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的性别解读(古代性别如何表示)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16
手机版

  古代女子对自己爱人的称呼大致有良人、官人、丈夫、夫君、相公、郎君等。具体称呼以及来历如下:

  1、良人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郎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郎"多亲切的称呼啊!

  3、郎君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4、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5、外子内子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偶官人":但李清照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6、相公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你一定会对里面不时就有的,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这个称呼古时之流行。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然而泰极否来,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7、先生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8、爱人"爱人"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新文学作品之中。上世纪20年代初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在小说中、情书中,更是多见。但那时没有被广泛地用于对妻子或丈夫的称呼。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但是,海外华人拒绝使用"爱人"称谓。一位朋友说,他去英国留学,每当他说起自己的妻子时,使用国内的称呼"我爱人",使得人家以为他在谈论"情人".因其直译lover就是"情人"的意思。而且在日语中汉字"爱人"也是指"情人".所以现在也用得少了,年轻人已很少再用这个词了。

  9、孩子他爸最隐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这么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称呼太缺乏准确性了,极不严谨。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极可能并不是她的丈夫哦。

  10、老公古时原来就是太监。老公,最后来说说这个目前最流行的叫法。老公这词最初就是称呼太监的。这宦官吧,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如是看来,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监。不知女人呼叫老公时,是否骨子里潜意识就想过,这眼前的男人,就真还有些太监的味道?

  1、襁褓、初度、赤子,指的是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儿童。

  3、总角、黄口、幼学,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4、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5、及笄,年满十五岁的女子;志学之年、束发、成童少年十五及以上。

  6、加冠、结发、弱冠,男子20岁。

  7、而立之年、始室,男子三十岁。

  8、不惑之年,男子40岁。

  9、艾、知命之年,男子50岁。

  10、我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耋;男子70岁。

  11、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男子80岁。

  旧时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夫妻间男为女主,可随意打骂休弃。在建国以后,随着文化教育和集体生产的发展,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学习和劳动,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男女平等互助互爱之风大大发扬。

  南宋,袁采 《袁氏世范》睦亲:“男女本应平等对”是男女平等一词在汉语字词当中的首次出现。清代秋瑾《勉女权歌》:“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也提出过男女平等。

  1924年,在湖南主政的赵恒惕推行“立宪自治”时,唐群英与王昌国、葛健豪等首倡恢复湖南联合会,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终于使湖南省宪政委员会同意在省宪法条文中载明了“无论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岁以上男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受义务教育以上的各级教育权。”

  1、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5、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与“他、她”意思相同的有,“其、之、彼”;与你意思相同的“尔、汝”。拓展:文言文中没有“她”的称谓,古代男女的人称代词多数一样,男女不分。“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女子的称呼有:内人(妻子)小姐,堂客,老婆,外母,家母,婆婆,外婆,妈妈,奶奶,小姨子,姐妹……,姑姑,姨姨、,姨姨妈,舅妈,姐姐,妹妹,弟妹,伯母,娘娘,娘子,

  男子有,主子,老公,外父,外祖父,爷爷,老爷,家男人,姐夫,妹姐,姨父,舅舅,姑父,姑爷,公公,太老爷,太父,哥哥,弟弟,舅老弟

  1. “恋人”在文言文中如何称呼

  郎、夫

  一、郎拼音:láng

  释义:

  1、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2、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3、旧时妻称夫或恋人的称呼。

  4、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侍郎。员外郎。

  5、姓。

  二、夫拼音:fū

  释义:

  1、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2、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3、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称老师;旧时对恋人的称呼;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4、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令郎[lìng láng]

  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2、新郎[xīn láng]

  结婚时的男子。

  3、女郎[nǚ láng]

  指年轻的女子。

  4、侍郎[shì láng]

  古代官名。西汉时本为宫廷近侍。东汉后,尚书属官任职满三年称侍郎。唐以后官位渐高。为各部尚书的副职。

  5、儿郎[ér láng]

  男儿;男子。

  2. 我没有心上人用古文怎么说

  夜月清辉,迩当西户。

  风树撩影,延迤遐思。披衣徙履,白庭露滋。

  玉兔垂踪,恨卿萍迹。漫碧悠悠,草木皆伊。

  烛月相寻,恐失梦寐。信目极骋,碧草天荒。

  昭昭尔思,皓皓玉光。朔望增减,未知尔康?风尘与断,星月交辉。

  得鉴卿我,共此珍瑰。长劳此心,但期依偎。

  翻译:明月送清辉,近落西窗中。风动撩树影,延我思念长。

  披衣信步处,霜庭露与滋。玉兔尚垂踪,叹你萍无迹。

  漫天悠悠草,草木皆是你。寻你月为烛,深恐违卿归。

  随望天极处,荒荒草随思。荦荦念卿愫,月共卿颜玉。

  常见月增减,但望卿若昔。风尘虽相阻,星月来传辉。

  玉鉴得你我,惜共此珍瑰。劳劳长忧思,惟望同依偎。

  这是我自己写的。

  3. 古语中对心爱的男人有哪些称呼

  XX卿卿如晤 XX爱妻(夫),见字如面 (拼音:qīng qīng 释义:夫妻间的爱称。

  后来泛用为对人亲昵的称呼(有时含讥讽意)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王安丰 妇常卿 安丰 , 安丰曰:‘妇人卿婿,於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上“卿”字为动词,谓以卿称之;下“卿”字为代词,犹言你。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与妻书》——清·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 其中卿卿就是对于女子的亲昵的称呼) 个人最支持上面这个 下面是一些其他的 1良人 古时叫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估计那时的男人们是说有贪污腐败,泡小蜜的吧。 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 郎 所以再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 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郎”多亲切的称呼阿! 3 郎君 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哎,偶们的mm和那些生猛的夷女就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让人想起金庸笔下的“金色郎君”,呵呵。

