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5岁女儿说爱上同学了:荷兰小学4岁+的性教育居然长这样……

看点 一直以来,性教育都是家长和学校讳莫如深的话题。而在荷兰,他们执行“性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政策,从孩子四五岁时便进行性教育启蒙,更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教授孩子不同内容。这套成熟的性教育体系,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ID: yemaxiaoya)
文丨地衣 编丨May
上周五接玛雅和她的好朋友E放学去我家玩儿,两个小姑娘一上车,E就嬉皮笑脸地说:M爱上玛雅了。玛雅也爱上M了。
我?虽说,我一直是鼓励玛雅“谈恋爱”的。
但突然听小娃们正儿八经地用verliefd op...这个略显成熟的荷兰语(相当于英文中的fell in love with...),心中难免有些震惊。
我问玛雅,M爱上你了?你爱上M了?
玛雅含羞待放地点点头,然后紧接着说:他也爱A,还爱B,外加CDEFG。。。说完,她又开始细数让自己动心,以及(重点是)过生日要一一邀请的小情人们。

哦,老母亲感到办爬梯的压力陡增荷包莫名破了个大洞。但刚刚还抖三抖的心倒是回到了肚子里。原来这是在学校学了新词了,正在新壶装旧酒地遣词造句呢。
她们童言无忌口中广义的“爱”,和我理解的狭义的爱,还是略微有一丢丢不同。

循序渐进的荷式性教育
她们5岁多的小娃怎么突然开始讲这种情情爱爱的事儿了呢?翻开老师最近在学校APP发来的消息之后,我就恍然大悟了。
原来,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春天一到,荷兰小学一年一度的“性教育”教学项目(Kriebels in je buik)就又如火如荼因地制宜应景地展开了。
荷兰专门有一个网站叫Kriebels in je buik (https://www.kriebelsinjebuik.nl/),翻译过来大意就是:肚子里的花蝴蝶。

懂了吧?就是内种情窦初开小鹿乱撞的动心感。
像我们这种在“早恋”文化里长大的爸妈,看到这“超前”的性教育文化,心中免不了打鼓:5岁就教这个了吗?
启蒙嘛,宜早不宜迟,人家荷兰举这个举国上下自成体系的性教育program,其实从小娃4岁入学的时候就开始了。
我从荷兰全国统一的网站上搂了眼教学大纲,一到八年级的教学主题分别如下:

一年级(4岁)主题:我好喜欢你。
二年级(5岁)主题:什么感觉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三年级(6岁)主题:男孩和女孩。

四年级(7岁)主题:我的感觉是什么?
五年级(8岁)主题:我就是我。
六年级(9岁)主题:性征(1)。

七年级(10岁)主题: 你会怎么做?
八年级(11岁)主题:性征(2)。
八年啊,循序渐进的荷式性教育,并不是只有“认识一下身体各个部位”的学名而已。
从红灯区到彩虹旗,荷兰这个国家从各个方面看,都算性文化“开放”的鼻祖。
你若是个喜欢jumping to conclusion的人,可能都觉得这儿的人该不会天天过着酒醉金迷淫乱的日子吧。
但事实上,它的性犯罪率未成年人怀孕比例在全球范围看都相当低。不得不说,这和它“性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政策,不无关系。
在谈性变色的国度里长大的我们,其实都有点难想象,跟辣么小的小娃,究竟如何启蒙性教育呢?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网站上一二年级(在国内就是幼儿园中班和大班)课程的重心:
我的身体和感觉我做主,
认知自己的感觉,
学着表达喜欢和不喜欢。

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和性教育八竿子打不着吧?
最好的性教育,就是用于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捍卫自己的感受,必要时候坚决说no的教育。
这几句话说起来挺崇高挺正确的,但难却难在落地。如何尊重自己的感受?喜欢和不喜欢如何表达?什么时候就是必要的必须坚决说no?
荷兰学校给四五岁小娃的性教育,启蒙的便是这个最重要的基石。

荷兰一年级(4岁)小朋友的性教育课程,我好喜欢你,第一个重要的主题就便是: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老师上课的时候会引导孩子们思考:

你喜欢哪些人啊?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某个人可爱讨人喜欢?
如果你喜欢别人,你怎么让ta知道?
你如果喜欢一个人,你会开心还是难过?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会做点什么?
你怎么能知道自己喜欢某个人呢?
你喜欢的那个人会做些什么呢?
喜欢这个感觉,不管对象是谁,其实都是很奇妙的。

而孩子们小时候,最喜欢的对象,往往是和他们最亲近的父母。我每天都会感受到玛雅对我和她爹的爱。
比方说,她开心了,就会往我们身上蹭怀里钻。放学去接她,她看到我会开心地跑过来把我抱住。
在学校画画,动不动就画爸爸妈妈加一个大大的爱心带回来给我们当礼物。
路边摘了小花想带回来给我,在学校遇到好玩的事回家要说给我听,去别人家吃了好吃的东西也要连吃带拿一份回家和我分享。
这些都是爱的表达。
而这些表达的方式,以后她遇到了其它的她发自内心喜欢的人,也会这样。
有时候我给她买了新衣服,她特别喜欢,也会问我能不能给她的好朋友买一件。她的好朋友C请假回国了,每天睡觉前,她都问我,还有几天她的好朋友才会回来。
喜欢是一种感觉,也是一个动词。究竟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没有定论,但前提是,你的表达,要让被喜欢的那方感到舒适。
问题来了:当别人用行动向你表达“喜欢”的时候,你要如何应对呢?
接下来,老师就拿出“教学大纲”里事先准备好的名场面图例,和小娃一起分析分析:

