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又捧出一个女变态,杀疯了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鱼叔这阵子网上冲浪,发现有个词出现得很频繁:

  「反社会人格」

  吴谢宇案宣判,相关深度报道广为流传。

  这个杀母凶手,被很多人认为是反社会人格。

  

  同时,有关虐猫事件、网暴事件的讨论中。

  很多网友也都认为这些人是反社会。

  

  果真是这样吗?

  最近,酷爱拍「有病」人设的韩剧,又出新作。

  这次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

  或许通过她的故事,我们能看清一些真相——

  《有益的欺诈》

  ??? ??

  

  

  大家可能都对「反社会人格」有种模糊的想象。

  但他们究竟有怎样的特质呢?

  学界对此有做出界定。

  

  而这部剧的主人公现身说法,亲自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很擅长伪装。

  在犯罪发生之前,谁也察觉不出来。

  剧中,女主李露云看起来就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小白花。

  

  她原本是天才少女,却被污蔑为杀死父母的凶手,蹲了十年的监狱。

  不仅葬送了大好前程,还遭到了舆论的攻击,被人骂是「恶女」。

  这带给了她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里面的每一天都是苦苦求生。」

  

  好不容易沉冤昭雪,能够出狱,但她早已无法跟上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得相当困窘。

  住在只有几平米的单间里。

  不会用常见的自助点餐。

  也没有手机。

  

  这样的遭遇非常悲惨。

  但其实,这些只不过李露云为了能争取到国家赔偿,激发人们同情的伪装。

  对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她而言,这些事情都没什么特别的。

  在跟律师诉苦时。

  桌子底下,随着音乐节拍翘起的脚就说明了一切。

  

  与此同时,反社会人格还十分冷血。

  在一个孩子被养母杀死骗保的案件中。

  普通人可能如亲生母亲一样,坚信孩子是被养父母害死的。

  于是,每天都在法院门口示威,尝试用法律寻求真相,告慰儿子的在天之灵。

  哪怕玉石俱焚,最后被养父母告诽谤,要坐牢,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母爱非常伟大,能够让人共情。

  

  但李露云却无法理解这种做法,觉得亲生母亲是为了钱才这样做的。

  如果真的想替儿子伸冤,不该只是站在法院门口。

  「如果有人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将对方的心和肺挖出来,当着对方父母的面。做到这种程度才能称之为父母。」

  

  还认为亲生母亲太卑鄙了——

  既然已经选择把孩子送到养父母的手里,那么就应该接受这种选择造成的恶果,不应该再强求。

  

  这样的发言,是不是很眼熟?

  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许多网暴者,就具有这样的特质。

  仅仅因为武汉被撞小学生母亲坚持维权,就肆意揣测她的动机。

  觉得只是为了提高赔偿金额。

  甚至转而去维护肇事者。

  

  这类人无法对他人产生真正的情感联结,当然也无法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对于他们来说,人只是一个利用工具。

  即便有一个释放善意,愿意跟他们做朋友的人,也只会被认为是没意识到自己是工具的傻子。

  感情被背叛,被利用,被辜负, 这才是最不能接受的。

  

  

  那么,反社会人格还有救吗?

  这部剧的女主,演绎出了这种人格缺陷的一种可能走向。

  即 无法遏止自己的攻击性。

  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一步步滑向违法的边缘。

  

  李露云完全沉溺在犯罪带来的快感中。

  开始利用没有感情、没有罪恶感这一点,实施欺诈。

  先是画饼。

  她伪装成儿童心理专家。

  抓住父母们都希望孩子比别的孩子优秀这一点,骗他们说孩子有爱因斯坦基因,赢得信任。

  

  之后,再预设风险。

  等到父母真的以为自己生出了个天才儿童,开始幻想未来的时候。

  李露云立马泼了一盆凉水。

  警告他们,孩子的智商潜力虽高,但会在短时间内退化。

  

  最后,就是「钓大鱼」。

  在谈话的过程中,李露云会通过各种伪造的报道、照片,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权威。

  暗示父母们只要加入自己的儿童教育机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又不透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加入条件。

  就这样逐渐拿捏住了这对父母。

  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掏出一大笔钱。

  

  李露云的欺诈相当完美,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不是钱带来的,而是赢。

  对于她来说,社交只是一场利益交换的游戏。

  成王败寇,理所当然。

  

  当然,只要是游戏就会上瘾。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她从犯罪行为中尝到快感,用优越的智力碾压众人。

  始终保持着胜者姿态的她,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人格是需要改变的。

  即便被警察抓走,强制治疗,但也会通过说谎,伪装逃脱。

  这也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被公认为最难治愈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毕竟,他们自己根本不觉得自己「有病」。

  

  因此,相对于治疗来说,更需要的是预防。

  反社会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部分患者是先天因素导致的。

  而另一部分则是后天受环境影响而形成。

  就拿李露云来说,她 一方面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李露云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速记能力。

  但也因此,被父母利用,成为赚钱机器,被迫上各种节目。

  

