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时间积累 虚荣心 优越感 对比竞争 无知无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认知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前言:晚上看书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冒出下面探讨的问题,当时就克制不住想要把这个问题给思考清楚,到最后好像没有思考得太清楚,希望以后可以思考得更透彻,那时候再来删改更新。

  慎入,此文一开始漏洞百出,逐步补充更新,如果没有耐心,请不要看几行就妄下结论,此文循序渐进,不断更改,不断更新,首次采用更新删改制,从不完善到尽可能完善,从漏洞百出,到最后圆满回归,也是我首次尝试这种写法的首篇随录(温馨提示,此文33000字,没有耐心的赶快撤退哦)。这种写法的缺陷就是文章读起来很不流畅,我自己读,也不忍直视,如果看不下去就停止,此文不仅折磨自己,还有点折磨别人,这种写法像什么?就像我们修路,哪里有问题补哪里,最后发现怎么修都有问题,只好摧毁了重建,此文就是这样,最后发现漏洞百出,于是推翻了重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虽然此文把我折磨得很惨,不过现在看来,还是觉得挺有意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没有耐心看完,就不要发表任何言论,请离开现场,该做什么做什么。此文语言上较过去犀利很多,可能会有文字和心理上的碰撞,所以,最后强调,只想吐槽的慎入。欢迎对这些现象感兴趣并有认真态度的人们一起探讨,交流,学习。

  关键词:时间积累 虚荣心 优越感 对比竞争 无知无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认知 分辨 判断 歧视 懒惰 傲慢 嫉妒 贪婪 色欲 愤怒 欲望 贫穷 性 金钱 权利 名利 求生欲 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方法论 哲学 哲学三观

  前面有一篇文章已经讲过层次问题,但此文不同,算是作为那篇文章的补充。那篇文章提了层次,但没有谈如何看待不接受层次看法的现象,这是本文的初衷。参考链接:音乐学习之路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专栏

  越讲究底蕴和内涵的东西,喜欢的人越多,说明这个东西越普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他们喜欢的此类事物大多也很普通。金字塔效应可以完美的解释这个现象,但很难区分这个界限。比方说白菜,大家都说某个白菜好,那这个白菜应该是真的好,因为这不需要太多底蕴,而相对来说,其它有门槛的东西,比如画画,如果喜欢的人多了,这个作品往往很普通(这里说的不是因为成名而喜欢,是因为喜欢而喜欢,本文还强调这种喜欢的根源,这种喜欢应该建立在即使以往从未思考过是否喜欢,以及什么原因喜欢,甚至毫无理由的喜欢,但在思考后也无法否认的一种喜欢的基础之上,不反对毫无理由的喜欢,那多是第六感决定的,很多东西本就很难解释,总之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喜欢)。今晚在看书时,突然想谈这个问题,也是因为突然想到了一个音乐问题,思考后,觉得这个现象不好解释,也很难把控,遂严谨的写如下文字:大概要用时间来说比较好。讲底蕴也好,文化也好,其它词语都无法准确概括这个东西,最后为了语言的准确性,姑且用下面的语言尽量规避这个问题,使得本文不至于漏洞过多。观点: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习得的欣赏判断力,需要付出较长时间才可获得的技能,技术,技巧……等等,此类事物的真实水平只有付出时间并习得判断力的人群才能对它们有一个很好的评判,按照金字塔效应,这类事物喜欢的人越多,往往越普通。(非所有,这里主要探讨大多数情况,比如已经进入教科书的东西,就不在本文的现象中,因为它们已经被强制性的输出给大众了,诸如此类,或者其他类似现象,属于特殊情况,本文建立在排除此类特有情况之上)备注: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此文只想尽可能客观的表达,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提供一个参考角度: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这里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就是越普通的此类事物满足的是对此类事物需求层次较低的人群,这样来看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解释。不过这样的话就要划分此类事物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所对应的人群又是呈现金字塔,但这种需求和马斯洛需求有所不同,但相同的地方就是本文要说的层次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追求的层次应该会越来越高,这方面来说,它可以提供一个思考此文探讨问题的思维和角度。接下来,举例子。前面说的,我们去买白菜,虽然大白菜的好坏也需要识别判断,但这种判断是可以在极短时间习得的,按照经济学来说,是低收益短半衰期。而画画,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长时间才可习得,这种判断力是建立在时间的积累之上的,这种技能也不可能短期习得,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不经过系统学习就习得这种能力。比如高斯,高斯很小就被发现是个数学天才,但一个还没有系统学习数学的小天才,再怎么天才也只能是一个未成型的小孩,所谓的天才也是相对的,高斯即使是天才,10岁的他也不可能比得上一个普通的数学研究者,因为,这个东西,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天赋可以缩短所需时间,却无法抗拒这种客观事实,也许,其它数学家用10年的东西高斯可以1年完成,但再继续缩短,不再可能……就拿数学来说,系统学习即使是天才也要花费几年时间甚至更长,不可能更短了,这里我们不谈天才可以解决一个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东西,有点离题,说明什么呢?就是这类需要付出较长时间才可习得的判断力和技能,是无法回避时间付出的,这类事物有了这个特点,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拥有判断力的人是比较固定的一个小群体。(能真正判断韩春雨关于基因研究的人全世界也不会超过10000人,能看懂相对论的人极少,看得懂核武器研究图纸的人相信也不会太多,诸如此类,这就是为什么。)本文就是思考这类问题,从而解释相关现象。比如解释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来源:为什么TFboy这么火呢?为什么凤凰传奇这么火呢?为什么小苹果这么火呢?……诸如此类,观点很鲜明:主要因为这些作品太普通,金字塔显示,人数最多的是普通人,而他们能欣赏判断的仅限于此。网络流行语:如果人人都喜欢你的话,那你得有多普通,这句话放这里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注意:本文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过本文确实是我近来写过的最艰难的文字,因为真的太难把控这个东西,一方面,要研究普通不普通,一方面又强调客观无感情色彩,这个把我难住了。前面一篇关于音乐的文章在观点上已经讲过这个问题,参考链接:音乐学习之路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专栏 我的观点是,所有事物没有高低之分,但有层次之分。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高低是感情色彩,层次是客观事实,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其余不再解释,点到为止。

