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笔记(5)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01
手机版

  原标题:西方史学史笔记(5)

  西方史学史笔记(5)

  以下为闵凡祥的内容:

  导论

  一、什么是“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是研究西方史学发展轨迹和特征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古代希腊以来西方各国史学发展,包括历史学家的研究活动、指导他们进行历史研究的史学思想,以及作为研究成果的历史著作。本课程的内容是通过追溯各种史学研究和著述形式的渊源、流派和成果及其在历史学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对各个时代的历史学家及其成就做出恰如其份的评价。

  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

  1)历史科学(historicalscience)

  2)“对历史写作的描述”(deiveaccountsofhistoricalwriting)

  史学史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是史学思维方法。史学的思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历史编纂学。人类很早就使用了口述或文字的方式记载他们的活动和思想,但这并不等于有了史学。“历史”一词最初的含义是指从过去遗留下来的记载中去寻找过去的事实真相(即有了研究活动),并考虑这些事实的意义,用散文的形式表述。在从事这类活动时,作为个人的历史学家们会提出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过去的历史叙事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了什么陈述?以什么史料为依据?当某些历史学家构成了共识群,有了共同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并有共同的思想指导他们的研究活动时,这些历史学家的群体也就形成了史学流派。描述和评价作为个人和作为史学流派的历史学家如何从事历史研究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果,也是史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因此,史学史思考的对象主要不是史实本身(史实是历史学研究活动的对象),而是各个时期的历史著作对史实所做的陈述及其根据。史学史在这个层次上的活动相当于过去所说的历史编纂学。

  第二,历史方法论。史学史第二个层次上的思考是对过去的叙事进行判断,弄清某个叙事的来源和根据,也就是要弄清前人在完成叙事时掌握了哪些史料?如何考证和解释这些史料?如何在众多的史料之间取舍?在鉴别和使用史料的过程中如何受到当时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以及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个层次上的思考相当于人们常说的历史方法论。

  第三,历史哲学。史学史第三个层次的思考是针对一些思辨性的问题,例如某个历史时期历史学家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史学的功能?历史的演变在他们的理解中是循环的还是上升的,是前进的还是倒退的,历史的演变是否存在着规律,历史学家能否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他们是如何划分历史阶段的?他们认为推动历史变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史学的功能是帮助人类借鉴还是促进对人类本身的理解?。当史学史讨论这些问题时,涉及到了人们常说的历史哲学。但史学史并不抽象地讨论这些历史哲学的命题,而是描述和分析过去的历史学家(包括历史哲学家)在这些历史哲学命题上所做的思考并做出评价。

  因此,概括地说,史学史研究在内容上包括历史编纂学、历史方法论和历史哲学。但它又不等同于历史编纂学、历史方法论和历史哲学,而是从历史学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编纂学、历史方法论和历史哲学。

  “史学”概念内涵的变迁:

  一门学科的成熟不仅取于对研究对象性质的认识,也取决于对学科本身性质的认识。“史学”,也就是常说的历史学,既是一门知识学科,又是指一种类型的研究活动。这个概念在西方史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在每个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1.在西方史学传统中,“历史”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见于《荷马史诗》中的“历史”一词意指“所见”(tosee),而“所见”一词又来源于“所见之人”(histor)。它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考查目击者并通过研究获得真相之人”。西方的“史学之父”希罗多德首先确立了“史学”(historia)这个概念的定义,即指对过去的研究,它由证词和探究两个基本成分构成。证词是指目击者对真实发生的事情所做的符合事实的陈述。探究则是指根据这些证词去寻找事实真相的活动。到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历史”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是指探索者所做的叙述,即讲故事。这种叙事史的建立形成了一种观念,即证词和探究应从属于表达。修辞成为历史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历史学成为文学和修辞学的一个分支。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所谓的“科学的”历史学的兴起。

  2.到了中世纪,历史的概念又发生了一次变化。它继承了希伯莱史学的传统,特别强调历史是指人类事务的整个进步过程(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历史观念中不包含这样的成分),并且强调历史是个循环的过程。于是,历史在中世纪成为基督教神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并不是把历史学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探索活动,而是通过它去领悟上帝的意志。

