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笔记1: 史上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穿制服的女孩》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2
手机版

  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技术奖:《穿制服的女孩》(M?dchen im Uniform/Girls in Uniform)

  

  

  《穿制服的女孩》改编自舞台剧《昨日与今日》(Gestern und Heute)。相比较这届威尼斯电影界评选出来的其他电影,它具有更多时代性的意义:

  首先,这部电影是德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合作制作的电影(剧组和演员都获得的是分成,而不是工资)。

  其次,也是备受关注的一点,就是这部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这部影片也代表了三十年代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它的导演Leontine Sagan和编剧Christa Winsloe都是女性,参演的演员也全是女性。在电影中女性有强权的一面,有脆弱的一面,有疯狂的一面,有柔美的一面,也有反抗的一面……非常全面的展现了女性的特点。

  除此之外,被人们讨论的比较多的,就是这部影片对当时德国斯巴达式的教育体制,以及对当时权威、强权,掷地有声地抨击。30年代初德国的政权正在逐渐地走向集中,在这部影片获奖的这一年,也就是1932年,纳粹党在联邦选举之后成为了德国国会第一大党。之后,1933年希特勒成为总理,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纳粹统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该片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在德国境内播放,只允许在国外参展。所以,这部影片在整个30年代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创作团队几乎全是女性,但她们却创作了一部极富力量的作品。

  

  剧情: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Manuela的十四岁女孩,在母亲去世之后,被送往波茨坦的一所女子学校。在这里,所有的学生都被严格的管理:穿着统一的服装,所有私人的物品一律上缴管理…

  尽管同学们都热情的接纳了新来的Manuela,但在这所一切都看似冷冰冰的学校里,Manuela依然感觉自己孤独无助,直到她遇见了女教师Fr?ulein von Bernburg。出于对Manuela身世的同情,Bernburg会细心地告诉她如何重拾信心,会在她哭泣的时候安慰她。从此,Manuela的心里逐渐的爱上了这位女教师。

  与学校里其他教师不同,Berburg老师提倡关爱式的教育,每晚睡觉前,她会到宿舍亲吻每个女孩的额头道晚安(The goodnight kiss)。因为对Manuela怀有同情,所以她在道晚安时亲吻的是Manuela的嘴唇。这一吻使得Berburg本人对Manuela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同时也使得Manuela一面深陷这份情感,一面又不知所措、焦虑不安。

  

  在Bernburg的课上,Manuela明明准备得很好,却在Bernburg抽查时太过紧张,背诵不出来课文。课后她来到Bernburg的办公室,准备好接受惩罚。却不料老师关心的却是她的衣服太破。Bernburg将自己的衬衣送给了可怜的Manuela。Manuela一时情难自控,表达了她对老师的爱慕。

  有一次学校里组织话剧演出,Manuela因为女扮男装,出色的演绎了西班牙王子唐·卡洛而受到同学们的赞赏。她一时高兴喝了酒,站在同学面前大声的说出了她和Bernburg老师之间的关系。这时,在一旁的校长听见了,大为震惊,认为这是极端的丑闻,便将Manuela关了禁闭,直到普鲁士公主来访。

  校长也严厉地斥责了Bernburg。此后,Bernburg告诉Manuela以后将不再跟她说话。Manuela听后伤心至极,觉得自己不能再活下去,于是跑到学校的最高处,想要往下跳。幸好同学们及时赶到,Manuela被救了下来。

  从办公室走出来的校长和Bernburg老师,听闻了这一幕。校长陷入了深思,慢慢地走向楼下,走进了寂静无声里。电影在此结束。

  

  

  观影笔记

  威尼斯电影节授予了此片最佳电影技术奖。这个奖我觉得是实至名归的,因为即便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镜头运动和剪辑所呈现出来的美学价值依然很高。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个地方:

  第一个就是Bernburg老师进入宿舍和每个女生道晚安的那一幕,有一串女孩面目特写的。每个女孩不同的长相、不同的发型,和她们在白天统一的制服、统一的发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段也是我觉得整个电影中最美的一部分,每个laoshi女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却同样深情而安静的注视着Bernburg老师。这一幕完全没有语言的表达,却能明了的展现女生们对Bernburg的喜爱,在她面前女孩们是放松、是有自我的。

  第二个是Bernburg课上,Manuela和Bernburg面目和眼部特写的交叉剪辑。这一段很清楚、很细腻地表现了在Bernburg心中对Manuela情感上的变化。

