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最具特色的展映电影,都在这个单元!|新民艺评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8
手机版

  在笔者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具特色的部分,当属“一带一路”电影周单元。

  每一年,沿线国家生产的电影,总以其题材的多样、色彩的斑斓,带给影迷们异常丰富的体验。

  

  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人的有三点:

  电影节的趋向性。

  每年6月举办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入围新作基本都会在沪过路;

  跨文化的多样性。

  增进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和交流,电影是文化沟通的一把钥匙;

  小语种的稀缺性。

  受人口和市场所限,很多小语种国家的电影本身就是小制作,其展映的意义不言而喻。

  

  本届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

  主题是“打开心世界”

  今年,“一带一路”国家报名参展的数量达到1136部,整体鼓励原创,紧扣现实,立足本土,提倡创新。

  仅以笔者于本届上影节重点关注的几部中亚、中东和南亚电影为例,其创作上的敏锐、活力和多元,令人印象深刻。

  # 题 材 #

  热点政治的“记忆之盒”

  同政治的密切关系,已成为中东电影的标志。

  01

  《记忆之盒》

  

  作为西亚唯一拥有较为成熟电影产业的国家,继《何以为家》后,黎巴嫩带来了角逐今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记忆之盒》,片子拍得像是致贝鲁特的一封情书。

  蒙特利尔的移民家庭、三十年前的尼康相机中尚未冲洗的胶卷、几盘录音带,封存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战火以及母亲的不羁青春。

  

  战争的创伤通过一对母女弥合代际冲突的沟通展现出来。全片糅合了大量历史记录手段,录音、照片、插画以及笔记和现实叙事相互闪回,怀旧气氛浓烈,结尾却过于圆满。

  题材大于故事,成为中东电影进入国际电影节的潜规则。

  02

  《如果风坠落》

  同样受到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的,还有由法国投资的亚美尼亚女导演作品《如果风坠落》。

  影片直接取材于纳卡地区的冲突,围绕卡拉巴赫的一座废弃机场的复航故事,映射高加索地区的战火与和平。

  

  可惜,导演对故事的把控稍欠火候,结构略显松散,角色也不清晰,两条叙事线索,像平行的跑道,没有交集。

  03

  《荒原之野》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得主伊朗电影《荒原之野》,聚焦伊朗北部库尔德人居住区,用长镜头、黑白色、同期声和非对称构图,谱写了一家小砖窑厂倒闭的挽歌,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产业凋蔽。

  

  黑白影调是萧条现实的写照,对于习惯了彩色的人,是一种挑战。

  # 类 型 #

  犯罪伦理的“猫鼠游戏”

  融合中东、东欧和西欧混血气质,既传统淳朴,又不失现代感,是土耳其电影的特色。

  04

  《困在系统中的人》

  

  土耳其电影《困在系统中的人》是高级感十足的金融题材,表现讨债公司的高智商角力,“套娃”式结构的剧情,层层剥茧,环环相扣,最后是大翻转的结局。

  女主酷似妮可·基德曼,表演十分在线。

  “做猎手,还是做猎物?”一语道破了金融界债权人和债务人互相依存、互相吞噬的生存游戏。

  05

  《纯白》

  

  作为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土耳其犯罪伦理片《纯白》颇有一些余味。

  美领馆对面的照相馆,被大雪掩盖的罪恶,主人公挣扎在伊斯兰教义和世俗欲望之间,三次虫子的隐喻点明了人性是如何堕落的。

  

  导演始终赋予观众全知的视角,类似伍迪·艾伦的《赛末点》,对凶手来说,脱罪洗白靠的是一点运气,无需忏悔,只要祷告。

  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土耳其电影都不容小视,尤其在商业电影的类型片制作方面,在突厥语国家中属于第一阵营。

  # 国 别 #

  南亚次大陆的“裂爱关系”

  印度电影是每年上影节的引进大户,通过上影节的窗口,打破国人对南亚次大陆的刻板印象。

  06

  《里程碑》

  “美国科学家居然研究一只蚊子的旅程?白人对什么都感兴趣,所以领先我们几十年,而我们只能过这样痛苦残破的生活。”印度电影《里程碑》中的卡车司机如此感叹。

  这是北印度底层劳动者的生活,主角是为躲避海湾战争,从科威特到德里谋生的货车司机。

  

  片子拍得含蓄,把一切社会背景隐到幕后,罢工、丧偶和背痛,暗指紧张的劳资关系、没有爱的婚姻和不可抗拒的衰老。

  北印度电影没有火热的歌舞,只有冰冷的社会现实。

  07

  《英雄赞曲》

  

  以金奈为中心的泰米尔语电影,则呈现着和孟买、海德拉巴迥异的南印度风格,有着更加浓烈的戏剧冲突,更加绵长的幕前歌舞。

  《英雄赞曲》取材于德干航空的真实故事。廉价航空的崛起,打破了固化的阶层,贫富对立的主题,加上爱情的调味剂,包装成平民热血励志故事。

  

  这是印度电影最喜爱的打开方式,电影于民众好像连环画,通俗不奥,浅近热闹。

  08

  《裂爱关系》

  

  《裂爱关系》让人看到印度电影的现代性一面。

  这部得到奈飞投资的悬疑片,聚焦经济高速增长后动荡的婚姻,一场家暴引发的自我剖析。全片严格遵循戏剧的“三一律”,采用了美剧节奏、英剧对白和西班牙式的反转。

  看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印度电影,你会明白,正是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印度电影能在南亚次大陆保持着90%的本土市场。

  # 主 题 #

  女性电影的“别无选择”

  丰富的女性电影创作,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大特色。

  09

  《色美味辛》

  

  来自喀拉拉邦的印度电影《色美味辛》(片名中译很莫名,应译“伟大的印度厨神”)主题深刻。

  乍一看以为是美食片,结果做菜只占了三分之一,一半的篇幅拍了洗碗和清理厨房。厨神其实是反讽,厨房则喑喻了印度女性一生的囚牢,上流社会充满光鲜礼仪,关起门来却只有无尽的垃圾。

  10

  《牧羊女与七首歌》

  

  同样,根据贾斯坦邦民间传说改编的克什米尔电影《牧羊女与七首歌》是一部诗化风格的民族志电影。

  “那条蛇重得动都动不了,可是一蜕皮就又能迅速游走,是否皮囊才是我们的问题?”全片用七首民歌相串,表现了一个牧羊女从顺从婚姻到走向自我觉醒的过程。

  

  羊在片中是对女性的隐喻,最后,女人选择了蛇作神祗,在克什米尔雪谷中以身献祭,完成了对生死的超越。

  11

  《别无选择》

  伊朗电影总是带你通向无解的现实。去年东京电影节首映的《别无选择》结构精妙,主题深邃。

  影片用“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方式,隐喻伊朗社会的代际困境:年老医生的在移民,中年的律师在抗争,年少的弃儿在流浪。

  

  每一个阶层都是理所当然,每一个个体都别无选择。伦理、道德和法律层面的拷问,看得你窒息。

  这又是一部没有父亲的伊朗电影。妇女和儿童,在伊朗电影人镜头下,似乎总是人质,映射着历史、宗教和性别问题相互纠缠,相互伤害的现实。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金涛

  编辑:小开

  图片:影片海报剧照

  新民晚报文化部

上一篇:统编语文教材配套电影展播:《牛郎织女》
下一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