  3.到了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和奎齐亚迪尼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本主义的历史学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对待过去的新态度,并由洛伦佐·瓦拉首先表达出来,就是指历史学作为一种对人类过去经历和行动的研究活动,含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对以往叙事的质疑(Suspicionism),对史料的考证(criticism),坚持过去同现在的差别(anachronism),坚持长期的因果关系解释(Causationism)。

  三西方史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1.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5世纪/古典史学)--古典史学阶段

  1)代表史学家与著作

  荷马:《荷马史诗》《田功农时》

  希罗多德:《历史》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万人远征记》和《希腊史》,

  波里比阿:《通史》

  凯撒:《高卢战记》

  李维:《罗马史》

  塔西佗:《阿格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

  2)希腊罗马史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古希腊罗马史学是人本史学。

  第二,古希腊罗马史学通常只写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或记录作者本人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或亲闻之事。当代史是历史著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历史学家著述之意在于训世,重视运用历史事实进行道德教化。

  第四,史学家虽亲身体验到历史的矛盾运动,但大都持一种倒退式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处于周期循环变迁之中,前一轮社会的退化衰竭导致新一轮社会的蜕变复始。

  第五,缺乏科学地利用、鉴别史料的方法和手段。一些史书中往往夹杂大量荒诞不经的内容,史学尚未完全从文学或哲学中独立出来,缺乏纪年标准。

  2.中世纪史学(公元5世纪前后-14世纪“文艺复兴”)--基督教史学

  1)基督教史学前期代表人物主要有攸西比厄斯、奥古斯丁、奥罗修斯、格雷戈里、比德。后期代表人物主要有约西姆、亚索、鄂图。

  2)主要特征:

  中世纪的西方史学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被称为基督教史学或僧侣主义史学。

  第一,以神本史学取代人本史学。历史进程由此成为上帝目的的实践,人的生存仅仅是作为完成上帝目的的一种手段。(基督教史学,特别是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开始用基督教的神学观念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

  第二,指出任何事物均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

  第三,致力于构筑以基督教为基础的世界史观。

  第四,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

  3.近代史学–人文主义史学

  12世纪以来,西方社会随着城市的复兴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不仅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拓道路,也要用笔和舌为自己的合理性辩护,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向封建主义旧文化发起冲击。由此出现了文艺复兴这场人类文明史上伟大转折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欧洲思想家们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历史学重新定向,这个任务由一批人文主义思想家完成的。他们复兴了古典史学的传统模式,并在新时期中发展了这种传统,史学思想又一次把人置于历史发展的中心舞台,人文主义史学的出现,揭开了西方史学新发展的序幕。在其后几个世纪中,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批判史学都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至19世纪末,历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思想推陈出新,史学流派蕃衍不绝;史学方法日趋科学化;在研究对象上偏重于政治史—兰克史学。

  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学要成为科学必须首先要确定事实,即如实地再现过去,而史实的确定必须依赖于对史料进行批判地考证,如实地还原事实是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

  政治叙事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历史学是以过去的杰出人物为中心的,以民族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为线索的(从古代四大帝国到近代的民族国家),以史料的批判和考证为方法的,以叙事为表达方式的职业活动。(夏尔?朗瓦、夏尔?塞诺博斯:《历史研究导论》)

  4.新史学

  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发生了对传统史学的反动,并把西方史学带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二战以后,当代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50年代以后所发生的技术革命浪潮,引发对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观念形态乃至生活方式的变化,历史学也深受冲击,发生了重大的转型。无论是史学范式、史学观念还是史学研究的范围与内容、史学研究的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革新。这些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许多西方学者称之为一次新的“路标转换”,或者说“重新定向”。有人把这场变化称作新史学运动。关于新史学运动的的深远意义,西方一位史学家说:“历史学终于迈入了科学的阶段,它所处的时代相当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学》而标志着物理学和天文学面临着一场革命时代一样”。