  第三,是在电影结尾,Manuela来到教学楼最高的一层准备自杀的一幕。这时候有一个从楼顶向下俯拍的镜头,站在最高层的Manuela是静止不动的,眼神呆滞,下面楼层是来回奔跑着寻找Manuela的同学,她们形色慌张。这一动一静在同一个镜头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出同一刻两种完全同的心里状态:一面是Manuela的心如死灰,一面是同学们的心急如焚。

  这部影片至今饱受关注的一点,仍然是它表现的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同性之爱。这部影片上映之后,在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女同性恋群体中受到了非常广泛的欢迎,她们甚至希望把电影里的亲吻镜头,也就是那个经典的 goodnight kiss,印成画册。

  

  虽然这部影片被打上了“同性恋”的标签,但它展现的两个主角之间的情感似乎也可以被看作是类似于母女的之间的情感:Bernburg的情感萌芽于对学生年幼丧母的同情,而Manuela对老师的情感产生于被呵护和关爱。

  Bernburg老师在电影里跟其他老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提倡同情式的教育。除了Manuela,她对其他的学生也是十分和蔼可亲。电影里还讲述了这么一段,一个叫Ilsa的女生向父母写信抱怨学校里极端的管理方式,这封信落到了一个严厉的教员手里,Ilsa因此受到了斥责和惩罚,她一怒之下准备一走了之。就在这个时候,Bernburg老师便过来开导她,劝她留下。学校里的其他学生对Bernburg老师也是十分的喜爱,她们甚至把她的名字绣在衣服上。

  那为什么Bernburg会对Manuela产生更深的情感呢?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Manuela的身世很特殊,一方面也是因为Manuela比其他的学生更加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这使得Bernburg对她倾注了更多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激发了年轻的Manuela强烈的情感。Manuela在众人面前激动地表白,也使Bernburg将这种情感上升到了比师生情感更高的层次。究竟这种情感属于母女式关爱,还是属于相互爱慕的爱情,可能Bernburg自己都分辨不清楚。

  Manuela做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本身对爱的理解就是含糊不清的。据说在原著中,Manuela因为学校浴室里的沐浴液的味道会让她想起母亲的衣橱,所以她特别爱这个味道。这一段虽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但是却能让我们了解到,Manuela这个角色的设定。是一个对于母亲非常依恋、依赖的少女形象。她在母亲的呵护之下成长,没有经历过什么磨砺,母亲的离世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Bernburg老师的出现,实际上是替代了Manuela母亲的角色。因为学校里其他的女生都喜欢Bernburg老师,但Bernburg老师又唯独对她特殊照顾,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是带着优越感的。这种优越感使她认为这种情感超越了普通情感。

  这部影片被视为是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那个著名的Goodnight Kiss。因为这个吻很深情,并且持续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第二,在教室上课的那一幕,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个段Bernburg和Manuela面目特写,特别是眼部特写的反复来回剪辑。这一段的表达的是Bernburg内心活动,让观众认为她心里想的一直是Manuela。

  第三,学校上演的话剧是席勒的《唐·卡洛》。《唐·卡洛》这个故事中,西班牙王子唐·卡洛的爱人成为了自己的继母。在《穿制服的女孩》这部电影中,Manuela正是扮演了王子唐·卡洛的角色。而这一幕,被认为是Manuela爱上比自己年长的老师的暗示。

  第四,校长的斥责和阻挠。校长在整个电影中代表了权威,非常严厉和冷酷。她在听完Manuela当众表达之后,对Manuela和Bernburg都进行了训斥。我觉得,校长的愤怒其实来源于她认为Bernburg太过宠溺Manuela,违反了严厉教学的本质,对Manuela的特别关注有失公平。但是这种责罚也被解读为了一种世俗的阻碍,阻挡了两个人感情的发展。其实同性恋这个话题,直到今天仍然备受争议的,甚至在很多地方仍然被视为一种禁忌。所以,在有类似经历的群体中,他们将两个主角的情感,以及对情感外放式的表达看作是一种对世俗反对的抗议。电影的故事情节在女性同性恋群体中产生了很高的共鸣。

  像之前提到的,这部影片也被视为是女性意识的觉醒。除了演职人员几乎是女性之外,这部影片的角色设定也有意的将女性的放在了和男性同样的位置:这部影片里,校长是女性,她可以和男人一样管理一个学校,可以和男人一样拥有权威和地位;来访的公主是女性,她可以和男人一样参与活动、访问子民;教职人员全是女性,他们和男人一样工作,有自己的事业、思想和学识;学生也全是女性,特别是Ilsa,她活泼、机智并且勇敢,像个男孩子的个性……这些角色和同一时期电影中其他女性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差别,她们是不依附于男人,独立存在的个体。