  我们来说说层次问题,就说梁祝和青花瓷,青花瓷的旋律写得很好,从音乐上来说,只要能力够,改成一个小编制的古典乐也没有任何问题,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敏感的话题,就说时间积累的问题,写梁祝和写青花瓷的作曲人本身对音乐的层次问题,这是必然有层次之分的,即使周杰伦本人也会承认这一点,这里并不是要深入探讨这个对比,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们的定位不同,无法比较,再三强调,这里并没有想过拿它们做比较,只是为了阐述本文观点,有必要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就说今天的主题:为何喜欢青花瓷的人会多那么多?是梁祝不行吗?当然不是,青花瓷很好,但和梁祝就音乐上来讲,毫无疑问,梁祝和青花瓷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为什么导致了这么一个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这个话题的意义……青花瓷普通?普通也是相对的,所以此文还是应该在相对的基础之上对以上做总结,这种喜欢的人越多越普通,是一种相对的命题。蒙娜丽莎很火,为什么它不是本文的现象?阐述已经非常清晰了,蒙娜丽莎不是因为大众自己判断出好坏喜欢的,而是因为它的名气被大众认可的,真正喜欢是需要建立在判断力的基础上的,没有判断力的喜欢没有任何问题,但参考价值相对来说较低,一个小孩可以很喜欢蒙娜丽莎,但他无法判断哆啦A梦和蒙娜丽莎的好坏,仅此而已。再注:这就是为什么写此文非常困扰我的一个原因,很难把控语言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明知道这个话题很敏感,把控极其复杂,为什么一定要写这篇文章?还是回到那个话题,这类现象太多了,只有给出一个总结性的思考,才能解释此类现象,这大概就是本文的意义了,也因此,不得不冒险写此文,为什么说冒险呢?不是因为吐槽和质疑,而是怕毁坏了“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这一底线,显然,写此文对语言的考量已经让我有点为难,希望除了内心,文字也没有破坏这个底线。写到这里,观点已经很清晰了,本文就是关于时间积累的探讨,再没有更好的总结可以概括。我相信时间的力量,很多东西,只有时间的积累才能解决问题。时间,是一种信仰。夜已深,不带疑问,安心入睡,晚安。——2016年9月6日凌晨2:59

  更新补充:之前我一直感觉哪里逻辑有问题,终于发现了一点。按照前面探讨的,如果这类事物喜欢的人越多会越普通,但我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集合的问题,这个时候,要区分几种集合才可更准确的阐述此文观点。上面所探讨的应该是这样一个集合,它基本只包含了相应需求底层的那部分人,就是没有付出应有时间的那群人。那我们要补充的就是,这类事物如果喜欢的人越多,但是,喜欢的人既包含了没有付出应有时间的群体,又包含付出了一些时间,较多时间,很多时间,超长时间……等等,一层一层向上,所有这几个不同层级,如果分别不同层次的向上有包含更高层次的时间付出群体,那么,这个结论就应该是有问题的。所以,补充更新是必须的,即上文中的探讨的条件是:基本只包含没有付出时间的群体。探讨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此类事物,不仅包含了没有付出应有时间的群体,还包含了付出了不同层级时间的群体,那么这个东西就不再满足这个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喜欢梁祝的人也很多(但相对而言,喜欢青花瓷的更多),这个群体不仅包含了普通大众,他们可以没有付出应有时间,但也很喜欢这类作品,这个现象就可以用本文来解释,即高于第一层级的事物可能被大众喜欢的,但同时,这类事物也会得到付出不同层级时间群体的喜爱,这是可以并行的,但反过来就不行,而且,你会发现,同时占据不同层级群体的事物,它被人喜欢的人数加起来的总和还是会远远不及比较火的普通事物,就比如说梁祝和小苹果,梁祝占据了各个层次的群体,但喜欢的总人数还是远远不及小苹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文的探讨同时可以解释这类现象。这个补充来得很及时,也解决了一大漏洞,有新的思考会继续来这里删改更新。备注: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已经对社会,对世界有一定认知的人,比如小朋友,他们大多还没有这种判断意识,所以本文是排除这类特殊群体的。说到这里,我感觉此文的条件会异常多,导致写此文极其困难,要从各种逻辑上满足条件,几乎是不可能排除所有条件的,所以,本文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理想的状态,至于这个理想状态是什么,只能就此文文字而言,一种难以直接阐述的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又可以被人抽离出来。此文若继续删改更新,除非重要条件,不再补充。本文搭建在一个排除影响此文观点的状态之上。说到这里,再一次崩溃,崩溃!好了,点到为止——此时,我TM感觉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从地下浸出的水也越来越深,这个时候,只能学游泳了。——当日17:17

  再补充:正看书的我快崩溃了,突然又想说一个补充,这里的相对普通只是针对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比如牛顿,他很擅长数学,但他在谈恋爱或者情感方面可能一窍不通,再比如说爱因斯坦,他在物理领域很强大,但可能在社交上有障碍,所以,本文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特定的狭小领域的理想状态,探讨的是相应狭小领域的普通以及时间付出的问题,说到这里,我真的想要放弃继续写下去的可能了,我发现这个问题自己不仅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而且这个坑为了解释现象,得不断的提出新的条件使得此文逻辑自洽,给自己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我想我不会再补充了,再也不想思考这个问题了,也许,现在这个答案已经很接近我想阐述的观点了。——当日17:48————————最后的更新————————