  新史学的根本特征是把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并充分表现在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西方史学科学化的第一个体现是研究领域的扩大。传统史学“现在的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现在的政治是未来的历史”的态度受到了批判,新史学一反传统史学的做法,把长期的经济运动当作研究的对象。法国的历史学家亨利?贝尔提出了综合史的概念,主张把过去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1927年,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了新杂志《经济史和社会史年鉴》,提出了总体史的口号。标志着年鉴学派的诞生。与此同时,西方的许多历史学家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去寻找观察和认识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推动新史学运动中的功绩,即使抱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的西方历史学家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从此,西方史学把极为广阔的领域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从而诞生了经济史、社会史、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劳工史、心理史、心态史等各种新的历史学分支。过去人类经历中的一切方面几乎都被纳入了历史研究的范围。

  5.新文化史学

  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史学的严重缺陷也明显地暴露出来。美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复兴叙事史的主张,主张把历史研究转向对具体的人的研究,预示西方史学进入新文化史学的新阶段。新文化史学在不同的国家分别称做微观史学或日常生活史学,是目前的西方史学的新动向。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例如E.P.汤普逊的研究方法,再一次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西方史学目前发生的新转变总的来说是把研究对象的重点从布罗代尔的第二层次回归到第一层次,同时又坚持和发展了新史学运动中出现的研究方法,以纠正新史学运动中的不良偏向。它证明西方史学又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它从表面上来看是传统史学的复兴,但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史学正在诞生。它再一次证明在西方史学的每一次重大转变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四20世纪西方历史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1.20世纪西方历史学的主要内容:

  20世纪的西方史学与自然科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经历了空前迅速而巨大的发展变化,先后出现了三种在一定时段内具有主导地位的史学形态——兰克史学、年鉴史学和新文化史。这三种史学形态的次第兴起及互相间的争论便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演变的概貌。

  2.20世纪西方历史学的基本特征: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单纯的政治史“总体史”;历史研究单位的扩大;以往被认为没有历史的地区被纳入史学研究的范围。

  2)历史研究范式的不断变革:从叙事转向分析,再到“叙述的复兴”

  3)史料和史料处理方法的变化:

  A:官方档案新型史料,包括口述史料和统计数据;

  B:单纯的史料考证跨学科研究(先是是同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结盟,再是人类学成为史学结盟的首要对象):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相结合成为当代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注重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坚持厚今薄古的态度和进步论的思想进行历史研究。“全球史观”的兴起。

  5)历史研究者群体的科班化和研究活动的职业化。

  6)“客观性”的思想与理想成为职业历史学的核心。它是这项事业的基石,也是它继续存在的理由。

  3.20世纪西方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1970年美国《跨学科历史杂志》创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历史学的学术性给予最有成效的刺激来自于其他学科的进步”——跨学科历史学的确立:与经济学、社会学的结盟;与人类学的结盟。

  2)比较的方法

  “比较史学”——“在历史研究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发展进程或历史时期进行系统的比较”。

  A.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

  C.宏观比较

  D.微观比较

  E.反事实比较

  3)计量的方法和计算机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1.伊格尔斯著,陈海宏译:《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本书广泛介绍和分析了20世纪国际史学研究的重要成就、主要流派及其理论与方法。

  2.伊格尔斯著,赵世玲译:《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目录]传统科学历史观的危机/年鉴传统——寻求一种历史科学的法国历史学家们/超出“历史主义”之外——自菲舍尔争论以来联邦德国史学中的一些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史/跋:对过去十年的回顾

  3.J.勒高夫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勒高夫参与主编的《研究历史》和《新史学》两本著作,体现了勒高夫等第三代年鉴派的史学观念,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分析了当代法国史学,对国际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史学以“三新”为特点:一曰新认识,即史学认识论上的一次重大转变,明确提出历史研究是经过史学家的主观意志和认识水平来完成的,在发生过的与记叙重构的历史之间有重大区别。二曰新角度,即认为史学在方法上要与各种社会科学相互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是史学的定量分析。三曰新对象,即长期为传统史学忽视的领域成为新史学家关注的对象:气候、民俗、人体、心态、神话、饮食等。

  4.鲁宾逊著,何炳松译:《新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大变革时期,历史学出现了一场世界性革命。传统史学逐渐衰落,新史学替而代之,渐渐成为历史学领域的主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新史学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H?鲁滨逊因1912年发表《新史学》论著、提出较为系统的历史新理论而成为该学派的发起人。其思想影响维持半个多世纪,主宰了美国历史学的发展。《新史学》是鲁滨逊的代表作,也是欧美史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该书在20世纪20年代经我国史学家何炳松翻译出版后,曾引起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较高的声誉。

