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伦理学理论体系 《伦理学体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伦理学体系》,以及伦理学理论体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关于牺牲自己为了其他的诗句 2、伦理公理何处寻?——读《论伦理学体系的构建方法》的一点思考 3、何怀宏的著作目录 4、儒家思想在伦理学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5、以下哪一位德国伦理学家是《伦理学体系》的作者:() 6、德国的弗希特是干什么的,写过什么书
1.求几句关于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伦理学体系》的名言
1、出师未捷身先死《伦理学体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7、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8、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麽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 ---- 圣西门
9、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 巴尔德斯
10、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伦理学体系》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 王进喜
11、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 ---- 狄慈根
12、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果戈理
2.自我牺牲为了别人的名言
关于奉献精神的名言警句
1、我不会半心半意。我要么把整个心都献出来,要么就什么也不给。——捷尔任斯基
2、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薛文清
3、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
4、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孙中山
5、一个获得成功的人,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爱因斯坦
6、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7、船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普列汉诺夫
8、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葛登纳
9、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阿德勒
10、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肖伯纳
11、有了母亲在身边,我们不必去寻求别人。她对我们的教诲是非常宝贵的《伦理学体系》:和善、友爱、体贴别人居于首位;不要伤害别人;决不乞求;决不占别人的便宜。与之相反的做法在我们家都是罪过。她总是要我们给予,但她从不要我们索取或乞求。她就是这样的人。——迈克尔·杰克逊
1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3、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秋谨
14、个人必须带着其余的人一起走向完美,不断地尽其所能来扩大和增加朝这方面迈进的人流的流量。——安诺德
15、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马克思
16、有的人觉得能够舍身,能够用牺牲来对人类表示深切而毫无私心的同情,是一种快乐。——罗曼·罗兰
17、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司马相如
18、不是每一个都要站在第一线上的,各人应该做自己份内的工作。——赫尔岑
19、但愿苍生皆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
20、我们的报酬取决于我们所做出的贡献。——韦特莱
2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
22、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它自己。——泰戈尔
23、一个人无论禀有着什么奇才异能,倘然不把那种才能传达到别人的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莎士比亚
24、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
25、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恩格斯
26、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3.牺牲自己只为别人的名言警句
一、在一定情况下,甚至生命的牺牲,也可以是一种生命的布散,这种生命变得充沛热烈。以致宁愿追随崇高的冲动而不愿只在奴颜婢膝中虚度年华。有些时刻,我们能够同时说:“我生活着,我已生活过了。”
出自:〔法国〕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
二、甚至生命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生命又找到自己。甚至在死亡的时刻,它也意识到自己的丰足,它会在别的地方重现,会以其他形式成为不能消失的,因为世界上的东西,一件也不会消失的。
出自:〔法国〕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
三、一个人的牺牲,并非替人做苦工,而是为你自己。如果你在献身的时候不觉得快活,还是去你的罢!你不配生活。
出自:〔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介绍: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四、壮士为事业而捐躯,不为空名而丧生。
出自:〔法国〕奥马拉:《流放中的拿破仑》
五、每一种真正的牺牲同时也是自我保存,即保存理想的自我。
出自:〔德国〕包尔生:《伦理学体系》
介绍:包尔生(,1846-1908,亦译为保尔逊,泡尔生等),德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到的哲学教授。1878年起任柏林大学教授直至去世,思想上属康德派,是当时所谓"形而上学泛心论"的代表。
4.关于牺牲奉献的古诗句有哪些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酒》
——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王海明教授在他于2002年发表的《论伦理学体系的构建方法》一文中,为我们描述了伦理学公理化的可能性、如何用公理法构建伦理学体系以及构建后的伦理学体系的基本架构,令人读后受益良多。在提出笔者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文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转述。
