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引发的争论,恰恰折射出这种认知资源的稀缺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01
手机版

  原标题:张雪峰引发的争论,恰恰折射出这种认知资源的稀缺

  

  .不久前,玄学申请季终于落下帷幕,为等一封offer焦虑到睡不着的心情,几乎所有留学生都曾体会过,最近正值高考出分,如何报考大学和选择专业,更是困扰着不少小伙伴,纠结不亚于咱们的申请季,然后最近张雪峰关于报考高考志愿的一席话冲上热搜,被骂惨了,而因此引发的争论,恰恰折射出新闻专业代表的核心能力,正在消失。

  文 | 方可成

  From 谷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这两天最红的一件事,莫过于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引发的对大学选专业的争论。

  事件起因于其在直播间里接到一个家长咨询:理科 590 分,孩子特别喜欢新闻,想要报新闻专业,该怎么办?

  张雪峰回复:「新闻专业是最差的专业,直接把孩子打晕,帮孩子报一个其他的专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方无条件站张雪峰,称其是普通人的「福音」(下滑动查看更多评论):

  

  

  

  

  一方则是觉得张的信息来源也并不准确,给出的结论未免过于绝对。(下滑动查看)。

  

  

  

  

  

  一些人则说事情原本就没有对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已经有明确兴趣和方向的孩子,鼓励追梦,做长期主义者。还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的学生,就选一个暂时看就业方向更好的,只是要选对这个专业,也要多方打听。

  同时,也指出讨论折射出的焦虑的本质,是系统性的难题(下滑动查看更多评论)。

  

  

  毋庸置疑,张雪峰为不少信息不对称的家庭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专业的渠道。

  但另一方面,这起由新闻专业引发的争论,也恰恰折射出新闻专业代表的核心能力,正在消失。

  我们常说: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天花板。

  在信息泛滥、专家频出、眼球经济和娱乐至死的当下,投身传媒领域十余年的前记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方可成提醒我们:

  媒介素养或许将成为最稀缺、也最宝贵的认知资源之一,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远。

  *以下文字内容来自作者方可成。

  「新闻学是全中国最差的专业?」

  「985高校新闻系教授的粉丝和流量,比不上一个不相干专业毕业的网红,是不是说明新闻学教育有问题?」

  从事考研辅导的网红老师张雪峰抛出的这些观点,引发了关于新闻专业价值与意义的大讨论。

  这些讨论当中有真知灼见,也有巨大的噪音。

  

  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是追捧张的,还是猛踩他的,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把他的言论太当回事了。在今天,新闻专业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给你足够的认知和底气,让你根本无须在意张雪峰们说了什么。

  为何这么说?

  因为学完新闻传播后,你理应懂得平台的流量机制、网红的商业逻辑、注意力经济的根源与问题;

  你应该非常清楚,为什么「流量高」不等于「重要」,为什么「粉丝多」不等于「有价值」;

  你应该善于分配自己宝贵而有限的注意力,尽力让它不被碎片化的喧嚣打扰,让自己获得尽量高质量的信息,建立起稳定而开放的认知框架。

  

  ■图片来自书籍《娱乐至死》,传播模式下,你看到的是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人类变得不需要脑袋。

  这样的框架,足以让你明白:

  作为「网红名师」的张雪峰只是在遵循自己的职业框架和工作要求,努力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特别是目标受众的关注,并希望将他们转变为自己的客户。

  他不是真的在点评新闻专业,更没有想要认真参与公共讨论。

  他在追逐流量和销售额的过程中,恰好抛出了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信息打破了部分信息差,自然也可以牵出部分有价值的讨论。

  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对张雪峰言论的生成机制做出基本的判断,并以此决定这些言论是否值得我们分配注意力。

  

  ■凤凰网的报道。通过劳动赚钱天经地义,媒介素养是让我们看到信息背后的生成模式。

  在这样一个(垃圾)信息爆炸、人人注意力涣散、种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令人抑郁或焦虑的年代,新闻专业的核心素养——

  信息收集、分辨、处理、屏蔽和表达能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你的个人发展,更能帮你好好生活,不被轰隆作响的注意力机器喧嚣打扰,不被巧舌如簧的声音欺骗,不被那些善于操弄情绪的人牵着鼻子走。

  所以,新闻专业的课程其实值得所有人学习,成为必修课。

  

  ■越是有信息差,越是要把信息的判断权放在自己手上。分辨出事实、观点和情绪,是媒介素养重要的一课。对方说的什么是观点,什么是事实,什么又在引导情绪?

