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教授:ChatGPT被全球热议的今天,人何以成人?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02

  科技加速,源于人类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人类科技真正实现飞升,不过是最近几百年的事。

  人类文明有一万年的历史,前面五千年都是在填饱肚子,争夺“食物的热量”,然后一些吃饱了的人,开始腾出来从事精神活动,政治治理等,所以文明经过了一半的历史才出现国家。又过了两千五百年,才出现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系,这就是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各大文明开始创造自己的知识。

  科技在近代突然加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价值观的根本转变,或者说人类志向的根本转变。

  这是谁发现的呢?培根。培根在17世纪初写了《新工具》等著作,发现前面的2000多年没有多少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大家都在从事纯精神的哲学、神学、人文学研究。培根注意到了新时代的方向,于是喊出了新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过去,知识是自在的,人在知识中得到涵养,成为圣贤、圣徒。现在,知识要成为一个工具性的东西,要“在行动中征服自然”,发现新的力量,给人类带来实际的福祉。

  在这个转变后面,还有一股追求社会平等的潮流,如托克维尔所说:“平等潮流就像天意一样势不可挡。”虽然事实上不一定能达到平等,但至少在价值观念上是平等的。这个时候就不再以质量取胜,而是数量,社会开始以多数人的价值观为主导。

  于是,世界开始趋同。有人说,最近这些年大家的价值观、世界观难道不是更分裂了吗?其实,分裂恰恰是因为价值观很近,才会有利益之争。大家追求同一个东西,按照经济学的法则它必然是稀缺的,永远不可能按需满足,肯定就会有冲突,而且越来越厉害。

  二是根植于人性。

  首先,少数人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古希腊最早的哲人就是对世界发生了很多疑问。那个时候跟功利无关,他就是好奇,对真理有一种宝贵的好奇心。

  其次,多数人有不可遏制的功利心、利用心。如果通过这些技术发明能够带来福祉、福利和方便,那何乐而不为呢?

  人类还有一种不安分和无聊感,如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面所说的:“如果人类失去目标,内心就会充满令人恐惧的空虚和无聊。”

  此外,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追求富强,追求国家利益就不能不关心物,不能不关心物的知识。还有人的求胜心,战争等等,也是推动近代科技加速的重要因素。

  03

  面对未来科技的难以预测,寻求一种平衡

  工业革命200多年来,全球人均寿命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科技给多数人创造了闲暇,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也带来了隐忧:

  如果把物质基础变成了上层建筑,把一个“必要的物质追求”变成了“唯一的价值追求”,肯定会带来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指数级的飞跃发展,但最终会怎样?

  人何以为人?难道,人不过是一个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欲和体欲的动物吗?物质多少才算够?如果从底线思维看,日益强大的控物能力,会不会给人类及其文明带来灾难?究竟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而多面,又可以避免这些潜在的灾难?

  面对未来科技的难以预测,我们要寻求自控能力和控物能力的平衡。控物能力,是指人类控制物质的能力;自控能力,是指一种人类的精神能力,包括能够用精神淡化对物质的追求,用道德对物欲进行自律的能力。

  人的自控能力,不会随着控物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这200多年来技术进步了多少,人类的道德精神水平又提高了多少?张文宏说,这几百年来,人类的道德并没有多少进步。要不然人类怎么今天还这么分裂,这么窘迫,这么焦虑,甚至这么痛苦?

  平衡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古希腊人追求卓越,也讲究平衡,古代中国人也讲究平衡中和。然而,寻求平衡是艰巨的,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一些“关键的少数”要起到方向性的作用:

  首先是一线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他们站在前沿科技的潮头;其次是企业家和投资者,他们往往决定着科技研发的方向;还有政府官员,他们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在某些时候作出决断;最后是知识分子和媒体工作者,他们会探讨人工智能对人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文章来源:新校长传媒,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赞

上一篇:读书的议论文
下一篇:《漂亮妈妈电影HD》无删减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