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男性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徐安琪
近年来,男性健康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大多仍局限于医药、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男性健康日”和相关的健康调查所关注主要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检出率及其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其实,男性健康并非只是没有疾病更不应局限于没有性功能障碍、前列腺或性病。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的健康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帕森斯在将健康的医学定义改变为社会学定义的开拓性研究中提出:“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转引自F·D·沃林斯基,1999)。有学者指出,“大健康”目标所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全面健康,而是“健康的人、健康的社会、健康的自然生态及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尹立,2001)。因此,现代健康学应是一项医药、社会、人口、心理、教育、经济、法律和伦理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然而,据我们对中国期刊网包括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辑专栏的搜索,没有找到一篇题名或关键词含有“男性健康”的论文和男性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也就是说,对健康的社会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基本缺位。
由于缺乏相关的专题调查,加上一些学者和传媒对设立“男性健康日”初衷[1]的误解,媒体常夸大男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存的弱势状态,诸如“男性心理负担重、社会压力大”,又缺乏维护男性权益的专门组织,“做女人难,做男人更难”、“男人比女人更需要关怀”或“男性不是强势群体”、“男性是一个是濒危物种” [2]等说法屡见不鲜。而一些女性身心健康专题研究则显示,女性由于履行生育职能和承担主要的节育责任,生殖健康的风险更大,加上她们拥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有限,或家务负担较重,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的医疗保险、保健和预防性健康服务资源明显较少,在身心健康方面与男子相比处于劣势(Mead et al., 2001;姜秀花,2003;邵艾芳等,2003;徐安琪,2004)。
那么,中国男子的身心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哪些人口特征、观念意识、家庭和社会资源、环境因素对男性健康起作用?本研究将使用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资料中的有关数据,对中国男性的健康状况进行大致的描述,并对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多元因素建立综合模型进行估算和分析。该调查采取分域分层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在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4个县/区/市共获得19449个样本,其中男性为8875人,占45.6%,51%为农村样本[3]。据专家鉴定认为该抽样方案科学,对调查总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且组织实施严谨、调查数据结果与基本事实相符,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一、身心健康状况
首先,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作一基本判断。调查结果表明,67%的被访男性自述健康状况良好,28%认为一般,仅5%述说较差或很差。同时,男性的健康状况略好于女性(女性认同自己健康状况较良好的占55%,F检验性别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相关分析还显示,农村和城市男性的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但30岁及以下年轻人有85%自述健康状况良好,51岁及以上者仅占47%(见表1)。
表1 总的说来,您的健康状况怎样(%)
女性
男性
其中:地区
年龄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1.良好
55.1
66.9
67.7
66.1
81.7
47.0
2.一般
36.0
27.7
26.7
28.8
16.7
42.2
3.较差
7.4
4.3
4.6
4.1
1.3
8.9
4.很差
1.5
1.1
1.1
1.0
0.2
2.0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平均值
