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中西方文化论文篇1

  一、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

  与中西方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如果文化冲突是不同质的文化相遇后所发生的排斥现象的话,那么文化的融合则是不同质的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整合的过程。交流与交融是相互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线索包含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学西传”)两个方面。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主要是从近代17世纪开始的。在17世纪以前,中西方文化各自独立的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发展来看,经历了17世纪“好奇”、18世纪“赞美”和19世纪“不屑”的过程。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则经历了17世纪“礼遇”、18世纪“淡漠”和19世纪“震惊”的过程。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经历了启蒙时期: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进入;探索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苏联文化影响;曲折时期:封闭与半封闭、中断与悬搁;开放时期:复苏与传播、冲突与重构、借鉴与创新。而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文明西传:如道德文化、科举文化、文学艺术等;思想西进:如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中国禅宗等;方法论西渐:如整体思维、古代兵法、阴阳思想等过程。

  二、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趋势

  中西方文化的波浪式发展规律。全世界的文化本来就是应该融合的,融为一体的,觉得哪个好就用哪个,自然而然是文化从先进的往落后的一边流,就跟水一样,这叫“洼地效应”。就是说先进的文化地区已经走到比较发达的阶段,他的文化就一定会被比较落后一些的地区所吸收。中西方文化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从而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在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和转化的过程中,彼此的优势和力量此消彼长。第一阶段:公元元年以前,中西方文化独立发展,各自成为当地轴心文化,属于文化定型阶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文化占据了中国文化的统治文化。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以及希伯来文化的综合。古希腊文化提供了科技文明,古罗马文化提供了制度文明,而希伯来文化提供了信仰文明。中西方文化仿佛是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此时还没有交会,形成了双峰对峙的局面。第二阶段:公元元年到公元12世纪,中国文化继续发展,到了唐代达到了封建文化的巅峰,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核心,无论是科技、人文还是艺术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西方文化。而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遏制自由,西方文化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呈现没落之态。第三阶段:公元13世纪到20世纪,中国到了宋代以后,文化逐步衰落,逐渐退出世界中心,文化封闭,思想保守,自以为是,孤芳自赏,使得中国面对崛起的西方列强不知所措。而欧洲则以文艺复兴运动为铺垫,以工业革命为导火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使得资产阶级以崭新的力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自由、平等、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阶段西方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凭借着坚船利炮,西方国家打开了保守中国的大门。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世界的挑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复兴逐步实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完全融入了世界文化,并以一个崭新的强大的大国姿态挺进国际舞台,体现了中国梦的巨大文化底蕴。而一度认为是绝对真理的西方文化在当前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垄断、工业文明的弊端逐步显现,金融危机、美元货币体系的瓦解,人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的匮乏,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威胁等等,都使得西方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对于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政治家感到了无比的恐惧。一方面不断预言“中国崩溃论”,希望“中国崩溃”,然而,中国越发展越好、越发展越快,结果“中国崩溃”论“崩溃”了。他们仿佛看到了一头巨龙已经醒来。他们又推出“中国威胁论”,主张“遏制中国”。然而,这些论调都是徒劳的。中国既不会“崩溃自己”,也不会“威胁他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中西方文化论文篇2

  1.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态度是“敬”的。中国人在鬼节的习俗,如扫墓、烧纸钱、供灵牌等代代相传,虽然现代人崇尚科学,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仍然很难改变。我们在鬼节的祭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与我们千秋万代的宗族血缘观念息息相关,是血脉的召唤和亲情的延伸。这种深厚的道德内涵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我们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追忆,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道德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思本思源的精神。而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对于先祖的祭祀是不允许的。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每个人在上帝的眼里都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人对于祖先的信仰,西方人更愿意信奉上帝,他们希望人死后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升入天堂。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对于“鬼”的敬畏和避忌并没有多么严重。

