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年代

  作者

  重要论述

  1962 年

  瑞秋卡森

  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从杀虫剂使用出发,谈及因食物链关联性,让此问题成为一全面性破坏,进而指出人类征服大自然未曾实践,但却造成大自然反扑。

  1968 年

  加勒特 ·哈丁斯

  发表「公有地的悲剧」,哈定认为社会不能依个人的自愿和良知来解决问题,唯有借公众的强制方式方能有效达成。地球资源被看作是公共财产。这里它的公共拥有,实际上不存在任何所有权,而只表现为公用权,所有社会公民都可以随意利用它。哈丁将公共财产比作公有草地,谁都可以在草地上放牧,每一位牧民为了从放牧中取得更多的好处,按照费用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总是力图增加畜群的数量,但是谁也不进行草地建设的投资.这样,随着畜群增加,草原的质量急剧下降,最后草场完全退化不能再放牧牛羊,这就是草地公用权的悲剧。

  1970 年

  1970 年4月22日,为地球日,这是美国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环境运动。随后美国成立环保署。

  林恩·怀特

  发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提出西方会剥削大自然达到危害自己的程度,是「二元论」的传统思考,人要征服大自然,因此现代科技发展都是以人类中心的观点发展,所以人与自然完全没有伦理关系 .

  j. B 卡利科特

  在保守的哲学界发表数篇环境伦理的论文,被认为是现代环境伦理学奠基者,最大的贡献就是阐释李奥波的大地伦理, 1971年,在威斯康辛大学开设环境伦理学课程。

  M 、 E.齐默尔曼

  辛莫曼认为 1970年,许多哲学家已经关切现代文明的灾难性生态问题。

  1970 年

  罗马俱乐部

  出版成长的极限,提出人口,粮食,资本,环境,资源影响经济成长的五个因素,技术进步并不能限制世界末日的来临,要使世界免于崩溃,必须停止人口成长,同时停止增加工业资本,人口与经济必须在零成长下达到均衡。

  芭芭拉。沃德和雷内·杜布斯

  「只有一个地球」书籍出版。在斯德哥尔摩,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最后提出「人类环境宣言」。

  克里斯托弗· D·斯通

  发表「树木拥有法律地位吗?」,文中指出应把法律赋予自然界的其他生物。

  1973 年

  阿恩·奈斯

  发表「浅层与深层生态学 -长程的生态运动」,浅层生态学关切以人类为主,深层生态学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

  彼得·辛格

  发表「动物解放」,引用边沁的话:问题不是它们能否推理,也不是它们能否讨论,而是它们会不会感受到痛苦 .

  理查德·西尔文

  在第十五届哲学大会以「需要一种全新的环境的伦理吗?」为题进行演讲。

  1974 年

  巴里·科佩尔

  出版「封闭的循环」一书,该书以美国环境问题为探讨,指出若是环境再继续恶化,便会造成人类文明的灭亡。

  约翰·帕斯莫尔

  发表「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文中指出基督教传统不适合解决生态问题,基督教教义否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控制自然的。

  1975 年

  福尔摩斯·罗尔斯顿

  罗斯顿在国际期刊伦理学发表,「存在着生态伦理吗?」

  1979 年

  环境伦理学期刊正式出刊,这一门课也在不同大学开设。

上一篇:对孩子的成长寄语
下一篇:原创《使徒行者2》:假反目,真兄弟,张家辉、古天乐两大影帝飙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