  3.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为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教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所作。巴勒克拉夫教授在书中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年代以来,欧、美、亚、非以及拉丁美洲各国历史研究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介绍和评价了各种新史学流派、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新的研究组织。全书视野开阔、分析精辟,资料详实,为历史研究者把握各国历史研究的主要趋势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引。

  4.《史学理论丛书》编辑部编:《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本书不仅介绍了英、美、法、意等国的史学发展和重要代表人物的情况,还概括分析了过去十年西方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东方专制主义、“社会结构原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5.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19世纪职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的后记,考察了从后现代主义向新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进展,特别注意文化因素和全球化问题。本书已被译成十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

  6.梅雪芹著:《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环境和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引人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但促成了席卷全球的环保运动,还引起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广泛兴趣,历史学也不例外。环境史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史学界引人关注的新领域之一。

  7.彼得?诺维克著,杨豫译:《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该书是一部“观念史”的著作,探讨了自19世纪后期美国历史学诞生至20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客观性”这一神圣理想和核心规范所遭遇的命运,即其形成和衍变,受到的挑战和修正,如何得到捍卫,以及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后现代观念的风起云涌,终于不可遏止地走向混乱和解体。

  8.王晴佳,古伟瀛著:《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第2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是由两位长期从事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研究的专家通力合作而成,对近期影响颇大的后现代主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作了深入浅出、全面周到的解释和评述。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了详尽而又通俗易懂的全面介绍;第二部分结合20世纪的西方史学,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第三部分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问题,具体分析了一些具有后现代意识的中国史著作。

  9.彼得?伯克著,刘永华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批评史,考察了这一史学研究群体自《年鉴》杂志1929年创建之日起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年鉴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史学革新运动。在所谓“新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它是最为重要的推动力。年鉴群体将传统的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相结合,把治史领地扩展到了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开创了一系列的新方法,如问题导向的历史、比较史,历史心理学、地理史、长时段史、系列史、历史人类学等等。彼得?伯克区分了年鉴学派的发展过程中的三代学人。第一代包括创建者吕西安?费弗尔与马克?布洛赫,他们与传统史学体系开战,创建了《年鉴》杂志,鼓励跨学科合作。第二代由布罗代尔主导,他已经被誉为同时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第三代包括杜比、勒高夫、勒华拉杜里等当代著名史学家。伯克的分析丝丝入扣,简明扼要,年鉴运动的关键经典与支脉源流均一览无遗。

  【彼得?伯克(PeterBurke)】,英国历史学家。1937年生,获牛津大学博士。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研究员。伯克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是当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写作的新视野》、《20世纪的历史与历史学家》、《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样性》、《图像证史》、《欧洲近代的语言与社群》、《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四十多种。

  10.杜维运著:《变动世界中的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世纪以后,西方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促使西方史学进入新世纪。19世纪以后,西潮涌入中国,中国的新史学群出并作。世界变动,史学创新,稽之中外,历历不爽。此书所辑之文十六篇,多就此发挥:评述了梁启超、傅斯年、张荫麟在融会中西史学方面的成就,论述了比较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传统中国史学等各种史学方法的功过得失以及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趋势等。

  11.杜维运著:《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天才也只有接受了既有的或自创的史学方法后,才能成为史学家。本书以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史学方法的蓝本,归纳总结出了基本的史学方法,在技术的方法之外,扩及史学理论与思想,提出了史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12.玛丽亚?露西娅?帕拉雷丝-伯克编,彭刚译:《新史学:自白与对话——九位当代最著名新史学家的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书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一伯克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帕拉蕾丝一伯克在与九位引领了这场运动的学者的对话中,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别的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帕拉蕾丝一伯克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来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会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探究了历史学家们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背景,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其结果就是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它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会具有吸引力。

  在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名声显赫的学者和一位敏锐的巴西提问者之间的这一系列对话。对于文化史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入门书了。这位提问者具有一种杰出的能力,从她的对话人那儿套取极有意义的东西,让我们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以及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