  2.思想观念的差异。中国鬼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主要是对自然万物之神的祭祀和对已逝先祖的祭祀,所以对祖先之鬼的祭祀和对自然之神的祭祀一样都是敬重肃穆的,他们相信已逝的祖先能够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生活的安宁,有着消病除灾的无形力量。这种对于无形神秘力量的敬畏,使得人们对于鬼节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3]所以中国人对于“敬鬼”的思想观念是和对祖先的信仰和孝道的道德源头分不开的。人们对于“鬼”是有所忌讳的,更不习惯和“鬼”开玩笑、“扮鬼”、“闹鬼”。而在西方万圣节的来历里头,“鬼”的出现是要来找活人当替身以求再生的,人们对于鬼的态度是要“驱鬼”、“吓鬼”,据说万圣夜是一年当中最“闹鬼”的时候,中世纪时人们就穿上可怕怪物造型的服饰,带上鬼怪的面具来驱赶黑暗当中的妖魔鬼怪。后来现代的人们更加上了喜剧和狂欢的元素,想着在万圣夜的舞会上要扮演什么样的可怕鬼怪,有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装饰成“鬼屋”的样子,墙壁和窗户上贴着纸糊的巫婆、怪物、精灵等,屋里播放着“鬼音乐”,即使是念过六旬的老太太,可能也会恶搞一把,变成“幽灵”什么的。在现在的西方人眼里这个节日已经被演化成借鬼神使得人们轻松搞笑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让孩子们开心,邻里之间也通过这种方式互相走动,热闹一下。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祭祖文化里是不能相容的。

  3.教育理念的差异。中西方在大人们对待孩子在鬼节的活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相反态度。国外孩子在过万圣节时,会进行一些装扮,有些装扮成吸血鬼之类比较恐怖的形象,但是家长似乎也不会阻止,甚至还出谋划策地帮助孩子们设计和装饰。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赛谁的奇装异服更古灵精怪,谁设计的万圣节的图画更有创意等等。但在中国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接触过于恐怖的玩具,在鬼节这段时间,有些家长告诫孩子不准乱跑,小心遇上不该遇到的东西,晚上更是早早地关门闭户,谈论“鬼”都是很忌讳的,更不要说扮成他们的样子走在大街上了。不管是出于迷信还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中西方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思想和权势地位等级理念,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子女不能对父母有大不敬,对待宗族先辈的态度自然也是尊重肃穆的,开不得半点玩笑。这种等级和孝道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延续和渲染着世代子嗣,使他们不能“离经叛道”,挑衅长辈的尊严,更不许有任何“忤逆”和“背叛”。现代社会虽然使旧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孩子要听父母的话,长幼有序,长辈在上的思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孩子还是要礼让、尊重长辈,即使长辈有错,也要讲求方法和话语的委婉,不能毫无顾忌地争辩,更不可斥责。另外中国人高度地重视宗族和家庭,很多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在鬼节的祭祖、扫墓、烧纸钱等都是多以各家各户的方式进行,本族和本家的观念比较重,祭祀自己家族已故的亲人,希望庇佑自己家族的后代安宁福康,也希望自己的先祖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总体来看,中国人的家文化相对比较重一些。比起中国,西方的孩子接受到的家族地位等级理念相对较轻,西方人讲求人人平等,尤其在现代社会,孩子和父母在地位上是可以“平起平坐”的,对孩子的教育讲求自由、平等、民主,孩子可以有跟父母不同的主见和看法,也可以提出问题和父母辩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总体来说,西方人对家庭的观念也没有中国人那么浓烈,现代西方的文明基础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文化,几千年前就是街头辩论,选举,很多事物都是围绕社会化展开的,[4]他们更多地把孩子看成是社会的人,希望孩子多参加社会的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如何看待“洋节日”

  中国人随着与世界的接轨,很多“洋节日”已经进入了国门,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管是“圣诞节”、“感念节”还是“情人节”、“万圣节”等很多商家、机构、年轻人都搞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不但体验到了洋节的乐趣,也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节日没有孰好孰坏,中西方的节日都是人类文明悠远文化底蕴的体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文化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关于这个国家人们文化背景、思维理念、多方面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的体现,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文化体系相对应的,因此不能盲目崇拜、盲目利用,比如把万圣节强行移植到中国人以祭祀为主题的文化体系中是格格不入的,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来生和往世都是两个比较严肃谨忌的话题,谈到“鬼”也太容易用玩笑、嘻哈的情感去接受。一些商家制作过于恐怖、血腥的销售活动也仅能限于对于成年人、年轻人的刺激,而不太适合使儿童、老人参与。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我们也可以把“洋节日”好的方面应用到适合我国的国情发展之中去,比如使用活泼可爱的方式举办万圣节派对,告诉孩子们万圣节的来历和发展,营造快乐的气氛,使孩子们不怕鬼,不怕精怪,鼓励他们习惯并亲近未知的神秘事物,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派对举办成社会化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给彼此的交流和互动创造条件。