1.55
1.40
1.39
1.40
1.26
1.77
标准差
0.70
0.62
0.63
0.62
0.51
0.77
F检验
271.470***
0.397
466.844***
***P
现代社会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在工作中更多地输出脑力并承受更多的压力,心理疲惫往往难以恢复,而且压力越大越难以入睡,不少心理疾病就是从失眠开始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紧张、焦虑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重负,并常引起头痛、乏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多种问题,亚健康人群日渐增多,有的甚至抑郁成疾。调查结果同时报告,在最近一月中,男性有过“失眠”、“身心疲惫”、“烦躁易怒”、“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到很孤独”、“觉得自己没有用”等亚健康心理症状的比重分别占40%、50%、40%、8%、21%、18和10%。X2检验结果显示,有过上述症状的男性均明显少于女性,而农村男性的的亚健康状况似更差些(见表2)。
表2 最近一月您是否有过如下心理症状(%)
女
男
X2检验
男性
农村
城市
X2检验
失眠
50.3
40.0
205.65
***
41.4
38.6
7.09
**
身心疲惫
59.2
50.4
150.70
***
51.5
49.2
4.36
*
烦躁易怒
52.2
40.3
271.18
***
41.0
39.6
1.84
容易哭泣或想哭
26.6
8.1
1099.29
***
9.0
7.1
11.01
**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27.9
21.1
115.93
***
22.1
20.2
5.03
*
感到很孤独
21.9
17.5
57.76
***
19.9
15.0
36.70
***
觉得自己没有用
24.9
20.2
59.67
***
23.8
16.5
73.13
***
觉得活着没意思
15.4
10.3
106.28
***
11.5
9.1
13.82
***
男性自述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比女性略胜一筹,但其中不乏社会对两性气质不同期待的所致。由于社会对男子汉的要求是健壮、坚强和成功,一些人即使感觉体力不支、孤独无援也常硬挺着或在外人面前掩饰自己的疲惫、孤寂和病痛,因此,男性诉说或承认自己身心不适的会少一些。比如,表2显示“容易哭泣或想哭”的性别差异为最大,这主要是受“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社会暗示,男性常常抑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处处展现自己的自信、自强,而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脆弱。因此,自述容易哭泣或想哭,以及身心健康欠佳的比实际感到郁闷、不适的可能更少些。
二、就医和体检情况
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则使不少人因忙于工作或家务,或因对身心疾病缺乏重视,甚至因医疗制度改革后个人须承担部分医药费而不及时治疗疾病或按时体检。统计资料显示,在最近三年中有病拖着未及时治疗的男性为15%,低于女性的21%。城市男性、年纪大者未及时治疗的也较多些(见表3)。
表3 最近3年有无身体有病拖着不去看的情况(%)
女
男
其中:地区
年龄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没有
79.8
86.5
87.2
82.6
92.9
78.5
有
20.6
15.1
12.8
17.4
7.1
21.5
X2检验
100.726***
37.152***
227.666***
调查同时表明,由于50%城市和4%农村男性的工作单位不提供公费医疗或保险(见表4),因此,被访者有病不及时诊断治疗者中有63%出于经济原因,或者由于时间缺乏而拖着不去医院检查。其中男性更多地因工作忙、医院路远等、女性因家务忙而延误诊治的更多些(见表5)。
表4 被访现单位所提供的与健康相关的福利待遇(%)
女
男
其中:地区
年龄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公费医疗/医疗保险
18.9
26.2
4.0
49.5
19.3
34.7
工伤保险
10.9
17.5
3.7
32.7
15.8
19.2
病假工资
18.9
25.4
5.1
46.8
20.8
29.4
带薪休假
12.6
17.6
3.6
32.5
14.7
21.4
表5 被访有病不及时治疗的原因(最多择两项,%)
女
男
其中:地区
年龄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付不起医药费
63.4
62.8
74.0
54.3
52.7
68.7
家里不重视
15.2
13.6
12.8
14.2
14.7
12.9
工作忙没时间
22.4
35.2
23.4
44.2
44.7
20.4
家务忙脱不开
34.3
18.8
31.1
9.6
14.0
22.1
去医院不方便
25.5
27.6
29.7
26.0
36.0
34.2
不好意思
5.7
3.0
3.5
2.6
3.3
2.9
