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什么会近视?目前的医疗究竟可以做什么?
近视的成因其实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个难题之所以这么难,是因为眼球这个器官,太特殊了。
从生物属性角度来看:它和其他器官一样,包含神经、血管和肌肉组织,会感染发炎,也会损伤出血,甚至是身体其他方面疾病,也会在眼睛上得到表现,比如大家熟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而且12对脑神经中,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都可眼睛相关。如果大家也想和我讨论这方面内容,欢迎留言或微信直接与我沟通。
从光学属性角度来说:眼球是唯一一个具有光学属性的器官,而且它是和外界双向沟通的。大家都熟知的原理,光线进入眼睛,然后成像在视网膜,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和杆状细胞受到光刺激后,经过一系列转化,成为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然后才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屈光系统、神经传递、信息处理,这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的话,都可能会影响视力。
所以,眼科学家们在研究近视成因是,需要综合考虑:眼球的双重属性+人类的基因细胞+外部环境因素等,光是看到上述的信息,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觉得头大了。
1、近距离用眼需求的暴增。
近视是在过去的这几十年中猛增的,生活上很大的改变是就是近距离用眼。从进化史来看,我们的眼球本来是用来看远处的,看到远处的危险靠近、看到心仪的对象朝自己走来……,但是这几十年以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近处(10cm-40cm),这完全违背了用眼的自然规律,眼睛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这样的进化,因此产生了近视。
持续性近距离用眼可能还会导致:1、调节滞后 2、巩膜机械性拉伸 3、高AC/A(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2、血糖浓度急剧升高
较多中老年人有这样的感受,血糖突然升高后,老花眼的现象却好转了,原本视力正常的,甚至会出现近视。因为血糖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视神经的功能,突然的变高或突然的变低,都可能会因为视力变化。
3、户外时间太少了。
这是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这也是现代人类的通病,人家家中坐,饭从手机来。美国就有科学家发现了户外和室内,在光的吸收量上的区别,知乎之前也上过热门的一个回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文末传送门。
总的来说,是因为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照太少时,多巴胺的分泌也会下降,而多巴胺是有效可以抑制近视发展的。
4、遗传
两位高度近视的父母,生的孩子是否一定近视其实目前还在研究中。所谓的遗传应该是天生的,但其实孩子出生时的眼睛是不能看到近处的,天生都是远视眼,加上饮食居住习惯和后期改变等各种变量,这一点暂时还没有得到证实。
5、其他饮食原因
除了上述的这些主要原因,《新加坡眼科研究所》还发现了胆固醇或饱和脂肪酸摄入也会影响视力,增加近视。他们分析了851位小学生的日常饮食,最后发现:饮食中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孩子,眼轴更长,近视发生率更高。
目前能做的,只有“矫正”,没有“治疗”。所以,想矫正又担心的话,可以先在线咨询,忙完就会回复大家了。
现有的矫正或控制手段:1、戴眼镜(包含特殊设计镜片)2、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隐形眼镜3、低浓度散瞳剂(知乎不让我写药名,反正大家也知道是什么药了)4、近视手术
1、戴眼镜的优缺点很明显了,所有戴过眼镜的人都知道它的不便利性和安全性。
2、角膜塑形镜也称之为OK镜,主要是8岁以上的孩子及青少年。软性隐形眼镜也差不多,更多的都是孩子活青少年使用,用于控制近视发展的。利用物理原理“压住”角膜,晚上睡觉佩戴,白天就可以自由飞翔。但是这是日复一日的操作,很多患者也是苦不堪言,各种掉在地上5000块就没了;手没洗干净导致发炎;早上起来干眼拔不下来;眼病发作(比如出现麦粒肿)时,佩戴还是停戴等等问题。毕竟是孩子在佩戴,意外的发生是比成年人更多的。
3、低浓度散瞳剂。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眼科团队进行了全球首个随机安慰剂对照组双盲研究,测试下来0.05%的散瞳剂对近视的控制是最明显的。但医学界对使用低浓度散瞳剂的功效和安全性,仍未有确实的答案。并不是散瞳就绝对安全,需要请专业的眼科医生做详细的检查,然后确定剂量和时间。
4、近视手术
这是我成为眼科医生之后的这十年来,最常经历也最了解的矫正方式。而且,我还亲自为太太安排了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说这当中的利弊,我是更清楚的。
比起上述所有矫正手段,近视手术更“一劳永逸”,不需要反复执行。过去也有种种数据表明,这是一项98%以上满意度的手术,但是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热贴,在不断重复着“手术失败”的经历?
我本人也看过一些贴文,看过一些大家发出来的报告,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1、选择了不合适的手术
2、不该手术的眼,手术了
这就像谈恋爱,错误的人和错误的时间,都会毁掉这段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反复强调的,术前检查的重要性。其实,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认同手术本身是安全的。
很多网友都是怪医生,认为是有的医生故意给患者选择了不对的手术,亦或是手术中出现了失误。
我不排除有这些可能,毕竟有人在的地方,就可能有人为错误的发生,但这些对患者来说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如何避坑,如何让人为失误不要发生,至少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有担心的,我也欢迎大家来私信或微信咨询。
1、检查报告问清楚
你看不懂检查报告是正常的,所以你所有的心中的疑问都应该让医生给你解答,这本来就是医生的工作。有的人根本没听明白,医生以为你了解了。结果呢?彼此对手术的期待值不一样,患者就认为是手术失败了,医生还觉得自己都说了。
觉得自己没听懂,医生太忙没仔细回答的,确实有疑惑的话,可以换一家医院,再做一次检查,多花一次检查的费用和不明不白承担更大的风险比起来,我相信大家也懂得如何做选择。
2、谨慎选择手术医生
明星医生手术经验丰富,但排队的人也多------》每天的手术量也多
医生也是人,一天20台手术和一天50台手术,医生的劳累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加上很多明星医生也都是过了50岁的,积累了经验的同时可能也积累了腰椎颈椎的疾病。所以,我一般会建议尽可能选择有经验但是日手术量少一些的医生。
3、相信手术医院和医生,配合术后维护
如果已经选择了,就要积极配合和完全信任医生和医院,很多心理因素会直接导致完全不同的生理感受,蒙眼实验大家都知道了,相信的力量其实是很强大的。
文末传送门:据说美国科学家发现导致近视的不是用眼疲劳,而是眼睛缺少光照,相关科学依据是什么?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