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人类学上岸经验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目前国内单独开设人类学硕士招生点的学校有北大、人大、山大、厦大、中大、华东师大等,其他学校如清华、浙大、中央民大、云大等学校人类学专业附属于社会学系或民族学系。比较热门的学校有北大、厦大和中大之类,因为硕士名额和学系资源等原因,中大和厦大每年招收的人类学硕士较多,其中中大每年招收的硕士人数在15人至20人之间,其中保研名额会占去一半甚至更多,留给考研的名额大概会有5至8名之间(但相比其他学校也算多,2021年这次似乎只留了3个考研名额),近年来随着对保研名额的重视,考研的机会相应减少一些,要有所留意。

  人类学vs民族学vs社会学:(这三个专业的同学大致可以跳过这部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区别,一言难尽,借用之前常姝老师刚从哈佛人类学毕业时去山大做讲座所说:”社会学的研究如在高空中俯瞰一片森林,而人类学更倾向于观察这片森林里的每一棵树“。二者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很多理论也常互相借鉴和应用,但会有不同侧重。社会学更偏向于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制度和组织关系等,而人类学偏向于研究具体人群、社区和社会的文化及其精神气质,借用之前傅高义这位社会学家在某次讲座中对人类学的评价:一切人类的社会生活转瞬即逝,而好的人类学民族志却亘古不变,捕捉其文化变迁与人群精神气质,弥为珍贵。而人类学与民族学在硕士点培养上大致相当,只是名字不同,开设民族学的学校,学的课程内容也和人类学大致相同,备考内容也大致相同。因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术资源划分)的特殊环境,才会对此作出区别。有一年一个外校报考中大人类学系的女生面试过后,系主任让其调至民族学专业,问其是否愿意,其以为人类学与民族学有很大区别,于是拒绝,最后很可惜没有被录取,留下较大遗憾,第二年再考连复试都未进。在中大里面,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区别,上同样的课程,所选导师也差不多,不用做硬性区别。

  我本科是北方一所985高校的人类学专业,自认为基础不错(后来发现不是),所以备考中大的时间比较晚,大致在考研当年的8月中旬才开始,在专业课上主要是将中大考研官网上提供的真题和参考书目准备好,先花时间浏览一遍参考书目,然后将历年真题做一遍,前者的作用主要是将人类学的理论知识梳理一遍,知道人类学理论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记忆库,不至于混乱,后者主要是对相关知识进行再深化,并对某些具体理论或论题进行思辨性和批判性地回答,最后考试时才会比较有答题的方向和感觉。

  我的另一个朋友来自我本科学校的经济学系,她当时决定报考中大人类学系时比我还晚半个月,差不多9月份才开始复习,但她比我努力很多,每天早上6点20第一个去图书馆,然后看参考书,梳理知识内容形成笔记,最后再做真题(也可以边看参考书边做真题,视自己效率而定),有时枯燥无聊就找人类学的原著来读读,可以找一些可读性较强的著作来作为考研过程中的调适品,如《我的凉山兄弟》、《忧郁的热带》之类。我考研那时,晚上很困或感到很累,就会不停地阅读文学小说。我这位朋友最后初试第三名,面试也好像是第三名,最后成功录取。那一年进面试的人有19人,最后似乎录取了8个。这几年看到大部分本科人类学的学生,考研成绩都不是很靠前,反而很多跨学科考试的学生初试分数排名都比较好,所以跨考的同学要有信心;

  人类学初试分为理论与方法两部分,两者都可以从参考书目和一些论文中找到答案,同时两者的很多问题答案也会有重复。方法论考试主要涉及田野调查方法、民族志撰写过程、田野伦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本科期间有田野调查经验的学生都比较少,即使本科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对田野调查的理解也不一定深刻,如我只在毕业论文期间做过一个月田野调查,对人类学方法的深刻体悟要到研究生毕业做了半年左右的田野调查之后,才更深刻理解其精髓所在,建议阅读项飙在浙江村那本书的序言里对其方法论的感悟反思,他将人类学的参与观察视作”体察“(body observation)尤其精辟,与他之后《把自己作为方法》也有一定的延续。