  13.勒华?拉杜里著,杨豫等译:《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严格地说,该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关于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著作,但是,其中各章以及提供的个案研究又准确无误地阐述了系统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至少能让我们更深切地品味史学研究在这位大师手中发生的变化。本书避免了一般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著作中常见的艰深难懂的哲学性推理,向读者呈现出透视历史的一种新的框架,即“人口-生态”系统的演进,由此对法国历史进行了诠释。

  勒鲁瓦?拉迪里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历史学家的重要代表,早已为中国史学界和读者所熟悉,尤其是他的那部称作“精神考古学”的杰作《蒙塔尤》是一部心态史的典型作品,已于1997年翻译为中文出版。

  14.陈启能等主编:《西方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书中对上自公元前443年的希罗多德的名作《历史》下迄1996年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关于西方历史学的这些名作的内容进行了极为精辟简练的总结概括,使读者花不长的时间就可以纵览这些西方历史学的名著。该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可供对西方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15.杨豫主编:《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名著30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6.杨豫编著:《西方史学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问题与思考

  1.20世纪西方历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二讲兰克史学

  一.兰克的史学实践与成就

  1.兰克其人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vonRanke,1795~1886年)出生于路德教派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对古典文化感兴趣,后转向历史研究。

  –西方影响最大的客观主义史学家。

  –“传统史学”的集大成者。

  2、主要著作

  –《1494-1514年诺曼与日尔曼各族史》(1824)

  ·提出了客观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如实直书”

  ·该书的出版使他声名大震,被聘为柏林大学历史教授,主持历史讲座达46年之久。

  –著作等身

  ·《奥斯曼人与16、17世纪的西班牙王国》(1826)

  ·《教皇史》(1834-1836)

  ·《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1839年至1847年分批出版)

  ·《普鲁士史新编》(1848年出版)

  ·《16、17世纪法国史》(1852年至1861年分批出版)

  ·《16、17世纪英国史》(1859年至1868年分批出版)

  ·《世界通史》(7卷)

  ·兰克的《教皇史》

  ·3、史学思想

  1)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客观主义——如实直书;“消灭自我”。

  ·史学家应保持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

  ·史学家的根本任务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

  2)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

  3)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历史主义思想,强调历史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4)典型的“西欧中心论者”。

  5)生平笃信宗教,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在全部的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是到处显现的。历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证明是‘上帝’的意志,每一个关键性的时刻都证明‘上帝’在主宰一切。”

  二.兰克学派

  1.兰克学派的形成

  –兰克在柏林大学培养了一批批弟子

  ·以研讨班(seminar)为形式

  ·传授自己的治史理论和研究方法

  –兰克的弟子们以其师“客观主义立场”和“科学方法”相标榜,形成了实力雄厚、名噪一时的“兰克学派”

  –著名人物

  ·威茨(GeorgWaitz,1813-1886)

  ·吉泽布雷希特(FriedrichWilhelmGiesebrecht)

  ·瓦腾巴赫(WilhelmWattenbach,1819-1897)

  ·西贝尔(HeinrichSybel,1817-1895)

  ·瑞士的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1818-1897)

  ·法国的莫诺(GabrielMonod,1844-1912)

  ·英国剑桥学派的阿克顿勋爵(1834-1902)

  –影响:兰克学派以其强调著史态度的客观性、原始史料的绝对性和注重史料考证的微观研究等自身特性

  ·一直被西方史学界尊为“科学的历史学”的楷模和“客观主义史学”的正宗

  ·几乎成了20世纪人们所谓的“传统史学”的代名词

  ·德国后来的普鲁士学派,英国的剑桥学派等,可视为兰克学派的分支或继承者

  三.兰克史学的特征

  ·1.研究对象: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位的政治史是其主要内容,精英政治史在西方史学中占主流地位;

  ·2.方法论:1)重视对史料的考证,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力求应用原始资料。兰克的史料评价标准——重视“目击者”和“当事人”直接提供的“最高见证”。“距事件发生时间最近的人是最好的证人”;当事人的记录往往又比其他人的记载更有价值;兰克尤为重视档案文献。

