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贺子珍病逝,她的骨灰中发现坚硬异物,揭开50年前一段往事
1984年4月19日下午在上海华东医院,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贺子珍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75岁。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贺子珍的骨灰中发现了硬邦邦的弹片,而这些弹片,也揭开了一段五十年前发生在贺子珍身上的往事。那么当年的贺子珍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投身革命
贺子珍的家乡位于永新万源山区的黄竹岭,祖辈是永新的望族,家境富裕。她从小就喜欢读书,等到豆蔻年华的年龄,更是变得亭亭玉立,知书达理。
后来一些进步青年离开家乡,前往南昌等大城市求学,并把一些进步杂志寄回家乡。
这些杂志里涵盖了广泛的话题,包括了一些新颖的思想和理念。贺子珍静静地翻阅着这些书刊,心里渐渐有了一丝不同的情感。
她被这些书刊深深吸引,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展现在她眼前。在一个小油灯的照耀下,她默默地读着,直到深夜。
这些书刊开阔了她的眼界,让她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在她的心中燃起了对于未来的希望。
在那一刻,她决定要把自己的人生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她深深地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而自己也有责任去努力争取这个目标。
她开始研读马列著作,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未来的奋斗做好充分准备。
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誓师北伐,我党各地的组织和进步群众积极响应,为北伐军进军做准备,大革命的浪潮进一步高涨。
在这个革命高潮中,贺子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了革命,最终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时期,每次自卫军练兵时,她都会观看并用手枪练习瞄准。虽然袁文才的枪法很好,但通常是练兵教员来教导她正确的姿势和方法。
在井冈山上,贺子珍和她的战友们一起战斗,期待着更猛烈的暴风雨地到来。
井冈之恋
贺子珍等人在指挥永新运动的同时,毛泽东也正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他放弃了攻打长沙,带领军队奔赴井冈山,他们开启了一段传奇色彩的井冈山之恋。
在袁文才和王佐两位革命先辈的邀请下,毛泽东决定上山共商大计,并在步云山上与他们会面。
那天,永新等地的党员们早早地赶到了步云山,被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热情迎接。
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贺子珍,心中顿生疑惑。没想到井冈山上还有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子。他紧握住贺子珍的手,感慨道:
“今后,我们将共同战斗!”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所有的革命志士们信心满怀,为了自由和民主而奋斗不息。
井冈山的那段历史,是一个充满传奇和浪漫的故事。党领导的加强和革命军队队伍的扩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让井冈山焕发出新的生机。
永新解放不久,毛泽东和朱德分别带着队伍到西乡和北乡,筹粮筹款,而贺子珍则担任毛泽东的助理,负责了解永新一带的情况。
在工作中,她和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慢慢地培养出了新的情感,自此,贺子珍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她成为了毛泽东身边的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
起初,贺子珍很不情愿,甚至觉得自己倒霉成为了秘书,但毛泽东的深情注视和真挚话语却让她心动,最终“上任”。几十年后,贺子珍回忆起这段时光,话语中仍充满柔情,眼睛里含着笑意。
在井冈山艰苦的生活中,贺子珍始终守在毛泽东身边,陪伴他度过漫长的冬夜。
有时候,毛泽东办公累了,两人便会聊起《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之作,争论着、谈论着。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接着就是两人的笑声。
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他们用文学艺术,传递着人性之光,激励着革命的前行。井冈山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浪漫和感人的历史。
贺子珍和毛泽东的爱情,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幸福,更激发了革命精神,激荡了一个时代的荣光。
漫漫征程
在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机动灵活的军事战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成功地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大幅度地转移到云、贵、川三省的广阔大地之间。在行军的途中,发生了很多离别的故事。
有一天,红军部队奋勇向前,奔赴下一个战斗地点。但是,贺子珍突然感到了肚子的阵痛,她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出生了。这时,连长侯政决定立即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间屋子,让贺子珍在那里安心生产。
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留了下来,为她提供支持和帮助。尽管贺子珍的孕期未满,但她还是坚强地面对生产的痛苦。最终,她成功地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孩儿。这个小小的新生命在战乱之中,显得更加珍贵。
然而,行军的路途漫长,对于连队中的大人们来说已经很困难,更别说要抚养一个婴儿了。贺子珍深知这一点,于是用虚弱的手从身上掏出仅有的四个银元交到毛泽民的夫人钱希均手中,说道:“把这几块钱带上,交给老乡抚养孩子用吧。”
后来,红军到了保安,贺子珍又一次分娩,这次她又生下了一个女孩儿。共同走过漫长长征路的女战友们得知贺子珍分娩了,纷纷前来探望。她们走到窑洞门口时,看到毛泽东笑眯眯地从窑洞出来,于是便问道:“生了没有?”
