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古代女患者的诊疗经历,漫谈儒家伦理背景下的医疗体系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原标题:从古代女患者的诊疗经历,漫谈儒家伦理背景下的医疗体系

  引言

  在今天的医疗人群里,男女比例接近相同,而在古代的传统社会中可不是这样。特别是明代,程朱理学的儒家强化下,女性地位不断的下降,经受身体和心理的不同折磨,身体健康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在社会中又有妇人之病不易治的结论,那么在明代的女性又该如何的救治呢?在社会层面,拥有者男女授受不亲等两性禁忌,而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选择及其诊断方式都与男患者不一样,这种对明代女性的探索更能看出真实的女患者情况。

  隔帘问病

  明代之后,儒家对于性方面更加的严格和强化,女性大多居于家中不能出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身体上的疾病,包括普通疾病和妇科疾病,这种疾病在中医上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肯定不符合礼仪,所以在诊断明代女患者身上就需要不同的方法。最普通的方法就是隔帘问病,通过询问病人身体状况进行推测,这种病人通常叫做发生的病人,根据症状一般可以按照平常病治疗,但在妇科疾病上却很棘手。

  尽管在隔帘问病上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对于其真正的病因仅仅是推测,如果治疗失败就说此女是心理疾病,常常是由妒忌等情绪造成的。所以很多的专业的医者无法真正的找出病因就带来了巫师等庸医来治理造成危害生命的表现,所以在明代女性的疾病往往会更难治疗。而女患者对于自身的诊断对自己亲属表达病情给医生摸准方向,所以在女性医疗上面,女患者往往有自身的选择权。

  《习医规格》记载: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

  通过他人转述病情

  一、女患者求医问诊多样化展现其纲常伦理严格

  明代的医生形色各样,有专业的医生,也有道士的民间宗教医疗人员,所以在女患者的选择医师上拥有了较多的选择,但究其逃不过内外有别,所以明代女患者不能出面问诊。往往通过亲属来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充满着信任,这也是体现孝道和家庭和睦的表现。

  但是对于医师的选择往往是选择女医和女僧人之类的道士宗教人物。所以女医对于明代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往往这种女医医术高超不是进宫成为御医就是在民间流动。这种高质量的女医可不多,所以很多的还是道士,药婆等民间非专业 人士。

  这种人对其治疗往往是针灸、拔火罐、跳大神等诊疗手段,一般小病都可以去除,所以在民间市场上广受欢迎。这种职业往往是家传而来,毕竟是属于三教九流在市面上不进行大范围的推广。所以不管医术是否高超,女患者在其选择上往往多于传统的男医生,这是一种身份的便利,也是女患者能够得到医疗的方法。

  拔火罐

  这是普遍上的选择,而在生活在最底下的阶级来看,社会底层的女患者根本无法去寻到医生,往往自救。很大原因是医疗的支付困难,所以在有疾病的时候就不会去寻找医生去吃曾经买过的药,不管是否能够治疗至少心里得到安稳。比如官方发放的免费药物,药婆制造的廉价药丸,拥有一定的效力却用处不大。

  而更有甚至出现的割肉治病更是体现孝心但侧面也是展现医疗水平并没有全社会普及,在宫中宫女也是没法得到很好的治疗,往往是自己看病自己取药。这种贫苦或者地处偏远的女患者往往自己学的治疗手段在突发患病的时候能够勉强自救。这种自救虽然是疾病处理的简单方法这也是社会医疗资源不平等的现象。

  《经县志》记载: 宁国府疫县人朱庆福的摘母萧氏病危,家贫不能请医, 朱庆福听闻割肉可治病,遂割左臂肉煮糜供母。

  古代孝子

  二、医师的诊断方式间及其费用接影响女患者的病情

  诊断的方式在今天来看也是种类繁多,但是终究是为了对症下药而对于女患者来说,当时的诊断可谓十分坎坷。从医师的混乱到了诊断手段的混乱更是五花八门,根据不同的诊断方式大体分了三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心理治疗,三是:信仰治疗。

  最佳的依旧是药物治疗,通过药物达到根本药除的选择,讲究对症下药。对症下药就需要望闻问切这四种手段,而对于女患者来说开始了局限性。望闻问对女患者来说却不适合,仅仅是切,于是切成为主要手段,通过脉象来判断。对于身体不适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女性阴柔体内本来就虚寒,大多是补血的方子。

  通过切为主的治疗衍生了针灸疗法,扎穴道来使女患者脉象平和用于切脉。所以针灸不是一个直接治疗的方法却搭配了切对女患者的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结果也是十分理想的。

  古代针灸

  《素问·病能论》记载: 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

  再者就是心理治疗,这种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上的,往往是情绪而引导达到治疗的效果。这种治疗效果需要医师很高的情绪引导能力并且需要家属多方面配合,难度极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心理治疗并不是当时的主流疗法,即使有心理疾病的女患者也不会去寻找。