这图里的两个老奶奶,都用自己的行动,在向小男孩表达爱意。哪个OK,哪个不OK?
说实在的,这在国内也是个名场面,非常适合给那些看到小娃,尤其是小婴儿,就忍不住“动手动脚”的长辈们学习一下。
明眼人一看当然就明白了,左边OK,右边不OK。
如何判断呢?这就是小娃性教育最最重要的核心的第一课:答案在你的感受里。
当他人想通过肢体接触向你表示亲昵的时候,不管对方的意图如何,你要不要接受,只取决于你当下的感受以及对这个人的感受。
而细致地去体会自己的感受捍卫自己的感受,是每个人在社交中的一节必修课。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一课。
这种时候,每个人都要有“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理直气壮。

我5岁的时候,面对不太熟的大人的挑逗,我若是横眉冷对,我妈还要打个圆场:这孩子不懂事,人家也是喜欢你嘛。
现在想想都有点生气,忍不住想:到底不懂事的是谁呀?
如果小的时候,老奶奶揪我的脸是因为喜欢我,我拒绝是不礼貌。那长大之后,老男人摸我大腿或者口头占我便宜也是因为“喜欢我”我怎么知道能不能拒绝呢?
这说起来仍然有些抽象,理念的落地,主要靠事例。
这个时候,老师会引导孩子去讨论:什么时候,你并不想被拥抱?如果你不想有肢体上的接触,你要如何表达?

开心了和好朋友勾肩搭背可不可以?
做成了了不起的“大事”给奶奶亲一下行不行?
喜欢你的大姐姐突然上来搂住你的肩膀可不可以?
难过了,爸爸抱着安慰一下可不可以?
睡前妈妈亲一下晚安O不OK?
久不见面的奶奶上来就揪你的小揉脸到底行不行?
这些事儿肯定都是分情况和分人的。喜欢就欣然接受;不喜欢,你可以大方地躲开,和对方说:不要这样,我不喜欢这样。
Bottom Line:
尊重自己身体和感觉的边界。
喜欢可以大声说出来,也可以通过行动表达出来。
可如果别人的表达方式你不喜欢,要学着说No。
荷兰小娃很小就被教育说“stop, hou op”。当初玛雅刚入学被班里大一些的孩子掐肚皮“玩”的时候,老师也是教她这么说。
最近去给她开家长会,老师说玛雅现在和刚入学可不一样了。以前别人干啥她不喜欢的事儿(拿了她的东西占了她的位子),她顶多撅个小嘴横眉冷对自己生个闷气。
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已经能用语言和行动捍卫自己的权利了。

做自己身体和感觉的主人
二年级(5岁)的课,和一年级的主题十分相似,仍然是:做自己身体和感觉的主人。
只是这次会根据孩子发育水平和社交更丰富的场景,讲得更深入细致些。
一开始,老师会请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手,用不同的方法触摸自己身体不同的部位。然后和大家探讨一下,被如此触摸自己身体的感受。
然后引导孩子来讨论:你愿意允许谁用什么样的方式摸自己的什么部位。
妈妈可以亲你的嘴巴吗? (玛雅是看心情,有时候可以有时候不行。 )
那隔壁老王呢?
好朋友可以梳你的头发吗?
那游乐场第一次见面的小男孩可以扯你头发吗?

通过大量事例的讨论,老师引导孩子更具体地去感受与思考,什么是我喜欢的感觉,什么是我不喜欢的。哪些是我愿意接受的亲昵举动,哪些是我不愿意的。
还是那句老话,我的身体我做主,不喜欢了就说不。
而这一节课还有一个更深入的话题,那就是和他人约定,如果对方不喜欢你的举动时,他可以用什么方式让你知道。

表面上看,这和上一节课说的:你不喜欢别人的举动时,如何让对方知道,大同小异。
但你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往前迈出的一小步,其实是社交能力智识能力上的一大步。
首先,孩子得理解,即便自己是好意,对方有可能不喜欢。
人总是比较能理解自己具体的感受,而不太能去带入他人的感觉的。这个练习的初衷,就是由此及彼,带着同理心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其次,基于对彼此的理解,双方可以在“交往”之前说好:
1. 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2. 如果相处中出现了事先没想到的情形,其中一方不喜欢对方的行为,要如何及时喊停,而不是忍气吞声然后突然暴怒。
啥事儿,说开了就不伤感情。最怕的,就是表面上接受暗地里生气,不敢拒绝人自己心下又不欢喜的拧巴。
不得不说,这“社交”技巧教得过于高级了。很多成年人怕是都望尘莫及。
课程末了,老师还会和小娃分享几项行为准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做双方都觉得开心的事。
不要伤害对方(身体和精神上皆如此)。
不要把东西放进对方的洞洞里(耳朵、鼻孔、嘴巴、屁股、阴道等)。
说实在的,看了荷兰小学生的“性教育”课程,我倍感欣慰和羡慕。我很庆幸,这么重要的人生一课,玛雅小小年纪就上了。
性教育的起点在“尊重”。当家人不尊重孩子,孩子哪里能真的学会保护自己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ID:yemaxiaoya)。作者地衣,是荷兰行为经济学副教授,边读前沿科学成果,边和萌娃斗智斗勇。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