  三、结语

  中西方鬼节的文化来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各自民族文化财富的瑰宝。中国的鬼节祭祀文化主题浓重,庄严肃穆;西方的鬼节以娱乐、玩闹气氛为主,有着别样文化的刺激。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花火、差异,只有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正确看待跨文化交际时的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西方文化论文篇3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2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3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认可,中国历经了5000年的风雨,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的。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的。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感觉的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6结语中西方礼仪具有着鲜明的地域、历史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组成了世界礼仪体系的主流部分、在中西方的文化与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特色的礼仪,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中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分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主流认知不同,家庭观念理解不同等原因,造成中西方文化礼仪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前中西方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交流正在加速,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性,要全面认知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内在因素,从而把握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关键,进而在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更好地应用中西方文化礼仪,达到对工作、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西方文化论文篇4

  1.1中国的个人家庭观念中国社会重家庭生活,其构造以家庭为本位,借以消融个人和团体的对立,因而被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往往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社会的家庭本位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和谐,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家庭是个体完成使命的载体,如同光环普照其中的每个成员。当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家庭利益,而事实上个人常常是和家庭合二为一的,两者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国民间流传的许多谚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这一点,如:Ifthefamilylivesinharmony,allaffairswillprosper.家和万事兴。Domesticscandalsshouldnotbepublicized.家丑不可外扬。Fivegenerationsliveunderthesameroof.五世同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家庭作为个体获得自身归属感,社会认同感的来源,仍然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2西方的个人家庭观念西方信奉自我中心,重集团生活而轻家庭生活,靠宗教维系个体,凝聚社会,从而确立自身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因而西方社会被称为“个体本位”社会。个体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家庭仅作为一种独立制度安排,即居住单位。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往往占居首位,家庭则隐没于个人发展需求之后,居于较低的位置。因此,西方家庭观念十分淡薄,社会行为不需要遵循任何家庭伦理,无需为家庭条条框框所束缚,所有一切均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转移。

  1.3中西方个人家庭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使得中西方个体家庭观念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而中国家庭是农业自然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的单位。加之重农文化是群体本位的沃土,因此家庭必然深受群体本位思想的影响。同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文化发源于便于海运的地中海沿岸,得天独厚的条件促使对外贸易的发展,并逐步形成重商文化,而重商文化是个体本位的温床。同时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因此,家庭、教会和国家都是为个人而存在的。

  2家庭成员关系

  2.1中国家庭成员关系学科探索

  2.1.1夫妻关系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男权社会,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因此,在夫妻关系中,丈夫的权威往往要大于妻子。这种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汉语称谓系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在亲属内部称谓中,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我们却称为外祖父、外祖母。一个“外”字折射出男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在广为熟知的俗语背后也依稀可见其中的玄机,如:Followthemanyoumarry,beheafooloracrook.嫁鸡随鸡,嫁狗随狗。Thehusbandsings,thewifeaccompanies.夫唱妇随。Aman‘marries’awomanhttps://www.wenmi.com/jinpin/Awoman‘isbeingmarriedto’aman.“娶”妻,“嫁”夫。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家庭中的伴侣关系正趋于平等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中的地位有了突破性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当前我国某些地区仍然残留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仍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2.1.2父母与子女关系中国家庭里,多数家长都扮演着控制子女命运的角色,很少把孩子看作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潜意识中往往认为孩子必须依附于大人,受大人保护,显然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一点从亲属称谓中也可以看出,如称呼自己父母时多用“爸爸、妈妈”,而断然不会直呼其名。当前父母子女关系日趋民主化、和谐化。父母不再全权干涉子女的生活,开始适度地给予孩子独立处事和思考的空间,学会放手。但是在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一般仍由家长定夺。2.2西方家庭成员关系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义里,夫妻关系先于其他家庭关系。因此,婚姻关系比父母、子女、他人的关系更为重要,同时夫妻双方处于平等地位。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个性自由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对于家庭事务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同时子女成年之后无论成家与否一般都要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人们习惯直接称呼对方名字。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关系融洽。总体来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家庭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家庭在对待家庭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种文化观念各有特色。以家庭为本位的东方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维系长久的婚姻关系,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但是以家长决定为主导的特点使得年轻人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赖家庭,造成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啃老”现象。而强调个人自由与独立性的西方家庭,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发展家庭以外的社会活动,但是其对个体发展的过分关注容易导致家庭伦理的破坏和亲情关系的淡薄,使年轻人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家庭教育

