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影评 | 精神分析学解读《无间道》三部曲
“进了警校,就要遵守警校的规矩,不守规矩的人,就好像他这样,滚蛋,有没有人想跟他交换?”
“我想跟他换”
——刘建明看着走出警校大门的陈永仁,此时还不认识的二人,短暂的对视,都从对方看到了自己,也注定了以后各自都无法掌控的命运。




01
身份危机:空间视角的屋顶情节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的“镜像阶段”(Mirror Stage)理论:人在前语言时期有一个神秘瞬间,差不多18个月大的婴儿,发现自己与镜中的影像同步时,在脑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即自我意识的确立,同时透过镜中的影像,也知道了自己与这世界是分离的,即区分出他人和自己。现实中,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以及自己看别人的过程,就是那面“镜子”。
“你们卧底真有趣,都喜欢上天台(屋顶)”——电影《无间道》(2002)片尾,刘建明被陈永仁约上屋顶时的经典对白。
屋顶是很多影视剧中非常喜欢用的一个元素,对情节起到重要推动的作用。
建筑中的屋顶,从物理特性上,属顶部的维护构件,从美学上,被称为“第五立面”。常规意义上的建筑使用都在内部,屋顶似乎“无用”。从体量的角度,建筑最顶部的这一层楼板,是一种界限,分离出上与下两种空间,可视为一道“垂直的墙”。它能带来俯瞰视角,从上面凝视下面的人群,可以把自己从他们中割裂出来。
电影中,屋顶是承载人物和事件的重要空间场景,尤其对那些身份得不到认同、对自我感到迷茫的人来说,它被赋予了特定情感,甚至有一点“强迫症”。
卧底,这一类拥有双重身份的人,长期处于对外隐藏与对内真实的“分裂”状态,屋顶是他们所“独享”的。登上屋顶,既是一种短暂的逃避,又是一种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上面的自己,高冷,不被人理解,下面的芸芸众生,碌碌无为,简单而快乐。这里也承载了他们的快乐与悲伤,片中的两类卧底,无论是警方的还是黑帮的,最后都殊途同归,陷入一个困境,如同片名设定的堕入“无间地狱”之人,无时间,无空间,没有尽头。
同时,屋顶也意味着一种“新秩序”,平日里见不得光的事情,往往都发生在这里,如黄志诚每次约见陈永仁,以及后来黄志诚被拷问直至被扔下也都是在屋顶。
但身份的焦虑,也催促着他们行动,登上屋顶也意味着终究还是想回归地面。陈永仁约见刘建明,是想回归真正的警察身份,而刘建明也想利用这次机会坐实他的警察身份,即也想做一个“好人”。最后,两个截然对立而又同属一个身份的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屋顶。但现实是骨感的,两个人都回不去了,陈永仁决定最后一次履行警察的职责,当他用枪指着刘建明时,镜头拉远,二人与远处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屋顶承载了困境与现实的分离,这一幕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02
平行时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叙事
心理学上的脱敏疗法,也称暴露疗法,即只有直面恐惧才能战胜恐惧,通常是(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情景再现,以消除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可以采取找人倾诉的方式,在头脑中想象的再现。
整个《无间道》三部曲,刘建明的人物设定最为复杂。到了第三部《无间道3:终极无间》(2003),他努力地想改写身份,也是整部影片情节推进的主线,但终究徒劳,这是一种宿命。
影片采用2002年陈永仁殉职前和2003年刘建明接受调查后两条时间线交错,即“平行时空”叙事。就像那首贯穿三部曲的《被遗忘的时光》,总体基调是回忆,对已成定局的往事不断再现,也可视为影片本身就是一种“脱敏疗法”。
全片充满了刘建明对自己身份及真实自我的困惑。在第一部,刘建明与陈永仁是互为投射,到了第三部,心理医生李心儿的戏份加大,将投射关系进一步拓展。
李心儿医生的诊所是重要空间场景,刘建明撞车出院后,跟随其来到这里,接下来的画面,刘建明和陈永仁二人同时在躺椅上分享着各自的秘密,从影像的角度,这是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发生事的错置,即“平行时空”,为了能让观众理解,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这是脑中臆想的场面。