  本来打算打死不更新了,但是我翻来覆去的想,上面的漏洞太多了,而且语言上很容易引发误会,想来想去,又不想删除这篇文章,为什么?我用了那么多个小时不断删改的东西,实在于心不忍,只好再次做补充,这次应该不会再有多少问题了。譬如小苹果,譬如凤凰传奇。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这些现象?诚然,听小苹果的人听得很开心,我们当然不应该去破坏别人欢快的气氛。但是,当有人跳出来并没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去评价一个作品的好坏时,总有人跳出来说:别人听着开心还不够吗?可是,谁是关注的你开不开心的问题,别人只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去评价一个作品,并不是针对人,只是针对的作品的评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因为评价者的不包容,恰恰相反,是更多人的误解。

  我们说:认真你就输了,但是,不认真,你就完了。到底是什么在左右这些现象?现代文化一次又一次颠覆我们对美与丑、好与坏的审判界限,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切都变得太快了,以至于很多人无法适应这种节奏,甚至开始产生自我怀疑。这个时代将很多东西一遍又一遍的冲洗,不断地挑战着人类的极限。就说小苹果,说普通够普通的,但是,我们不敢说它普通,如果有人跳出来说小苹果确实很普通,本身只是对作品的评价,不带有作品之外的感情色彩和任何歧视,但是一旦你参与了评价,问题就来了,有人会跳出来嘲讽你“就你品味高,就你牛逼,我图个开心不可以啊”,你竟无言以对。就事实来说,评价者并没有想过用这个方式去彰显优越感,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优越感,而是“人家”心理上认为你有优越感,这个时候,受制于道德、舆论等等的压力,你只能闭嘴。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世界变化太快了,怎么看待这些现象?这些都是急需思考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一切都在朝着一个包容的时代前进,在这个时代,面对这些不同,我们要去包容。同时,我认为我们同样应该支持那些怀着认真态度的质疑者。我认为,他们并不是装逼,并不是优越感,他们有的不过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看上去,他们的质疑是缺少包容,但没有人想过一个问题,这是误解还是误解?也许无所谓吧,最后都活成了自己的样子,该穷的的穷,该富的富,幸福快乐的幸福快乐,这个时候,请记住,当初如何嘲讽别人的质疑,现在就别问为什么那么多穷人,为什么社会这么不公平,为什么这世界如此黑暗和残酷,为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同样有理由包容这样的世界。可能这个时候,那群有钱人也觉得,不公平也不错啊,不公平挺好的啊,别人被埋没关我屁事啊。这世界很多事情,很难说得清。我想,这个世界有太多令人心碎的地方,我们的行为无异于“来啊,互相伤害啊”,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这样——如果你无所谓,可以不听,可以置之不理,如果你在意,请认真的共同商讨,不要嘲讽,没有互相伤害,没有撕逼。然而,我知道,这的确是一个乌托邦。漫漫历史长河,人类不断上演互相伤害,矛盾冲突,战争,和平,矛盾冲突,战争······人性如此,如同阶级斗争一般,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世界无可救药的其中一个原因吧。或许,这真的是一个反智的时代。对此类问题,即使我想关注和思考,以后也很难再写类似文章,因为深知,这世界已无药可救。正如人们常说的“我们害怕的不是坏人的作恶,而是好人的沉默”,我们不解的是“为什么明明有差距,却不愿意承认这种差距,为什么愚蠢的人总是站在至高点无比自豪的向全世界喧嚣着他们的愚蠢”。愚蠢,何为愚蠢?愚蠢就是把自己的无知与无能以基因自私自利的方式转化为对无辜者的伤害。 在任何时代,人群中的大多数都是愚蠢的。其实一开始我只想探讨一些现象,到最后,我只能把文章标题改了,必须是愚蠢。写完这篇文章,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对吧,漫漫历史长河,群众从来都是愚蠢的。我也不想再谈这个话题,对待不同应该以包容的方式对待。一开始没有想到探讨的最后结果会是愚蠢问题,会是群众问题,最后看到这个结局还是很喜欢的,毕竟,这个真理跨越历史长河传承到如今,说明的是,世界从来没有改变太多,对世界的认知无论怎么探讨,最后都只有几个小问题,它们的本质从来未曾改变。解释现象更偏向于微观的看待问题,而本质更偏向于宏观的看待问题,此文一开始就限制在了微观的世界,最后却回归了人性的宏观话题,像极了过去的故事。认识愚蠢并没什么,认知愚蠢,包容愚蠢,最后我们的目标是,远离愚蠢。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我们还是应该追求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互相嘲讽,互相伤害,当有人并没有带着任何感情色彩去评价一个东西时,请给别人一个追求更美好的世界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到你对这个世界不美好的地方心存质疑时,别人才能回以相同的热情。让我们一起,为更美好的世界,为更好的明天,为更好的自己,加油。同理,在愚蠢的群众中,这又成了乌托邦。所以,写此文,发现并没有得出任何可改变的东西,于此,只当是强迫症的自己完成了新一轮的思考,夜已深,晚安。——次日凌晨1:39

  恐怕这是一个没有终结的更新,继续更新删改。

  为什么要加那么多说明呢?比如——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

  因为人类总喜欢对比,而愚蠢的人总能从一篇文章读出歧视,读出优越感。明明是自己的兵荒马乱,最后活生生变成了别人的耀武扬威。

  下面,我们就来谈优越感这件事。

  优越感,何为优越感?优越感就是以事物的高低之分来影射对应人群的高低。

  为什么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因为歧视存在的意义,除了伤害,就是互相伤害。

  我坚持认为,不加感情色彩的认知与分辨才是正道。我坚持认为,此文所说的愚蠢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事实。