  3.1中国家庭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着眼于孩子未来有个好前程。教育目的看重结果,功利性较强。在大多数家长眼里,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是自身价值的延续。基于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家长自孩子出生起,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物质需求,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创造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除了在生活上的过度关心外,中国家长在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而忽视孩子在自主能力、创造力、社会性、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协调均衡发展。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中国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前教育片面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弊端。

  3.2西方家庭教育西方家庭崇尚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看成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把他们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凡事都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与中国家庭相比,西方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自由发展,其家庭教育目的看重过程,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3.3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官本位”的成功观以及重读书的家教观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思想中。同时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都无形中在人们身上扣上了沉重的枷锁,逐渐形成“好成绩=好工作=高收入=优生活”的片面思维观念。而西方社会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崇尚个性全面充分发展,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西方家长多倡导培养孩子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主、品格健全的社会人。同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所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西方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分健全,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4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产物,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解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磨擦,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应发扬传统中国家庭优秀传统的精髓,如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观念思想,反思本土文化的弊端,加强中西方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中西方文化论文篇5

  首先,从文化导入的内容来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的文化导入应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切实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熟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文化的探讨中来,从而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另外,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是英美文化,但是有些文化知识离学生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相距甚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应该在文化导入中加强中国文化的导入,或将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相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从文化导入的方式来看,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文化导入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展示出来,更好的方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自己能主动地去查询资料,对文化知识及相关背景进行积极的思考或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主动地构建意义,成为学生自己知识库的一部分。当然,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之前,教师需提供相关“支架”,通过一定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也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支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都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的,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则来导入文化。

  2《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导入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内出版和发行了不少大学英语教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郑树堂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自2002年沿用至今,在很多院校得到了广泛采用。《新视野》教材以题材为中心组织单元。教材中的文章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涉及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科技、体育、风俗人情等各方面。文章难度从第一册到第四册由浅入深,词汇量不断增加,难度也逐级加大;每一册中的词汇复现率较高,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用法。同时,《读写教程》与《听说教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点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从课文所承载的文化的角度来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的课文文化内容丰富,由于是以题材为中心组织单元,因此便于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入某个主题的文化。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来自美国,更多呈现的是美国文化,缺失了其他英语国家及亚洲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在课堂的文化导入教学中需要补充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发我们,课堂中信息的输入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为基础,也就意味着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文化输入应与学生息息相关。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课文为例,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子关系,牵涉到亲子关系的中西方文化有不少,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吸收。那么在做文化导入时,首先,可以从学生谈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入手,然后再引入在亲子关系上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其次,从导入的方式上来说,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亲子关系的异同,并得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西方文化亲子教育中对独立性的培养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文化,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有一个反思,促进他们在人格方面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更好地运用英文来表达自我,从而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再比如《新视野》第二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有关姓名的,教师在导入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自身的名字入手,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与中西方国家的姓名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中西方取名的差异所折射出的中西方价值观。再例如《新视野》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课文“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可以让学生先探讨他们眼中的美国是怎样的,一说起美国会想起哪些标志性的东西,这样就把与文化有关的东西与学生自身所了解的内容相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的标志性东西进行对比,才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样,学生就是在积极主动地构建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式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课堂中以这样的方式导入中西方文化,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在课堂中仍然需要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导入的内容和方式,并且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中西方文化论文篇6

