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超级课程《公正》第一课:电车难题之谜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之一的

  “电车难题”

  撞一个还是撞五个?该不该把胖子推下桥?

  一群困在洪水肆虐的洞穴中的探险者们正要决定,是否引爆炸弹去把被某位同伴卡住的唯一出路炸开口

  一位法官正要绞死一个明显无可指责的嫌疑犯,以便从残忍暴徒手中解救更多的无辜者

  一名飞行员需要做出决定,应该把即将坠毁的飞机驶向人口稠密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

  一位医生为了使几个病人免于死亡,他可能会杀死一个健康之人以获取血清或身体器官

  还有决定性的另外一种情形,即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正冲向并要撞死五个工人,除非电车司机把它驶向岔道并撞死另外一个工人

  在过去这半个世纪以来,各界为了剖析这个问题做了许许多多的研究,甚至衍生了一个小学科。全世界大学课堂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哈佛超级课程“公正”开堂引题——

  一个思想实验,近五十年前出现在英国的一份哲学刊物上,却于不经意间成为全世界大学校园、教师休息室、餐桌闲谈、大众杂志和学术期刊中为人津津乐道的脑筋急转弯。

  从这个“电车难题”之中,几乎派生出一个迷你学术门类,被人戏称为“电车学”。

  今天的电车学家之中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进化理论家,也有普通人。

  最早的电车难题,是英国哲学家菲莉帕·富特(Philippa Foot)于1967年提出的。

  

  难题的内容十分简洁:一辆有轨电车失去了控制,司机看见前方的轨道上有五个人。司机可以任凭电车继续前行,这样一来,这五人一定都会被撞死(这五个人不知何故都无法离开轨道);司机也可以将电车转向,开到一条岔道上,而这样只会撞死另一个人。那么,司机是否应当把电车开到人少的轨道上,撞死一个人,而不是五个人呢?

  富特还进一步推想,如果杀死一个人,用他的尸体制成救人的灵药,这和电车的情形有什么不同?

  富特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赞成第一种情形,也就是将电车改道,杀一救五;但却会反对第二种情况,也即杀人制药。她觉得,面对这两种情形的不同反应,实在很值得深究。

  @ 1985年,美国哲学家朱迪思?贾维斯?汤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在《耶鲁法律学刊》(Yale Law Journal)上专文探讨“电车难题”,将这个伦理难题进一步展开

  1985年,一位名叫朱迪思·贾维斯·汤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的美国哲学家将这个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次,是你亲自看见一辆失去控制的电车沿着轨道疾驰而去,而你则站在一个道岔开关的旁边。你可以无动于衷,任凭电车继续前行,撞死那五个人;或者你也可以扳动道岔,将电车引至侧线,只撞死另外的那个人。

  这里的一个新的条件是:和电车司机不同,你并没有在两条轨道之间作出选择的职业责任。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什么都不做。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那位电车司机也可以无动于衷,让电车继续前行,但在他的日常工作之中,他就必须不断地在轨道之间作出选择,因此他的“无动于衷”,至少在伦理道德上比一个毫无干系的旁观者来得更复杂些。

  汤姆森的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是应当无动于衷,将一切交付于命运,还是应当扳动道岔,杀一而救五?

  这两位哲学家也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情形借以比较,虽然多有雷同,但也可说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由汤姆森提出的:你站在一座跨越电车轨道的天桥上。没有道岔,也没有侧线。只有唯一的一条轨道和轨道上的那五个人。如果你无动于衷的话,这五个人必死无疑。你发现,要救这五个人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电车前投以重物,迫其停止。你身边唯一的,其重量足以挡住电车的,是同时站在天桥上的一个胖子。你是否应当将他推落下桥,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性命?这与是否扳动道岔,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从那以后,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研究大脑的科学家们,都试图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扳动道岔可取,而推人下桥当责。

  各种版本的电车难题纷纷出现,而电车学家们则一直在寻求答案:扳动道岔和推人下桥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儿?或者两者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本质区别?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科瓦梅·阿皮亚(Kwame Appiah)就曾说过,这些差异细微、数量庞大而又不断涌现的评论,“令《塔木德》都显得宛如CliffsNotes一般精简”

  一些哲学家和许多业余的观察者们,都曾质疑此类思想实验的价值。

  毕竟,真实生活中的抉择显然复杂得多,也没有电车难题这样牵强。

  但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此类思想实验的简洁性,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在更复杂的伦理问题中,我们是如何抉择的,或者应该如何抉择。

  例如,菲莉帕·富特1967年的那篇文章,目的就是为了讨论因堕胎而引起的伦理问题:譬如对于天主教徒来说,能否为了保全母亲的生命切除子宫,尽管因此造成的妊娠终止是他们宗教意义上的不良后果?