  2)在表述上以“如实直书”为宗旨,进行如实的、个别化的描述。史学家应抛弃实用的目的,不抱有个人的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无例外地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反对根据某种理论或抽象原则概括历史。史学之所以为史学,就在于它拒绝一切归纳、综合、概括等一般性方法。

  ·3.认识论:在历史认识上强调依靠“直觉”。其特征是:坚信史学家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考证与鉴别便可再现历史的真实;相信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与写作中可以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做到绝对客观。——历史学是“不简单的科学”(库朗热);“史学是不折不扣的科学”(柏里)。

  ·这一特征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形成了以“外证”与“内证”相结合的史料批判方法

  ·内证法(InternalCriticism)

  –对不同人所著内容相同的史料进行参照分析

  –并结合史料提供者的身世、性格、心理等因素

  ·外证法(ExternalCriticism)

  –对史料的表现形式进行真伪辨别

  –兰克奠定了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基础

  四.兰克史学评析

  ·1、兰克史学的得与失

  –得:

  1)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2)客观主义史学家所倡导的史料批判方法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提出了规范。

  3)客观主义史学家们所倡导的“超然态度”以及追求史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精神。

  4)史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与标志)

  A.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对档案机构的建立与加强;

  B.重大政治、军事和外交档案材料的公开;

  C.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历史学协会等学术组织的成立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如:1859年德国《历史研究》/1876年法国《史学评论》/1886年英国《英国史学评论》/1895年美国《美国史学评论》等;

  D.在大量史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史学理论与方法也形成了初步规范,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版了两部有关专著:伯因汉(ErnstBernheim,1850-1922):《史学方法论》;朗格卢瓦(C.Langlois,1863-1929)和塞诺博斯(C.Seignobos,1854-1942):《史学研究导论》,它们分别论述了史学研究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问题;

  E.大学设立独立的历史系,建立培养历史专业博士生制度,历史学开始有计划地培养训练自己的专业人才。

  –失

  ·天真地确信自己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摒弃主观性

  ·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仅仅在于“如实直书”,而放弃了对历史的解释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求;

  2、客观主义史学面临的挑战

  (1)兰普莱希特争论(兰克学派:记叙历史;兰普勒希特:解释历史)

  1891年,德国史学家卡尔?兰普莱希特(K.Lamprecht)的《德意志史》第一卷问世,旋即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就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来说,在德国资产阶级史学上是无可匹敌的”。兰普莱希特对德国史的研究在两个方面不同于兰克史学:第一,兰普莱希特“把对中世纪以来德国政治史的研究与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考察结合在一起”;第二,“他把描述式的、编年式的方法与归纳、概括结合在一起,试图揭示德国历史进程中某些规律。”兰普莱希特的研究是近代西方史学界努力突破兰克史学模式的第一次重要尝试,现代西方史学的很多特点都已在兰普莱希特的研究中初露端睨。但兰普莱希特引发的争论“并没有将德国的历史研究引上新的途径”。兰克史学仍然是西方史学的样板。

  (2)历史哲学家的反思与批评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WilhemDilhey,1833-1911)、李凯尔特(H.Rickert,1863-1936);意大利的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英国的屈威廉(GeorgeMacaulayTrevelyan,1876-1962)、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1889-1943)等。

  在历史观和史学方法论上,李凯尔特等人的思想与兰克的史学理论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首先是人的精神活动,历史现象都是独特的、个别性的,这就决定了史学方法只能是“个别化的描述”,而不是自然科学中的那种旨在归纳模式或揭示规律的“普遍化的方法”,所以历史学不可能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即以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为主旨的科学。

  但是,历史哲学家却对兰克的史学认识论,即客观主义的史学认识论进行了系统批判。其主要观点是:反对将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反对客观主义,认为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不可能完全“排除自我”。“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于往昔的客观认识只有通过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才能得到”。

  (3)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兰克史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不断遭到挑战。

  ·斯宾格勒(OswaldSpengler,1880-1836):《西方的没落》(1917)

  ·汤因比(ArnoldJ.Toynbee,1889-1975):《历史研究》(1934)

  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的迅速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揭示了人及人类社会的复杂性;马克思主义日益广泛的传播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物质生活及其再生产(即社会的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这些都增加了人们对狭隘的精英政治史的怀疑。

