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6-13
手机版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西安高新第一中学2023届高一9班  李佳芮

  我是必须要为中国的先锋派小说写点东西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成长的经历,“我”怎样的天真(寻找旅店,拙劣地学着成人的交流,认为和司机一见如故,好心保护苹果),怎样被现实击醒(巨大的背叛和遭受暴民殴打),怎样找到心灵的寄居之所。

  初读时,如果遮住名字,我不会想到这是余华的作品,甚至不觉得是中国作家可以写出的。除了那些极具乡土气息的词,我在里面隐约看到了太多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子。我会觉得主人公那单纯的迷茫,刚出远门,就被现实沉痛打击,很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希望做一个守住孩子纯真的守望者,却被现实击破。搭车,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行驶,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的《搭车游戏》,其中写到搭车这一话题,引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讨论,最终行驶到了不知名的地方的车和那颇具象征意义的路。除此之外,还会想起凯鲁亚克的公路文。而最后被村民们掠夺,将他揍得鼻青脸肿,以及主人公始终要寻找的“旅店”,都让我想起博尔赫斯《南方》里对于达尔曼先生对于心里寄托之地“南方”的追求。

  当然,整篇小说充斥着卡夫卡式的荒诞和卡夫卡式的主题(即文中的“内心世界存在的必要,就是为了抵抗外在世界的不合理”)。语言上,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青少年一样,用了大量的似乎并不具有文学美感但极富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描写,比如“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烟霞”;“苹果像我的鼻血一样流出来”。

  其中荒诞的小说情节,对我而言,都非常自然。或许是读过一些现代小说的原因吧。一旦我接受这篇小说为“现代小说”这一定式,我会潜意识里减少对于情节中的逻辑解读,“荒诞”这一词语一旦变得顺理成章,就会极具解构意味,令人陷入虚无。这样的想法经常造成对于现代小说的误解,所以我决定还是要站在“现代”这一时空角度适度分析。

  表面上看,有一些我们能直接找到并很容易理解的象征,如旅馆、公路、苹果、车,而小说泛泛的主旨也很好得出,无外乎就是纯真少年初步踏入社会经历的复杂曲折的成长。可具体的细节怎样理解呢?或者说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感悟读出哪些真正具有现代精神的东西?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1.有逻辑的荒诞和有荒诞的逻辑

  我们在理解文章情节时,首先会提出疑问,贯穿整篇小说的最大疑问就是“司机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他在汽车抛锚后心安理得地做起运动,在苹果被抢时疯狂地大笑,似乎有一种解释可以说的通,就是司机与村民是串通好来骗“我”的,所以最后司机跳上村民们的拖拉机,还抢走了我的背包。可仔细想想,这经得起推敲吗?难道司机和如此多的村民精心策划这么复杂的“局”就是为了我那个除了装钱还装了我的衣服、书、食品的小背包吗?为了这么一个背包,竟然大费周章,损失掉一辆车?背包的象征意义是我的物质和精神行囊,司机何必策划偷走“我”的精神世界和那点可怜的物质?当然还有很多解读,比如说背司机是个欺软怕硬家伙,由受虐者转变为施虐者出卖了“我”,也有说司机是一位“看客”。

  如此这般,将小说的鉴赏建立在情节逻辑的基础上,对于现代小说来说,是无法深入理解作者意图和想传达出的时代内涵的。于是,我想先抛掉传统小说中的情节逻辑,将荒诞做为基础(这一点在现代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中基本已达成共识),在荒诞中寻找写作本身的逻辑。于是我们没必要纠结司机行为之间的逻辑性。

  我觉得,司机是我成长历程中一个外界形象的集合体。他不是完全的反派,毕竟他在威胁之下同意让我搭车,在交谈过程中也与我友好亲切,而这并不是什么掩盖本性邪恶的伪善,是现代社会陌生人与人之间基本相处的一种模式,尽可能避免麻烦,但又保持着社交中基本的价值观——“善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机是第一个引导我走上社会之路的人,他带给我的作用只是一种让我成长的经历。司机的一切反常行为只是在编织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是现在单纯的“我”的角度对于成人世界的不解和荒诞,这些像梦境一样被拼凑在一起,有点像达利的画。

  2.暴力美学

  余华早期的作品透露着卡拉瓦乔式的暴力美学。《死亡叙述》里写主角的死亡过程,不带任何情感,死亡画面平铺直叙,《现实一种》更是把荒诞贯彻到了更高的地步。故事里随处可见暴力和血腥,死亡和腐烂,一个家庭里没有一丝爱,有的只是露骨的冷漠和自私,甚至是自相残杀的陌路结局。

  同理,司机的笑,“我”遭村民殴打时惨烈直白的有过分冲击力的描写也是如此。我总以为,一切暴力美学,都是惨痛的现实主义。我们一方面感受着如此写法的戏剧张力,一面又思索着这种效果中存在的现实意义。如此的机械化,仪式化挖掘着我们心中的暴力因子,并告诉大家这是正常的,是在现代社会麻木掩盖下的一种极端的欲望。读起来就像在观看昆汀的电影《杀死比尔》中酣畅淋漓的打斗。

  3.全方位象征手法的运用

  小说中的全方位象征,符号化了所有的景物,于此我很想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梦境的手法追溯一个符号的多种含义。

  旅店:我总觉得说旅店象征着精神栖息地的说法都有些理想化。可能“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将“休息”的地方想象得如此有仪式感,可后来却发现自己的旅店就在车中。这时候我认为旅店的象征意义算得上是在现代化社会生存中给自己留下的必要空间,是极具私人化的一个场所。它可以进去逃避现实,可以短暂休息,可以进行自我的思考……总归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空间,允许我们在快节奏与荒诞中暂停。

  公路:小说中总在有意识地强调“公”路,而不是“路”,公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我成长的经历过程,也是我在现代社会生存与追求目标的承载和背景。小说第一句写“柏油马路像海浪一样起伏”,立马将空间延伸拉长,眼前出现永远无尽头浮动的长路,写出坎坷、迷惘,和一种对新奇未知的期待。这样的公路,本来就兼有双重性质,一重本来的对未知天真期待,一重见识过人情冷暖后对于未知的焦虑迷茫。

  苹果:这一象征在西方的隐喻太多,影响了我的解读角度。《圣经》中的禁欲之果一旦被现实的暴力掳掠便“像鼻血流出”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同时也是希腊神话中智慧与纷争的象征。我认为在这里苹果有相似的含义,即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利益的争夺。

  4.小说的时代性

  这篇文章要放在西方现代文坛,或许晚了些,但对于中国,绝对算是pioneer。当我搜索先锋派的定义,就发现其汲取了西方现代文学多种流派与手法,难怪我在其中看到各种影子。其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突破,哪怕只是短暂的尝试。正如余华自己写作风格的转变,先锋派终究沉淀为现实主义,但不管怎样,讨论的问题终究是相似的,即寻找现代与传统撕裂中的平衡。

  指导老师:王建

  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上一篇:认字识字(27):寿(多少岁才算寿?)
下一篇:范玮琪微博被张韶涵粉丝骂到删评论,其实两人去年就曾隔空怼过?