  最后,虽然大多数哲学著作对于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说都显得艰深晦涩,但电车难题却通俗易懂。

  多年以来,其他领域的学者也深受电车难题的吸引。2003年,哈佛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名叫“道德观念测试”(Moral Sense Test)的网站,记录访客们对于各种电车难题的反应。研究初期需要五千名参与者,而达到这个目标只用了数周的时间。

  如今十多年后,这个网站仍在运作,并继续吸引着大量的访问者。

  2009年,哈佛大学首度将课程全面在线公开。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的本科课程“公正”本来就十分受欢迎,如今被放到了互联网上,既可修学分,也可通过PBS电视台供普通观众收看。

  桑德尔教授的第一堂课就以电车难题展开,反响热烈。由于这堂课在很多渠道都可看到,因此要知道具体的观众人数并不容易。

  但是仅仅PBS版的视频在You Tube网站上就有440万人次的访问量,比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2010年宣布转会的视频访问量高出两倍。

  电车难题提出延绵不绝,层层深入的新问题,就和自苏格拉底(Socrates)以来的哲学家们一样,它在世界各地激起许多彻夜的讨论。

  一些奇思妙想的引申

  

  

  

  

  

  上文源自于托马斯?卡思卡特所著的《电车难题》序言,这是一本关于电车难题最经典且基础的小书。

  

  很多读者很快读完这本有趣的小书后欲罢不能,显然这并不能满足那些热爱思考的读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追究。

  别急,《电车难题》2.0版,《电车难题之谜》来了。它更加深入的讨论了电车难题,设置出了更多的案例情景去多维度分析这一迷思。

  每年在英美九所大学举办的“坦纳人类价值讲座”(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是英美人文思想界声誉至高的学术盛事。

  201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坦纳讲座,探讨的主题是久负盛名的“电车难题”。本书即是根据此次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哈佛大学教授弗朗西丝·默纳·卡姆,担任评议或者说与之论战的学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朱迪思·贾维斯·汤姆森、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胡尔卡、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发言阵容可谓星光熠熠。诸位发言人围绕“电车难题”这一极具争议性的伦理假设,各抒己见,激烈交锋,共同奉献了一场思维盛宴。

  

  这个逐渐为人熟知的电车难题,最先出自菲莉帕·富特(Philippa Foot)那篇针对堕胎是否符合道德但并未给出定论的早期文章。

  为了进行比较分析,她神思妙想出几种情形:

  一群困在洪水肆虐的洞穴中的探险者们正要决定,是否引爆炸弹去把被某位同伴卡住的唯一出路炸开口;一位法官正要绞死一个明显无可指责的嫌疑犯,以便从残忍暴徒手中解救更多的无辜者;一名飞行员需要做出决定,应该把即将坠毁的飞机驶向人口稠密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一位医生为了使几个病人免于死亡,他可能会杀死一个健康之人以获取血清或身体器官;还有决定性的另外一种情形,即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正冲向并要撞死五个工人,除非电车司机把它驶向岔道并撞死另外一个工人。

  富特认为,司机应当毫不犹豫地去变换电车轨道,而那位医生和法官却不应当夺取一名无辜者的生命。而她对堕胎问题尚无把握。

  能够理解的是,富特并未预料到后来竟有那么多的杂志与研讨会在讨论她的这些事例。

  人们可以公正地质问这么多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是否明智,或者怀疑原本是否应该更加有益地去审视更为一般的得失权衡。

  然而,近四十年来,电车难题已经成为道德哲学家头脑中非同寻常的迷思。这大多要归因于两个人极富想象力与挑战性的工作:朱迪斯·贾维斯·汤姆森和弗朗西丝·卡姆。

  电车难题是一个道德正当性问题。如何解释这样的矛盾:

  既认为富特的电车司机就应当或至少可以在明知要撞死另一个工人时,把冲向五个工人的失控电车转入岔道;而与此同时又坚信,医生不能杀死一个健康之人以挽救五个即将死去的病人?依据大量的正当性原则可以得出这些案例看似正确的许多解答。我们对此要如何取舍?