  斯宾格勒于1917年发表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1934年开始出版的12卷《历史研究》,则是在实践上对传统民族国家政治史的重大突破,因为两者都以超越民族国家界线的文化或文明的兴衰为内容,具有很大影响。

  史学内容的扩大自然要求拓展资料的范围,使得原来档案资料考证的一套方法不敷应用。同时,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方法的比照,也使传统的直观方法显得十分粗陋,因此产生了借鉴其他学科来革新史学方法的要求。

  (4)史学家对兰克史学评判的核心问题

  1)狭窄的研究领域——政治史研究。

  就内容而言,传统史学的特征是其严重的狭隘性,即它仅局限于各民族国家的政治史。其代表性刊物《英国史学评论》在创刊号前言中便明确说道:“国家与政治将是史学的主要题材,因为国家的活动和在国家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个人的活动通常比平民的活动重要得多。”

  -英国史学家弗里曼(EdwardAugustusFreeman,1823~1892年)曾公开宣扬:“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古奇在评论兰克史学的时候也曾经说过:他们“有一种过多地从会议室窗口来了望事件的倾向,因而忽略了群众、轻视了经济力量的压力”。

  现代西方史学家认为,兰克史学的主要缺陷是只关注政治史,结果限制了史学家的视野。他们认为,历史的内容丰富多彩,所以历史学必须越出政治史的框框,研究历史进程中的方方面面。

  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L.Febvre)和马克?布洛赫(M.Bloch)激烈反对把政治史置于历史学的中心位置,主张历史学的中心内容应是社会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他们大力倡导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历史进程中的经济结构与经济态势,历史上普通民众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并要求综合史学各分支的内容,探讨历史的整体面貌。美国著名史学家鲁滨孙(J.H.Robinson)也反对把过去的政治事件看作历史的主要内容。他说:“人类的活动不仅是当兵,做臣民,或做君主;国家也决不是人类唯一关心的事情。”“从广义来说,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历史学应包括人类所有的活动,所以历史学是“研究人类过去事业的一门极其广泛的学问”。

  二战以后,西方史学家对兰克史学的批评日益激烈,兰克史学的地位逐渐动摇,西方史学开始“转型”。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很多史学家已不再把国家和政治舞台上的显要人物的意志、活动看作历史发展的主线。他们的注意力“已从权威人物和决策者转向普通民众”,“对显要人物的兴趣似乎在迅速消失”。扩大历史视野,拓展研究领域,重视历史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已成为战后西方史学家的共识,而且这种共识转化为大批史学家的实践。他们把研究的中心从“上层”转向“底层”,从个人转向群体。他们开拓了家庭史、人口史、婚姻史、妇女史、精神状态史、城市史、社区史等一大批新领域,一系列带着“新”字牌号的史学分支纷纷出现。西方史学从此走出了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兰克史学的窠臼,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单一的史学方法——个别化描述方法

  注意考证史料,力求应用原始资料,在表述上要严谨,杜绝不实的虚饰,同时又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以吸引读者。其代表性刊物法国的《史学评论》在其创刊号前言中说道:本刊只接受以“原始资料为根据”的稿件,作者应采取“严格的科学表达方法,每个论断都须有证据、有史料出处和引语”,同时本刊文章在修辞上“要保持为学者和读者所珍爱的文学性”。

  搞清事实是史学之为科学的前提。兰克史学一再宣称,“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史学的唯一目的,是历史研究的圭臬。现代西方史学家则认为,史学家的工作不能仅限于叙述历史,还应解释历史。也就是说,史学家的任务要说明“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鲁滨孙认为,传统史学“不需要思想,只要求记忆”,史学家“还有一件应做而尚未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这是历史最主要的功用”,“我们充分理解了过去,便可以充分理解现状。”

  这里显然有探索历史运动的法则,或归纳历史模式的思想。所以,现代史学家对兰克史学倡导的个别化描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清算。例如,美国新政治史学家本森(L.Benson)认为,过去研究美国选举史的学者只利用官方文献,重点描述几个重要人物的活动,没有对可以使用的大量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精确的分析。若要对大量资料进行系统、精确的分析,就必须突破个别描述方法的局限,广泛使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方法。