表4还显示,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的医疗资源和保障严重缺乏。而随着医疗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工作单位不提供公费医疗/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病假工资和带薪休假的日趋增多,年轻人难以享受相关医疗保障和福利的比重高于老年人。但他们自我保险的意识则并未随之增强,仅5%自费在保险公司购买了医疗保险,与中老年人无显著差异,而农村也仅有3%的男性购买了医疗保险(城市为9%)。
除了有病就医治疗外,被访者按时进行体检的意识也依然缺乏,调查显示,最近3年来未作健康检查的男女都占七成,其中城市男性为59%,农村高达81%。城市居民由于享受公费福利较多,按时体检的比重也明显较高;年轻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更强,更多地全自费体检(20%)(见表6),而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者(423%)更多地享受公费体检待遇,小学及以下者仅为4%。
表6 最近三年所作体检的比重及其费用来源(%)
女
男
其中:地区
年龄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未作健康检查
70.0
70.1
81.2
58.7
66.3
70.1
公费
10.4
11.5
2.8
20.5
10.8
13.8
部分自费
2.2
2.4
0.9
3.9
2.9
3.1
全部自费
17.4
16.0
15.1
17.0
20.0
13.1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三、营养和个人消费偏好
由于健康状况只是本研究的一个侧面,而且农村样本占相当比例,所以,关于营养方面的指标只有一个,即“如果想吃,每天是否能够吃到一个鸡蛋”。统计结果表明,84%的男性持肯定回答,与女性(83%)无显著差异。但农村男子的生活质量逊于城市,能实现每天吃一个鸡蛋愿望的仅占74%,明显低于城市的94%;青年男子(85%)的营养状况略好于老年男子(82%)。
从个人消费偏好看,男性用于抽烟、喝酒的比重最高,达56%,农村男子更甚(63%);其次是个人交往应酬,占49%;39%主要用于购买服装,买书报/学习的占22%,用于保健品和健身的消费仅占6%。而女性用于抽烟、喝酒等不乏有害消费的比重显然非常低,保健和健身消费则显著高于男性(见表7)。
表7 个人消费主要项目的性别差异(最多选两项,%)
女
男
其中:地区
年龄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无个人消费
9
4
4
4
2
7
买服装
79
39
31
49
49
34
买化妆品/美容
22
1
1
1
1
0
买保健品/健身
12
6
4
7
3
12
娱乐/看演出
4
6
5
8
10
4
个人交往
31
49
48
49
57
36
买书报/学习
14
22
11
34
25
22
抽烟/喝酒
3
56
63
48
40
59
其它
5
4
4
4
3
5
四、体育锻炼和休闲
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除了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还要形成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增强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调查表明,约七成被访男性在最近两个月中未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几乎每天坚持锻炼的仅占12%,其中城市的(55%)和年轻男子(39%)参与体育锻炼的较多些,中年男性的双重负荷较大、运动意识也较差,31-50岁年龄段的男性仅26%参加过(见表8)。
表8 最近两个月是否参加过体育锻炼(%)
女
男
其中:地区
年龄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没有
78.9
69.7
83.7
55.3
61.2
67.4
有1-2次
5.3
7.8
5.7
10.0
10.5
7.0
每月1-2次
2.7
4.3
2.2
6.4
6.0
2.5
每周1-2次
4.1
5.8
2.5
9.3
8.7
4.1
几乎每天
8.9
12.3
5.9
18.9
13.6
18.9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相关分析显示,在业的、低教育程度者参与体育锻炼明显较少,如不在业者最近两个月未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0%,在业者为78%;小学及以下的男性高达90%,大学及以上仅占37%。
踏青、旅游被认为是一种减轻压力、放松心情的休闲活动,但96%的农村男性和82%的城市男性在最近两个月中无外出旅游度假的经历,女性更多些。而男性的日常休闲,如每天用于看电视、读小说、聊天和娱乐的时间共222分钟,明显多于女性的192分钟,农村和青年男性的休闲时间更少些(见表9)。
表9 日均用于看电视或其他休闲活动的时间(分钟)
女
男
其中:地区
年龄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看电视
平均值
114
126
119
133
130
136
平均值
80
84
82
85
86
92
读报、小说、
平均值
78
96
100
92
102
113
聊天、娱乐
平均值
86
98
104
92
101
116
五、计划生育责任
贯彻计划生育国策是男女共同的责任,但从实际的避孕职责看,丈夫自述86%以妻子为主承担,城乡无显著差异。但遗憾的是30岁以下青年男性承担避孕责任的反而更少些,而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男性似乎更具“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平等意识,只是参与者也不到20%(见表10)。
