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福:九九重阳话“寿俗”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6-14
手机版

  原标题:张守福:九九重阳话“寿俗”

  

  重阳节

  九九重阳话“寿俗”

  ■ 张守福

  国庆假期,又适逢重阳节,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的日子。九九重阳,寓意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自古以来,民间是讲究“寿俗”的,即“做寿”“过寿”。

  既然是“过寿”,理所当然是给老人过生日,也就是说,人生六十,即为老年,到了六十岁,就可以过“六十大寿”了。

  我查了一下资料,有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之说,就六、七、八这三个年龄段称“大寿”,六十岁以下是不称之为“大寿”的。“老寿星”,特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能什么年纪都称呼“寿星”。即使是年过六十,也不是年年都过“大寿”,过“大寿”的时间节点,一般是六十岁、六十六岁、七十岁、七十三岁、八十岁、八十四岁、八十八岁。至于九十岁以后的寿诞,当然是“大寿”了,“人过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请自己去。”八十八是“米寿”,福寿双全,到了人生最高境界。九十岁、一百岁,恐怕古人连想也不敢想吧!

  民间自古多礼仪。家有老人“过寿”,无论穷富,都在家中堂屋里设置个喜庆的“寿堂”,堂屋里正墙上面挂一幅寿星图,老寿星一手柱个拐杖、一手托个大大的寿桃,笑容可掬,人见人爱。也有的挂个大大的“寿”字,“寿”字写在红纸上,或者是用红墨写就,色彩喜庆。还有挂“百寿图”的,写一百个不同形体的“寿”字,意谓“多寿”。正堂的上方或两侧,悬挂着亲朋好友赠送的寿幛、寿联、寿匾,艳丽炫目,祝福连连。家中如果有贤达之人,老人“过寿”惊动了官府,县太爷送来了“寿匾”,那么,这就成了光宗耀祖之事了。如果是皇帝宰相送来了“寿匾”,毫无疑问,这个家族就要流芳百世了。

  “过寿”当然要送“寿礼”。戏曲电影《五女拜寿》讲的就是五个女婿给老岳丈送寿礼的情景。送“寿礼”也是大有讲究的,一般说来,家中的至亲晚辈,给老人的“寿礼”是衣服、帽子、鞋、枕头,或寿桃、寿糕、馓子、油条、红糖、果子等食品。外亲或朋友则是送寿幛、寿画或烟花爆竹。家境殷实的家庭,借此要显示排场,花钱包场“唱大戏”、请乐器班子“吹响”,也有的摆个几十桌,请村里邻居们吃“流水席”。而如果是过“七十三”或“八十四”,出了门的闺女则要给寿星送“五红”,即红袜子、红鞋、红帽子、红围脖、红棉袄,冲喜消灾。在皖北农村,父母过“六十六大寿”时,子女要给父母做六十六个馍馍,馍馍上点六十六个小红点,叫“延年益寿”。晚辈来祝寿,“寿星”把“红点馍馍”作为“回礼”相赠,叫“沾喜气”,把喜气、福气分享给后辈。

  

  “做寿”的“重头戏”是“拜寿”。过去“拜寿”不像现在送个红包、说几句不疼不痒的场面话,那可是真诚的磕头跪拜。“拜寿”的礼仪是,“寿星”穿着喜庆的服饰,端坐在正厅上位,接受众人的祝贺、跪拜。第一波次是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干儿子干女儿也在列;第二波次是孙子孙女,注意不是外孙子外孙女,外孙辈在第三波次;第三波次是侄子外甥,先侄子,后外甥,农村有“闺女不如侄”之说,外甥是外人,还不是自家人;第四波次是邻里朋友。前三波次所有人员必须磕头跪拜,第四波次一般是作揖道贺,走个过场,不磕头。因为如果这个过场不走,喜家不知道邻里朋友谁谁来了,不好安排宴席。