  “年鉴学派”认为,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组成合力,形成结构,个别描述方法对此无能为力。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历史研究不能回避理论,综合、归纳、概括是史学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因此必须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方法用于历史研究。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G.Barraclough)在分析现代西方史学发展趋势时指出:“社会科学在两个不同层次上对历史学研究发生了影响。第一个层次是应用更加广泛的社会科学思维的范畴第二个层次是新的计量方法的应用。”

  “年鉴学派”和战后新史学家用自己的学术实践证明,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叙述历史,而是努力揭示历史的结构,归纳历史模式,使历史学具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特征。他们积极运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定量分析,充分发掘、整理和使用新的、大量历史资料,撰写出一批在旨趣和方法上迥然不同于兰克史学的史学论著。

  3)过于强调史学家的“悟性”,反对史学研究中对理论的应用

  除了上述在搜集选择资料和表述上的主张之外,传统史学在如何认识史料并由此形成对历史的解释这个环节上也有自己明确的主张,那就是依靠“直觉”。凭直觉来理解史料并形成对于前人经历的认识其实是最古老的方法,自有史著以来史家们无不应用这种方法,只是他们多不自觉罢了。传统史学家们不同于前人之处是他们自觉地应用直觉并为此提出了一套说法。最享盛名的德国史学家蒙森(TheodorMommsen,1817-1903)便明确指出,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依靠什么理论,而依靠直觉。杰出史学家的“标志”便是善于作“直觉判断”,而这种能力或方法的取得不能靠学校里的学习或训练,只能靠“天赋”、“实践”和“自修”。学校应当传授相关的语言知识和相关时代与地区的法制变迁的知识,这是史学家和历史研究的必要准备,除此之外就全靠史学家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悟性了。

  西方现代史学家们在强调史学研究中综合、归纳、概括以及各种研究理论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

  五.兰克史学与20世纪西方历史学

  兰克史学形成于19世纪中期,它一经形成,就居西方史坛的“正宗”。它“提供了一种史学模式,直至20世纪,这种模式仍然支配着历史研究”。

  1)20世纪前期,虽然经济史、社会史、法律史,乃至思想史和文化史都已有所发展,虽然一些著名史学家的著作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学,并给它带来冲击,但它们在总体上仍不足以动摇传统史学的主导地位。直至50年代末期,西方史学的主要权威刊物如《美国史学评论》、《英国史学评论》和法国的《史学评论》仍然充满了对各种政治性历史事件所做的繁琐考证和不厌其详的描述。

  2)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史学发展跨入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兰克史学在西方史坛上的支配地位不复存在,以“年鉴学派”和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美各国兴起的新史学分支、被当代西方史学家统称为“新史学”的史学流派蓬勃发展。但是,兰克史学的影响并未消失,深受兰克史学影响的所谓传统史学仍是现代西方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举着批判兰克史学的大旗登上现代西方史坛的“年鉴学派”和“新史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兰克史学思想。

  所以,20世纪西方史学和兰克史学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阶段简单地否定另一个阶段的关系,而是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围绕对十九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权威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正式出品历史学考研辅导书——名词解释系列!本套资料【?中国古代史】238页,一本。 【中国近现代史】190页一本。中国史约2000个词条。 【?世界史】339页一本。约1500个词条。本系列辅导书有以下特点

  1、词条数量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应试需要!全面覆盖历年考点和真题。且有重点提示。词条中的重点也有划线处理。

  2、内容非常丰富。参考各类版本的教材,各种大辞典。解释非常翔实。严格按照一般历史辞典的格式,符合考试的要求。并且补充大量生僻词条,可以应对名校的考试难度。已经补充23年院校出现的新考点。

  3、本书适用于历史学考研自命题考试、313统考选择题和论述题的辅助资料、阅读教材的参考书籍、中学教师的参考资料【按照通史编排】、教师招聘考试等方面的需要。

  目录:2024年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必背名词解释!!

  2024年历史学考研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2024年历史学考研世界史名词解释大全!!

  本资料试看!!

  责任编辑:

上一篇:原创齐桓公一家到底有多奇葩?比现代伦理剧还狗血,个个道德沦丧
下一篇:原创未来95天,四大生肖生活舒心惬意,不缺好运,职场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