  而小小的她根本没办法支撑高强度的节目流程。

  经常会感到累。

  曾焦虑到把手指咬出血来。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李露云很难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再加上之后父母的意外死亡。

  当时,她不仅亲眼看到父母被杀死,还被凶手逼着,放火烧了父母的遗体。

  这对她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另一方面,李露云在监狱里也遭遇了非人的待遇。

  被狱友霸凌。

  因为背了杀死父母的罪名,她被许多狱友看不起。

  吃饭时,会被狱友故意打翻盘子。

  

  还遭到了性骚扰。

  被狱警暧昧地抽打臀部。

  「该翘起的地方还是要翘起。」

  

  在这种畸形的环境中,她只能选择以暴制暴。

  把筷子折断,狠狠刺进狱警的脖子。

  最后,患上了反社会人格障碍。

  说到底,一个人走向极端,跟环境脱不开关系。

  但这本该是可以规避的。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存在,确实令人警惕。

  他们一旦开始犯罪,往往会给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比如,电影《杀人回忆》的凶手原型李春宰。

  共杀死了14人,强奸9人。

  手段极其残忍。

  而他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就达到了65%-85%。

  

  《杀人回忆》

  但在现实中,存在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误解,容易被滥用。

  一旦发生性质恶劣的犯罪,总会有人言之凿凿地断定,凶手是反社会人格。

  然而,并非所有的犯罪都可以笼统地归纳到反社会人格障碍上。

  例如近期再度引发热议的吴谢宇弑母案。

  不少网友认为他是反社会人格。

  

  没错,他的确手段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突破了伦理道德的底线。

  然而,仔细看相关报道就会发现, 他并不符合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首先,吴谢宇有情感能力。

  在爸爸死后,他曾经陷入非常低迷的情绪里。

  觉得是自己没来得及看爸爸最后一眼,导致爸爸死不瞑目的。

  从而产生轻生的想法。

  

  但反社会人格障碍是缺乏共情能力的,不会受到某个人的死亡影响。

  一位确诊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在经历亲人去世后。

  就称自己无法感知到死亡带来的情绪变化。

  「我当时明白我的祖父离开了,并且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好哭的。」

  

  其次,吴谢宇有具体的作案动机。

  母亲的控制欲,家庭的破碎,都在其中起到了影响。

  尽管他的自述中可能存在撒谎的成分。

  但结合记者的调查也不难看出,吴谢宇对母亲有极深的恨意。

  而在犯下杀人案的反社会人格患者看来,他们并不需要如此具体、针对某个人的犯罪动机。

  正如许多无差别连环杀人事件的凶手那样。

  

  被认为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连环杀人犯白宝山

  那么,在大家深恶痛绝的那些人里,哪些更可能是真正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呢?

  近期就有两个比较典型的群体。

  一是虐猫惯犯。

  反社会人格患者障碍因为缺乏共情能力,哪怕手上沾了血,也不会有羞愧感。

  就如杰克辣条。

  

  他的手段残忍。

  将一只奶牛猫折磨了三天之久,还进行了「处刑式虐猫」。

  用铁签扎,用钳子拔小猫的指甲,用火烧......

  没有一丝人性,完全是从虐杀中获取快感。

  被曝光之后,毫无悔恨之意。

  虽然发布了道歉声明,但很快就故态复萌。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杰克辣条还拥有庞大的粉丝群。

  越多人关注,他们就越起劲。

  这种扭曲的欲望当然不会止于虐猫。

  前几天,他们扬言要对发声的明星们进行「开盒」,即人肉曝光明星们的隐私。

  最近,又号称要开始运营「红色刑房」,将罪恶的触手进一步延伸。

  

  

  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15岁以前就会出现症状。

  而伤害动物,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来源:妙佑医疗国际

  另一个群体就是网暴惯犯。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他们可以毫无逻辑地攻击、诽谤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

  甚至大肆发表杀人、种族灭绝等等触目惊心的恐怖分子式言论。

  关键是,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这些言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伤害。

  武汉那位妈妈坠楼后,有参与网暴的人回应道:我没想到她会自杀。

  粉色头发女孩去世后,网上流传着一篇网暴者的自述。

  其中写道事发后,这名网暴者有过一丝悔意,但很快就烟消云散。

  「回忆了一下始末,看了下当时的一些发言,愧疚感就不剩太多了。」

  他们的冷漠,任何正常人都会为之心惊。

  其中有多少是未被诊断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呢?

  

  据统计,在不同的国家,反社会人格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到4%之间。

  这个数字超过了厌食症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按数量来看,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而其中许多人,其实终生都不会实施犯罪。

  但他们却无法治愈人格的缺陷,无法对他人产生共情。

  这也是为什么,反社会人格会被称为「心理癌」。

  我们无法做改变,并不代表我们对一切无能为力。

  说到底,只有保有生而为人的共情力,才能真正直面人心之恶。

  

  全文完。

上一篇:印度的崛起,为何预言从未应验?
下一篇:一个正常男人手机里保存几张美女的照片,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