、应用营养学实验、功能食品原理与应用、食品工艺学。其他主要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有有机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营养配餐设计与烹饪学、功效因子制备技术、功能食品功能评价与管理、功能食品制备、食品毒理学、普通生物学、基础医学概论、药理学概论、分子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免疫学、食品原料学、生物统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酶学、食品保藏技术原理、市场营销学、食品机械与设备、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应用生理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功能因子检测实验、功效因子制备技术实践、食品工艺学实践、公共营养师取证、营养配餐师资格取证、保健食品创新创业实践、食品营养产学研项目综合实践等。

  四、总结

  改革开放后,我国食品工业飞速发展,对食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技术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突出食品营养和技术应用,确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袁晶,廖威,谭强.浅析中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J].广西轻工业,2011,5:142-142,167.

  [2] 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34-36.

  [3] 周文化,李忠海,向春阶,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1):196-198.

  [4] 李凤梅,孙京新.地方农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9,4:45-47.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它是根据当前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及食品安全形势建立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食品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理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有很大帮助,对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食品化学理论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一环,对于学生化学课程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所得疾病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却在逐渐增多。许许多多由于饮食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食品化学理论正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医疗发展要求而建立的学科。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其学习和应用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强调的是食品化学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如有关水分的介绍,重点是阐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与食品安全,充分说明水的营养化学及其与食品安全的相关作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对水质化学指标应做适当的引申,并指出饮用水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带给人们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入和广泛的接受和学习化学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有关食品化学理论的案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则需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必然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对促进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将食品化学理论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比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侧面上推动了学生深钻研,广涉猎,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课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化学这门学科要想具备一流的素养,除了理论上的熟稔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悟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化学背景及预防方法。例如,烤鸭和烤羊肉串可以产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腌制食品和腊肉、盐鱼等食品中可以产生致癌物等。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转贴于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但它却以研究型、设计型为只要特点,因此,教师在食品化学理论讲授的同时,必然会根据所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计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表现在实验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合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在实验中加以印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理论,增强学生在化学领域从事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作为理工科,它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在更新和进步。因此,这要求研究者在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给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学英.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上一篇:向佐催生三胎?王楚然李某峰是前任?杨洋学历有假?王力宏着急洗白?三小只演唱会天价
下一篇:2020-2021 | 近两年重庆市编导统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