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简境: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6-23
手机版

  纵观前人经验,正道简单,却鲜有合者。人,难免在追逐中忘记本性,镜台蒙尘。被欲望蒙蔽的人,深谙俗技,智慧浅显。在欲念中迷失,被他人话语所困,丧失自我的同时,也让大世沉沦。

  南怀瑾的教导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讲座的时候,分享过某位高人的指点,让他一辈子受用无穷。这是修炼精神的方法,也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原理。这位高人,说了两点:

  

  第一点:年轻人看东西的时候,眼神不要那么露,眼神要收敛。比如看花,一般人看花,看任何东西,眼睛的精神跑去看。错了!要花来看你。眼神像照相机一样,一路照过去,把花的那个精气神吸到心里头来。花、草、山水、天地的精神用眼光把它吸进来,不是拿我们的精神去看花,要把它们的精神吸回来。不是用眼用心使劲看,不要把自己的精力投射过去,你投射过去,损失了自身的精气,花花草草也得不到,得到了也没用。

  第二点:我们的这个心呀,只有拳头那么大,你看这一件事情也装进来,那一件事情也装进来,装了多少事情!会迸开来的!你年轻人,什么剑术呀,都不要装进来,什么事情这里一过就丢出去,永远丢出去,你一辈子受用无穷了。其实这个就是道,心里不装事。

  这两点如果汇成一句话: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何清静,不耗损精神,消除六贼。《太清元道真经》讲“因六贼妄生,目妄视,耳妄听,鼻妄香臭,口妄言味,身妄作役,意妄思虑,故终不归根也。故曰归根,则可以永存而长生也。”把情欲比作“六贼”,此六贼让人不能归根,不得长久。

  正道很简单,开悟即回归

  就像张至顺道长说过的,正道不是这么复杂,正道最简单,很平常,也不是奇奇怪怪的。说的越麻烦,越复杂,复杂是他修道的过程。简单的事,常因为人为的曲解和愚昧,搞得很复杂。其原因还是不能放弃私欲,利用种种形式和借口,夹带私货,掩耳盗铃。

  

  昨天听到关于老和尚开悟的故事,也从佛家的视角说明正道从来都是简单。

  有小和尚问开悟的师傅:“师傅,你开悟后有什么不同么?”师傅说“开悟之前是吃饭砍柴,开悟后还是吃饭砍柴。”小和尚不解,心想,哪还开什么悟。师傅接着说:“开悟前,我是吃饭时想着砍柴,砍柴时想着吃饭;开悟后,我吃饭就是吃饭,砍柴就是砍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本来很简单,是婴儿的存在状态。当我们长大,有了智慧、感情后,就开始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精神世界很精彩,但心猿意马幻化万千,反而异化成心里迷障,让人欲罢不能。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开悟和得道的技法各有不同,其结果大抵相同,都是心念如一,活于当下。如果凡心未灭,道心也就无从谈起。

  庄子智慧:真人的生存之道

  关于如何通透,如何为道的问题,老子和庄子都给我们很明确的提示和讲解。老子说的比较宏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有更多的论述,说的也具体,他在《大宗师》里对“真人”的论述,就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实操性也很强。

  

  他说什么叫做“真人”呢?真人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超出众生境界,不强取

  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

  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

  真人,层次高于一般人,不会与普通人计较,也没有降低层次与人勾心斗角的兴趣。当然也不会生出恐慌和畏惧情绪。常人所说的际遇和时机,在他们看来都算不得什么大事。就像《天道》里的丁元英,他不是没有情绪,只是一般人不入法眼。当然,真人也不是丁元英能比拟的。

  第二,了却生活烦恼,不求甘

  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

  我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能不做梦,说明日思如流水,随到随走,即生即灭。他们摆脱了口腹之欲,不求美食,也不求房子、车子等外在的东西,一切以心为根本。他们懂得修养之法,身体健康,气度不凡,不会被外力所屈服。

  第三,勘破生死,不妄求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

  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

  人的终极烦恼就是生死之事,勘破生死,明白“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的道理,不去忘求长生之事,顺天应命,洒脱自然。

  第四,忘情真性,合于自然

  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漠安闲,真诚自然。真诚不是肆意,也不是随便,气度宽宏下的合宜。

  第五,不偏爱、不取悦、不伺机、不片面、不失本性

  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庄子从齐物的角度对圣人、仁人、贤人、君子、有识之士、役使世人的人做了区分,大家不妨看看,自己能到什么层面,之后该如何进取。

  庄子笔下的“真人”好像是一种理想人格,又仿佛是我们身边的某人。现代人不是不能做到,而是难以做的彻底,如果成为这种“真人”,仿佛生活失去了意义。“意义”是人为构建的概念,既分类别也分层次,忘小意,得大意,才得意。

  诸多圣人和大师的言论,都不离大道之本,消除欲望,回归本性。南怀瑾大师所提到的“心”的说法,和张至顺道长的“清静”、做个小孩子、庄子的“心斋”有异曲同工之妙。消除各种妄念,消除差异和对立,齐物,达到超越众生的境界。

  我们的不舒服,不自由,很难通过知识和其他物质条件解决,只有发掘人的超越性,才能真正解决当下的难题。超越性,正如荣格所说,是治愈一切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但这是一种感悟,是知行合一,而不能通过辩理和空谈获取。超越的前提和结果都是放下和放空,放空自我,不留执念。以本性和自性为基点,看到真实的自我,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我的”,是超越的起点。

  对于超越,我们没有太好的办法,唯有静极而动,让心空到极致,人静到极致,由此萌生的情感和认知,才会有“超越”属性。

  

  匆忙的白领身影跨越超越

  举报/反馈

上一篇:练琴,演奏过程中忘谱了怎么办?
下一篇:从娱乐至上到女主持人扎堆辞职,芒果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