“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毛泽东高兴地回答说。战友们走进窑洞,看到贺子珍身边放着一个又瘦又小的婴儿。于是,大家都把这个女孩叫做娇娇,她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
然而,尽管战友们对这个小生命非常喜爱,但贺子珍却并没有感到一丝高兴的劲头。她的心里想的并不是享受当母亲的欢乐,而是工作。
作为一名女性革命者,贺子珍不仅肩负着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重任,还要面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
她以母亲的身份,同时也以革命者的身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她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一直弘扬着母性的光辉,为身边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贺子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母亲的力量和母爱的伟大。她的坚定和毅力,激励着身边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前行。她在长征途中的经历,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
回顾历史,贺子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作为母亲,她不仅是家庭的主心骨,更是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她的奉献和牺牲,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红军长征离开遵义后,为了摆脱被动局面,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然而,国民党为了消灭红军,不仅在地面上派重兵追踪、截击,还出动了空军,在天空中搜索、侦察,寻找红军的去向。
在一个傍晚,突然传来了敌机的嗡嗡声。士兵们迅速躲藏,但此时却有一位伤员在不远处的担架上挣扎着要爬起来。就在此时,贺子珍看到了这位伤员的情况,她冲过去想要帮助这位伤员隐藏起来。
然而,敌机却不断地向他们投掷炮弹,让他们身陷险境,这时的贺子珍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想到了如何保护战友的安全。
她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为伤员挡住炮弹,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向伤员扑去。炮弹爆炸的时候,她紧紧抱住伤员,将伤员搂在怀里。她的身体像一堵坚固的墙壁,为伤员挡住了炮弹的冲击,保护了伤员的安全。
敌机走后,警卫员吴吉清跑过去一看,贺子珍已经被炸得遍体鳞伤,鲜血顺着头顶、身上、腿上流下来,染红了衣服。
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下,红军干部战士也迅速赶到了现场。他们发现,贺子珍的脸像一张白纸,渗出来的鲜血把她的军装都染透了。
在那瞬间,贺子珍的身上散发出了一种强烈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她的勇气和无畏精神是如此震撼人心,让所有的战友都为之动容。
经过详细地检查,大家发现贺子珍从头部、上身到四肢,十七处中了弹片,血流不止。有一块弹片从她的右背部一直划到右胳膊上,撕开了长长的一条大口子。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贺子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导致身体里留下了弹片,这也是为什么在她去世后,在她的骨灰中发现了弹片的原因。
贺子珍敢于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一名伤员的生命,她的勇气和无畏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贺子珍,一个坚强的女子,她在学习、活动等方面,一直不甘落后,她的身影矫健,笑容欢快,让人们为之折服。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她每一天都在用顽强的毅力同伤病作斗争,才能坚持活下来。
自从长征路上生下女儿后,贺子珍因为产后缺乏营养和调理,落下了头晕的毛病。负伤之后,大量失血,她的头晕病状更加严重。
同时,头部、背部的弹片时刻在刺痛着她的神经,特别是阴雨天气,对她来说更是痛苦不堪。
她强忍着一切痛苦,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诉说自己的不适。然而,头部、背部的伤痕和嵌入体内的弹片,却时时折磨着她。
每天学习下来,她感到头昏脑涨,四肢无力,浑身的骨头架都像散了一样,但是她一直秘而不已,咬紧牙关,忍受着病痛,振作精神,坚持学习。
贺子珍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顽强与坚韧的精神。她的努力,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以崇高的敬意,缅怀她的精神,感恩她的付出。
延安分手
毛泽东与贺子珍这对患难夫妻,并肩走过了党所经历的最艰苦的岁月。可以说,贺子珍与毛泽东相处的十年,受尽了人间的苦楚,但她没有说过一句怨言。
她为了革命的事业,同时也为了照顾毛泽东,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工作和兴趣,却丢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她对毛泽东的爱是那么深沉和专注。本来,夫妻间产生一些误会,只要双方冷静下来,加强沟通和交流,把事情解释清楚,误解就可以冰释。
可是贺子珍的性格过于内向,她把这些痛苦埋在心底,压抑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巨大的波澜,结果使自己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境地。
后来,贺子珍负气出走,毛泽东极力挽留,“我现在的情况,与在江西时期不同了,我有发言权了。以后,不会再让你像过去那样,跟着我受那么多苦了。”
然而,贺子珍还是决定离国赴苏,这也给她和毛泽东的感情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走进莫斯科的贺子珍在短暂的新鲜感消失后,接踵而来的是不幸遭遇:儿子夭折,丈夫毛泽东又同别人结了婚,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个消息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将她从迷糊中震醒。直到这时候,她才明白,自己一时的轻率行动,铸成了多么大的错误!