  校长和戴眼镜的女教员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女性中的男性,她们的长相、说话和行为更加硬气。相比较而言,Bernburg、Manuela则是充满了女性的柔美,特别是Manuela,她眼里总是深情并且常含泪花。但正是这样看似柔弱的女性,她可以在话剧中扮演王子,她敢于表达、敢于抗争。

  这部电影改编自舞台剧《昨日与今日》。在舞台剧中,Manuela这个角色其实是按照男性的行为特征来表演的。但是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完全相反的呈现,扮演Manuela的演员Hertha Thiele是一个满足世人审美标准的美人:高挑的身材、金色的头发、清晰的面部轮廓……这样的一个处理,抛弃了人们对于女同性恋的刻板印象、打破了对性别的束缚:即便是最具女人味的女性也有选择爱上女性的权利。

  

  

  《穿制服的女孩》表面上是对当时德国斯巴达式教育体制的批判,实质上是对权威的挑战和对集权的抨击。电影中的校长和严厉的教员被视为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她们掌管了学校的各方面,并且制定严苛的规定,不允许学生逾越。但Bernburg作为老师,她敢于反对严酷的教育方式,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Manuela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Ilsa敢于在破坏不人性的规定,表现自己的个性,敢于提出意见和设法改变……这部电影的原著中,Manuela最后决定自杀是因为Bernburg老师在面对校长的斥责时选择了妥协,但是电影中,Bernburg在影片最后和校长有一段对峙,这也使得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贯穿了强有力的反抗精神。

  

  除了主线剧情、主要角色所表达的反抗精神外,这部电影很巧妙,也是带有目的性的将《唐·卡洛》的故事放入其中。因为唐·卡洛也是一个为了自由而战,为了自由反抗不合理的压迫的英雄式的角色。作家席勒正是借助了西班牙历史上这位传奇人物,抒发他的启蒙主义思想,鞭挞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罪恶和民族、宗教的压迫。席勒将这样一个宫廷悲剧升华成了争取民主自由的正剧。《唐·卡洛》这个故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这种对抗和冲突又将电影的高潮、剧情的转折、矛盾和冲突激发了出来。学生们在话剧表演之后的欢快庆祝,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是长期被束缚后的情感释放,而Manuela在众人面前的表白,更是受到了唐·卡洛精神的鼓舞。但遗憾的是,《唐·卡洛》是个悲剧,《穿制服的女孩》也是个悲剧,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自由与不自由永远对立却有并存。

  

  

  提到有关爱情题材的作品,人们往往联想到浪漫,但很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中,“爱”本身代表的是一种反抗、是一种批判,是人性和所谓的伦理、道德或是三纲五常的对立。向上文提到的《唐·卡洛》,故事里父亲和儿子爱上了同样一个女人,这在世俗观念里是“不伦”;我们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的两个人有着不可逾越的阶级差异;中国很有名的一部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展现的是宗教教义和爱情之间的对立;我们如今看到的很多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像李安导演执导的《喜宴》《断背山》,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主演的《卡罗尔》,以及这部《穿制服的女孩》,展现的又是人性和世俗观念的冲突。

  

  其实纵观人类历史,人们所谓规范和标准,甚至是信仰,是随着人类文化、政治特别是经济发展而形成和改变的,是对某一时期人们行为和关系给出的合理化的解释和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范、标准和信仰都是会改变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刻画了一个精致的吝啬鬼的形象,也就是老葛朗台。但其实在欧洲早期,吝啬其实被视为一种美德,但是在巴尔扎克生活的时期,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这时候吝啬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被社会普世价值所抛弃。同样的,社会阶级的差异、不同宗教的规范,以及我们当下的价值观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但人性是复杂的,爱也是多种多样的,直到今天同性恋的话题仍然受到争议,但是我觉得,同性恋也好、异性恋也罢,都是爱不同形式的体现,他们的存在远远早于伦理规范和世俗标准而存在的。我始终认为,任何一种爱的表达,只要是不伤害他人或者他人的利益,它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毕竟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的前提不是同质性,而是多样性和复杂性。正因为我们彼此不同,因为我们承担的角色和价值不同,因为我们的热爱和表达不同,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才得到稳定和发展。

  微博:拾壹Elf-Eleven-Once拾壹Elf-Eleven-Once

  微信号:拾壹的观影笔记

  http://weixin.qq.com/r/Akyju2DE9z2IrSTY9xkQ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上一篇:从泰国“椰子猴”事件,看透的动物伦理的本质与合理性
下一篇:日本 ACGN 作品中的「解构主义」指的是什么?能否举出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