  心里和药物都无法治疗的下,将希望寄托在信仰之类的宗教疗法。这种宗教疗法很大程度上是转移注意力,将病痛在心理上进行减轻。往往是祈祷和忏悔,这种做法对于疾病根治毫无作用却依然存在,这里就有政府的支持。忏悔自身的罪恶来达到天下太平的效果,这种忏悔方法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们本来拘束在闺中,往往心事很多容易积忧虑成疾病,当出现一种心理寄托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减少自身的忧虑。

  焚香祈福

  随着医师职业的不同,费用也有不同的类型,大多是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而定。所以女患者选择医师种类广对其诊金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根据治疗效果来定当然那些技术高超的医者声望高诊金必定高于其他医者。而对于药婆等非专业医师虽然人数多,市场广但终究是外门,所以在其生涯中诊金也是低额度。

  《记女巫》记载:京师多人请女巫施法治病,杀鸡宰羊,浇酒化褚为谢。

  三、纲常礼教下的女患者发出自救的声音展现治疗特点

  女患者作为其特殊性,往往不能与医师直接对话,所以就需要家属的陪同。女患者往往通过家属与医师交流表达疼痛作为发声的病人。古代医者在去诊断女患者前需要打探病人的身体状况,通过女患者的儿子、丈夫等至亲来询问,对其病史也要详情的文化。

  大多数通过他人进行发声,但不意味着女性患者不能说话,从他人转述到了女性患者独自讲述是一个长时间的演变,这种演变会使医师掌握更多的健康状况。女患者对于女性医师则是知无不言,对于隐私部位大多都不会隐蔽,但对于男性医师来说,男医生对于女性自己的生活很少过问,而女患者往往刻意隐瞒,这也导致了病情的恶化。

  女医生诊断女患者

  对于其自救发声的声音,对其女患者治疗也是有不同的特点的,女性患者往往文化水平有限和思想上的偏见,对于医术来说并不是完全相信。在明代医者来看女患者的形成来多来源“女流嗜欲多余丈夫“所以这种思欲多是负面情绪,所以才会有妇人之病不易治。

  这是一种压抑的心里情调,往往会引发女性疾病而干扰到医师的判断,一种消极的心理对于诊断往往无法判断而贸然出现会导致病情恶化。而女性患者对于女性患者来说,十分信任的是药婆、巫婆等女性非专业,因其性别相同对于其话更是信任。但这些人不会医术,往往坑蒙拐骗,这是一种对专业医师不信任的一面。

  这些巫婆仅仅会简单的把脉和针灸,对于药房根本不会,更别提药材的鉴别,为了钱往往随意出方子,后果也是十分恶劣的。但是这女患者往往深受不疑,这是一种文化教育低下导致水平偏低的言论,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有限,对于诊病过程中偏听偏信。

  药婆巫师治病

  《辍耕录》记载: 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除了对于药婆等三姑六婆之类的治疗,自身也有自救。这种是基于自己的感觉自行使用一些治疗手段,但这种自己的治疗往往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种情绪化治疗。因为女患者本身与男性不同,在生理期发育后往往有正常的月经现象但在其过程中因有一次不顺,女患者往往自己乱救治导致留下不同类型的妇科疾病。

  结语

  通过女患者本身展现了当时社会下的医疗体系,可以看出其复杂关系。对于女性的束缚已经到了生命的安全,而男性对于女性的偏见往往是不科学的认识从而塑造了一种妇女治病不可医的错误认识。这种对女性医疗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女性医疗领域中性别的角色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研究史书来发现女性对于其身体疾病的就诊情况和身心状况来发现其不同时代的真实女患者的状况。

  常年在闺房中的女患者

  对于女患者拥有者多元化的选择医师和多元化的治疗,但往往还是受到自身影响对于病情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医疗。此外当女患者是节烈妇女之时,很多的医者往往出于仁心免费或者低价看病从而反应当时对女子贞洁孝义的赞美之情。

  女性患者的情绪化影响到了生理运作,将明代医疗女性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服从又有芥蒂,在其身份地位都不同上将女性医疗产生了阶级性。这种阶级性都逃不过家庭伦理的制约。女性医疗在各个朝代资源都是很少的,在富贵人家就会有更多的医疗选择,这也是社会等级划分的结果,这也能体现出女性医疗的社会一面。

  对女性医疗的研究并非侧重女性群体被压迫的惨景,而更想表达的是女性在其历史过程中身心状况和自我认知的不断变化,这也是女性医疗对今天而言与社会接轨的证明。到了今天已然出现了不忌医的普遍状况,对于医生则是绝对的信任,而也有了专门的妇科医院来对症下药,这也是文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

  参考文献:

  《习医规格》

  《经县志》

  《素问·病能论》

  《记女巫》

  《辍耕录》

  责任编辑:

上一篇:全网最强整理:60篇南师大广电导师论文包直接送!
下一篇:原创漫威英雄伦理学:光照会为地球摧毁其他宇宙,美队成正义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