  傲慢与偏见,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存在,毕竟,优越感总能让人感觉到开心快乐,所以,要做到知行合一也是不现实的,这还是来源于人类基因的自私自利。

  再从心理学上说一下优越感这个问题(谁也别拦着我,老子今天非要弄死优越感这个东西,哈哈哈哈)。

  从心理学来看,优越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是对本我的肯定。我倒是认为,优越感这个东西换一个角度思考会更好,优越感脱不开竞争这个话题,人类天性中就有竞争的意识,竞争就是要分出一个高低,这和人类的对比也是如出一辙,人类喜欢对比,比来比去最后产生了高人一等的愉悦感。曾看过一部电影《魔鬼代言人》,这部电影可谓是把虚荣心这个东西展现得淋漓尽致,虚荣心和本文的优越感也是大同小异,不同就在于,优越感偏向于本我到外我,虚荣心偏向于外我到本我,有心理学家把它们归为自卑感,这也是有依据的,这种自卑感和无知也有一定关系,虽然人类都是无知的,但相对的无知在客观世界表现得更明显,也就是说,这种自卑感来源于相对外我的无知。

  再说一下对比和竞争这个话题,战争时代,这直接表现为“今天,你我必须死一个”,和平年代怎么表现呢?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竞技体育,它们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转移了时代。

  再说无知,在过往的文章中我无数次提到这个话题,下面摘录一小段过去的文章:链接:音乐学习之路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专栏

  人类到底有多无知?首先,人的一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这就足以毁灭一切狂妄自大。就算是天赋异禀的高斯,终其一生,也只能精通于数学的少数领域,一个人,在自己狭小的少数几个领域追求得越深越远,越感受到人类的无知和渺小,越学习,越无知——这又可以摧毁很多人,所以需要直面狂风暴雨的勇气,不跌倒就不会有爬起来的故事!任何人,都只能在自己狭小的世界终其一生,没有一个人不是无知的,不能让自私的基因继续幻想,优越感和歧视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都只是幻觉。再次摧毁一批人,但并不能终于此,很多人还是站在了金字塔顶端,大部分人还是在底层······谁也无法避免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无知,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一样,那样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发展的推动力。这个世界是相对的,只需要确定是不是在变化,确定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糕,以及变化的速度。所以,不要在此文寻求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

  好了,本文的探讨也该结束了。既然人类都是无知的,那么优越感这个东西也就没有更多需要谈的了。

  有人问,优越感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当然是基因的自私自利,除了它,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答案了。以后别人问我为什么反对优越感,我回“看看人类多无知就知道了”,要不然,为何大师都强调做人要谦逊呢?

  傲慢与偏见,我们生来就有;优越感、虚荣心,或多或少,无法逃避;对比、竞争,藏匿于人类的天性之中,无法改变。然而,无知与无能摧毁了这一切,这个时候,基因的自私自利站出来,瞒天过海,基因说“看我乾坤大挪移”,画个圈圈诅咒你,好,如果不能伤害你,那我们就互相伤害吧,于是诞生了愚蠢,认知世界,让我们学会了包容,当我们透过时间的积累习得了分辨力,判断力,这个时候,不带感情色彩的层次高低,我们称它为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我想,这大概就是此文探讨到现在的一个收尾。

  ——2016年9月7日 20:20

  ··············我是无敌分割线··············

  写到这里,很自然的又想到一个词——原罪。

  ··············我是无敌分割线··············

  电影《七宗罪》里面罗列的七种罪恶: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WY)以及淫欲(LUST)。

  一开始,我没怎么搞懂,为什么暴食是一种罪恶?查了一下资料,如下。链接:“七宗罪”中,为什么贪吃也犯罪?

  科普:“暴食”(Gula)这个词原意是喉咙。最早将“暴食”作为一宗罪的是本都的爱伐利修士。他将暴食、色欲、贪婪、忧郁、愤怒、懒惰、虚荣和骄傲组成八宗罪。有趣的是,这八宗罪并非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时间和程度上的递进。即,由暴食导致了色欲(“饱暖思淫欲”的西方版本),贪婪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忧郁、愤怒,得到满足则演变为懒惰、虚荣和骄傲。所以,一切罪恶都是从暴食发展出来的,强调斋戒无比重要:“斋戒是灵魂的养料,也是心灵的粮食,能将负债一笔勾销,是获得救赎的良方,是福泽的根源和纯洁的基础。透过斋戒,我们能尽早到达神的身边。”

  到了6世纪末,罗马教宗额我略一世将八宗罪调整成七宗罪,并改变了顺序。他将最重的“骄傲”放在首位,“忧郁”并入“懒惰”、增加了“嫉妒”,而将“暴食”放在倒数第二位。于是“七宗罪”就由重到轻排列为:骄傲(虚荣)、嫉妒、愤怒、懒惰(忧郁)、贪婪、暴食、色欲。

  ··············我是无敌分割线··············

  另外我查到一个版本,觉得很有意思,如下。

  ··············我是无敌分割线··············

  十二因缘说是以缘起说来分析人生的生灭变化现象。依照缘起说,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彼此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环节是:

  (1)无明:人与生惧来的蒙昧无知

  (2)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

  (3)识: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

  (4)名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

  (5)六处;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

  (6)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7)受: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

  (8)爱: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

  (9)取: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着之意

  (10)有:因追求和执着而造成的生死环境

  (11)生: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

  (12)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我是无敌分割线··············

  看到这里,除了此文已经谈过的话题,还有下面几个问题需要探讨。(暴食不谈,还是觉得吃货没错,虽然暴食看上去是源起,但并不认为暴食是一种罪恶)