  拜寿礼辅一结束,“寿宴”就隆重开席了,燃放烟花爆竹,锣鼓乐器吹打起来,儿孙辈男丁开始向寿星敬酒,先敬“福如东海长流水”,再敬“寿比南山不老松”。之后,儿孙辈女红开始给老人家夹菜,把好吃的饭菜夹到老人的碗里,意谓“添福添寿”。盛“长寿面”必须是儿子盛,且不能盛满,大半碗即可,民间的说法是盛太满不吉利。

  在皖北,“寿宴”的习俗是不在乎饭菜如何,但喜酒不能少了,要让亲朋好友们喝个够,一场喜宴下来,如果没有几个人喝得东倒西歪的,那么,东家就没有面子,场面上也不够排场。而如果是喝醉了几个人,这些人是搀扶着甚至是被人抬着走的,这就会受到街坊邻居的交口称赞,说这家人的场面大、人缘好、有实力。当然,现在看来,这应该是一种陋习。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为老年人“做寿”“过寿”,让老人们安享晚年,健康长寿,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传承和弘扬。

  作品展读——

  张守福:庄台孜的风景与文化

  张守福:太和民俗“结干亲”

  张守福:远行的“渔鼓曲”

  张守福:时光里的白马驿

  张守福:“大关水碗”与“百年老梅”

  《军绿》第103期|张守福:老乡

  《军绿》第88期|张守福:大礼堂的歌声

  《军绿》创刊号|张守福:军号声声

  张守福:郝家集的“铁匠铺”

  张守福:大孤堆的故事传说

  张守福:分家

  《军绿》第11期|张守福:独山党校的风

  张守福:过了腊八就是年

  张守福:皖北婚宴“流水席”

  张守福:年味情思

  张守福:“送大馍”与“送老雁”

  张守福:广玉兰与“中堂牡丹”

  张守福:乡脉流长

  张守福:“打新女婿”与“骂老姑爷” | 民间习俗

  张守福:“合欢井”的传说

  张守福:传家何须有金银

  张守福:里厅山墅

  张守福:太和习俗“糊涂”考证

  张守福:太和独特的“喝茶”习俗

  张守福:老屋

  张守福:春风摇曳杏花村

  张守福:玉渊潭情思

  张守福:文学的滋养——读王业芬《我周围的世界》

  张守福:太和农村的“报喜”“送粥米”习俗

  张守福:大疫之年说药神

  张守福:太和酒俗——走盅

  张守福:山门村的银杏

  张守福:厚岸之“厚”

  张守福:“抹喜灰”与“抹喜泥”

  张守福:“清馀堂”宝壶记

  张守福:邻家大娘

  张守福:天大地大舅舅大

  张守福:正月十六“接闺女”

  张守福:正月逢三“送瘟神”习俗

  张守福:独山火神庙拾趣

  原创散文|张守福:路遇“石门高”

  张守福:情走“清流关”

  王顺中:难以割舍的情怀——读张守福的《回望独山》

  原创散文|张守福:文化霍山

  张守福:和悦之洲

  原创散文|张守福:回望独山

  张守福:四个口袋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关于“同步”

  年终盘点:2020纸媒发表一览

  年终盘点:2019我最满意的作品

  年终盘点:2019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在这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我们,这一年

  致读者

  新春致同步

  “同步悦读”首届全国文学大赛评选结果

  特别关注——《军绿》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菁菁校园》面向全国征稿

  作者简介

  张守福

  安徽太和县人,从军 30年, 2013年转业到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圈里圈外》、散文集《情落淮河湾》《秋到九里山》《并不久远的记忆》等。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2017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需授权,有关配图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公众号联系

  倡导全民阅读 打造书香中国

  不厚名家 不薄新人

  投稿邮箱

  tbyd2016@163.com

  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

  责任编辑:

上一篇:女性最佳受孕时间,不是清晨也不是午夜,备孕夫妻抓住好时间
下一篇:军夫甜文:初恋约逛街,首长一口回绝,下班却立马飞奔回家陪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