  1.1黑色

  (1)汉语中的黑色在中国的文化中,黑色有着两种含义。在中国传统的戏剧中,黑色的脸谱代表着刚正和无私,像是包拯、张飞等人的脸谱。但是由于黑色是代表着晚上的颜色,又有着邪恶、黑暗、恐怖和死亡的含义,最常见的是中国反动的社会集团叫做黑社会。没有户口的人叫做黑户,没有牌子的车叫做黑车,不可以使人知道的消息叫做黑幕,暗地中动手的叫做黑手,违背法律的交易的地方叫黑市,交易的货物叫做黑货。

  (2)英语中的黑色在西方国家,黑色也是一个贬义词汇,是西方禁忌的颜色之一。在圣经中,黑色代表着魔鬼、痛苦和邪恶,象征着不幸和死亡。比如blackwords(不吉利的话语);blackguard(无赖,流氓);blackday(凶日);blackfu-ture(没有光明的前途);blackdespair(深深的绝望);blackmark(污点)。当然,也有也有一些特殊的含义,比如blacktea的意思不是“黑茶”,而是“红茶”。

  1.2红色

  (1)汉语中的红色红色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喜庆的词汇,是人们喜欢和推崇的颜色。人们从红色中可以想到火,意思是希望和光明。所以,在中国,人们常常有红色代表喜庆、欢乐、热闹、吉祥等。人们在结婚的时候要贴红色喜字,新郎和新娘要穿红色的衣服,过年要挂红色的灯笼,要贴红色的对联,本命年的时候要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象征事业的发达和顺利,商业开业的时候要剪红色的绸子,还有红包、红利、开门、红榜等词汇。

  (2)英语中的红色在英语中,红色是一个贬义比较强的词汇。人们提到红色往往想到火、血,意思是“血腥,暴力,灾难”等。比如redrevenge(血腥的复仇);redintoothandclaw(野蛮的和残忍的);aredbattle(血战)。红色还象征着激进的革命,如aredrevolution(赤色革命);aredhotpolitical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

  1.3黄色

  (1)汉语中的黄色黄色在中国古代是十分受欢迎的颜色,象征着权力、威严和尊贵。黄色是封建皇帝专用的颜色。比如,黄袍、黄冠、黄马褂等。黄色也是喜庆的颜色,比如,用黄道吉日来表示适合办大事的日子。在现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黄色和色情有关。

  (2)英语中的黄色在西方,由于圣经中记载,犹大为了30枚硬币出卖了耶稣,犹大穿的是黄色的衣服。所以黄色在西方象征着“胆小、卑鄙、背叛”。

  1.4蓝色

  (1)汉语中的蓝色蓝色在汉语中的含义很少,表面上看,蓝色象征着文静和理智。一些词汇,比如,青出于蓝胜于蓝,蓝田日暖玉生烟等没有特殊含义。

  (2)英语中的蓝色和汉语中的蓝色不同,英语当中的蓝色表达的含义有很多。第一,常表示人的情绪低落,比如feelblue(难过)。第二,蓝色也有“下流”的意思,比如:bluejokes(下流的玩笑)。

  2.结束语

  从上面几个主要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不同表现可以发现,颜色词表现的是不仅仅是单词本身的含义,它们还表现出了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民俗习惯,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颜色词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

  中西方文化论文篇7

  宗教文化也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也会因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宗教门派众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为道家、佛家和儒家这三个主要的流派。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义,如中国道家主张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佛教则主张佛祖则是至高无上的神,其法力无边,这也可以从我国古代语言中明显看出。汉语中有“天命不可违”、“借花献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语言表达。而西方则主要以基督教为主,他们只承认上帝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其无所不能,这在西方语言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因此,为了达到翻译忠实原意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二、提高高校英语翻译质量的策略