后来,贺子珍回到国内,住在了上海湖南路的一栋房子里,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也没过几年,贺子珍的情绪和生活又发生了波折。
那是在1954年的一天,贺子珍正在家中休息,她的嫂子李立英也在上海。收音机里播放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
虽然毛泽东的声音有十多年没有亲自听见,但那声音是那么熟悉,贺子珍听得入迷了。
广播电台里,毛泽东的讲话被播放了一遍又一遍,贺子珍则在收音机旁听了一遍又一遍。她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至于大家都沉沉地睡去,贺子珍还在听着。
第二天早晨一起床,李立英发现贺子珍还坐在那里,耳朵贴在收音机上,凝神在听着什么。
她见到李立英进来,便问道:“嫂子,这收音机怎么不响了,怎么不播毛主席的讲话了?”
李立英走过去想把收音机打开,却发现收音机一夜未关,已经烧坏了。
她再一看贺子珍,一副神情恍惚、痴迷的样子。
贺子珍病倒了,此时的她粒米不进,滴水不喝,不眠不休,处在一种昏昏迷迷的状态之中。这是因为重新听到那过于熟悉的声音,对她的神经和感情刺激太大了。
毛主席知道后,前思后想,想来想去,感到贺子珍的病是因心事太重而引起,心病还需心药医。于是,他提起笔来,给贺子珍写信劝慰,并派人安排见面。
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庐山再会,这是他们分别21年后的见面。据贺自珍亲笔记载,情形是这样的:当她被领进会见的房间时,毛泽东坐在沙发上,看到她来,毛泽东站起身,微笑着向她打招呼,邀请她坐下。
他倒了茶,拿起两个杯子,一杯放在贺子珍面前,一杯放在自己的面前。他们各自坐在藤椅上,中间隔着一个茶几。
然而,就是这一个多小时的相会,对于贺子珍来说,虽然是意外的欢喜,但绝不是长别后的倾诉衷曲,而是痛苦的悲泣和泪水流淌。
事实上,老战友的好心,毛泽东的接见,无异于在贺子珍伤痕累累的心灵上,又戳上了一刀,这是人们未能预料到的。
后记
大革命时期的“永新一枝花”,“永新运动”后的“神枪手”与“双枪女将”,秋收起义后与毛泽东的井冈之恋。
枪林弹雨中的“模范夫妇”, 长征路上的艰苦相依,延安窑洞的离奇婚变,客居苏联时疯人院的遭遇,归国后的壮志难酬、痴情难舍的坎坷人生,无尽的期待,奇女子演绎人世间传奇的悲欢离合。
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响叮当。”贺子珍是毛泽东心中的爱与遗憾,而毛泽东却是贺子珍一生的痛苦与快乐的全部。
毛泽东与贺子珍几十年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留给自己的是深深的心灵创伤和遗憾,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喟、启示与遐想。
上一篇:原创吴京大儿子叫吴所谓,以为够随便了,听到二儿子名字,网友:服了
下一篇:46岁阿峰与53岁刘晓庆坚决离婚,原因让她无法接受,却不得不同意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