关于公理化系统,“ 如所周知 , 公理法 , 亦即公理系统方法、公理体系方法或公理化方法 , 是一种构建科学体系的演绎法。 ”王教授指出,不同于一般的演绎法,公理化法有其特殊之处“ 如果是从若干最一般的命题、亦即公理 , 推演出该门科学的全部命题 , 它便不但是演绎法而且是公理法。因此 , 正如王宪钧先生所言 , 公理法就是从公理出发的演绎法 : ‘从一些公理出发 , 根据演绎法 , 推导出一系列定理 , 这样形成的演绎体系就叫做公理系统。’ , 所以 , 公理法是一种特殊的演绎法。 ”这也就告诉我们,公理化法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可以从一个或者几个独立于某个系统之外的公理出发,推导出该系统所需要的所有定理、结论。而公理化系统最为典型的构建实例就是数学学科,例如欧式几何学,以及欧式几何的五大公理。
那么,为什么伦理学需要构建公理化系统呢?在王教授的论文中并没有对此单独说明,所幸,笔者在谢树磊先生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在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许多科学哲学家拒斥传统哲学,忽视伦理学研究,更激进的把伦理学当作没有意义的超验命题清除出哲学和科学的领域 ”“ 科学伦理学首先从逻辑经验主义把伦理学当作不可分析的形而上学的激进拒斥中,把一同被抛弃掉的逻各斯理性精神进行挽救 ”也就是说,20世纪中叶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将一切形而上学的内容从哲学的领域驱逐出去,主张以绝对的理性精神与科学精神重新构建哲学,并以此为踏板连接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将原本存在巨大鸿沟的二者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重新构建,而在当时,伦理学由于自身“ 一个是传统理论的许多基本语词、范畴存在定义模糊的问题,其大多是从具有主观偏好的人性苦乐、情感、先天神秘的直觉等概念出发,把伦理学基础还原为基本要素,不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第二,传统伦理学体系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表现为理论与现实行动的承接存在断裂 ”的问题,面临着被逻辑实证主义赶出哲学学科、开出“科籍”的危险,或者说不仅仅是危险,而是逻辑实证主义已经这样做了。为了重新寻回认可,伦理学对其自身进行了改造与重构,公理化法,便是这些重构中最为典型也是最为彻底的一种。因为公理化系统,是彻彻底底的科学化系统,公理化系统内,各个定理与公理之间的逻辑,是最为严谨的演绎逻辑,这样的转化的实现,自然意味着伦理学可以重新回归哲学大家庭,并一脚踏入科学的范畴。
这是一种伟大的尝试,因为公理化的伦理学一旦彻底建成,意味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与天堑存在着被填补的可能性。社会科学再也不用顶着不够严谨、精密的帽子被自然科学家们“耻笑”,与此同时,这种公理化的伦理学意味着我们为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找到了一系列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之恒宙而不爽的真理,依从这些真理,我们可以确定绝对的是非观、绝对的价值观,进而确立绝对的法律(进一步压缩自由裁量空间)。绝对的道德观也意味着科学伦理的定性,我们不需要再为某些科学实验是否合乎道德而争论不休,因为公理化的伦理学必然已经给出了答案,做出了“正确”的指示。与此同时,伦理学的公理化也为 政治学 、 经济学 、 社会学 、法律学、 军事学 等狭义的社会科学的公理化途径找到了公理化的可能。
推演到这里,如此美好的世界不免让人新生警惕,所笔者以最大的胆怯,问一句,是这样的么?社会科学真的可以公理化么?我们似乎很难设想一门公理化完成的政治学经济学,一门以世界普遍真理作为基石,运用演绎逻辑推导出所有的定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或者政治学。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行为金融学与“有效市场假说”之间的恩怨情仇:社会科学真的能找到永恒的真理么?
当然,王海明教授也并没有夸下海口,称这样的公理已经被确立,或者说公理化的伦理学已经建成,就像“有效市场假说”的构建,王教授只是想论证,我们可以构建出同样的体系。该体系可以囊括全部的伦理学内容。
那么,王海明教授是如何论证公理化伦理学体系构建的可能性的呢?
“ 总而言之 , 伦理学的初始概念可以归结为 : “价值”、“善”、“应该”、“正当”以及“是”或“事实”。这些初始概念所蕴涵的初始命题或公理和初始推演规则 , 可以归结为三大公理 : ‘存在公理’、‘结构公理’、‘演绎公理’。 ”
存在公理: “‘善、价值、应该、应该如何’与‘是、事实、事实如何’都是存在于客体的属性。只不过 , ‘是、事实、事实如何’是客体独自具有的属性 , 是客体无论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还是不发生关系都具有的属性 , 是客体的固有属性。反之 , ‘善、应该、应该如何’则不是客体独自具有的属性 , 而是客体的‘是、事实、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 , 是‘是、事实、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 , 是客体的关系属性。”
结构公理: “应该”、“善”、“价值”由客体事实属性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两方面构成 : ——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载体、本体、实体 , 可以名为“应该的实体”、“善的实体”、“价值实体”或“善事物”、“价值物” ; 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应该”、“善”、“价值”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 是衡量客体事实属性的价值或善之有无、大小、正负的标准 , 可以名为“应该的标准”、“善的标准”、“价值标准”。
演绎公理: “应该”、“善”、“价值”产生于“事实” , 是从“事实”推导出来的。不过 , 仅仅“事实”自身决不能产生“价值”、“应该”、“善” ; 因而仅仅从“事实”决不能推导出“价值”、“应该”、“善”。只有当“事实”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 , 从“事实”才能产生和推导出“价值 ,, 、“应该”、“善”、“正当” : “应该、善、正价值”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 ; “不应该、恶、负价值”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
这三条公理以及他们背后形成的公设,在我这个伦理学外行看来都是大约是正确的,但我仍然有一个小问题。王教授在存在公理中告诉我们,客体事实存在,好,没有问题;主体的欲望、需要存在,这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主体的欲望与需要永远是多变的,而且是复杂的,并不是同一恒定的,这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所在。我们如何根据多样的、多变的主题欲望来确立公理性的前提与假设?这种多变性的存在也导致了结构公里存在一点问题:每个人的欲望、需求不同且多变,那么我们如何根据这样的需求与欲望构建出“善”“应该”的标准?如果这种标准本身就存在区别,对同一个客体事实我们存在多样化的标准,那么根据这些标准推演下来的其他定理和标准又该是何等的繁复?这种繁复本身就与公理化系统的简洁性相冲突,换句话说,如果所有的伦理判断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被给出,那么伦理学公理化的意义何在,这是否又回到了它被逻辑经验主义除名的老路上?而这样的公理化系统是否有使用价值?是否只剩下了单纯的概念、标准,而丧失了实际的指导力?倘若果真如此,伦理学哪怕真的削足适履加入了自然科学的大家庭,恐怕也只是数典忘祖,得不偿失,用一个空洞的名头,彻底的丧失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实用性与根本内核。