  关键词:懒惰、贪婪、愤怒、嫉妒、色欲

  懒惰,我相信所有人都对这个词感到无能为力,同时,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一个词,面对懒惰,我们的表现就是,被虐千百遍,待她如初恋。懒惰为什么最为人类痛恨和关注?因为懒惰太接近我们的生活,在贪婪、欲望面前,懒惰是一个十足的讨厌鬼,有人探讨过懒惰的本质,后来发现,懒惰就是天性,无法改变,于是只好放弃。人人都逃不过懒惰,如何平衡懒惰就成了我们共同的话题,劳逸结合,就是懒惰的代名词,也成了它最终的宿命。懒惰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堕落与奋斗之间,有些人生无可恋,有些人斗志昂扬。从文字数来看,也可以看出我对懒惰感兴趣的程度,偷偷地告诉你,它是我的初恋,多么痛的领悟,哈哈哈哈。

  贪婪,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不知足的人类,最后终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天坑。贪婪是我最嗤之以鼻的一个原罪,我在想,如果没有贪婪,人类会多么的幸福、快乐。可惜,贪婪从来都没有远离我们,吃不起饭的时候,想着谁给我一口饭吃就够了,有饭吃了,我们就想,能吃饱就好了,吃饱了,我们就想,除了吃好像还差点什么,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物质,物质满足后,我们又想,只是物质也腻了,来点精神追求吧,安全感,权利、名利,社交,爱,尊重,什么都有了,就想,人要有理想,对啊,我要有理想,不能和咸鱼一样,那就自我实现吧,可是,自我实现之后,人类真的就不会动歪脑子了吗?啊啊啊,我还想长生不老啊······人类的贪婪从来都是无止境的,面对贪婪,我们从来都束手无策。

  愤怒,有些人愤怒的比较少,有些人比较多一点,愤怒作为原罪之一,毁坏力会小一点,毕竟,喜怒哀乐,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相对而言,更多人会忽略它的影响力。

  嫉妒,总感觉现在嫉妒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大家都忘了什么是嫉妒。

  色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时再回顾一下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会发现,它们都在讲这个话题。人类最关注的两个话题,一个是性,一个是金钱,性是欲望的一大表现,金钱其实是欲望的一个实现途径,金钱的最终表现也在于欲望,包括人类关注的权利,权利和金钱共同构成了满足欲望的一条大道,所以色欲是集大成者。欲望分两种,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应该来说,食,对应的就是物质,色,对应的就是精神(这只是一种分离性看法,这里只是将其映射,并不是对等,望知晓)。除了上面说的食物、金钱、权利(影响力、控制欲)、性,常见的欲望还有名利、社交、竞争、复仇、安全感等,另外,我不得不着重提一下生存的欲望,人类对生存的欲望是不同于其它欲望的,生存是基础,所以生存欲望是所有欲望中排名第一的(那如何解释《泰坦尼克号》Jack为了爱情放弃求生欲望,把求生的希望交给rose?好吧,无论多少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化学家什么之类的解释了多少遍爱情,其实我们都知道,爱情这个东西还真的挺难解释的,我认为为了爱情放弃求生欲望是另一种生命延续的欲望,人类有求生和生命延续的天性,生命可以通过爱情得以延续、得以繁殖,更多的是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放弃了什么,但放弃生命从生物进化角度讲,就等于物种灭绝,因为求生欲望和生存是生物得以繁殖的首要命题,没有了求生欲望就意味着物种的灭绝,这个角度讲,爱情好像更伟大了。其实,现实中还有因为压力就放弃生命的表现,比如自杀,为了信仰放弃求生欲望的恐怖分子、战士······其实这种现象有很多,如果非要给一个解释的话,也很简单,既然是求生的欲望,欲望也可以放弃的,就看什么情况,以及怎么选择了,这些现象仅仅表示,人家放弃了这个欲望,或追求其它,或什么,但无论怎么讲,我觉得爱情这个东西还是挺神奇的······),没有生存的欲望是不存在的,就像脱离物质谈精神,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满足了生存的条件,才有其它可能性的存在,其实说到这里就可以引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参照我的一篇文章:浅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专栏 从生理到安全到归属、爱,再到尊重,最后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就是欲望的一种表现,而且很显然它们是殊途同归,从生理的对物质、对食物的欲望,到精神上的安全感、归属感、爱,尊重,自我实现,都无疑在昭示着人类的共有天性。随手查了一下资料,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感情表现或心理运动;六欲: 眼、耳、鼻、舌、身、意,即: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可以看到一个问题,七情六欲和前面说的原罪也是相对应的,但归结起来讲,还是可以总结为对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欲望,而且它们之间一环扣一环,循环而生,像极了太极,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不是有点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如此生生不息,无法改变,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称它们为“原罪”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除了以上原罪,最重要最有杀伤力的原罪你认为还有哪些?如果让你添加额外的原罪,你会加什么?贫穷、无知、愚蠢、自私自利是不是原罪?我想,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贫穷不是原罪,因为贫穷不是天性,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但同时,面对金字塔效应、8020法则,我们会知道,无论生在哪个时代,贫穷的总还是大多数,但这种贫穷是相对的,举个例子,2016年的中国,虽然相对来说,90%的人会显得很贫穷,但我们能吃饱,可以生存下去,生在一个不错的和平、包容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手机玩,可以运动,可以娱乐,等等,也算是不错,因此,我坚持认为,不应该把贫穷归为原罪,但是,贫穷是最接近原罪的一种罪恶,导致这个局面的是另一种原罪。无知、愚蠢、自私自利,在我看来,当然都是原罪,之前有一篇文章我是这样写的——不要试图看懂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卑鄙和无耻,这个世界充满恶意,这个世界伤人至深,这世界的卑鄙和残酷,教会我们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无知和愚蠢是可以改善的,虽然不可能改变(也有人认为可以改变),但可以改善,人类虽然很无知,但人类又在不断的离无知越来越远,这种远离无知是相对的,按照集合来计算,人类拿走一部分无知,就会减少一部分无知,而能不能做到改变无知,这里就涉及到认识论,世界是否可被完全认知?这又涉及到无穷性和有界性,还有人类生存时间的问题,这里还涉及到了连续和离散性,但无论怎样,在我看来,无知都是一种只可远离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所以,我坚持认为,无知和愚蠢是一种原罪。自私自利呢?这是我认为人类最大的原罪,超越所有,从生物学角度讲,基因的这种自私自利是为了让生命得以延续,也是物种繁衍不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符合进化论的观点,明白了基因的自私自利就可以解释:享乐、幻想、刺激/幸福/愉悦感······等等,自私自利也是集大成者,它将人类各种欲望集合了起来,是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本质探讨,包括我们关注的赌博,赌博是融合了短期回报、竞争、幻想、享乐、刺激感等众多因素在内的,这些都或多或少带有自私自利的影子,再比如:冷漠、卑鄙、无耻、伪善、孤独······等等,为什么不把它们罗列出来单独讲,因为它们都不是本质性的东西,比如冷漠,冷漠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所有原罪,其中也包括自私自利,欲望的满足与落空,利益的权衡和评估等等,卑鄙无耻、伪善,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当然不仅仅包括自私自利,也包括人性中其它阴暗面,比如贪婪、欲望、对比竞争等等,而孤独是一种什么状态?孤独就是以上没有得到实现的一种表现,包括欲望、享乐、幻想、刺激/幸福/愉悦感,也包括对比竞争等等,所以我们说,这些状态不是单纯的一方面的原罪可以解释的,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此文也只是探讨最核心最重要的影响部分,而这些最核心的部分的集合已经趋近于它们的解答,因此我只想罗列和添加三种原罪:无知、愚蠢、自私自利。