表10 夫妻目前以谁为主采取避孕措施(%)
男述
其中:地区
年龄
教育程度
农村
城市
30岁以下
51-64岁
小学及以下
大专及以上
女方
85.7
85.4
86.0
85.1
83.0
86.9
80.3
男方
10.5
11.0
10.0
9.0
13.6
9.9
14.8
双方
3.8
3.7
4.0
5.9
3.4
3.2
4.9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分析男性将避孕责任推给女性的理由,只有2%的被访者不知道男性也可采取避孕措施,17%的男子承认怕影响自己健康,而大多数(78%)则以“一般都是女方采取,我们也这样”作解释(见表11),可见把避孕责任和节育风险“赋予”女性已成为社会共识和根深蒂固的习俗。
表11 男方不采取避孕措施的原因(%)
男述
其中:地区
年龄
教育程度
农村
城市
18-30岁
51-64岁
小学及以下
大专及以上
怕影响身体
16.7
21.4
11.7
12.1
20.0
20.7
7.9
不知道男性可采取
1.9
2.2
1.7
2.3
1.9
2.1
1.4
一般都是女方采取
78.5
74.0
83.2
83.5
74.0
73.8
87.4
其它
2.9
2.4
3.4
2.1
4.1
3.4
3.3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六、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 研究回顾
社会、人口和心理学领域对影响健康的因素分析主要集中在婚姻状态、物质环境、压力事件、不良的生活习性以及社会支持方面。以往几乎所有的经验研究都清楚地发现,已婚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比未婚者更健康(Gove, 1973; Wyke and Ford, 1992; Ross,1995; Waite and Gallagher, 2000) ,而且他们死亡的危险性也更低 (Hu and Goldman, 1990; Lillard and Waite, 1995)。已婚男性与单身男子相比,有更大的概率获得高职位和高薪,更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他们的身心状况也好得多,寿命可能也更长,生活也可能更幸福;而已婚女性与单身女性相比,更多地沮丧、神经质和患有其它心理疾病(Bernard, 1982)。
研究表明,婚姻状况往往是通过社会心理因素、物质环境和生活习性为中介对健康产生影响 (Gerstel et al., 1985; Lillard and Waite, 1995; Ross, 1995; Umberson, 1992; Wyke and Ford, 1992)。与未婚相比,已婚者一般较少有不良的生活习性, 如过度抽烟和酗酒 (Horwitz and White, 1991; Umberson, 1992)。有研究表明一旦终止婚姻,男女双方分离,一些有益健康的因素就开始减少(Mastekaasa, 1994)。举例来说,离婚和分居者是所有人群中最容易患慢性病和生病的(Wyke and Ford, 1992)。研究同时显示,离婚后男性酒精中毒、女性精神抑郁的概率都会上升(Horwitz et al., 1996)。而丧偶和离婚时常伴随着其他压力较大的生活事件,例如,从双亲到单亲职责的转变和居住地的被迫迁移,由此增加社会心理压力(Bloom et al., 1978; Stroebe and Stroebe, 1993)。
一些研究认为男性从婚姻中获得的健康收益大于女性(Bernard, 1982; Hu and Goldman, 1990),可能是因为妻子更关注丈夫的健康(Depner et al., 1985) ,加上男性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更多些,而女性在婚后会设法改善丈夫的生活方式,她们通常在适当的时候使用预防、制止的技巧,使丈夫戒烟、避免过量饮酒并提供较平衡的食谱。这些预防措施会减少诸如肺癌、肝硬化等致命疾病的患病机率(Ross et al., 1990; Umberson, 1987)。对于女性,最重要的中介因素是物质环境如家庭收入、财政问题和住房(Joung et al., 1997)。失业、经济窘迫会使女性的功能性健康下降,精神抑郁加重;贫困的生活也会降低男性健康的自我评价(Wu and Hart, 2002)。
与女性调查结果一致的是,男性健康也会随时间而下降,而已婚男性比有同居等非婚姻关系的男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同时还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受教育高的,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估相应较高,但无论从城市搬到农村还是住在农村都不会对健康有大的影响(Wu and Hart, 2002)。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住在或搬到农村会对健康有益(Smith et al., 1995)。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因压力对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被证实(House et al., 1988,转引自Joung, 1997)。
过度抽烟、酒精消费、活动少和体重超重都将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Joung et al., 1997)。新近的一项研究还显示,参加体育锻炼未与男性健康呈正相关,反而有负面影响,而对女性健康的影响不大。但研究者同时指出,健康下降可以是一些未观察到的因素引起的,比如慢性病等 (Wu and Hart, 2002)。而生态大众健康理论视野则强调通过公平待遇、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来促进健康发展(转引自Cordia Chu, 1998)。