王教授在文中,对于最早试图构建伦理学的公理化系统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斯宾诺莎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他不可能发现和建构能够推导出伦理学全部内容的伦理学公理和公设。 那么问题来了,以人类的认知水平,是否有能力发现和构建出能够推导出伦理学全部内容的伦理学公理和公设?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抽象力,把过往人类的一切道德,剥离掉其具体的外衣,归纳出其背后一般的共同的原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洞见性,能够预测到未来人们的一切道德抉择,并提前为这样的道德抉择给出实践标准?谁有这样的本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正在于此,社会科学想要研究人,但人是永远都在变化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自在自为的发展着,对这种固有规律的发掘就是对真理的逼近;同时,也由于自然的恒定性,在某一领域内的公理的正确性是不会随着时间改变的,就好比虽然几何学早已不是欧式几何一家独大的天下,但在日常的建筑、土木、交通等领域,在人类生活着的三维欧式空间内,欧式几何的五大公理依然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统御力。但是在伦理道德的领域,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一方面,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源源不断的催生人们认识的不断改变,而这种改变的速度与自然改变的速度可谓天差地别——当今社会,社会意识与共识每三年变一次并不是什么夸张,毕竟三年一个代沟,而这种改变的速度还在继续加快。这就意味着,公理化的伦理学,就必须时时刻刻增设新的公理,然后用新的公理推导新的体系,非如此,伦理学就无法适应社会,为当下社会的人类行为标准给出意见。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意识,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往往不是平稳的,是具有突变性的,另一方面,意识相对于社会生产力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也无法预知,伦理学的公理究竟能维持多久,会在什么时候就被彻底的推翻打破,这种信心不足也会严重影响公理化伦理学的实际运用。
以上种种思考,在应用伦理学兴起的原因中也得到了直接体现,那就是元伦理学放弃了一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词语的厘清与概念的推导之中,成为了一门彻底的形而上学:形而上者何解——无用之学。在这里我不想谈什么无用之用,伦理学的学科使命,就是为人类寻找到更好的道德规范,为人类的科学进步树立道德约束线,以此实现人类群体的正常、和谐发展。相较于族群的整体利益,所谓无用之用之说终归是个人小利,不应当摆在伦理学目的的核心地位。
体用之分,我想也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大的分蘖。作为自然科学,目的是认识自然界,是对自然真实的无限逼近。所以自然科学可以完全不考虑理论的实用性。难道黎曼是为了人们航海定位更加准确才研究的黎曼几何吗?难道爱因斯坦是为了穿梭时空才提出的相对论吗?都不是。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这些自然科学的理论被真正的应用起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那不是自然科学家们所关心的事情。于他们而言,这些理论是他们向真理靠近的一种体现,以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贴近真实,至于会不会被别人拿来用以投入生产,那是别人的问题,不是他要考虑的东西。就像德国导弹之父韦纳·冯·布劳恩的那句话: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只不过偶尔也会掉下来打到伦敦。
但社会科学远远做不到自然科学这么洒脱。就上上文列举的,狭义的社会科学, 政治学 、 经济学 、 社会学 、法律学、 军事学 ,都是现有人类实践再有理论总结,从某种那个程度上来说,他们都是归纳逻辑的使用者。先有了君主的不同治理方式,才有了政治学对政治体制的对比与分析、先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买卖行为,才有了经济学对经济规律的发掘、先有了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行动,才有了社会学的总结归纳,伦理学也是如此,先有了人们面临的道德困境,才有了伦理学的探索。所以,哪怕社会学科可以根据理论来指导实际,但其最根本的发展,还是依赖于社会生产力进步后带动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的转变,他们是彻底的经验性学科,任何脱离于社会发展与人类实践的社会学科,最终都将被证明是镜中花水中月,只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而不会成为什么真正被人重视的学科与理论。
应用伦理学的诞生,我想,或是对这种公理化伦理学的反思与纠正,或是伦理学功利化过程中不得已而提出的补救与辅佐。作为一个行外人,我无法判定伦理学公理化是否正确,能否成功,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以当下的人类认知水平,伦理学的公理化不可能实现,而现实问题又需要伦理学出面解决,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伦理学,是对伦理学的最大拯救与保护。
《生命的沉思──帕斯卡尔评述》《伦理学体系》,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98年11月获大陆首次民间学术基金奖──正则思想学术奖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北京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1996
《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北京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1998
《道德·上帝与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伦理学概论》,[美]梯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道德箴言录》[法]拉罗什福科著,北京三联书店1987
《沉思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美]诺齐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伦理学体系》(主译)[德]包尔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