  除了上面这些话题,我还想把此文写得更加系统一些,我们再来探讨几个东西(下面探讨的就不再限于本性了,还有一些非本性的东西,比如道德、情感等等),比如偷窥、八卦、围观者、看客、恶意伤害、暴力、残忍、威胁、攻击性、自卑、仇恨、埋怨、意志不坚定、怯懦软弱、妥协、焦虑、犹疑、暗中伤人(卑鄙无耻的一种)、道德舆论、背叛、恃强凌弱、不劳而获(懒惰与欲望的一种表现)、麻木不仁、谎言欺骗、冷嘲热讽、不负责没担当、脆弱、不包容、虚伪、健忘、冲动、堕落、沉迷、疯狂、放纵······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为什么要在此文讨论这些问题,主要因为除了以上,基本没有更多没能囊括进来的人性阴暗面了,以上都不存在绝对的阴暗,只是相对来说,比较黑暗,放在此文统一系统性的进行探讨,最重要的是,本段落探讨的所有话题,都不是重点,我要讲的就是前文探讨的话题足矣解释所有这些现象,这也是为什么不把它们作为重点来讲的原因(此文的最后,我会把关键词罗列出来,以示核心和重点)。挑一两个话题来谈谈,比如围观者,我是顶讨厌围观者这个角色的,一方面,他们充分暴露了冷漠、麻木不仁、不负责没担当,甚至冷嘲热讽、恶意伤害,也许还有犹疑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充分证明了人性的自私自利、懒惰、贪婪、欲望,所以我们说:世界不属于围观者,对此,我的观点就是:just do it;再说埋怨,埋怨是无知无能、虚荣心、对比竞争、愚蠢、包容、自私自利、懒惰、欲望、贪婪、愤怒等等因素的表现;再比如自卑,自卑是无知无能、愚蠢、懒惰、对比竞争等因素的表现;意志不坚定,怯懦软弱,妥协,恃强凌弱,犹疑,这几个话题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也充分表现了人性中的对比竞争、无知无能、愚蠢、自私自利、懒惰等等罪恶面;还有不得不说的不包容,这是无知无能、愚蠢、虚荣心、优越感、傲慢与偏见、歧视、懒惰等等的综合表现,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不同,本身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健忘,对历史的淡忘,对时间的淡忘,是人类无法阻挡的,虽然健忘会带来很多有利的东西,但同时也令人痛恨;至于麻木不仁,冷嘲热讽,道德舆论,不得不说,它们把人性的无知无能、愚蠢、虚荣、优越感、歧视、对比竞争、傲慢偏见、贪婪、愤怒、欲望等等众多话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一例外,它们都展现出了人类的自私自利;最后说说恶意伤害、暴力、残忍、攻击性、仇恨,这些都充分暴露了人在追逐欲望、贪婪时的丑陋,同时体现了为自私自利不惜伤害他人和互相伤害的罪恶,在欲望与愤怒之间游走,在对比竞争中失控,再怎么标榜其无知无能、愚蠢都不为过,包容不复存在,紧接着,邪恶孕育而生,我想,作为补充性的话题,以此结束,也是极好。再次强调,本段落为补充性说明,非核心探讨,也不是此文重点,只是为了使得本文就人性的探讨更加系统全面,仅此而已。

