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亲密的成年人——内摄和投射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16
手机版

  读James Strachey的论文《精神分析治疗效果的本质》有感,以下原文引用

  内摄和投射

  “这种理论的最新发展一直被破坏性冲动占据,直到最近才出现在关注的中心;同时,人们的注意力也集中在与内疚和焦虑相关的问题上。尤其梅兰妮。克莱因最近提出的,关于超我的形成、人格发展中的内摄和投射过程的重要性的看法。在这里我将非常简要地重述我对她观点的理解。她认为,个体不断对本我冲动的内容进行内摄和投射,而被内摄对象的特征取决于针对外部客体的本我冲动的特征。因此,打个比方说,在力比多发展期的孩子是受口欲期攻击性支配的;对外部客体感觉也是口欲性攻击的;然后他就会内摄外部客体,同时,被内摄的客体将以口欲性攻击的方式(以超我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自我。接下来是将这个具有口头攻击性的内摄客体投射到外部客体上,现在这个外部客体似乎是具有口欲攻击性的。因此外部客体再一次被认为是危险的、具有破坏性的,这一事实再次促使本我冲动对该客体采取更加咄咄逼人和更具破坏性的态度进行自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个过程试图解释小孩超我的极端严苛性,以及他们对外界客体的不合理恐惧。”所见非所得

  很多人说:我没有办法建立亲密的关系,但是对陌生人非常友好。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我需要人际关系,但害怕跟人相处。尤其害怕与经常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他人相处。“我”对于出现在周围的人群是不信任的,这一份不信任无法用成年人的思维进行理解。

  为什么?

  人生第一个阶段,0-1岁,弗洛伊德将之命名为口欲期;温尼科特则说根本没有婴儿只有母-婴;埃里克森提出这一阶段的人生主题是“信任与不信任”;梅兰妮。克莱因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婴儿是如何在内摄与投射的恶性循环中渐渐成长为极端严苛地固守着对关系“不合理恐惧”的成年人。

  0-1岁的婴儿的本能需要是吃喝拉撒睡,ta完全依赖成年照料者给予的关怀和照顾才能活下去。在婴儿简单直接又无法用行动和言语表达出来理解中,ta与照料人的关系就是ta和世界的关系,而照料人对待ta的方式则直接关系到ta的生死存亡。

  例如,当婴儿感觉到饥饿的时候,ta并不明白理解这个身体中段不断抽搐、浑身无力,头晕眼花(血糖降低)的感觉叫做“饥饿”,这种感觉如此强烈而难过唤起婴儿的生存焦虑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敌意,ta希望能摆脱这种感受,因此放声大哭。如果ta的哭声及时吸引了妈妈的乳房,香甜温暖的乳汁安抚了婴儿无可名状的身体痛楚也同时安抚了ta的生存焦虑,由此ta对于自己充满了信心,感觉自己就像上帝一样可以及时满足自己让自己顺利存活下去。此时如果妈妈温柔地对ta说:“饿了吧,好好吃哦,吃饱就不饿了”,婴儿慢慢记住了刚才令人不适的感觉叫做“饿”,通过“吃”可以缓解“饿”,ta通过理解自己的感受学习管理自我,管理自己的生活,也增加了对自己信心,同时对于及时送过来的乳房充满了爱意,认为这是一个好乳房。ta内摄了好乳房的感受,并且把满足和快乐投射给这个好乳房,ta展现甜蜜而满足的微笑,逗引乳房的主人感受到温柔、爱意和满足。

  在这个例子中,婴儿内摄了本我的饥饿冲动,对该冲动做出回应的外部客体(特征)是一个“及时的乳房”,拥有“温暖香甜的乳汁”,由此婴儿将内心的爱意、甜蜜和满足投射给这个外部客体,婴儿再内摄外部客体对投射认同后给予反馈,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婴儿不断处于这样的互动循环中,则ta在成人后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美好和信任的,ta可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恶性循环的内摄和投射则相反,当婴儿感觉饥饿的时候并没有及时出现的乳房帮助ta缓解可怕的身体感受——因为每个人如此独特,有些婴儿可以忍受的等待时间可能是十分钟,有些婴儿可能只有一分钟;而照料人可能因为现实的原因无法及时做出反馈,比如正忙着洗衣服;或者个体的原因反馈不足,比如身体健康受损对孩子的需要敏感性不足;或者婴儿的家庭环境嘈杂没有反馈,如父母正在吵架无暇顾及;等等不一而足——婴儿被淹没在自己无法理解的身体“饥饿”的感受里面,ta如此无助因而陷入绝望,以为世界末日降临。这个时候让孩子惊恐不安的情绪包括:饥饿和绝望,甚至于绝望比饥饿更加强烈和恐惧。此时出现的乳房已经不足以完全安抚婴儿的恐惧,ta很可能继续陷入在绝望的深渊中挣扎。如果此时乳房是稳定、坚韧、温暖、抱持的状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对婴儿来说)ta会渐渐地稳定下来(生本能),并且开始满足自己的“饥饿感”(吃本能);然而,很多成年人(尤其是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或者自身处于困难之中的成年人,比如生病或者争吵)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此时婴儿所处的状态,不能理解“我不是已经过来了嘛,还哭个没完,只不过是晚了几分钟而已,就这么难伺候”(外部客体的特征),成年人也开始愤愤不平。婴儿内摄了成年人的攻击性,将之内摄为“超我”。此后每当陷入类似的情境,“超我”往往先于成年照料人出现在婴儿的世界中向婴儿释放其攻击性。婴儿在超我攻击之下,将其攻击投射到外部客体(照料者或其他成年人)身上,从而,婴儿将外部客体体验为具有危险性的、攻击性的。为了自我保护,婴儿对外部客体更加的警惕或者咄咄逼人,采用对关系更具有破坏性的方式保护自己,比如不再信任外部客体,不让自己依赖外部客体,不对外部客体产生兴趣等等。面对做出如此防御的婴儿,照料人将付出过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才可能帮助双方建立良好关系。这对于照料者,尤其是自身陷入困难的照料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一旦挑战失败,婴儿与照料者之间难以言表的敌对情绪将隐藏在温情脉脉中周而复始。婴儿在这样恶性循环中长大成人,ta渐渐地锁住了心门,不再让其他人靠近自己。

  被内摄入恶性循环的“外部客体”未必大奸大恶之人,甚至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他们给人的感觉可以是温暖、开放、体贴的。他们很可能是败在了“与婴儿相匹配的敏感性回应”的环节而不自知。以至于这些婴儿长大成人后同样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家庭环境并没有那么苦难,自己仍然无法信任他人,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然而,人是社会的动物,对温暖关系的渴望贯穿一生。面对陌生人,ta愿意敞开心扉去试探,一旦双方的关系进入到“亲密”的程度,ta曾经的恐惧就被唤醒,不由自主地摆出拒人千里之外的姿势!

上一篇:国产在线视频 蜜芽免费跳转接口
下一篇:成人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