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们的18岁,那些由记忆构建的青年文化史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6-14
手机版

  我们经常说,“青年”应该是一个形容词,一种状态,它不应该是以年龄作为分界线的代称。

  然而,“18岁”对于青年来说却又无疑是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一年,这是社会为你加冕的成人礼。它不代表青春年少的顶峰,却意味着一种社会身份的转向;它不代表独立人生的开始,却意味着你能有机会走入更大的世界中,完成与自我的对话,建立更多关于未来的想象。

  然而,每一代青年在18岁时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却又不尽相同。在这期播客中,我们聚集了70后、80后、90后与00后,聊了聊在不同年代之下各自的18岁记忆,这些记忆既具有个体的探索,也具有时代的特征性。我们似乎从中拼凑出了一条模糊的青年文化史,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播介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变换为每一代青年赋予了不同的特质。

  最后,我们也试图去想象,一个18岁的青年,在今天又会经历怎样不同的时代性挑战?然而这份挑战并不仅仅指向即将18岁的人们,也指向更为广泛的青年群体:在信息过溢的时代,保持匮乏感与开放性,才会迎来更多可能。

  ?

  点击“阅读全文”在小宇宙app中收听

  文末有问题青年的收听方式,欢迎关注

  本期问题青年

  ■ Lisa | 从前互联网时代的18岁走来的70后

  ■ 小有耳 | 经常忘记自己岁数的80后

  ■ 阳少 | 看起来像80后的90后

  ■ 陈陈 | 仍在探索中的00后

  【收听指北】

  04:2100后的18岁,感觉似乎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又被自己的恐惧给打败了。

  09:5490后的18岁,那时有更大的公共空间,还会看见很多真实的人很中二的参与微博上的互动。

  13:0480后的18岁,前互联网到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时代,亚文化已经形成了,感觉“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21:3070后的18岁,90年代的文化消费,相比之下一个是小得多的世界。

  25:15为什么00后会在文化消费中去“考古”?

  26:31文化消费的兴起有赖于文化先锋的传播,当时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并没有好与不好的标准评判。

  30:10究竟哪一代人在18岁的时候对未来的想象力更丰富?

  31:32“大航海时代”,因为缺乏信息,进入大学时就像文盲一样跨入到了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需要靠自己慢慢探索。

  36:25随着大家脱去校服,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我们都在18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阶层的存在,却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情绪感受。

  40:17选择大学的时候没有太多功利的考虑,因为武汉的朋克很牛所以就去了

  47:16现在的18岁青年感觉会更加“功利”,陈陈的文科班同学在选择专业时1/3都去学了金融和管理学

  49:32小有耳:大学时结交的朋友都是玩乐队、搞涂鸦、跳街舞的,和学校里的生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上一篇:故事:只因为梦到狐狸,算命瞎子却说我活不过十八岁
下一篇:ACG行业事件Top100,重新发现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