(二) 变量和方法
由于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多元内涵,我们首先用因子分析法将相关的9个相关变量简化为2个复合因子(斜交转轴),共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56.4%(见表12),其次,我们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2个因子得分估计值的加权之和,并将该身心健康的合成分值作为依变量,分值越大表示身心健康状况越差或负面感受越多。
表12 身心健康测量的因素分析结果
因子1
因子2
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估
.024
.561
最近一月有失眠症状
-.061
.828
感觉身心疲惫
-.043
.856
烦躁易怒
.152
.672
容易哭泣或想哭
.506
.251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648
.136
感到很孤独
.781
-.037
觉得自己没有用
.821
-.057
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837
-.065
因子解释量
43.4
13.1
特征值
3.91
1.18
然后,我们将以受访者对身心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作依变量,人口特征、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公平待遇和工作环境、社会适应和支持资源、家庭生活质量5个侧面共19个指标为自变量[4],分别建立回归模型Ⅰ和模型Ⅱ以对影响男女身心健康的不同因素进行比较,同时,模型Ⅲ将增加性别变量以检验社会流行的男性身心健康比女性差的定性分析结果是否属实。
(三)研究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解释变量对受访者身心健康的正负影响都得到预期的支持,模型Ⅰ、Ⅱ、Ⅲ的综合解释力分别为27%、25%和26%(见表13)。
表13 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Beta值)
自变量
模型Ⅰ
(男性样本)
模型Ⅱ
(女性样本)
模型Ⅲ
(全体样本)
一.人口特征
性别(女=1)
.095
***
地区(城市=1)
-.026
*
-.040
**
-.034
***
年龄
.064
***
.031
**
.046
***
受教育年数
-.067
***
-.051
***
-.059
***
工作或在读状况(在业/在读=1)
-.033
**
-.029
**
-.029
***
婚姻状况(以未婚为参照)
已婚
-.050
***
-.011
-.029
**
离婚
.062
***
.046
***
.050
***
丧偶
.046
***
.098
***
.075
***
二.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
有病而经常拖着不及时治疗(是=1)
.140
***
.167
***
.155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008
-.015
-.012
个人消费主要用于抽烟、喝酒(是=1)
-.011
.022
*
-.002
三.公平待遇和工作环境
因付不起医药费而拖着不看病(是=1)
.114
***
.106
***
.110
***
教育/政治/劳动/婚姻/人身权益等受过损害
.094
***
.101
***
.097
***
因年龄/相貌/性别等原因受过社会歧视
.092
***
.076
***
.081
***
工作环境中有不利健康的因素(是=1)
.020
.027
**
.023
**
四.社会适应和支持资源
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128
***
-.068
***
-.091
***
传统型性别观
.034
**
.031
**
.032
***
在心情不好/沮丧时得不到社会支持(是=1)
.084
***
.087
***
-.085
***
五.家庭生活质量
家庭地位满意度
-.068
***
-.094
***
-.084
***
物质生活的满意度
-.069
***
-.088
***
-.080
***
文化精神生活满意度
-.107
***
-.061
***
-.078
***
常数
16.55
***
16.06
***
16.00
***
R2
.27
.25
.26
F
136.88***
145.50***
281.98***
回归分析模型在排除了其它自变量的影响后显示了如下主要结果:
1、 老年、受教育少、单亲家庭男性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差,而城市的、在业/在读男性虽自述身心健康较好的稍多些,但因关系强度很低可略去不计。