  (一)导入异国文化

  中西翻译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认识度和理解度,教师需要在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导入到量的异国文化。通过将英语翻译与文化学习二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英语翻译的水平。但是特别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教师在导入异国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此外,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外,还需要为学生们普及一些西方文化习俗的来源。例如,英语中有“raincatsanddogs”的习语,这句话用汉语可以表述为“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译就会理解为“下猫跟狗”,这样就明显偏离了翻译的本意。这句习语主要来源于北欧的神话传说,传说猫跟狗对于风和雨等天气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壮如牛),但是如果单纯的按照意思来理解则成了“壮如马”了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个文化背景不了解,则会出现上述可笑的误译现象。

  (二)介绍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

  英语结构区别于汉语结构,其重视主题句和主体结构的构成以及句子结构连接过渡词的作用,并且侧重用介词和连词来表示句子和词组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则很少用或几乎不用。另外,英语表述中特别忌讳重复,如果出现重复的问题,通常用省略、替换或代词的形式来加以表示,但是我们汉语中常用重复来表示强调。

  (三)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

  在学生掌握了上述英语翻译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从而让学生们学会如何通过删减或增加词语来使语句变得更加通顺。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包括词类转换、增删词语以及拆分语句等手段。首先,词类转换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其主要是将那些由动词转化来的名词或具有动作意义类型的名词后接of的形式按照汉语中动宾短语来进行翻译即可。其次,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结构表述有所不同,只有通过增加或删减词汇才能够使意思更加忠实原文的含义。总之,中西文化差异性对于英语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并要在基础上教授给学生英语翻译的一些技巧,从而达到提高高校翻译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西方文化论文篇8

  南北战争之后,多届美国总统为消除种族歧视做了很多努力。在20世纪40年代,种族歧视一直是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在《阿甘正传》中,阿甘与一个名叫巴布的黑人成为朋友,他们互相激励与帮助,感情十分要好,甚至片中一个中尉戏称他们像一对双胞胎,这表达了作者对白人与黑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也深刻反映出当时种族不平等的残酷事实。而中国是一个56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我国在经济、文化上都对少数民族进行政策与资源倾斜,各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万众一心。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很明显就能感受到宗教对于美国人民的影响力,在影片中有一个小片段,珍妮拉着阿甘一起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可以解决她的困境,在她心目中上帝是无所不能的。在中国,佛教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西方与东方的宗教信仰不同,并导致他们遇事情时处理的方式也不同。

  (一)生活习惯差异造成的影响

  以《阿甘正传》为例,阿甘在形容他与珍妮儿时友谊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使用词组直接翻译的话,它表达的是“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是豌豆和胡萝卜一样”[4]。这样翻译会使观影的中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双方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在美国,豌豆与胡萝卜就像我们中国的秤与砣一样,代表着两人的亲密无间。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可以使用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话来表述,比如“从那天起,我跟珍妮形影不离”。

  (二)种族倾向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例如《阿甘正传》:“Federal troops,enforcing a court or-der,integrated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today”。联邦军队要求强制执行法院命令,令阿拉巴马大学黑白同校,该句台词的文化背景是六十年代,黑人掀起了民权运动,黑人也有同白人一起上大学的权利。句子中“integrated”字面翻译为“整合”的意思,但直接翻译观众会因不清楚这个时代背景而产生理解上的空缺,所以字幕翻译为“黑白同校”,弥补了观众的文化缺失。

  (三)价值观不同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阿甘在创业的时候说了一句“we got more money thanDavy Crocke.”译者翻译为“我们要赚很多钱”,这里的人名“Davy Crocke”没有直接翻译出来。有人将这个人名混淆成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Davy Crocke,实际上根据语境这里的Davy Crocke指的应该是迪士尼在50年代拍的系列电影,让制片方赚得盆满钵满,光是主角头上戴的浣熊帽都卖到3亿。但因为字幕翻译的限制性,向观众解释难免显得太过赘余,干脆省去人名直接翻译成“我们要赚很多钱”,让观众一目了然。结语电影是现今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很多电影将本国的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进行融合展现在世人面前。《阿甘正传》是一部深受大众喜爱的美国电影,本文从《阿甘正传》中搜集了一些翻译案例,从宗教信仰、价值观及种族倾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并探讨这些文化差异给电影字幕翻译带来的影响,以期对电影字幕翻译有所启迪。

上一篇:成人版人猿泰山134分钟完整版
下一篇:动物权利论与生物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