  

  分析电车难题的主要方法是,改变案例情形,然后在那些令人信服地表达了更为基本的道德信念的备选原则中,找出一项最符合我们对于试验案例及其变体案例的直觉反应的原则。

  例如,假设电车无法由司机而可以由一名乘客来改变方向,或者假设单独一位旁观者就可以改变电车方向。

  下述这种情形的变化是否有意义——即便电车变换轨道,但除非让它冲向并撞死另外一个工人,否则它就还会绕回来并撞死那五个工人?

  假如旁观者在他力所能及的时候可以或者应当改变电车方向,并且假如他能够停下电车并挽救五个工人的唯一方式是,把另外一个人推倒或致使他摔倒在电车轨道上,那么,他能否不去改变电车方向而去把那个人置于死地呢?

  那个身处岔道或者要被推倒的潜在牺牲者,是另外的一个工人、外国人、旁观者的朋友或仇人,这有什么不同吗?

  而就医生来说,如果他不以另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帮助五个病人,他们就会面临死亡,那么,医生是否对他们的死亡存在过错,这重要吗?

  如果挽救五个病人的方式不是对另一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是通过一台喷射气体的机器设备,而且医生知道这将无可避免地毒死近旁的其他人,那么,他可以这么做吗?

  随着各种情形的增加,正当性问题的轮廓也在发生变化,调整那些道德原则以适用于案例的任务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汤姆森最初几乎单枪匹马就以清晰、醒目的文字,唤起了人们对于富特迷思的关注。

  她修改了富特的各种案例使之更有助于进行分析,在她认为符合情形共鸣性直觉反应的论证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她还创造了“电车难题”这个术语,在两篇独立的文章中用它来指出(正如本书卡姆与汤姆森思想交锋所阐明的那样)两个明显的困难:

  首先,需要解释为什么电车司机就可以使电车离开五个工人所在轨道,即便这将致使电车冲向另一个工人,而通常来说,外科医生却不可以从一个健康人身上摘取器官以挽救五个病人;第二,需要解释为什么一位旁观者就可以使电车从五个人所在轨道变换到一个人身处的岔道,而外科医生却不可以把那个健康人当作非自愿的器官捐献者,以便挽救五个病入膏肓之人。

  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对这两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予以详细论证,正是汤姆森最后总结出,电车难题的第二种说法——关于旁观者可以变换电车轨道,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困难之所以消除,是因为汤姆森经过反复考虑而认为,如果旁观者变换电车轨道的行为,将会把一个原本可以活下来的工人置于死地,那么,他就不可以去解救另外的五个工人。

  汤姆森开创且推进了富特勾画出却从未实施的这项探寻工作。

  然而,哲学家们集体思考这个电车难题和许多其他的生死抉择,今天却要同等程度地归因于卡姆的写作。

  她设计了众多的独创性案例,用以揭示承担或放弃某些道德义务所具有的不同含义,并且坚持不懈地拷问彼此矛盾的观点。

  这些工作为卡姆赢得了钦羡与敬意。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电车难题,不断地对它和她提出的解决方案展开思考,始终在完善她的论证与辩护。

  对于电车难题其他解决方案所必然包含的规范性义务,也几乎没有人会像她那样在增进我们的理解。

  - 法科新生入门好书推荐 第10期 -

  

  电车难题:该不该把胖子推下桥

  托马斯·卡思卡特/著 164页 28.00元 2014年6月版

  推荐人:刘宪权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推荐语:全书生动有趣,全景式呈现出诞生数十年来讨论不休且越来越热烈的“电车难题”,堪称一次为广大民众讲授的伦理通识课程。书中展现的各方立场、观点之间的博弈、问题思辨的过程,能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思辨的火花、法律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

  内容简介:本书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律师、媒体、大学师生、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

上一篇:监护人能看未成年隐私吗
下一篇:我们分析了28个成年人:他们除了没人心疼,哪里都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