2、 健康意识有助于防病和增强体质,有病而经常拖着不去治疗对男性身心健康的危害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128,Sig.=.000)。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未得到支持,可能是因为,尽管许多中青年男性懂得运动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双重负载和时间限制,依然难以积极投入运动,社区活动场所的不足也制约了一些人参与锻炼,而上健身俱乐部活动的经济成本不低也难以普及。而抽烟、喝酒对男性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未呈统计显著性,主要是因为该自变量将喝酒与抽烟放在一起且未分程度,适度饮酒或许有助于减少某些疾病。国外的一些研究对抽烟变量分为从不吸烟、曾吸烟、只有雪茄、每天吸烟20支以下、每天吸烟超过20支,酒精消费分为一点也不、低的、适度的、过度的、非常过度等不同程度 (如Joung et al., 1997),可能效度会好些。
3、 社会环境和保障对男性身心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受过社会不公正待遇的被访者,有更大的概率述说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差。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社会转型期医疗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改革,使一些经济拮据而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或救济者的健康水平亦呈下降趋势。但高温、噪音、化学毒物、烟/粉尘/电磁辐射等有害工作环境对男性健康危害的假设未被证实,这可能是因为上述不良环境的程度尚不严重或调查存在未问清严重程度的缺陷。此外,一些人可能对危害自己健康的工作环境并不知情,加上目前已退休、下岗等不在业的均被处理成无不良健康环境因素的缘故。
4、 社会适应和支持资源对男性健康的正面影响也在解释模型中得到支持,个人的能力和自信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应对不利境况,并提升正面感受和自我评价(Beta=-.128,Sig.=.000),而工作单位、社区和亲朋好友必要的心理、法律和经济援助与支持也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性别意识越传统的男性,通常难以接受顺应社会潮流的两性平等、均衡发展的现实,或固守因袭的“男子气概”,不仅在社会舞台费力扮演刚强、全能的成功角色,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掩饰自己的人性弱点,遇难遭挫也不屑吐露或洒泪,难免活得很累,自然不利于身心健康。
5、 家庭生活质量的各变量都与男性的身心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尤其是家庭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对男性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为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107,Sig.=.000。
6、 从性别差异看,研究结果未印证男性身心健康的总体状况比女性差的刻板印象,模型Ⅲ(全体样本)显示了女性的健康状况逊于男性10%左右。此外,男性模型的大多数分析结果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与女性模型基本一致,所显示的几个不同结果有:a.已婚男性的健康状况比未婚男子略胜一筹(但影响程度不高),而已婚女性则与未婚女子无显著差异。b.“个人消费主要用于抽烟、喝酒”和“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两变量在男性模型未呈显著性,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危害则具有统计意义,只是Beta值不高,解释力较低。这可能与两变项为虚拟变量而缺乏层次感有关,但这也提示我们,对女职工进行戒烟酒教育和劳动保护尤为重要。c.除了有病经常拖着不及时治疗等共同的较大影响系数外,与男性身心健康关系强度最大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无信心,而与女性身心健康呈最大相关的则是个人权益是否受过损害。
(四)分析和启示
1、男性身心健康的总体状况比女性略胜一筹的研究结果,虽然未验证社会流行的男人健康处于劣势的说法,但由于本研究测量的是身心健康的自我评估,我们不能排除受“男人理应健壮、坚强”的传统规范的社会暗示,一些男子即使在事业受挫、适应不良、身体欠佳或心绪不宁时,也很少承认、述说的因素。
因此,一方面,我们不宜夸大男性健康状况差的劣势,男性某些疾病的患病率较高,未必表明他们的身心状况更差,女性也有不少发病率较高甚至男性完全没有风险的如妇科疾病等。在男权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往往更缺乏经济和健康保障资源,双重负担又较重,所承受的压力未必小于男性。中国女性抑郁症患病率和自杀率更高的事实(周瑞萍,1994;许小幸等,1994;张敬悬等,1999;闫芳等,2000;陈春英,2004),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在分析男性健康的影响因素时,仅凭表象归咎于男性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也缺乏实据。事实上无论男女,下岗/失业、经济资源匮乏者的就业和生存压力更重,自述的健康状况更差。而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弱化,也使一些不在业或无稳定职业、生活质量下降者产生更多的心理失衡、挫折感和被剥夺感。因此,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事关让更多市民的生活质量达到小康水平、使弱势群体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