  )

  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4 官人 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

  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 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

  官当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5 老爷 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

  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6外人,外子 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 “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人”。

  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mm称西门庆gg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偶官人”:但李易安mm称照明城gg(不好意思,应是赵明诚gg)则一定是“外子”。

  7 相公 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你一定会对里面不时就有的,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印象深刻。也可见这个称呼古时之流行。

  这比 “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若不是怕犯皇上大人的讳,众老婆们最后怕是要叫“皇公”了的哦!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

  然而泰极否来,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8,先生 “先生”, 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 .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

  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

  《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

  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

  换言之,所谓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

  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中国人谈“性”色变,谈起“性”很多国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谈性的男人是浪荡的,谈性的女人是下贱的”层面上。就好比提起《金瓶梅》,总会有人说你龌龊,脑中想起的尽是打满马赛克的不堪入目的画面。

  有人把现代性教育的缺失归咎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事实上,性教育古已有之,只是与现代性教育在内容、方法、对象、目的上不同而已。

  养生性教育:“房中术”

  “房中术”又名黄赤之道,古代方士所说的房中节欲、养生保气之术,来源于古代先秦两汉的闺房启蒙教育,《汉书·艺文志》录有“房中术”专著共一百八十六卷。“房中术”的目的很纯洁,是以中医养生之道,力求在男女欢爱中找到健康长寿的秘诀。

  关于“房中术”的鼻祖,现在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玄女或素女,但是玄女和素女都是皇帝时期的神话人物,是古人基于生殖崇拜塑造出来的女神,《玄女经》和《素女经》都是后人托名之作。

  一种观点尊彭祖为中华民族房中术的始祖,彭祖养生术由导引术、膳食术和房中术组成,他第一个发现了男女欢爱与人的长寿之间的关系,并且经过探索和总结,概括出一整套长寿房中秘法,《医心方》卷二八记载:素女曰:“有采女者,妙得道术。王使采女问彭祖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爱精养神,服食众药,可得长生。然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无益也。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

  还有一种比较广泛的论调是老子,老子从对婴儿的实验性观察中发现了养生长寿的根本,《老子》五十五章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发现婴儿无知无欲无畏无惧生命力极强,继而又从生理上进一步分析道:婴儿筋骨柔弱,而小拳头却握得很牢固;还不知道两性之事,却常常勃起;终日号哭而声音却不嘶哑,这些都是由于他平和无欲因而精气充沛。所以,持平守和如同婴儿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养生大论,惜精爱气节欲宝精就是老子养生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研究房中养生术的基本观点。老子不仅提出了房事养生的思想理论,还提出了节欲宝精的房事方法,即房中术。《老子》第六章写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运用男女真元之气进行交合不能频数过度,更不能把它耗尽。这就是老子关于节欲宝精的房中术的运用。

  道教对“房中术”研究最多,也是传播与发展房中术的主力。道教的房中术主要是从男性角度立论,探讨两性保健的奥秘。基本理论的依据是“采阴补阳”、“还精补脑”,提倡男性在房事活动中应采取“多交少泄”的基本方针,还形成了一套“采战之术”,并将行气、存思的方法引入其中。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房室勿令竭乏”,也体现了古代性保健的学术思想。三国魏时,曹操曾专门把甘始、左慈、皇甫隆等名道组织起来向他们学习“房中术”。唐代白行简(白居易弟弟)在《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对两性欢爱姿势作了很详细的叙述,意思是同房时要采取各种办法和姿势。

  唐代以后,房中术渐趋没落衰隐,原因主要是其本身极容易被误解而流于秽俗,从而遭到社会的鄙薄与反对,而儒家正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扼制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迫使道教对房中术转持贬斥态度。

  到了明清时,“房中术”直接产品化,即各种“夜御十次不伤身”的药物和金丹,很熟悉吧??

  春宫图

  中国古代的春宫画也被称为“女儿图”、“枕边书”或“嫁妆画”,起源于宫中生活和民间一些性书的插图,作为教材来指导新婚夫妻。

  古代的女子出嫁前,娘亲就会把娘亲的娘亲流传下来的各种有关“性教育”的画本当做陪嫁,并传授一些“洞房”经验,所以春宫图也叫“嫁妆画”,新婚之夜,把“嫁妆画”铺在床上,按图开整。照春宫画册进行的性教育俗称“问影”,与理论性很强的“房中术”相比,春宫图就更直观了。

  说起春宫图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唐伯虎,据说他的春宫画都是以他相好的青楼女子、情妇为模特儿,所以才那么传神。

  现代史学家把明代后期称为中国古代春宫图的顶峰,主要是指它的质;而在量的方面,清代的春宫图最多,比较出名的有古濂和尚、王式、马相舜、马振、改琦等。

  小说

  最最最著名的当属《金瓶梅》

上一篇:身份证号生成器走俏 网游实名注册遭遇尴尬
下一篇:我国刑法对未成年犯罪的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