  复试通常在一天完成,当天早上有个笔试,一般分为人类学专业课和人类学专业英语笔试,笔试的内容和考研初试的差不多,以论述题为主,笔试结束后抽签进行面试,面试通常的流程就是:自我介绍、抽签答题(桌上有纸条或者抽数字选题,会给半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大部分比较基础易答,也有少部分需要深刻的思考)、面试老师自由提问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不要一问一答,最好能形成谈话交流的氛围,这样给老师印象好很多),这里面可能偶尔会有英语口语面试,但大多不用担心,通常只有一个老师来负责这个环节,问的英文问题也不会超过两个,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已做研究、过去看的书或者为什么选择读人类学等这些基础的问题都可能会问到,尽量回答就行,不用紧张)。一般复试结束当天就会现场宣布面试结果,这时候也是最揪心的时刻,我那一届面试结束后,成绩公布,教务老师宣布了录取名单,一个白天还在和我们聊得开心已经二战的男生,没有听到自己名字起身决绝地就离开了马丁堂,留下黯然落寞的背影至今让我难忘,考研的失败是谁也难以预料到的,做最坏的打算。

  中大人类学一般选导师都是在面试成功之后再联系,正式填表选导师甚至会拖到开学一个月后上过各个老师的课才做最后决定。不是很建议初试成功就开始联系老师,因为从公平角度来说,好的老师也不会在面试之前就因为你联系而影响他面试的评判,大部分老师都会在面试结束确定录取名单之后再决定想不想成为某个学生的导师。文科研究生和理工科略有不同,理工科需要提前联系后进入某个特定的实验室或团队,文科老师项目少,不需要特别明确的人身依附。中大的人类学老师比较多,硕导可以带三个研究生,博导可以带两个,特殊情况博导可以带三个,少干计划不占导师名额。选导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导师可以选你,你也可以去先找老师聊,看是否合适再做决定。

  人类学系研究生基本上是男少女多,比例大概在1:5,几乎一半是跨专业学生,一半有人类学本科背景。跨专业学生因为有其他学科背景的补充,有时候反而有更多元的思考视角,也能为整个课堂提供更多的新观点等,这也是和跨专业学生一起学习的收获,我们班当时跨专业的学生横跨文理:土木工程、英语、生物、历史、政治、中文等。

  (推荐)四次: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这本书可以大致看一下,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枯燥,且有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但这本书比较重要的地方是有的考题答案就需要在里面找,建议看不懂的就直接跳过,到时候做题时直接来这里面找答案就行,这样目的性会比较明确,也不会因为太枯燥而浪费太多时间在里面。

  三次:

  《文化人类学概论》,周大鸣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走进他者的世界》,麻国庆著,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周大鸣的书和庄孔韶的书都可以看看,有人说庄老师的书更容易懂,可以对比着看,两个人的内容可能会有相似性,周老师的书会比较明确一些,里面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一些分支学科都有比较明确的论述。

  两次:

  《人类学方法论》,容观瓊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2002。

  林惠祥的书可以不看,因为是上个世纪前期写成,很多东西考研用得不多,里面还有很多生僻的体质人类学知识,现在考研也不会考这种比较生僻的知识,但如果是你自己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一次:

  《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哈维兰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墨菲著,商务印书馆,2009。

  《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穆尔著,商务印书馆 ,2009

  《民族志方法要义》,申苏儿、勒孔特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最后一本不是很推荐,看完我也没感觉有多大收获,而且还枯燥无味,仅供参考。另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这本书可以买来看,如果没有足够时间读民族志的话,这本书里提供一些经典民族志的读书评论,质量有好有坏。另外,如果能买到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可以精读,外加黄淑聘老师的书。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才有可能应付这种考试。

  最后:

  人类学考研靠自己找资料和看论文也可以全部搞定,即使本科不是人类学的学生(无论二本一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参考书看完,然后自己总结知识点,把真题做好,专业课就不是太大的问题。而且人文社科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很多时候自己总结的知识和别人给的答案还是完全不同,如果用别人的标准答案去答综述题,只会千篇一律,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上一篇:关于边城的读书心得600字
下一篇:有什么值得一看再看的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