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里爆火的牛郎,成了新网红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10
手机版

  最近,一部名为《我继承了牛郎俱乐部》的日剧火了,也引起了大家对于牛郎的讨论。

  日本牛郎到底是干嘛的?真的像日剧中呈现得那么完美吗?

  明明是靠脸吃饭的职业,为什么牛郎也开始审美降级了?

  

  牛郎成了新网红?

  最近,有部叫《我继承了牛郎俱乐部》的日剧火了。

  上班族久美子,突然从叔叔那里继承了位于新宿歌舞伎町的牛郎俱乐部,并与帅气的牛郎们一起重整濒临破产的俱乐部。

  剧情有趣,俊男靓女很养眼,也都演技在线,让不少网友直呼上头。

  

  因为这部剧,牛郎也再次受到了关注。

  牛郎,又叫男公关,是日本“风俗产业”的从业者。

  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陪女客人喝酒聊天,帮她们纾解压力,以此赚取高额收入。

  说得通俗点,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卖酒水,赚女客人的小费和酒水消费分成。

  

  这些年,以牛郎为主角的日剧层出不穷。

  从《黑色皮革手册》到《夜王》再到《致命之吻》等剧,主角们既帅气又人情练达,既尊重女性又会撩,圈粉无数。

  

  很多牛郎还成了爆火的网红。

  最出名的便是Roland。

  他有“日本第一牛郎”的美誉,曾是业界的超级头牌、销冠,年收入高达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00万。

  

  但针对这些剧和网红,一直有不少争议和差评。

  无一例外,全是抨击其导致的对牛郎行业的过度美化现象。

  

  

  的确,牛郎们“卖艺不卖身”“尊重女性”“高情商会提供情绪价值”,不过是营销的标签。

  他们光鲜的生活,其实是建立在无数女性的血与泪之上的。

  牛郎生意更像是大型的杀猪盘。

  他们利用各种套路哄骗女性,PUA女性,甚至会威逼利诱她们从事风俗业赚钱以消费酒水。

  

  这在最近热播的日剧《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第二季)中,也有所揭示。

  萌在牛郎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逐渐沦陷至风俗女,出卖自己,赚钱再去养牛郎。

  优爱把牛郎当作唯一的情感救赎,最终沉沦在灯红酒绿的歌舞伎町中,过着看不到尽头的生活。

  

  “温柔是一把钝刀子,刀刃是虚假的希望,一边切开伤口,一边给予平创的良药。”

  牛郎的温柔背后,是依托金钱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不择手段获取钱财的贪婪吃相。

  但为什么他们的形象能够被美化呢?

  

  牛郎为何被美化?

  牛郎形象被美化,影视作品和媒体功不可没。

  在影视剧中,牛郎们往往以帅气、热情、浪漫、体贴、一心为客人的打工人形象出现。

  扮演者们还是都是日本的国民男神,比如山崎贤人、木村拓哉、北村一辉等。

  媒体也常常将牛郎描绘得英俊、温文尔雅、善解人意。

  这很容易让人们对牛郎产生积极印象。

  

  日本的“奉仕”观念,也使得牛郎职业被视为“给他人提供快乐”的正经工作。

  受历史文化影响,日本“奉仕”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所谓“奉仕”,就是追求为他人提供服务和满足需求的快乐。

  这使得人们对于从事牛郎工作的人持正面看法,认为他们是用自身魅力和技巧,给他人带来欢乐和满足的人。

  

  牛郎们自身也善于通过营销,树立“高情商多金帅哥”的人设。

  他们利用大家对富人生活的好奇心,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奢靡生活,博取眼球。

  无数客人愿意为其一掷千金,进一步加深了大众心中其“富有”的标签。

  

  在获得一定知名度之后,他们再通过讲述悲惨童年、励志故事等方式,博取同情。

  最终将自己塑造成尊重女性、成功、不忘本的励志偶像。

  

  擅长把握观众的情感需求,也是牛郎们营销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让你一不小心就掉进语言陷阱。

  比如Roland,他的高情商可不止体现在哄女人上。

  在去长城拍摄时,他疯狂赞美长城,甚至不惜贬低自己国家。

  

  一番操作,让不少网友对他好感加倍,从路转粉。

  不过,即使营销得再好,也掩盖不了牛郎打着感情幌子,靠情商和外表骗钱的事实。

  所有美好的表象,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而且,最近还有网友发现,牛郎怎么也审美降级了?

  

  牛郎也开始审美降级?

  牛郎备受争议,除了因为他们的赚钱手法不光彩,还因为颜值不在线。

  现实中的牛郎可不像剧里那么英俊。

  “日本第一牛郎”的罗兰,有张科技感满满的脸,是“悲伤大眼蛙”的画风。

  

  日本当下流量最高,被投广宣传的销冠平良翔太。

  这张脸,咬咬牙说也只能算“奶油小生”吧。

  

  顶流牛郎尚且如此,普通的就更不用提了,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能吃牛郎这碗饭。

  

  但如果往前追溯就会发现,牛郎并不是一直都这么丑的。

  最近,一张90年代的牛郎照片被疯传

  

  剑眉星目,西装笔挺,确实有让人着迷的资本。

  他叫流星,是牛郎行业的业界传奇,日漫《夜王》的原型就是他。

  

  90年代,日本风俗业兴盛,牛郎职业刚刚兴起,流星靠着自己的影响力,促进了这一行业的发展。

  虽然流星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其他牛郎的颜值也普遍不低。

  

  

  可渐渐的,牛郎的长相就走向猎奇了。

  到2010年之后,脸和发型都开始非主流。

  

  东京街头的牛郎海报图更是让人瞳孔地震。

  

  牛郎明明是靠脸吃饭的,为何也审美降级了?

  首要原因是日本审美取向的变化。

  日本人有很多人的审美取向偏二次元和混血感,牛郎们也经常模仿日漫人物。

  为了讨女生们喜欢,牛郎们会直接cos日漫人物,或许按照漫画人物的样子整容。

  那些金发蓝发紫发长卷发,放在日漫人物身上是帅的,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就很难不翻车了。

  强行整出来的混血感,跟其本身的面部基础不适配,就会让人觉得脸上全是“科技与狠活”。

  

  日本的审美标准也是相对包容和多元的。

  由于日本的基础人种差异,其原生的面部基础也有较大差别,这使得他们对于不同外表的包容度较高。

  且由于日本的传统审美以“物哀”“幽玄”“侘寂”为内核,很多缺点在他们看来都是可爱之处,是美的。

  

  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是审美降级的重要原因。

  牛郎刚兴起的时候,日本经济形势好,大家爱消费,喜欢一切光鲜亮丽的事物。

  但随着经济下行,社会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变得颓败、低迷。

  这使得人们对于牛郎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现在牛郎的主要卖点不是颜值,而是情商。

  体贴、温柔、尊重女性……都是他们最重要的营销点。

  在工作和家庭中备受压迫的女性们,能够在他们身上获得慰藉。

  

  这种让女性产生情感依赖的套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颜值的缺损。

  毕竟,当女性对他们有了真感情,脸往往就不那么重要了。

  

  牛郎的出现,迎合了部分人的需求,本身具有其合理性,但不该因此就对他们加以美化。

  毕竟,赚钱才是王道,他们可不是真的想给女性提供救赎。

上一篇:脸全是科技感,但依旧艳压小花?
下一篇:90万人预定!沈腾新片蓄势待发,我想说,国产喜剧片真就靠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