  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媒介素养之外,新闻专业是否还有存在价值?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重要。

  我们过于看重本科专业的意义了,但它和我们日后从事的具体工作相关性没有那么大。

  无论一所大学是否实施宽口径培养、是否鼓励辅修,一个本科生都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学分用于学习专业以外的课程。

  我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将会忘记我在课上说的绝大部分内容。

  但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锻炼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体验了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我的课程目的就达到了。

  

  ■媒介素养的相关步骤,遇到信息可以按照步骤问自己问题。图片来自moadph。

  比如,我会在课堂设置每周辩论环节,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辩论「应不应该就限制假新闻立法」、「媒体是否应该在管理层设置女性最低比例配额」之类的话题——

  它们并没有唯一的准确答案,重要的是基于证据和逻辑推出自己观点,并开放倾听其他人的意见。

  除了一些专业技能外,尽管每个专业训练的思维重点有所不同,有的更看重准确,有的更看重效率,有的更看重多元,有的直达目的,有的讲究反思。

  但是,各个专业的「元能力」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通互换的。

  所以,你在本科阶段学什么专业,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过于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身边也才会看到很多从事于本科专业毫无关联但做得很不错的人。

  

  

  ■网友的评论。

  当然,以上所言,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新闻专业真的做到了它应该做的事情。

  人们常常批评,新闻学院教的内容和业界太脱节了,老师的ppt十年不更新,似乎对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只在学界的评价体系里面“内循环”。

  这是不少新闻专业的问题,它也与用人制度有关。

  我所任教的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因为将老师分为学术型(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实践型(助理讲师、讲师、资深讲师)两种,又大量雇佣了业界人士担任兼职老师,所以与业界的联系颇为紧密。

  即便是学术型的老师,不少也都有业界的从业经历。

  

  ■在短平快的网络传播中,每个人都在找自己认同的声音,也只看见自己认可的声音。从而陷入信息茧房。

  除了可能与业界脱节之外,如今的不少新闻专业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

  跟得太紧以致于丢掉了自己的灵魂。

  比如,课上不讲理论,不谈伦理,不涉及批判与反思,而是专心培养学生当网红,或是全员「做号」,完全以流量为评价标准来打分。

  这样也许离业界近了,也许对短期的就业率有所帮助,但却忘记了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新闻,信息传播背后有怎样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培养模式,违背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升自我、造福社会。

  

  ■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或许就是市场实用主义和学生无意义感之间的断裂。

  回到张雪峰的言论——

  他之所以在吸引眼球和促进销售方面做得很成功,就是因为他抛出并牢牢守着一种极为简单的逻辑,那就是普通人如何实现眼前的利益最大化。

  他的论证其实完全经不起推敲。

  比如信息源头到底是否准确,你很难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预测四年后的情况,他也没有考虑个人兴趣在专业选择和学习当中的作用。

  但因为逻辑简单且贴地,从而具备了一种口号式的强大号召力,在极度依赖情绪刺激、容不下复杂性、没时间仔细思考的社交媒体上,可谓如鱼得水。

  

  ■湖南留守儿童报考北大考古学被网友劝上热搜,但是其父母却非常支持她的选择。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家庭,还能养出留守儿童北大学生。

  观察他言论的价值和他引发的关注量之间的错位,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信息环境和讨论空间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想要读到/听到/看到什么样的内容?

  我们希望公共讨论的议程由谁来塑造?

  我们期待怎样和人讨论问题?

  ?

  这是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的核心,是我们希望学生们思考的问题,是期待启发他们行动的方向。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它也是每一个好公民应该关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索,不仅利己,而且利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专业,不论你是选它为主修、辅修,还是去听一两门课,还是以完全圈外人的身份去关心和思考。

  

  ■传播学上有个注明的理论「沉默的螺旋」,当一方越发不发声,则会日益增长另一方的声量,舆论也会变得更为逼仄。学好传播学,不管做任何工作,在信息遍地时代里会少很多焦虑、多一份坚定。

  本文系授权发布,转载自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关注我们,看「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用真实对抗焦虑,解决中产育儿难题。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 诚意推荐

  责任编辑:

上一篇:《人工智能法》前瞻
下一篇:日本高清高色视频免费小米8手机怎么样 详细评测及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