  谈了这么多人性的罪恶,是为了揭露什么吗?当然不是,认知这些罪恶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知自我,从而帮助我们认知世界。发现罪恶从来都不是为了消极应对,除了罪恶,我们还有更多的真善美,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世界是一个矛盾的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关联,在矛盾中向前推进,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所以,此文并没有想要摒弃正能量,只是在我们认识了人性的罪恶后,如果我们依旧能从容不迫的爱着这个世界,依旧对我们脚下的大地爱得深沉,依旧深爱共处一片蓝天下可爱的人儿,那我想,这就是此文最大的成功。罪恶从来都无法永远的深埋掩盖,只愿我们都能在认识了人性后,依旧不离不弃,你说,纵使沙场,奉陪到底,携一匹白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人生在世,不过是,你看透了我,我看透了你,而后,继续眷恋彼此,继续热泪盈眶,继续爱得彻底,继续相拥而泣。人生若只如初见,回眸笑,一花一拥抱,只忆美好;至少,你我都曾年少轻狂,都曾纯粹简单,那年,肆意欢笑,肆意拥抱,如今,我只记当年不计成本的简单幸福。愿我们都能感受到活于世间的美好,愿那些对人世失去希望的人找回希望,愿天下疾苦人儿终能摆脱困境重获新生,愿生活在战争中的人民偶尔也能感受人世的欢乐忘记现实的残酷,愿他们终能找到一个平静安和的世界,忘记现实的烦恼和悲伤,忘记世界的卑鄙和无耻······最后,我只愿,愿天下人终获幸福。

  到此,此文探讨的话题再次告一段落,文末,开个玩笑:“真想砍下某些人的头颅当柴烧,应该是不错的燃料”。说好的关键词呢?哈哈,我还没忘,关键词总结如下。

  关键词:时间积累 虚荣心 优越感 对比竞争 无知无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认知 分辨 判断 歧视 懒惰 傲慢 嫉妒 贪婪 色欲 愤怒 欲望 贫穷 性 金钱 权利 名利 求生欲

  ——2016年9月8日 15:15

  科普资料

  一般认为,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百科显示,南方古猿已灭绝,早期的乍得沙赫人如今也只剩下化石,查百科资料如下。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注:中国中华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猿猴,也就是说所谓中华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中华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产生了猿。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万年以前)和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万—2800万年以前)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稍晚后的古猿化石还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欧洲、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显然,二者的分化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

  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偏差。因此腊玛古猿作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对的合理性)。

  人类祖先进化路线

  人类学家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测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人类化石的距今年代,将人类的演化历史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遗传学家则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大小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到2012年,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2)能人阶段。前200万-前175万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 erectus),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当时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 智人阶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当然,存在而不加干预本身就不符合存在,所以这也是不需要担忧的,自然选择了人类如今的状态,而我们在这里研究着现象的本质,如此说来,人类认知这个世界,认知自我,也是这种存在继续的原因,使得人类继续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于被自然淘汰,这恰恰又符合社会科学的观点,人可以通过认知世界来改造世界。

  此刻,我的感悟是:原来,我并不想标榜你的真实,我只想打击你的无趣啊。我想离开一会,现在,心理阴影面积迅速扩张至51100万平方公里······

  相关文章推荐:心理学常见的166个效应 - 小海cosea的文章 - 知乎专栏

  ——2016年9月8日 9:51

  存在即合理?

  来探讨这个由来已久的话题。

  首先,我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来辩驳这个理解错误的哲学观点(并非黑格尔理论错误,而是广大群众的断章取义),大众的理解就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不仅如此,进一步把合理的看作是正确的、正当的,如何来辩驳呢?

  按照误解来看:发生了一件事,A杀死B,成为了客观事实,存在的,那么A杀死B是合理的,是正确的,是正当的。

  辩驳:既然A杀死B是合理的、正确的、正当的,那么如果A之外的事物杀死A这件事发生,那么这个存在也是合理的、正确的、正当的,(杀死A这件事会不会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黑格尔的原话还有上半部分,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里姑且先不谈这个问题,下文再细说),现在我们假设A之外的事物杀死A,那么这个存在就是合理的、正确的、正当的,如此一来会出现什么问题?就是所有事物无论是自杀还是它杀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正当的,按照逻辑推理,既然是合理的、正确的、正当的,这件事就可以不加制止的发展下去,这里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不加制止是否可能存在?如果不加制止的发展下去可以推导出一个什么结局?谈第一个,不加制止是否存在本身在这里就不应该提,因为存在即合理只是一个方向的运动,并没有指出双向,而黑格尔的原话是有两句的,前面一句讲了合乎理性的事物都是现实的,现在只取后半句,是否满足现实都无法自证,所以在这里,只拿一个单向命题来证明这个观点也是不恰当的,这是其一,其二,不加制止如果不存在,也就是选择加以制止,那么对合理的、正确的、正当的事物加以制止是不是矛盾?那么,抛开这半句话来讲,怎么证明加以制止存在?很简单,实证法,因为在已有的历史事实中,我们的法律已经对杀人犯罪这个存在加以了制止、惩戒,很显然它是存在的,那么制止合理的、正确的、正当的事情发生,说“存在即合理”这个人是什么态度?很显然,逻辑上已经出现了矛盾,这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再谈第二个,如果不加制止发展下去,理想条件下,我们可以推导出人类灭绝(最后活下来的一个人无法繁殖,不仅如此,还可以被动物杀死,被病毒入侵等等方式它杀),那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引用“存在即合理”的人是什么态度?再者,我们假设他理解的是对的,在他所理解的理想条件下,我们可以立即杀死对“存在即合理”断章取义的这个人,然后对外宣称他相信的“存在即合理”的观点的正确性,那么,这件事就可以不了了之了,是这个意思吗?