《正义论》(主译)[美]罗尔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台北结构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盗印)
《超越的爱》(合译)[美]辛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帕斯卡尔文选》(合译),三联书店1992 《若有所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珍重生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香港三联书店1996,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
《心灵瞬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何怀宏散文》上、下册,北京《伦理学体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渐行渐远渐无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试析萨特的自由本体论,《现代外国哲学》第4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试析萨特的自由伦理学,《现代外国哲学》第5集,人民出版社1984
自由的概念∶萨特自由哲学的再考察,《现代外国哲学》第7集,人民出版社1985
中西文化的融汇与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自然状态与社会伦理,《知识分子》,1989年第1期
认真对待乌托邦思想,《知识分子》,1989年第2期
从传统引申:和平与政治秩序的关联,《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现代社会与道德原则的普遍化,《二十一世纪》(香港),1993年6月号
关于'civil disobedience'的翻译,《中国书评》(香港),1994,总第2期
'封建社会'概念的由来,《二十一世纪》(香港),1995年6月号
春秋世族述略,《中国文化》,1995年秋季号,第12期
传统社会的进身之道──八股取士的重估,《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清代朱卷的应试功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16期,1996年8月
康德论改革与服从,载公共论丛第2辑,三联书店 1996年10月
儒家的人生观,收在《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季刊)
儒家的平等观及其制度化,载《国际儒学研究》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立足于正当的基础,《人民日报》,1997年3月14日
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读书》,1997年4月号
共识与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8月号
一个问题的变迁,《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10
普遍伦理如何可能?,《岭南文化时报》,1998年6月20日
在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读书》,1998年第12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时代,《东方》(北京),1998年12月第1 期(复刊第1期)
学术评论:从强调规范到关注思想,《南方日报》,1998年8月30日
历史与永恒,《中华英才》,1998年第3期,名人自述
历史的凝视、生计、眷恋、环保意识、责任观念,分别载《中华英才》1998年第15、17、18、19、22期
人生圆桌,《人民文学》,1998年第10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俄罗斯思想者,《方法》,1999年第1 期
德沃金的王牌, 《中国图书商报 书评周刊》1999年3月30日
青年与理想,《华声》月刊,1999年第5期
人类最悲惨的思想,《天涯》1999年第3期
怜悯的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探讨一种底线伦理(访谈),《南方周末》,1997年12月26日
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访谈),北大哲学系研究生会《学园》第2期,1998年9月
生命的原则(访谈),《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9日
底线伦理与世纪反思(访谈),《光明日报》,1998年12月10日
穿越尘埃重读孔孟(访谈)《中国图书商报 书评周刊》1999年
何怀宏的伦理视野(访谈), 《中国图书商报 书评周刊》1999年6月15日
强化伦理意识《伦理学体系》,提高整体素质。
有利于完善个人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伦理学体系》,儒家伦理道德为人们提到自身素质和完善道德修养提供《伦理学体系》了的理论伦理基础。
儒家的伦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伦理学体系》,它的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以及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伦理学体系》,它虽然有欺骗人民群众和束缚思想发展的一面,但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能够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民族团结,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的积极作用逐渐消失,其虚伪性、反动性成为主要倾向,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
以下哪一位德国伦理学家是《伦理学体系》的作者:()
A.阿奎那
B.何怀宏
C.廖申白
D.包尔生
正确答案:D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年),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要求国家统一。
著作:
1793《试评一切天启》Attemptat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Versuch einer Kritikaller Of fenbarung)
1796《全部知识学的基础》Foundations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issenschaftslehre nova methodo)
1796《自然法权基础》Foundations of Natural Right (Grundlage des Naturrechts)
1798《伦理学体系》The System of Ethicsina (System der Sittenlehre)
1780《论人的使命》The Vocation of Man(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1807-1808《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
《伦理学体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伦理学理论体系、《伦理学体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