刘建明透过李心儿医生,想象出旁边躺椅上的陈永仁,那就是他“自己”,既同为卧底,又有他一直认同的警察身份。首先可视为刘建明是倾诉者,李心儿是倾听者,但同时也可视为李心儿也透过刘建明,想象出了旁边躺椅上的陈永仁,她也是倾诉者,二人都是对着想象的对象说话。这一场面也诠释了记忆再现对心理创伤的抚平,即心理治疗。
从医生的角度,他们两个都是她的病人,只不过一前一后。对李心儿来说,陈永仁在她的生命中,是匆匆的过客,短暂但又绽放,犹如焰火,他的意外身亡是她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就是“医者不自医”,而为他恢复警察身份的刘建明,因这种交集被视为“替代品”。
“其实我是警察”和“其实我是韩琛的人”,陈永仁和刘建明都是在这间诊所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二人离开时,又都说了那句“过了今天就没事了”,但又都出事了。李心儿也又一次承受心理上的创伤,这也是影片的悲剧色彩。
杨锦荣这个新角色的出现,使刘建明又增加了一个投射,一度认为他也是韩琛的卧底,也同样有他一直想要的警察身份,拘捕杨锦荣,即是以这个正义的化身拘捕罪恶的自己。也就有了第二天被打晕的李心儿醒来后看到的这条迟来的彩信:“我一定会亲手逮捕刘建明”。
03
本我到超我:“人格结构”视角的黑帮家族没落史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初级层次,仅受生理规律的支配;
自我,高一级层次,属意识部分,是对本我进行的控制和压抑;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向宗教、审美等理想形态的升华,职能是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道德规范的行为。
《无间道2》(2003)可视为前传,与第一部和第三部相对独立。片中每个人都有罪,即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连之前正派的黄志诚也曾教唆杀人——让韩琛的老婆Mary除掉三合会龙头老大倪坤。
第一部,刘建明在天台约见陈永仁时“我现在想选择做好人”,到第二部,陈永仁在警校校长办公室被逼退学时“我想做个好人”,二人殊途同归,都想实现“超我”。第二部交代了来龙去脉,二人人格的形成都有他人的作用,又都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陈永仁与倪永孝、黄志诚:
第二部对陈永仁的身世进行了拓展,他是倪坤的私生子,但不齿于这个身份,随母姓,一开始就目标明确,想做个好人,即“超我”。
他知道做卧底意味着什么——“出卖”同父异母的二哥倪永孝,但并不想他死,最多只是让他做一辈子牢,但还是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而在死前的最有一刻,还去收起窃听器,保护这个弟弟。

直属上司黄志诚,有知遇之恩,但又是将自己拿捏得死死的人,因为警校校长过世后,他是唯一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人。他是指使杀死自己父亲的人,又亲手击毙了自己的二哥,最后为保护自己而死。


刘建明与两个Mary:
第二部对刘建明加入黑社会的动机进行了拓展,他首先是Mary的手下,然后才是韩琛的人,这一点通过那首贯穿三部曲的《被遗忘的时光》的出处巧妙地交代。他亲手除掉倪坤,当对Mary的情感得不到满足时,向倪家告密害死她,即“本我”。Mary死时,看着反光镜里映射的自己形象,又陷入愧疚,即“自我”。
后来,当一个来警局报案的女子拼出名字M-A-R-Y时,把她当做替身,当她那句“不如写回他做好人吧”,使他想回归道德的制高点,并通过诱杀韩琛等洗白,即“超我”,他的“升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后,陈永仁先是亲眼目睹了黄志诚的身亡,后寄托希望的刘建明又是韩琛的卧底,恢复身份无望,以意外身亡解脱。在第三部结尾,脑部严重受损、坐在轮椅上的刘建明,活着是最大的痛苦,他既无法对死去的Mary救赎,又无法在活着的Mary那里做个“好人”。




上一篇:11.5英寸120Hz高清护眼屏+环绕式六扬声器!荣耀平板X8 Pro优惠价99
下一篇:95岁大爷闪婚42岁保姆,还将孙子告上法庭,结局令人深思?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