而有病不及时治疗、在心情不好/沮丧时得不到社会支持以及传统型性别观对身心健康负面影响较大的分析结果也表明,促进男性身心健康还须强化其健康意识和改变社会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男儿有苦不倾诉”、“男子有病不去看”、“男儿有泪不轻弹”显然有害于身心健康。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多地把家庭当作卸下社会面具、还我自然本性的休养生息的场所。现代男子应更放松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露自己脆弱人性的另一侧面。这丝毫无损于他们堂堂男子汉形象,却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所裨益,或许还可让妻子感受、领略丈夫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更深切地体悟“男人也需要关怀”的真谛。善于倾诉并寻求亲属和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服务)也将有助于男性缓解压力、解惑求知和身心健康。
2、受教育程度与身心健康呈正相关,可能和高学历者获取的科普资源较多、生活方式更文明科学,以及产生心理困扰或人际障碍后善于自我调节和适应有关。此外,高学历者往往收入较高(本研究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男性的年均收入分别为2405、3221、4881和9135元,F=220.11,Sig.=.000),尽管他们的生活节奏更快、工作劳累,但往往更具成就感、更自信,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可获得更多的健康资源如购买绿色食品、高消费的健身、医疗服务、按时体检等等,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3、单亲者的身心状况较差,一则是因为离婚和单亲至今仍被贴上负面标签,当事人依然承受着世俗的社会压力,一些人的潜意识中也常因自己是离异或单亲而自卑、自责。加上独自承担抚养、教育子女的职责,生存和经济压力更大,孤独、无助和不安全等负面感受更甚。而单亲男性往往因抚育子女缺乏经验和时间而压力更大些。因此,社会不仅应摈弃因袭的对单亲家庭的消极评价、刻板印象,同时还要给予单亲者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援助,使他们在挫折逆境中增强自信心和承受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和缓解各种压力和困难,在改善物质福利条件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已婚男子的健康状况不仅好于单亲而且比未婚者也略胜一筹,这主要是妻子通常能较好地照顾丈夫的日常生活,并对丈夫的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性加以制约,改变其以往单身生活的不规律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爱情和亲情也将使男性获得感情和心理支持,他们还往往出于家庭责任心,努力进取力求社会角色的成功,这也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健康水平。
4、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过侵害或遭遇过社会不公平待遇、医疗保险/救济的覆盖不全(主要是农村)和力度不足(主要对弱势群体),都会对国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造成显著的负面后果。因此,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倡导社会公平,消除各种年龄、相貌、性别、地域、户籍等歧视,优化政治、法律、受教育、劳动就业和福利保障等社会环境,使弱势群体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并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大力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5、由于家庭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家庭成员间平等、和谐的人际互动,有助于提升两性的身心健康水平,因此,普及文学艺术、科学生活、性和生殖健康、营养和保健、家庭教育、人际关系调适等方面的知识,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健康素质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参考文献略)
(原文载于徐安琪主编:《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男性健康日”的初衷,是宣传普及有关计划生育丈夫有责和男性生殖健康的科学知识,唤起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而并非是因为男性健康状况比女性差,更需要社会关怀。参见中国人口网2002年10月14日“国家计生委发出关于开展‘男性健康日’活动的通知”。
上一篇:偶像
下一篇:下一页叶子楣十大公认最好看的电视剧的片艳电影全集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