  黑格尔的原话是怎么说的?黑格尔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哲学观点?百科资料如下。

  “存在即合理”是一句哲学名言,出自黑格尔。完整的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

  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出自其《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英文翻译是:What is reasonable is real;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 另译: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重点在"vernünftig"这个词上,"vernünftig"和"Vernuft"(理性)有关,英文翻译成"reasonable"或"rational",与通常意义下的,中文“合理”的含义并不相同。中文的“合理”,即“合乎道理或事理”。在这里,更接近的含义,应当指“合乎事理”。这并不是翻译错误,这是一句哲学名言,而这句话,也有它特殊的哲学语境。

  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 absolute 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vernünftig)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wirklich)的。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无数现象符合某种“理”(reasonable),有其出现的reason,但并不一定是通常语境下的合理,亦即“正确的(right)”的,例如犯罪。

  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有必要了解当时历史环境中的“理念论”,这是关于现实、存在,与理念、理性、真实的哲学上的探讨。

  显然,“存在即合理”是大众在理解上产生了误差,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哲学观点的引用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为什么不是这样引用?大众反倒是觉得这样用文字太长,不易于让人接受,而这也能看出来,真正理解了“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的人,是不会直接引用“存在即合理”的,这也是此文要探讨的一个话题,这和前文提到的原罪也有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懒惰、无知和愚蠢。

  下面我们来说说黑格尔这个人,以及相关哲学问题。

  辩证法

  定义: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解释: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这就把辩证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关于辩证法内容的科学规定,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他把辩证法当作"思想的自我发展"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集以往哲学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同一与差别、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必然与自由等诸多辩证法范畴,建立了庞大的唯心辩证法的体系。

  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性的接收,在唯心主义辩证法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发展出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前后对比,可以看出,马克思是站在黑格尔这个古典哲学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然后将两者合二为一,诞生了所谓的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的另一成就——国家观

  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民主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专制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黑格尔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对德国保守派──历史法学派持反对态度。

  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J.G.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国家不是契约的任意产物。

  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黑格尔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市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国家以它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把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整体国家观的倾向给予充分发挥,表明了他对古希腊以伦理和整体为特征的城邦国家观的崇尚。

  在国家制度方面,黑格尔认为世袭君主制是国家制度的顶峰,王权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国王拥有最后的主观决断权。但他主张限制王权,三权只是政治国家统一意志的象征,只能依法签署议会通过的决议。

  他对行政权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出行政权是执政权,应当掌握在为社会服务、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级手中。他反对官职世袭制度,主张任用官吏应以才智为标准并向一切市民开放。他强调国家制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反对机械的分权理论。

  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黑格尔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黑格尔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非常热衷于神秘主义,他后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年—1818年),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几乎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是最难懂的。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由于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

  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和教条。字面上(来自希腊文),“辩证”意思是对话或交谈,但是黑格尔的辩证了解,是把历史演进放在被决定了的段阶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论用经济阶级的概念取代黑格尔的集体意识(见黑格尔思想)。依此,辩证唯物论教条认为历史演进是主要基于经济阶级的优劣:就像封建取代少数统治,资本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一切都依循不可思议,无法变动的法则。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 , 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 物质决定意识 , 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 ; 反之 , 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 意识决定物质 , 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同时 ,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 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 ,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内容

  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到此,从存在即合理发散到黑格尔,再追溯到马克思,从而探讨了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方法论。

  何为哲学?

  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按照词源有「爱与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而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广义的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具体定性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在古代东方是没有哲学概念的,哲学一词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使用中常常与处世学问、宗教信仰、统治术、权谋术、易经算命等等概念相混淆。

  哲学的终极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实质就是,认知自我,认知世界;世界本原是什么;世界可否被认知,是否可改变,以及如何去改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解决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最后给出了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回答。

  世界可否被认知?唯物主义承认物质世界及其客观规律的存在,承认思维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之上,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可被完全认知的。

  哲学是什么?何谓哲学?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强调变化,所以哲学是一个问号“?”如此看来,哲学是什么?······

  哲学三观

  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

  世界观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世界观的制约。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随着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也会不断变化,传统价值观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哲学发展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还不了解,打雷闪电、山洪暴发等自然现象激起了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认识,这便是宗教的早期雏形,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哲学以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在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庞杂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各种问题,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时期的哲学研究对象,包含了具体科学的对象,哲学和科学浑然一体。

  到了奴隶社会中期,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具体科学成为一门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了。哲学的研究对象缩小了,并具体化了,在哲学内形成了各种具体的哲学学科: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产生了近代实证科学,各门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哲学研究对象又缩小了。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存在的,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它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认识论和发展观的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重点问题。

  在当代,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意识科学的独立和迅速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又发生了变化。哲学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围、领域的问题了,而是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的规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态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

  来说说一个有趣的话题,数学、天文学、医学、现代心理学,以及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不断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它们都向科学靠拢,而哲学这个介于科学与神学的东西,好像被抛弃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问,哲学死了?毫无疑问,对这个问题,我持坚定地否定态度。哲学死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涉及哲学的很多方面,比如世界可否被认知?何时被完全认知?······等等问题,科学不是讲究科学吗?讲究实证吗?给出一个实验或者证明方法,或其他科学实证手段,证明一下哲学死了试试?

  人类是多么的无知。

  终于,再次更新完毕,再会。

  关键词:时间积累 虚荣心 优越感 对比竞争 无知无能 愚蠢 包容 自私自利 认知 分辨 判断 歧视 懒惰 傲慢 嫉妒 贪婪 色欲 愤怒 欲望 贫穷 性 金钱 权利 名利 求生欲 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方法论 哲学 哲学三观

  ——2016年9月9日 19:29

  对暴力事件的看法

  为什么对暴力这件事如此关注?

  也许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在那个年代,偏远山区的暴力、打架斗殴、

上一篇:「足历7·18」日本女足用顽强征服世界,击败美国队勇夺世界杯冠军
下一篇:原创从挨打看演技,baby让人好尴尬,赵丽颖疼进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